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上映45周年:这不是一部黑帮电影?

文:丁神灯

“我相信美国,……”

“我相信美国,……”

一位长者絮絮语繁、面容愁苦,随着他诉说自己女儿的悲惨经历,镜头缓缓向后拉开。模糊间,一手作支颐状纳入视野。当长者起身趋前耳语,镜头一转,柯里昂阁下不怒而威、面目豁然彰显。

据说电影《教父》这段开篇镜头是后来加上的,原定的开篇是紧随其后的柯里昂家族婚礼。可以说,这个改变在《教父》成为经典的过程中起到了一画开天的作用。将黑帮生意与家族婚礼前后连贯,把室内的幽暗和室外的明亮顺序对比,镜头切换间,柯里昂阁下关于生意与家庭的双重人生和道德冲突一览无余。

今年三月(24日)是《教父》首部曲上映45周年。45年来,《教父》系列已经登堂入室,被封为俾睨天下的极品电影。然而《教父》的出现却并非一日之功,这背后体现着好莱坞工业几十年的进化过程,并且遭受了意想不到的非难款曲。

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下的美国愁云惨淡。虽然并未完全受到大萧条的影响,好莱坞的日子也不大好过。影院上座率一落千丈,票房持续低迷。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打造多样化的影片才有可能招揽观众。正当好莱坞束手无策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又让事情雪上加霜。美国参战后,好莱坞在政治策略的授意之下,积极在影片中宣扬爱国主义、国家荣耀,同时号召国内不同种族的群体与美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这种宣传攻略竟然使当时的影院上座率维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二战结束几年后,影院票房再次持续走低,相比去城市中心看电影,人们更乐于在田园风光中消遣。消费的热点主要是购房和添置家居用品。而作为更为方便廉价的娱乐形式,电视机的风靡普及也把电影工业逼得步履维艰。另一方面,欧洲市场开始注重自制电影作品,风靡一时的法国新浪潮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等电影运动导致欧洲减少了从好莱坞进口电影的商业交易。而真正给好莱坞致命一击的是美国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HUAC)。

麦卡锡主义的出现导致HUAC严格审查电影内容
麦卡锡主义的出现导致HUAC严格审查电影内容,由此生成了臭名昭著的“好莱坞黑名单”。如果影视从业人员被认为是美国共产党党员或对共产主义表示过赞许或同情、或者参与过具有社会主义背景的政治活动、甚至拒绝帮助政府调查共产党活动,都有可能被列入黑名单;而一些人被列入黑名单则纯粹是运气不好,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名字出现在错误的地点和时间。黑名单对好莱坞发展造成了直接冲击,人们迫于生计,或违心屈服、或与业内朋友反目,整个产业笼罩在意识形态审查的阴影下。

一直到了1967年前后,年青一代的电影从业人员开始崛起,好莱坞进入了“美国新浪潮”时代。年轻人的冲劲和标新立异使类型电影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电影开始具备激进的社会意识,并且勇于反对僵化的体制。同时电影的受众群体也趋于年轻化,16岁到25岁的观众挤满了各大院线。电影制作者和电影观众由于相似的价值观念,在相互交流中齐头并进,开始推动电影工业前进的车轮。这种相辅相成彻底挑战了原有的工业体制和价值体系,形成了以弗朗西斯·福特·柯波拉、马丁·斯科塞斯、乔治·卢卡斯、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为代表的“美国电影新浪潮”。

马丁·斯科塞斯/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弗朗西斯·福特·柯波拉?/乔治·卢卡斯
新浪潮期间,好莱坞出现了大批叛逆电影和逃避现实的电影。《星球大战》系列让乔治·卢卡斯名声大噪。《教父》系列电影则使导演科波拉被推崇成为美国新浪潮的旗手。《教父》将黑帮片与移民家庭、美国梦想结合,从而推陈出新,造就了光前裕后的经典影片。然而,科波拉也因此饱受美化黑帮罪行的指责。黑帮犯罪行为是社会负面的集中体现,其中混杂暴力血腥、腐败堕落。在影片《教父》出现之前,黑帮片的套路是描写黑帮的兴衰灭亡,最后犯罪分子会得到法律制裁。这种套路的因袭是由于著名的《海斯法典》。黑帮片曾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一时,尤其以《小凯撒》(1931)、《国民公敌》(1931)和《疤面煞星》(1932)最受追捧。这些影片暗示着禁酒法案实施期间和经济大萧条期间,美国国家体制的崩塌和美国人民梦想的覆灭。出于弘扬良善道德观念的目的,针对以这几部影片的不良影响,《海斯法典》从1933年前后开始明令禁止在电影中美化犯罪,影片中的犯罪分子必须以受到惩罚为终结。

