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洞穴学家建议组建的党卫军部队,重火力就是“意大利炮”!

来源:崎峻文化

在地质学上,由于水流对可溶性岩石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岩溶地貌被称为喀斯特地形,而“喀斯特”一词源于欧洲东南部亚得里亚海东北岸,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交界处的伊斯特拉半岛,这里的石灰岩高原被称为“喀斯特”,进而成为地质学上的通用称呼。在二战时期德国武装党卫军的序列内,有一支部队以“喀斯特”命名,而且其组建与地质学有很大关系,这就是党卫军第24“喀斯特猎手”武装山地师。

“喀斯特洞穴”研究所

党卫军“喀斯特”部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5年希姆莱成立的“祖先遗产”协会,这个组织主要研究古代日耳曼人的生活和文化遗产,并从事相关的考古活动。1937年,在萨尔茨堡建立了“喀斯特洞穴”研究所,作为“祖先遗产”协会的分支机构,系统地研究欧洲的洞穴,以期发现古日耳曼人的遗迹。1939年3月,研究所迁往慕尼黑,并由知名洞穴学家汉斯•布兰德博士担任所长。

■ 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左)在战前成立的“祖先遗产”协会,致力于古代日耳曼人的考古研究,右图为“祖先遗产”协会的标志。

布兰德于1879年4月出生于巴伐利亚,曾在大学学习工程学和地质学,参加过一战,战后从事教育和洞穴学研究。1939年4月,布兰德加入党卫队,并出任“喀斯特洞穴”研究所所长,以巴伐利亚的波滕斯泰因为中心进行高山地质和洞穴方面的研究,当地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丰富的溶洞资源。布兰德在这里建立了一座集中营,驱赶约700名囚犯对一座大型溶洞进行开发。由于在相关研究上的成就,布兰德后来升至党卫队旗队长(上校)。

随着战争的升级扩大,“喀斯特洞穴”研究所的工作重心由洞穴文化考古研究转向与军事工业和军事训练相关的课题,其中包括寻找合适的天然洞穴用于军事工业的疏散隐蔽。在1941年春季侵占整个巴尔干半岛后,德军在反游击战中常常遭遇复杂崎岖的山地地形,游击队隐藏在洞穴中,利用地形优势伏击德军,令其防不胜防。针对这种情况,布兰德博士建议组建一支适宜在喀斯特多洞穴地形作战的特种部队,为在山区作战的普通部队提供必要的支援,而且可以利用研究所的现有资源提供训练支持。

■ 今日巴伐利亚波滕斯泰因的风光,这里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山地部队优良的训练场地。

希姆莱对于布兰德的建议非常赞同,于1942年7月10日下令在达豪的党卫队训练基地组建党卫军“喀斯特”连,归希姆莱直接领导,作为一支完全独立的并专用于喀斯特地形战斗的山地特种部队接受特种训练,他们不同于其他山地部队,只有在特殊的困难条件或特别重要的作战中才能动用。为了打造一支真正的山地精英,必须进行多方面专业化的严格训练,一座具备喀斯特地貌特征又具有完善基础设施的训练场是必不可少的。

经过精心挑选,布兰德的研究中心所在地波滕斯泰因成为这支特种部队的孕育摇篮。很快,在原有研究设施的基础上,一座特种部队训练基地被兴建起来,拥有一座16个靶位的射击场、30座攀岩假山、78个训练山洞、20个训练井坑、12座大型石灰岩坑训练场、一座操练场、一座水上训练场、一个体育场、一个露天游泳池,此外还有28栋可供1200人住宿的木板房、400匹马和100辆汽车。

训练与扩编

作为党卫队全国领袖钦定的特战单位,“喀斯特”连的人员选拔标准很高,首批入选的官兵都是在前线负过伤且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部分人还有登山或滑雪的经验,此外还从“髑髅”师抽调几名立有战功的滑雪/登山教练负责进行专业训练。除了研究山地特种战术外,党卫队高层还希望“喀斯特”连能为“欧根亲王”师的军官和军士提供有关喀斯特山地作战的短期培训。

■ “喀斯特”连的士兵们在阿尔卑斯山上进行滑雪训练。

一位于1942年7月调到“喀斯特”连的党卫军士兵回忆了当时的情形:“这个连根本就没有排长,甚至连长也没有,负责日常工作的军官是党卫军中尉沙伊德,他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由于我们(30~40人左右)都来自不同兵种,所以必须在波滕斯泰因接受洞穴作战、登山等一系列山地部队的训练科目。到现在波滕斯泰因的山岩上面还有当年我们嵌进去的铁蹬,将铁蹬嵌进岩石里可是一项苦差事啊!后来,我们又分批去达豪、霍赫克尼希别卡豪斯、韦尔芬接受高山训练。”

