王耀武守济南,怎么10万人只死伤2万,吴化文叛变2万,就溃散了,剩下6万人都干嘛了?
我的大爷爷曾在国民政府山东省府供职,据说曾任山东省主席、司令长官王耀武将军的副官,济南战役的亲历者,已于建国后不久去世。我大奶奶尚在世。王将军没有他的手下张灵甫有名气,他成名是因为骂李仙洲的一句话:五万多人,三天就被消灭光,就是放五万头猪,叫共军抓,抓三天也抓不完。(一说是陈诚说的)。据我大奶奶等老人讲,当时王耀武是从济南大明湖北侧水门逃跑,欲回南京面见蒋陈说战役经过,长官部众人包括我大爷爷也差不多在同时出逃。出逃之前,王说,大家各奔前程,一路保重,此番不同于抗日,不牵扯民族气节,都是中国人,如果被捉了不必殉国,投降便是(原话已不可考,大概这个意思)。于是逃出的人挨户敲门,向济南市民借衣服,以便化装成百姓分散突围。幸而王主政济南的时候,风评还行,因此济南市民慷慨施与这些人衣物若干。我大爷爷逃出济南北门后便于战火之中与王失去联系,后跑到尚且为国民政府控制的安徽蚌埠(一说是当时尚且为国军控制的青岛),几个月后回到鲁南老家投诚(这时王耀武已经在逃往青岛的路上被逮捕)。时老家鲁南已为解放军所占。后听闻王在潍县附近被解放军俘获,幸而由于王的口碑尚可,解放后也还算比较识时务,不像黄维等人抱残守缺,在功德林当国军高级战犯的学习委员,积极学习改造,后来被特赦。毕竟各有各的信仰,各为其主,心尽到了,在作战的时候没有贪生怕死,最后力量不支被抓住,死节只是个可有可无的形式,尽力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
国军在济南的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防守城西的吴化文部2万人的突然投诚,导致国军军心不稳,部队配比突然失衡,西侧出现真空。也因为共军以优势兵力从东西两个方向同时展开进攻,长官部一时并没有判明共军主攻方向。主要并不是因为王本身战术指挥能力的缺陷,王的战役指挥能力在国军将领中算是高水平的。济南解放前的最后时刻,他直接控制的部队仅余大明湖北侧约一华里见方的狭小阵地,国军在坑道里已无法抬头,因为解放军的步枪射程已经能覆盖整个阵地。在这种情况下,部队仍旧井然有序,指挥系统有序而无混乱和溃散,可见王耀武绝不是浪得虚名。王本身与吴共事不多,在济南战役前吴化文临时归其指挥,所以他不甚了解吴这个人。吴也跟王将军并不交心,有自己的算盘。在吴看来,王将其安排防守城外飞机场和商埠一带,而没让他进城,是让他在外围当肉盾,而优先保存他的嫡系部队。再加上吴氏是有名的倒戈将军,得厚黑学之大成,脸皮厚过济南府圩墙(可以查查此公履历)。以至于投降后任浙江交通厅长时,山东百姓上书要杀此人,否则不足以平民愤。吴化文的投降,直接导致了济南城西的张庄飞机场被解放军拿下,国军失去了获得空中补给、支援和撤退的通道。并且由于解放军迅速占领了吴部的防区,造成西城墙外突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空虚。因为吴化文一生投降过多,并且作了一些恶,所以国共双方对其评价都不是很高。
在城破后第2天和第3天,防守城外马鞍山和千佛山的国军部队1个团和1个营因为联系不上城内司令部,见城内枪声停止,国军已败,大势已去,遂投降。其余的投降部队或是因为各自为战,被分割包围,或是因为联系不上指挥系统,以为王的指挥部已经被歼灭,而且王事先已经交代过,若士兵尽力仍不能胜,则不必成仁,遂投降,也算是对国民政府仁至义尽,挺够意思了。毕竟普通国军当兵吃粮,打不过就投降,谈不上多么卖命。
再一个,内战本就不是那么得民心,这跟抗日不一样,投降不牵扯到民族气节的问题,如果死了,自己的这一方又败了,未必能成为烈士,在后人心中有多么高的评价,王在这一点上看的还是很清楚的。
第三,济南战役远比想象中要艰苦得多,解放军差一点就拿不下来,国军原本不仅没多少伤亡,反而计划第二天开城反攻。具体可以看看许世友等人的回忆,国军的抵抗还是比较顽强的。
第四,国军在济南本来就是实力不足,名为十万军队,实则有很大一部分保安团,又没有援兵,实际是以自身之力,防守一座孤城。王耀武后来曾主张弃城,但蒋不同意。后来又主张突围,蒋还是不同意。在济南战役前,从孟良崮一战张灵甫身亡,直到最后济南被攻下,无人来救,可见国军内部山头派系林立,各人有各人的小算盘,邻近省区的友军见死不救,没有人关心王的死活。王在后期对此事颇为气愤委屈,因此在城破时才打算化装逃跑,去南京面见总统”告御状”。
《济南战役》这部电影拍的时候加入了艺术加工,跟史实多有出入,例如王耀武先生不是在自己地下室被俘获的,而是在寿光被人识破的。
王本人颇有生意头脑,早年经商赚了一些钱,人脉很广,对天下大势看的也比较清楚,是国府军政主官中不多见的明白人。
不过王耀武投降后不久对国军广播一事,还是挺令人耿耿于怀的。据说气得蒋把收音机都砸了,骂他是软骨头。老王这转变,也可谓有点快了。当然,也可能是迫不得已,毕竟被别人抓住了,为了自保,要表个态不是?
最后,打仗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不是说抵抗就能抵抗的,也不是说突围就能突围的。兵败如山倒,山倒不是你想扶,想扶就能扶的。济南一役,国军在没有外界支援(除开头几日乘飞机来了七个连以外)的情况下防守了八天,到最后的时候兵没有溃乱的迹象,并给攻城共军各部造成了相当的伤亡,个人认为作为一场对国军来讲没有多大胜算的战役,国军打得还是很漂亮的。
另外,据说王先生在待在功德林改造的时候,一度非常郁闷,给当年的下属,正在杭州当官的吴化文写信,道:“兄为座上客,弟为阶下囚。你当初起义时应当对我说一下,咱们一起起义不好吗?”吴化文看信后哈哈大笑,回复道,你当年满脑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要是告诉了你,你能不枪毙我?卖友求荣的”俊杰”本色显露无疑,读来令人唏嘘。忠臣良将下场是蹲监狱,反而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常青不倒。不知道彼时的王又是怎样的一番滋味。
另外,我个人认为,不要太相信香港的那些个落魄前国军将领出的书,他们逃到香港后为了糊口纷纷著书,并且为了博得眼球,信口雌黄,为了洗脱骂名,无不争功于己,诿过于人,夸大其词,把自己的战果放大百倍,而把自己办事不力的责任推到同袍身上,很多国军将领活着的时候受这群人的挤兑,死了还被他们泼脏水。他们为了糊口,在书里是什么大新闻都敢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