《小凯撒》(1931)/《国民公敌》(1931)/《疤面煞星》(1932)
然而《海斯法典》很快失去了意义,1966年法典被正式取消,美国电影分级制度开始要登上历史舞台。黑帮电影由此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在1967年版的电影《雌雄大盗》中已经可以看到最初的端倪。《雌雄大盗》针对年轻群体,在立意上与《小凯撒》、《疤面煞星》等影片截然不同,用经典的电影手法体现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冲突,而这恰恰迎合了越战背景下大众的怨怼。至此,对于黑帮影片开始了浪漫主义倾向的重新定义。对这种重新定义的终极体现,最终集合于电影《教父》身上。

《教父》明显与老套黑帮片不同。第一部的结尾,凯在房门缓慢的合拢中,远远看见迈克尔接受属下臣服的吻手礼。这一幕意味深长,但是显然迈克尔没有遭到法律制裁。《教父》由此挑战了传统黑帮片的既定类型,也挑战了当时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大众斥责科波拉用迷人的电影手法美化了黑帮,颂扬反英雄。对此,科波拉异常愤怒。他公开为自己辩护说,他拍这部电影并不是支持犯罪行为,更不是为了支持意大利黑帮。事实上,他一直把这部影片看做是一部西西里家族的编年史,家族的先辈来到美国,在自由主义的引导下,追寻梦想追求幸福。相较于暴力与犯罪,影片着重于以家庭为中心的亲情、忠诚和友谊。对于这部影片的归类,科波拉也拒绝认同一般认知下的常规做法,从来不肯将其视为黑帮电影。

凯在房门缓慢的合拢中,远远看见迈克尔接受属下臣服的吻手礼
推出《教父》之前,派拉蒙影业正处于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衰退危机中。派拉蒙雄心勃勃意图扭转颓势,在立项之初就决定,为了体现原汁原味,坚持寻找一位意大利籍导演,于是锁定了科波拉。虽然科波拉也处于个人破产危机中,但是他自持艺术家的身份,并不想接拍这部改编自小说的电影,他认为原著小说是一部哗众取宠的低劣作品。最终,他的朋友乔治·卢卡斯晓之以利益之重,说服了他。

影片在纽约开拍之初,就遭遇了各种非难。当地的美籍意大利人联盟多次抗议导致拍摄中断。该组织声称这部影片中含有意大利黑帮情节,完全以贬低美籍意大利人为目的。同时真正的黑手党也抱怨该片会恶化他们的形象。对此剧组不得不发表声明,宣称这部电影中的犯罪描写源于改编、悉出虚构,并没有任何丑化美籍意大利人的目的。

《教父》三部曲
从同意接拍那一刻起,科波拉就始终坚持要拍摄一部美籍意大利人追寻美国梦的史诗,而不是拍摄黑帮成员的暴力生活。他表示,暴力情节作为一种暗喻,表现了意大利人想要实现美国梦的情非得已。那时的美国,尽管表面上接纳外来族裔,实际上并没有积极为他们提供均等的工作机会。所以系列影片中特意刻画了维托·柯里昂在美国成长的过程里,为了自己和家庭,逐渐接纳有组织犯罪作为安身立命的饭碗。对于上述理由,科波拉知道并不能使舆论信服。于是在该系列的后两部影片,科波拉还是让迈克尔以及柯里昂家族为自身的暴行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电影《教父》的出现,让其后的影视从业者得窥门径。尽管科波拉否认其黑帮电影的掌舵地位,但是黑帮片确实由此枝叶繁茂起来。无论是马丁·斯科塞斯的《好家伙》还是安德鲁·博格曼的《新鲜人》都从《教父》系列中汲取了诸多营养,电视剧《黑道家族》的成功又将黑帮类型伸展到电视工业。如今的影视作品到处充斥着对于《教父》系列电影的各种致敬,从台词到情节,从摄影到音乐不一而足。对于影视制作者和观众来说,科波拉这部具备独特感召力的视觉盛宴足以让人们各取所需,又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