■ 波滕斯泰因的党卫军“喀斯特”部队训练基地的营房。

到1942年8月底,“喀斯特”连已经有46名官兵,包括1名军官、5名军士和40名士兵,组织结构也基本成形,包括连部、教导队、工兵排和猎兵排。从8月20日开始,“喀斯特”连一边继续吸收新兵,一边正式开展训练,除了高强度的山地训练外,还包括攀岩、垂降、洞穴勘察、坑道修筑、爆破、排雷等专业训练。到1942年11月底,全连已有131人,其中有2名军官、19名军士和108名士兵,装备30多台车辆,包括5辆装甲车。

■ 党卫军“喀斯特”部队的士兵们在进行洞穴开掘。

1942年11月19日,党卫队作战局下令将“喀斯特”连扩编为党卫军“喀斯特武装”营,由布兰德博士亲任营长,直属于党卫军装甲军,但该部并未被派往东线作战,而是准备转移到斯洛文尼亚与意大利交界处的特拉格拉夫地区驻防,在1942年到1943年的冬季为该营准备的营房和训练设施陆续修建,同时从其他党卫军部队中抽调人员,充实编制。到1943年5月,“喀斯特武装”营共有675名官兵,包括6名军官、47名军士和562名士兵,编有营部、营部连、第1连和第4(重型)连,其中第4连包括2个重机枪排和1个81毫米迫击炮排。为了加快实现摩托化,“喀斯特武装”营加紧培训司机和装备各型汽车,其他专业兵种人员的训练也在1943年夏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为了迅速达到满编,1943年7月从党卫军掷弹兵补充营抽调了一批来自罗马尼亚特兰西瓦尼亚的泛德意志人组成“喀斯特”营第3连,又从党卫军装甲掷弹兵学校抽调人员组成该营第2连,还分配到一批缴获的俄国战马。

“轴心”行动

1943年7月,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倒台,新政府表面上宣称将继续与德国并肩作战,暗中与盟国媾和。为了防备意大利的背叛,德国方面立即着手制定应急计划,即“轴心”行动,一旦意大利人有所异动,立即出兵占领意大利中北部地区并解除意军武装。当时尚在组训的“喀斯特武装”营接到动员令,于7月底从波滕斯泰因乘火车向奥地利/意大利边境开拔,但行动是秘密的,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行军的目的地。火车停在靠近边界的阿诺尔德施泰因,各连分别进驻周边的小村镇中。

■ 列队行进的党卫军“喀斯特武装”营的士兵们。

8月中旬,“喀斯特武装”营编入以第71步兵师为基干的布雷登菲德尔战斗群,其任务是占领意大利边界上的隘口和要塞,解除当地意军的武装。8月26日,“喀斯特武装”营连夜在塔尔维西奥地区越过边界,进驻科普罗索,受到当地德裔居民的热烈欢迎,营部设在当地的一座邮局中。9月8日至9日夜间,全营紧急集合,军官们向士兵们训话,告知他们意大利人已经向盟国投降并开始反对德国,“轴心”行动业已启动,他们将在次日清晨向附近的意大利兵营发起进攻。

9月9日凌晨4时,“喀斯特武装”营各连由驻地出发,向各自的目标挺进。一位党卫军士兵回忆了当天的行动:“在一所电话局前,我们遭到猛烈的步枪和冲锋枪火力封锁,在近战中我们依靠国防军的一门轻型高射炮的平射支援,端掉了这伙敌人。之后,我们赶往一座大型意大利兵营,在第一阵枪声过后,他们就哑火了。正当我们准备进入兵营时,背后又响起激烈的枪声,一切都乱糟糟的,兵营里的意大利军队在一名将军的指挥下又开始疯狂抵抗了。”

■ 在“轴心”行动中被德军解除武装的意大利部队。

我们只能用步兵武器去夺取一排房子。由于距离太近,敌人的火力异常可怕,我们的手榴弹最多只能扔到60米外,效果很不理想。战斗持续了约一个小时,我们伤亡很大。这次战斗对于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年轻战士而言称得上是一次战斗洗礼。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艰苦奋战给当地的意大利人带来非常强烈的震撼力,他们在战斗结束后称呼我们为‘黑色魔鬼’,对此我们非常自豪。”

布雷登菲尔德战斗群的作战日志中留下了对“喀斯特武装”营的溢美之辞:“经此一役证明,该营全体官兵作战坚决勇敢,可以在任何时候完全信赖他们。”根据记录,在“轴心”行动作战期间,“喀斯特武装”营共有16人阵亡,50人负伤。

