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的灾难:第三帝国真正的败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战争。此战过后,欧洲列强纷纷陨落,唯有苏联勉强残喘至90年代。(不过二战带去的“旧伤”,让苏联生育率一直无法恢复,间接导致其解体)其中东线战场巨大的战损比差距,再加上红军前期的糟糕表现,让苏联被不少历史学家和军事爱好者鄙视。可是,不可否认,苏德战争给了纳粹致命一击,终结了这场“人类的灾难”。许多历史学家都致力于研究苏德战场,热衷于讨论为何几年前打芬兰都费尽的苏联,能够击败征服欧陆的第三帝国。

在所有的研究中,最被中国人所熟知的一点,无疑就是“冬将军”。俄罗斯的寒冷,不止击败过一次欧洲征服者。100年前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一世比希特勒更成功——法军已经成功攻下莫斯科。但是,最后他们依旧败于“冬将军”之手。

可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人发现“冬将军”只是苏联致胜的法宝之一。德军真正的败因,在一个本被苏联视为耻辱的地方。

德军前期的高效,归功于事先做的准备

很多人看苏德战争有一个误区——认为苏联人天生比德国人抗冻。或许苏联人比德国人更适应俄罗斯的寒冬,可是大部分苏联人和德国人来源自同一个祖先——古代北欧人。德国长期与丹麦有领土争端,第三帝国借助收回北部领土之际,征收了不少北方人当兵。因此,苏军并不比德军特殊,也不存在天生“抗冻”。冬天之所以让德军损失惨重,盖因德军的冬装以及其他冬季作战装备没有及时送到。

当然,德军并非没有想到做好后勤工作。早在拿下波兰时,德国就扶持波兰总督府,大兴土木建造各种机场、铁路、公路。根据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命令,1940年夏季开始,德国将在波兰原有的铁路基础上进行补修。截止次年春天,德国工程师们宣布成功地将六条主干道的通行能力提升,达到每昼夜600余次,已经能负担起大兵团后勤。

同年,德国开始新修四条公路,并与1940年年底完成。次年夏天,德国成功地将本国公路与东普鲁士、波兰、奥地利的原有公路连接。

除了陆地运输外,德国还大肆修建机场。短短一年时间,德国在本国修筑了250个新机场和160个降落场,被攻占的波兰机场也被修复、重建。截止1941年5月,波兰总督府修复、新建了100个机场与50个降落场。与此同时,纳粹还在罗马尼亚、挪威、保加利亚等占领区兴建大量军港,可谓做足了准备。

事实证明,这些准备工作并没有白做,德军最高统帅部的战略在开战第一个月得到更好地执行。短短几周时间,德军占领了拉脱维亚、乌克兰、立陶宛、摩尔达维亚、白俄罗斯。不到半年后,苏联原有550万常备军,损失了299万,多达20500辆坦克与自行火炮被击毁,17900架飞机被击落。纳粹的胜利已经触手可及,甚至给打算不给苏维埃求和的机会,连主动投降都准备拒绝。这段岁月堪称德军最巅峰的时刻。

噩梦的开始

然而,在节节胜利的荣光背后,一场浩劫正在笼罩第三帝国。诚然,斯大林为了个人目的有意识地清除列宁的痕迹,大批红军军官被枪决,包括赫赫有名的“红色拿破仑”。苏军经过“慈父”的“疼爱”之后,战斗力大幅度下滑,连芬兰这个弹丸小国都打得十分费劲。可再堕落的苏军也是一直现代化军队,又是本土作战。他们的奋力反击给德军带去不少的麻烦。1941年8月,作为“闪击”先锋的德军坦克师折损了一半左右的士兵与坦克,大批战车的引擎遭到严重磨损,性能大幅度降低。但是,希特勒却无法提供足够的新坦克以补充损失的部分。

更糟糕的是粮食和弹药的补给,随着战线的延长,很多部队开始过上有一顿没一顿的生活。甚至有部队10天没有得到面包的补充,士兵们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弹药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西线战局趋于稳定,德军最高统帅部又低估了苏军的抵抗意志,下令降低弹药的生产。40-41年,德国的弹药生产量从86.5万吨,降低到54万吨。结果,等到巴巴罗萨计划施行时,德军发现他们已经无法按照预定计划,建立起可维持一年的弹药库了。

原本这些问题可以被德国解决。毕竟德军已经占领了大批农业区域,从波兰、乌克兰等占领区输送物资给前线军队,并非难事。德国最高统帅部发现弹药补给不足的问题后,完全可以让后方加紧生产,以供应前线部队。可此时一个新问题暴露出来——苏联的道路状况太差了。简而言之,让后方加紧生产粮食、装备没有问题,但生产出来的物资无法输送到前线。

德国并非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根据最高统帅部指令,德军计划“闪击”苏联,以最快的速度夺取其工业区,以及铁路主干道和苏式的火车。但是,苏军在撤退前会想尽办法破坏铁道,甚至冒着德军炮火在铁路上设置障碍物,这导致德军很难有效利用苏联的火车。而苏式的火车轨距为1.524米的宽轨,比德式1.435米的标准轨要宽阔,德国本土的火车头也无法有效利用。德国原计划为每天开出24列火车,以保证前线的作战。结果,一整个月只有12天能做到既定指标,而且火车携带的货物无法满载。

公路方面的情况更加糟糕,苏联人的基础设施状况十分差劲。除了几条有效的主干道外,其余道路都是泥土路,每逢雨雪都会让机械化部队陷入泥潭,大大迟滞了物流速度。只有坦克和履带式补给车能够在这种路况下自如前进,可是德军并没有像后期美军那样彻底完成机械化,履带式补给车很少,根本无法承担起近200个师的补给工作。

