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古老的造船企业,曾包揽日本海军五分之一的驱逐舰

来源:崎峻文化

任何一支强大海军的背后,都需要有规模庞大、技术先进的造船工业来支撑,作为近现代海军强国之一的日本也不例外,自明治维新以来蓬勃发展的日本造船业是日本海军持续壮大的坚实基础。提到日本军舰的建造企业,熟悉太平洋战争史的朋友肯定会想到诞生过“大和”、“翔鹤”、“高雄”、“吹雪”等诸多名舰的四大海军工厂:横须贺、吴港、佐世保和舞鹤。在海军工厂之外,民间船厂也是军舰建造的重要力量,比如承建“武藏”号的三菱长崎造船厂和建造“瑞鹤”号的川崎神户造船厂等。在众多为海军承建军舰的民间企业中,有两家船厂因为擅长建造驱逐舰而出名,即大阪的藤永田造船所和横须贺的浦贺船渠,被称为“西の藤永田、东の浦贺”,其中藤永田造船所始建于江户时代,被认为是“全日本最古老造船企业”,而该厂承建的驱逐舰数量约占日本海军历代驱逐舰的五分之一!

日本最古老船企

藤永田造船所的历史发轫于江户时代的元禄年间。1689年(元禄2年)3月,一位姓永田的技工在大阪堂岛建立了一家小型造船工坊,命名为“兵库屋”,建造传统的日式木制船舶,距今已有330年,因此被认为是日本最古老的造船企业。经过百余年的传承,到江户时代后期兵库屋已经是大阪地区颇有名气的造船工场,具备了为藩主大名建造御用船只的资格。1854年,为了给纪州藩建造御座船(大名乘坐的豪华游船),兵库屋整体搬迁至江之子岛敷屋町(今大阪市西区),此后还受幕府委托,为幕府海军建造风帆战舰。

■ 幕府将军德川家的御座船“天地丸”号,能够为大名藩主造游船,说明兵库屋的技术水平相当高。

随着1853年黑船来袭、佩里叩关,封闭已久的日本打开国门,开始接受欧风美雨的沐浴,尤其是明治维新后,仿效西方、文明开化之举蔚然成风。受到时代变革的影响,日本造船业开始仿造西洋船舶,兵库屋也抓住机遇,非常有远见地聘请德国工程师,于1870年首次建造了西式木壳轮船“神速丸”号,由此向近代造船企业转型。

1874年,兵库屋将造船工场迁移至西成郡岩崎新田(今大阪西区千代崎),并在同年更名为“藤永田造船所”。关于改名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时任大阪府知事的渡边升应邀出席该厂建造的帆船“十八丸”号的下水仪式,他觉得船帆造型非常类似于藤花,于是建议在船厂本家姓氏“永田”前面加上“藤”字,作为船厂的新名称,被厂方欣然采纳;另一种说法是船厂本家有一个姓“藤”的亲戚在厂里当船工,兵库屋建造的第一艘铁制船舶在试航时发生故障,在维修时发生爆炸,参与修理的这位藤姓船工不幸殉职,于是船厂主人在姓氏“永田”前加上“藤”字,作为新的厂名,以纪念这位因公殉难的亲戚。

■ 藤永田造船所创建者永田家族的纹章,也是企业标志。

1884年,藤永田造船所再次迁移到大阪大正区新炭屋町(今大正区千岛)。1900年,船厂完成了第一艘全钢制货船“第二永田丸”号。一战爆发后,日本趁着欧洲列强忙于战争的机会,大发战争横财,一时间产业兴盛,经济繁荣,藤永田造船所也趁势开始扩张,于1917年在东成郡敷津村(今大阪住之江区柴谷)开设了敷津工厂,作为新的造船基地。当地位于木津川河口,河面开阔,水深适宜,自然条件优越,相比新炭屋町工厂更加有利于造船作业。在建设新厂的同时,藤永田造船所还开始引进大型近代化造船设备,实施技术改造升级,提高建造能力。

■ 通过今日的卫星照片可以大致勾勒出明治时代木津川三大血汗船厂的位置。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藤永田造船所在近代的迅速发展是以残酷压榨劳工为代价,像所有资本主义企业一样,藤永田造船所的原始资本积累浸透着普通劳苦大众的血泪。当时的木津川河口是日本造船企业云集的地区,同时也以造船工人劳动环境恶劣、待遇低下而闻名,其中以佐野安造船所、名村造船所和藤永田造船所三家最为苛酷,以至于被冠以“魔鬼佐野安”、“地狱名村”和“无情的藤永田”之恶名。在藤永田工厂内,劳资矛盾十分尖锐,后来在1921年5月爆发了激烈的劳务纠纷。

海军御用船厂

就在整个日本都在享受着一战红利的时候,藤永田造船所的管理层敏锐地预见到一旦战争结束,日本将陷入产业萧条的困境。为了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当时的企业主通过在文部省任次官的岳父田所美治与时任海军舰政本部长的冈田启介海军中将搭上关系,借机打通了承包军舰建造的门路。在冈田中将的大力推荐下,藤永田造船所于1919年11月成为海军指定的造船企业,由此开始了与日本海军长达26年的渊源。一个月后该厂为日本海军建造的第一艘驱逐舰“藤”号正式开工,其舰名与厂名字头一致,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总之为藤永田造船所开启造舰业务博了个好彩头。1921年5月31日,藤永田造船所为“藤”号举行了隆重的竣工仪式。此后,造舰合同接连不断,其中以建造驱逐舰居多,藤永田俨然成为驱逐舰专业户。