■ 党卫军“喀斯特武装”营的士兵们在操纵缴获的75毫米意大利山炮,这可是货真价实的“意大利炮”。

在解除意大利正规军的武装后,“喀斯特武装”营又与活跃在当地的游击队展开作战,在此期间,该营得到2门缴获的意大利75毫米山炮,极大地增强了火力。在清剿游击队的行动中,“喀斯特武装”营的党卫军官兵犯下了最初的战争罪行,在10月10日焚毁了一处小山村,并枪决了16名村民,作为对之前遭遇游击队伏击的报复。截至10月19日,“喀斯特武装”营在反游击作战中已有18人阵亡,45人负伤。

■ 一位党卫军“喀斯特”部队的士兵牵着骡子在山地行军,骡子背上驮着火炮零件。

从1943年10月底到1944年6月,“喀斯特武装”营一直在奥地利、意大利、斯洛文尼亚交界处的亚得里亚海滨海地区进行反游击战,并划归驻意大利党卫队及警察最高领袖卡尔•沃尔夫直接指挥,盖世太保和党卫队保安处的一个常设分队进驻该营,以便随时审讯被俘的游击队员,获取情报。在一系列充满了血腥报复的清剿行动中,这支自诩山地战精英的部队蜕变为一支残忍无情的治安部队,而他们的山地战技能也的确在搜捕游击队的行动中发挥了作用,他们可以全副武装地进行山地越野,常常作为应急机动部队投入到战斗中。

由师到旅

1944年2月,作为“喀斯特”部队的创始人,布兰德博士建议招募斯洛文尼亚地区的泛德意志居民,在波滕斯泰因接受短期训练后用于扩充“喀斯特武装”营,以对付大约20000名游击队员,但这项建议最初没有得到接纳,到1944年春季,“喀斯特武装”营始终保持在1000人上下的规模。

1944年夏季,希姆莱接受了布兰德博士在春季的提议,于7月18日下令以“喀斯特武装”营为核心组建一个新的党卫军师,番号定为党卫军第24“喀斯特猎手”武装山地师,其成员主要从亚得里亚滨海地区招募。组建工作于8月正式启动,由党卫军少校维纳尔•哈恩负责,该师编制如下:

党卫军“喀斯特猎手”第59山地团(3个营)

党卫军“喀斯特猎手”第60山地团(3个营)

党卫军第24山地炮兵团(4个营)

党卫军第24山地侦察营

党卫军第24山地反坦克营

党卫军第24山地工兵营

党卫军第24山地通讯营

党卫军第24野战补充营

然而,这份编制表中的大部分单位都停留在纸面上,真正组建的仅有党卫军第59山地团(仅2个营)、党卫军第24山地炮兵团第1营、第24山地工兵营第1连和一个通信混成连。比较特别的是,“喀斯特猎手”师建制内还组建了一个装甲连,装备了14辆缴获的意大利P40中型坦克,但这些坦克性能低下,车况堪忧,能够作战的车辆从来没有超出总数的一半。党卫军中校卡尔•马尔克斯于1944年8月被任命为“喀斯特猎手”师师长。

■ 意大利菲亚特P40中型坦克,“喀斯特猎手”师的师属装甲连装备了14辆该型坦克。

党卫军第59山地团是“喀斯特猎手”师的骨干单位,该团第1营基本是原“喀斯特武装”营的原班人马,而第2营主要由从奥地利南蒂罗尔招募的志愿者组成。此外,还有来自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乃至乌克兰的补充人员加入该师,然而那些非德裔士兵的可靠性很差,比如1944年10月编入该师的约300名意大利人几乎不会说德语,大部分还是文盲,很快就出现了逃兵,剩下的人大多也被遣散。

■ 党卫军“喀斯特”部队使用骡马牵引“意大利炮”在山路上进行机动。

尽管多方征集兵员,“喀斯特猎手”师的兵力缺额依然很大,远远达不到6600人的满编人数,截至1944年9月下旬,全师仅有1989名官兵,其中军官27人、军士163人、士兵1799人,主要火器包括6门75毫米山炮、4门75毫米步兵炮、24门81毫米迫击炮、20挺重机枪、75挺轻机枪、150支手枪、150支冲锋枪和1250支步枪,其中不少还是缴获的意大利武器。从数据上看,该师甚至没有足够的武器发放给所有士兵。颇具特色的是,当时每个连队都编有一个军犬分队用于追踪游击队,相比那些老掉牙的意大利炮和坦克,这些机敏凶狠的军犬给游击队造成的威胁更大,以至于游击队为射杀德国军犬开出了赏金。

