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恢复活人殉葬制度
作者:狐狸晨曦
2020年开年大剧《大明风华》,是近年来少有提及明初残酷殉葬制度的电视剧。当然,剧中对明初嫔妃殉葬制的描述,是太子妃张氏口中的「后宫无所出者殉」,其实大大减轻了其残酷程度。
明初真实历史中,除正宫皇后外,所有妃嫔无论是否生育,都要殉葬,只有皇帝或太后特旨赦免的个别妃嫔,才能免死。
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是结发夫妻,共历贫贱患难,恩爱至深,然而,并不妨碍他同时广纳妃嫔,有封号的后妃四十六人,生下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
朱元璋一直自诩只好读书,不好女色,对后宫这些女人,毫无怜惜之情,完全视之如草芥,甚至复古了千年之前的人殉制度,死后将她们尽数打包带走。
事实上,朱元璋确实对女色无所爱,之所以广纳妃嫔,也只是为了尽可能多的繁衍后代,把自己从孤身一人繁衍成一个枝繁叶茂的大家族,儿子可以用来封藩一方,女儿可以用来联姻和笼络功臣,从而让自己建立的帝国,根基尽可能巩固。
这同样也是历史上绝大多数帝王,明明有心爱之人,一样要广纳后宫的根本原因。以古人的平均寿命和极高的婴孩夭折率,以及产妇死亡率,只有一个妻子,对整个王朝的社稷前途,都实在太危险了。
而朱元璋死后,那些生育了皇子的妃嫔,全部都被他勒令殉葬了,即使她们的儿子已经是封藩一方的藩王,也都不能免死。哪怕是年仅3岁的幼女宝庆公主的生母,在野史中被赦免了,其实一样也没破例。
更残酷的是,从皇次子秦王朱樉早死,秦王妃王氏被朱元璋勒令殉葬起,明朝还形成了这样的惯例,亲王郡王的正室王妃如果“无所出”,就是没有生育儿子,也要和侧妃、姬妾一起被强迫殉葬,生下儿子的才能免死。比如明仁宗之子,卫王朱瞻埏,越王朱瞻墉,早死且无子嗣,其王妃都被殉葬。
而另一方面,飞扬跋扈、居功自傲的大将军蓝玉,应该是朱元璋生平最痛恨的人,和胡惟庸并列,令他专门兴起“胡蓝大狱”,株连无数。
但是在把蓝玉剥皮实草,株连一万五千多人,杀戮无数功臣之后,蓝玉的女儿蜀王妃蓝氏。却居然没有被牵连。甚至最后朱元璋还把蓝玉的人皮留在了蜀王府,让他们夫妻一直供奉。
相反,秦王妃王氏作为蒙元名将王保保的妹妹(真实历史中的“赵敏”郡主),她被指婚给皇次子秦王朱樉,意味着秦王被肯定排除出皇储人选了,再不能与太子朱标相争了。
因此,秦王妃和秦王关系极差,长期被丈夫虐待,幽囚宫中,又没有生育,就在秦王早死后,成为第一个被朱元璋勒令殉葬的正室王妃。
而秦王更宠爱的次妃邓氏,开国功臣宁河王邓愈之女,更因为被朱元璋宣布“忌妒迷惑”秦王“宠妾灭妻”,直接被追责、自缢身亡。
——所以,朱元璋对这些女子的处置,其行事其实是【很有逻辑】的:
只要你安生做我老朱家儿媳妇,完成了相夫育子的本职工作,我就可以网开一面,不因你父亲的罪过牵连你,否则,纵然是被丈夫虐待,无辜受累,也难免残酷的殉葬结局。
只因在朱元璋眼里,自己的女人(马皇后除外),所有儿孙的女人,统统都是为老朱家繁衍后代、开枝散叶的【生育工具】。
那么当自己死后、或者自己儿子早死,那些还活着的女人,自然也就再没有作为生育工具的价值了。然后按汉晋唐宋各个前朝的惯例,朝廷居然还得专门花钱粮去供养她们,还得专门安置宫室看管,防止其勾连外人,不守贞节……
从起自布衣,平素节俭朴素的大明太祖皇帝看来,继续供养这些嫔妃,这实在是很浪费民脂民膏的事,他老人家自然难以容忍。
