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为什么没有过海外殖民地

作者:莱茵行宫伯爵

先说一条基本逻辑:近现代殖民主义有着十分漫长的历史,从跨度上来说历经数世纪。要探讨奥地利为什么没有过大规模殖民地的问题,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段上给出统一的答案。在不同时期,奥地利面对的条件是不一样的,实施的行为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这个问题必须要分时期讨论。

一般地,我们把近现代欧洲殖民史分为两个时段:第一个时段出现在工业革命前,以大西洋为中心,美洲开拓为重点,时间大约为(1450左右-1800左右);第二个时段出现在工业革命发生,旧的美洲殖民体系崩溃后,以对亚洲和非洲的控制为重点,时间大约为(1800左右-1970左右)。其中,第一个时段又可以区分为两种具体模式,包括先出现的国家权力主导模式(以西葡为代表),和后出现的特许公司垄断模式(以英法荷为代表),后一种模式开始兴起的大致时间是1610年。

1.殖民史的第一个时段(1450左右-1800左右):

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前的数十年,葡萄牙人就在探索大西洋以及通往东方的航路了。在1492年后,西班牙(准确地说是卡斯蒂利亚)参与到了探索征服活动当中,并且在数十年后的美洲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活动的核心特点是在殖民地建立具有国家特征的机构,商行和行政系统都从属于官方体制。例如葡萄牙建立的休达、米纳、几内亚、印度等商行都由财政部管理,巴西殖民地由王室总管和委任的都督控制;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招商局有权控制整个美洲贸易,西印度委员会和王室共同构成了对美洲及菲律宾行政的最高权威。

在1610年之前,除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外的欧洲国家在美洲都几乎没有永久定居点,菲利普三世作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主也正是在这一年重申了自己对美洲大陆完全的所有权。然而17世纪的到来标志着第一期殖民主义的一个重大转折,以英法荷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开始创办官方授予垄断权的特许公司,这些公司具有一定的官方背景,但在机构上是独立于政府的,公司和市民具有更大的能动性。事实上在17世纪到来之前,英国和荷兰就已经有过一些特许公司,例如英国莫斯科公司、黎凡特公司、皇家非洲公司等等,但是17世纪才标志着特许公司的腾飞。著名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600年创办,荷兰东印度公司则是在1602年,后者在数十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国内外掀起了创办公司的热潮。在法国,黎塞留和柯尔贝尔都曾大量创办公司。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公司的成功也引起了当权者的注意,因而西班牙和葡萄牙也曾创办过特许公司,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蓬巴尔改革时期由蓬巴尔本人在巴西创办的几家公司,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比起英法荷的公司,难免默默无闻。

特许公司一开始的任务是从事贸易活动,即获取生产中的剩余产品用于交换获利,但随着公司势力的扩大,它开始试图控制生产活动本身来获取更大的利润,这一过程就伴随着领土的建立、对当地人的军事征服、传教、移民以及行政管理活动的出现。在公司发展到足够的规模后,其内部复杂程度已经和殖民政府几乎无异。在18世纪之后,政府接管公司业务并把公司辖区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殖民地成为了最终趋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荷兰在印度尼西亚以及英国在印度的行动。

纵观殖民史的第一个时段,我们需要总结出两个特征:

1.存在两种不同的模式,这两种模式并不是完全排斥彼此的。西葡代表的国家权力主导模式也曾尝试使用特许垄断公司模式作为补充,但不如广泛使用后者的英法荷成功。不过,特许垄断公司的终点就是被国家权力吸纳。