■ 党卫军第24“喀斯特猎手”武装山地师师徽,源于某种山地植物。

1944年9月,“喀斯特猎手”师开始部署到意大利乌迪内地区,同年秋季获得了特制的领章,用银线缝制的师徽,其图案源自一种生长在喀斯特地区的花卉,最初只有德裔官兵才会佩戴,他们认为外籍士兵佩戴这一标志有损自己的身份,直到后来才在全师普及。到1944年11月,“喀斯特猎手”师的人数缓慢增加到3000人,因为实在凑不齐一个师,该部于12月5日降格为旅,重新命名为党卫军“喀斯特猎手”武装山地旅,由哈恩少校负责指挥。

山巅苦战

1945年初,“喀斯特猎手”旅被调往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交界处的东阿尔卑斯山区,与南斯拉夫游击队展开作战。鉴于盟国在意大利北部的空中优势,该部的大部分调动都是在夜间进行的。此时,德国在战争中大势已去,当地民众的敌意和不合作态度愈发明显,而对于“喀斯特猎手”旅的山地兵们,更大的困难是游击队的实力相比1943年到1944年大为增强。驻意大利的盟国飞机时常飞越亚得里亚海,为游击队空投物资,甚至直接为其进攻提供火力支援。

■ 党卫军“喀斯特”部队在山地兵在山间进行战斗。

一位党卫军士兵回忆:“游击队在获得英国武器后,在装备上已经大大优于我们,他们也比我们更熟悉作战环境,如同原始森林般的山区对于我们来说充满了危机。”不过,党卫军士兵们偶尔也会从英军的空投行动中获益,因为降落伞常常偏离着陆区而落入德军控制区,“喀斯特猎手”旅的部分士兵用意外获得的英制武器替换了性能不佳的意大利货,他们最渴望得到英制司登冲锋枪。

■ 战争后期,党卫军“喀斯特猎手”师的部队在山间行军。

1945年2月10日,为了蒙蔽盟军,希特勒下令将所有党卫军旅升级为师,“喀斯特猎手”旅又重新恢复了师的番号,党卫军准将阿道夫•瓦格纳出任师长,但仅此而已,无论兵力兵器都维持原状。 1945年3月底到4月初,“喀斯特猎手”师参与了德军在居茨地区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党卫军山地兵们与其他德军部队一道,经过两周的激烈战斗,将游击队驱赶到山地林区,这一战果是在英军战斗机的频繁攻击下取得的。

■ 在意大利北部作战的“喀斯特猎手”师的P40坦克,为了防备空袭车身进行了伪装。

1945年4月底,“喀斯特猎手”师已经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该师一部在东阿尔卑斯山南麓凭借有利地形抵御正向意大利东北部推进的盟军部队。一个由党卫军“喀斯特”部队的大本营波滕斯泰因调来的战地补充连在师属装甲连的配合下迎战英军和新西兰部队,使用“铁拳”等反坦克武器击毁了相当数量的英军坦克。“喀斯特猎手”师余部则编入由党卫军准将海因茨•哈默尔指挥的战斗群,扼守南斯拉夫和奥地利交界处的卡拉万克斯山脉的隘口,确保驻巴尔干德军部队向德国本土撤退的通道,并一再击退南斯拉夫解放军的进攻。1945年5月2日,驻意大利北部的德军部队先行投降,但“喀斯特猎手”师仍继续作战,坚守交通要道,争取让更多的德军部队逃脱南斯拉夫人的追击,西撤向英军投降。直到5月9日,“喀斯特猎手”师残部才向英军第6装甲师缴械投降,是欧洲战区最后放弃抵抗的德军部队之一。

结语

与战争后期匆忙组建的党卫军武装师有所不同,第24“喀斯特猎手”山地师的起点相当高,是作为一支擅长在喀斯特地形作战的山地特种部队组建的,目的是用于巴尔干半岛西北部山区的反游击作战。尽管后期扩编为师,但党卫军“喀斯特”部队的实际兵力从未超过一个旅,而其骨干战斗力量也仅限于一个团,因此很难被视为一个真正成形的党卫军作战师。“喀斯特猎手”师凭借丰富的山地战经验,在反游击作战以及战争末期对英军的作战中表现突出,但与所有同游击队作战的德军部队一样,这些“喀斯特猎手”的双手沾满了平民的鲜血,据统计党卫军“喀斯特”部队至少制造了23起战争暴行,屠杀了277名平民。在向盟军投降后,“喀斯特猎手”师中的南蒂罗尔人被立即遣散,而德国籍官兵被关进战俘营,其中大部分人于1948年被释放。

■ 这幅表现在德军部队服役的意大利P40坦克的彩绘很可能就是根据党卫军“喀斯特”部队的装备绘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