而到明成祖朱棣去世后,明朝后宫几十年的最高统治者,都是明仁宗皇后张氏。这位被外廷人士文官吹嘘成“贤明圣德”的诚孝昭皇后,也是明初惨烈的妃嫔殉葬制,除朱元璋之外的最大责任人。
哪个后宫嫔妃殉葬,哪个可以免死,几乎都是张皇后一言而决。敬妃张氏是名将张辅之女,就得到了特旨赦免。另几个无子嗣的老妾,和张皇后关系好,也被赦免了。
明仁宗生前最宠爱的郭贵妃,生下3个皇子,又是功臣之女,却不免于被殉葬。郭贵妃所生的腾王,梁王,卫王,在生母惨死后,心情可想而知,最后全都早死、无子、国除。
《大明风华》剧中,李朝进贡他们“全贵妃”所生的“婴宁长公主”给朱棣做了“朴妃”,这本身就肯定不符合历史,因为李氏朝鲜作为明朝藩属国,国君只是郡王,既不能有“贵妃”也不能有“公主”,更不姓朴。
而且, 如果按真实历史来,朝鲜进贡的“安贵妃”和“朴妃”姊妹,无论如何折腾,是否生下子嗣,都注定难逃殉葬噩运。
所以,为了剧情需要,才要在剧中将殉葬制改成了「后宫无所出者殉」,让“安贵妃”有一个努力折腾的动机。
至于当时的明朝为何有如此残酷的殉葬制度,愿意入宫攀龙附凤的女子还络绎不绝,原因也很简单,当不了嫔妃的宫女更苦……
明朝的宫女,生病了不给医治,而且是终身制,到死不得出宫,如明神宗王皇后好酗酒,打死的宫女上百人,竟然还被外廷文官视为贤后,竭力维持其地位。
另一方面,这些后宫女子, 同样也过着封建社会女性最顶端最奢华的生活。特别是高位嫔妃的物质和礼制待遇,甚至远远超过了名声赫赫、殚精竭虑的国家重臣。
她们如有幸生下子女,相对于大明王朝其他几乎所有人而言,那是真正的高高在上,身份之别如鸿沟天鉴,而且这种地位差距,同样被当时所有人视为天经地义。
而且,明初那些殉葬嫔妃的家人,有个专门称呼“朝天女户”,可以世袭锦衣卫千户、百户的官职,这是比类朝廷一品大员才有的待遇了。
要知道,于谦打赢北京保卫战,也只是让儿子于冕得到了“世袭锦衣卫千户”的世职。
历史上,明宣宗朱瞻基死时,除了胡皇后、孙皇后肯定不用殉葬,还有生下皇次子朱祁钰的吴贤妃被特别赦免,
他的其余10个妃子都被殉葬,这其中或许就有被“火线提拔”的宫女,给家族挣下了偌大的前程。
何贵妃,谥端静。赵贤妃,谥纯静。吴惠妃,谥贞顺。焦淑妃,谥庄静。曹敬妃,谥庄顺。徐顺妃,谥贞惠。袁丽妃,谥恭定。诸恭妃,谥贞静。李充妃,谥恭顺。何成妃,谥肃僖……
她们全都是在殉葬前才被册封,册文云「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
张太后可以不顾朱元璋的惯例,赦免吴贤妃,却定要杀死这些女人,多半也是因为儿子38岁就英年早逝,迁怒于“后宫女色”之举。
而《大明风华》剧中,明宣宗朱瞻基作为男主角,至始至终只有胡皇后、孙皇后这两个在剧情中“把他绿了”的妻子,别无其他妃嫔,或许也算是对男主角的一种变相美化、以此作为补偿吧。
朱瞻基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后,被囚禁在南宫做太上皇的那几年,和一群妃子、奴婢、罪妇,一共生下了4个儿子6个女儿,另外还有3个儿子,出生不久夭折。其中有个进宫20年,比他大13岁的老宫女,因为生了个女儿,复辟后被封为樊顺妃。
朱祁镇其人丧师辱国、杀害忠良、治国无方,可说是明朝执政水准最差劲的皇帝。在复辟后,他一边残酷打击报复景泰君臣,一边对这些他眼中的共患难的“自己人”却多有关照。
千错万错,他临死前,能顾念当初被囚时和这些女子的患难情谊,废止这项野蛮而落伍的殉葬制度,亦是百恶终有一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