2.殖民活动具有明显的时期性和过程性。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不同于古希腊和罗马的殖民,近代欧洲的殖民事业在其起步时,动机是模糊的,形式是复杂的。殖民不等于移民,也不等于领土扩张。葡英荷等国一开始的探索目的含混着贸易、探索、传教,并非征服异国或者大规模移民,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建立充满了机缘巧合的成分,荷兰曾经严格限制居民前往殖民地定居。如果在1650年时说英国将在未来统治整个印度,必然会被当成痴人说梦。毕竟那时的英国比起印度来说不过是个贫弱的小国,只求从贸易中分一杯羹。1680年时,一位东印度公司的经理见到大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的尊容,便毫不犹豫俯身跪拜,这岂能和一百多年后的马戛尔尼同日而语?殖民的形式从贸易、探索和传教转化为移民和统治,殖民的目的由不明确转向明确,是一个历经几百年的长期发展过程。

介绍完殖民史第一个时段的基本情况,我们接下来来看奥地利在这一时段中的角色。

总体来说,在这一时期,对于奥地利而言,地理和技术上的限制几乎是决定性的。奥地利的港口身处地中海内侧,面对亚得里亚海(“威尼斯的内湖”),不具备贸易的良好条件。比起港口更关键的是,奥地利缺乏船只。种种条件都让奥地利无法触及大西洋。更何况在这一时期,殖民的目的和收益都是比较模糊的,不可能对奥地利这样的地区产生吸引力。同时,奥地利也并非没有从大西洋贸易中获利,奥地利同其它欧洲国家一样都得到了许多西班牙白银,达尔马提亚的汞也是美洲银矿大量购买的原料。

但是情况也会发生改变,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之后,奥地利君主国获得了曾经的西属尼德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比利时),当时正值特许公司大红大火的时期,有了新的地理条件的奥地利也尝试分一杯羹。1775年,在玛利亚.特蕾莎的支持下,奥地利东印度公司建立,该公司的两个基地分别是尼德兰的奥斯坦德和达尔马提亚的里雅斯特。该公司尝试在尼科巴群岛建立殖民地,并从事东非和印度贸易。但是由于缺乏支持以及无法面对竞争,该公司在1785年倒闭。

2.殖民史的第二个时段(1800左右-1970左右)

工业革命发生后的殖民史第二时段,和第一时段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别。这一时期殖民的目的是明确的(获得原料、市场、劳动力),形式也是明确的(直接或间接的政治和经济统治)。与此同时,地理上的阻碍已经被技术大大突破。在这一时期,欧洲各帝国(或许还应该算上后起的日本)掀起了瓜分亚洲和非洲的狂潮。

在这一时期,奥地利未能取得大量殖民地的原因是什么呢?

总得来说,这一时期的奥地利/奥匈帝国既缺乏动机,也缺乏能力。

1885年柏林会议当中,奥匈帝国也是参与方之一,但是这只是意味着它作为欧洲主要力量有资格参与这样的重大会议,并非说明它真的将要参与非洲的殖民事业。19世纪的奥地利/奥匈帝国具有重重国内矛盾,它的主要的战略方向在于巴尔干,而且作为工业上的后进国,它的经济状况让它不值得去追求海外殖民地。此外,这一时期的殖民事业倚赖两项实力,一是海军,二是金融。海军是控制海外殖民地的关键,但奥地利海军的贫弱既是传统也是当时的现实,在拿破仑战争后,奥地利获取了威尼斯,曾进行过海军建设的努力,其中代表人物是治理达尔马提亚的马克西米利安大公(后来成为墨西哥皇帝),但是这些努力最终都没有成效。殖民事业也尤其需要金融业的支持,“信贷是殖民活动的保障”,因此金融业发达的英国和法国成为了瓜分非洲和东南亚的最大赢家,金融实力的相对弱小也是工业实力强于法国的德国无法获得大量殖民地的原因。

1878年时,一位美国商人曾经把加里曼丹岛东北部海角的权益出售给一位奥地利领事,这位领事从英国银行借钱试图建设该地,然而由于他无法从母国拿到更多投资而遭遇僵局。在尝试把这块殖民地卖给德国或意大利的企图失败后,无奈的奥地利领事在1879年离开了殖民地,把这块地交给了借钱给自己的英国人,归英属北婆罗洲公司管辖。

我想,这个故事就是对19世纪奥地利海外殖民事业困境的一个最佳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