■ 1921年5月服役的驱逐舰“藤”号是藤永田船厂为日本海军建造的第一艘军舰,该舰属于枞级。

借助于军船订单,藤永田造船所顺利度过了战后的萧条期,进入新一轮扩张,着手开展多元化经营,在造船业之外又从1921年开始涉足铁路车辆制造、铸铁管制造等业务,开建新工厂。1923年4月10日,藤永田造船所成立了株式会社,注册资本达900万日元,企业员工人数为2330人。1926年5月,藤永田会社将敷津工厂设为新的本部工厂,原本部工厂改为新炭屋町工厂,之后又兼并了与敷津工厂隔河相望的船町工厂,设立了新的分厂,成为木津川两岸首屈一指的造船企业。

■ 1930年11月7日,吹雪级驱逐舰“曙”号在藤永田造船所下水。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扩张过快,又受到1927年爆发的“昭和金融危机”的影响,藤永田会社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此时,与藤永田造船所关系密切的海军及时“伸出援手”,名义上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实际上是借机窃取企业的控制权。1928年12月,舰政本部临时舰船建造部接管了藤永田造船所财务部门,接着于次年4月迫使第10代当主永田三十郎辞去社长职务,由池田岩三郎海军中将接任社长,初步实现了藤永田由民企向军企的转变。在军方主导下,藤永田会社于1931年开始从事化工机械制造。1932年11月,岸本信太海军中将就任新社长。1933年,日本海军以赤字过多为由下令关闭了藤永田旗下的铁路车辆厂,将其改为武器工厂,当时该厂已经生产了967台车辆。

■ 1935年6月20日,白露级驱逐舰“村雨”号在藤永田造船所下水。

随着条约时代的结束,日本海军加紧扩军备战的脚步,藤永田造船所的军舰建造任务日趋沉重,其生产经营在军方控制下愈发步入军事化轨道。1937年,藤永田会社又开设了锅炉制造厂,同年增建了第三船台,可以建造8000吨级船舶。1940年3月,藤永田造船所被指定为“军事管理工厂”,纳入军管企业范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海军要求增加驱逐舰的建造数量,以补充前线战损,藤永田造船所的船台上异常繁忙,在战争期间服役的20艘夕云级驱逐舰中有7艘是由藤永田承建的。为了扩大产能,藤永田造船所在1942年增建了第四、第五船台,1944年又被指定为“军需供应单位”,日本海军彻底完成了对企业的全面控制。到1944年12月,藤永田造船所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员工规模达到16000余人,能够建造9000吨级船舶,在大阪是仅次于大阪陆军兵工厂和住友金属工厂的第三大工业企业。

■ 1938年10月25日,阳炎级驱逐舰“黑潮”号在藤永田造船所下水。

■ 为纪念“黑潮”号驱逐舰下水发行的明信片。

与二战时期很多日本军事工厂一样,藤永田造船所也存在使用奴隶劳工和战俘进行强制劳动的劣迹。由于战争后期大量熟练工人应征入伍,开赴前线作战,藤永田造船所开始大量使用来自朝鲜、中国乃至战俘营的劳工,据统计当时船厂工人中有6000~8000名朝鲜劳工,几乎占到工人总数的一半,还有160名被强掳的中国劳工和大约150名澳大利亚战俘。这些劳工和战俘受到了非人的虐待,缺吃少穿,时常横遭毒打,又被迫长时间从事高强度劳动,可以说是藤永田造船所百年历史中最黑暗的一页。

■ 1945年2月27日,橘级驱逐舰“桦”号在藤永田造船所下水,该舰是最后一艘在藤永田船厂完工的驱逐舰。

1945年3月13日,美军B-29轰炸机群对大阪实施了首次大规模空袭,藤永田造船所侥幸逃过一劫,仅轻微受损。但是,在6月1日美军的第二次大空袭中,船厂被列为重点轰炸目标,主要造船设施均遭到严重破坏,直到日本战败投降也没有恢复生产能力。

■ 1948年由美军拍摄的木津川原藤永田造船所旧址的航拍照片,此时已经修建了新的建筑物。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结束,藤永田造船所作为日本海军御用船厂的历史也画上了句号。从1919年到1945年的26年间,藤永田造船所共承建日本海军舰艇56艘,其中38艘为驱逐舰,包括枞级3艘、若竹级2艘、睦月级3艘、吹雪级5艘、白露级2艘、朝潮级3艘、阳炎级5艘、夕云级7艘、松/橘级8艘(含1艘未完成舰),此外还有炮舰3艘、水雷艇2艘、海防舰、扫雷艇等。

战后兴衰

二战结束后,藤永田造船所恢复为民间企业,船厂设施逐步得到恢复,以建造渔船为起点开始复苏,通过为明治海运等航运公司建造货轮在战后的造船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在1962年完成了第一艘高技术含量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此外,藤永田造船所在还20世纪50年代为海军自卫队建造了5艘驱潜艇,这是该厂最后建造的军用舰艇。除了造船业外,藤永田会社的业务还涵盖了化工机械、石油精炼设备、工业机械等领域。1962年,藤永田会社的化工机械部门独立成为藤永田技术公司。1967年10月,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藤永田的造船和机械制造部门与三井造船会社合并,1977年3月,藤永田技术公司也被三井造船并购,至此从江户时代兵库屋延续长达278年的藤永田企业的历史就此落幕。

■ 今日藤永田造船所已经不复存在,仅在旧址立有一座朴素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