随着战线的不断拉长,载具的损失也开始增加。1941年7月19日,德军统计手上的汽车数量,发现汽车运输连有一半已经失去运输能力。摩托车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整个摩托部队的编制缺了三分之一,而且处于损失大于补充的环境中。

糟糕的后勤迟滞了德军的进攻,使他们无法按照原计划于秋季前挺近苏联核心区域,战争被成功拖至9月。得以喘息的苏军开始重点防卫莫斯科,德军则希望利用高昂的士气去补足后勤的不足。双方各怀心思,迎来了战争的第一个转折点。

莫斯科战役

9月6日,希特勒亲自向前线发出35号作战命令,该指令要求德军在9月底之前,向莫斯科发起进攻。9月16日,德军中央集团军正式发布进攻指令,行动代号“台风”。

德军中央集团军负责攻打莫斯科中央集团军群。在准备“台风”计划时,特地从南北集团军群调入8个坦克师,4个摩托师,以及空军的一个军。等到9月底,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一共有3个集团军,下辖3个野战集团军以及3个坦克集群,总共74个师,其中包括14个坦克师以及8个摩托化师。“台风”行动总兵力预计为180万,坦克1700辆,火炮和迫击炮14000余门,飞机1390余架,占据苏德战场38%的步兵,64%的坦克和摩托车。

此时的德军就像一台高性能的引擎,正按照主人的意志高速运转。如果它的主人平时能注意维护,需要时加满燃油,或许引擎能够完成主人的既定目标。可惜,这两个条件希特勒都没能满足,早在莫斯科战役前,德军就已经处于忍饥挨饿的状态。某位将军甚至透露他的军队“除了身上的单衣,根本没有蔽体之物”。非战斗减员虽没有之后几年那么严重,但已经初露端倪,甚至有军官带头抗命,拒绝上战场。

等到莫斯科战役正式打响,德军的补给问题显得更加严重。德军高级将领布鲁门.特里特坦言:“我们在人力和装备方面仍是虚弱的,因为我们得到的人员和弹药补充很少。”莫斯科战役结束后,德国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在报告德军冬季作战的情况时说道:“军队损失90万人,补充只有45万;马匹损失18万,补充只有2万;摩托车损失74000辆,补充只有7400;装甲车辆损失2300辆;补充只有1800辆。”其还估算,接下来的一年,德军将缺少“62.5万兵员,2800支步枪,14000挺机枪,7000门反坦克炮,1900门火炮。”简而言之,1942年的情况将会比1941年更糟糕。

相比武器弹药的不足,德军的被服、粮食问题更加糟糕。原本德国已经占领了法国,还拿下了大半个乌克兰,已经拥有全欧洲最富饶的几个产粮区。这一次,糟糕的苏联基础设施又一次发挥关键作用。根据德国最高统帅部的预计,德军需要占领区铁路维持31列/天的补给量,才能做到让中央集团军群正常作战。但是,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苏式宽轨与德式标准轨的差距,只能勉强维持16列/天。

许多军队得不到作战用的冬装与粮食,只能靠荣誉感维持战斗的士气。一些部队不得不就地征粮,以维持最低限度的战斗体力。位于第9集团军左翼的莱茵-威特伐利亚师就是如此。由于远离后方的补给线100多英里,该师无法按时得到补给,只得想尽办法征用当地俄国农民的牲畜维持生计。最后,他们吃了“一个半月的马肉”,许多士兵相比作战更愿意花时间去挖地下的冻土豆。挖出土豆后,又缺乏必要的燃料,一些人不得不选择“生吃”。很自然,大批士兵因为胃病倒下,不少军人没有死于苏军枪口,却死于各种各样的“病从口入”。

当冬天来临,德军真正的噩梦也随之开启——他们缺乏冬装。与粮食、弹药问题一样,德国并不缺棉花,也不乏被服厂,但是这些物资永远无法及时送到前线。德国名将古德里安巡查前线时发现“11月14日凌晨,我巡视步兵167师,补给情况糟透了。(士兵)没有白色伪装斗篷,缺少绒衣,更缺乏呢裤。多数士兵依旧穿着单裤。鞋子和袜子也严重短缺,中午,我来到112师,情况大致相同。我的士兵穿戴着俄国人的军大衣和皮帽子,只有军徽才能辨认出是德国士兵。我立刻将集团军所掌握的冬衣送到前线,但(我知道)杯水车薪,于事无补了。”

大量非战斗减员挫伤了德军的士气,也极大地拖延了进攻的步伐。最终,希特勒在一年内拿下莫斯科,打垮苏联的美梦破碎。德军只能望着莫斯科的红星,发出长叹。根据纳粹德国国防军陆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报告,整个莫斯科会战第一阶段只有35757人阵亡,9721人失踪(假定全部阵亡),到第二阶段,加上非战斗减员一共45478人阵亡,128716人受伤,一共174194人伤亡。苏联则声称,在这次会战中,毙伤俘德军40万人,苏军则付出653924人阵亡和失踪的代价。

虽然双方肯定隐瞒己方的死伤数据。不过,无论哪个版本的数字都表明,作为进攻方的德军死伤加上后勤不足带去的非战斗减员,损失都没有苏军大。若能在第一时间,按照最高统帅部的计划获得足量补给,或许苏联的命运将被改写。连苏联人也没料想到,原本被视作耻辱的糟糕公路,以及与不与国际接轨的宽轨铁路会成为这个国家的大救星。不得不说,历史本身就充满着偶尔与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