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尔塔定局与朝鲜战争变局
作者:李鸿谷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朝鲜战争雅尔塔战后世界格局
大国的角色身份由此变换,亚洲“冷战”格局无可避免。这一战后结构深刻地影响了未来的走向,时至今日,大多领土争端亦可由此寻其起源。
大国决定战后世界格局,这是“二战”后“大国治理”之根本。未来的全球格局,当然首要的是领土问题。理解领土问题比如钓鱼岛之争端,如果失去结构形成之初的观察,所有的讨论将无本亦无源。所幸,中国成为当时的“大国”。
只是,这种大国地位,过于脆弱。
确定战后格局的关键,系雅尔塔会议。而正是此次会议,中国的领土被侵害。在雅尔塔会议期间,罗斯福与斯大林秘密签订:1.维持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2.恢复1904年日本背信弃义的进攻所破坏的原属俄国的各项权利。即:(甲)将库页岛南部及其全部毗邻岛屿归还苏联;(乙)大连商港国际化,并保证苏联在这个港口的优惠权益,恢复租借旅顺港为苏联海军基地;(丙)建立中苏合营公司,对通往大连的中东铁路南满铁路进行共管,并保证苏联的优惠权益,而中国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3.千岛群岛交还苏联。
这一密约,更改了先前开罗会议的声明,对中国领土主权多有损害——甚至是在没有中国人参与的情况下的私相授受。大国的全球治理,为什么会以损害中国的利益为前提呢?
理解它,只能回到真正大国美国的国家利益,而非中国的国家利益角度观察。罗斯福的英国、中国加美国三对一(苏联)的设想,在保持美国主导未来世界的前提下,实则已包含意识形态之争的内在结构。但是,这么明显的一种非均衡的大国治理结构安排,岂能容易。
1943年10月——开罗会议之前的莫斯科外长会议,斯大林就要美国国务卿赫尔转告罗斯福,苏联将在打败德国之后参加太平洋战争。稍后,在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又亲自向罗斯福肯定了这个承诺。当年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曼在后来国会听证会上陈述:“实际上,我深信,希特勒一旦被打败,即使我们不要他参加远东对日作战,我们也是办不到的。”更严重的是,站在美国的国家立场上,哈里曼说:“存在的巨大的危险是苏联可能袖手旁观,而等我们牺牲了大批美国人的生命,打败日本之后,红军长驱直入满洲和中国北部大片地区。那时苏联人就能轻而易举地以‘公正要求’为口实,建立满洲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了。”
此种危险下,哈里曼回忆罗斯福的选择:“力图使斯大林先前所谈的一般保证化为俄国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的明确行动,限制苏联在东方的扩张和取得苏联对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支持。”中国研究者周希奋细析这一时期历史材料,感叹:如果以此而使苏联支持中国国民党政府而不支持共产党,就可以借此遏制共产党在远东的发展,对战后可能涌现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将是一次重大的打击。从长远说,中国之倒向美国一边而不是倒向苏联,将直接影响到战后远东的力量对比,是美国能否实现其远东未来战略的关键。
那么,罗斯福要做的是什么呢?很简单,美国毫无损失,只是用中国的主权做交换,达成了这场一本万利的交易而已。四大国之一的中国,在这场美苏安排里,并没有发言权。
任何战争的起因,都含有领土变更之内在需求;同理,战争终结,领土的重新划分与确认亦为关键。雅尔塔果真是定局?历史未必由强人设计。
1949年10月1日,是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当然是种变局,而更起决定作用的变局——朝鲜战争,不久开战。
蒋介石的“大国”既已经出局,这其实考验的是美国。美国是否需要保护已经退守至台湾的蒋介石及其政府,在一段时间里是摇摆的。很简单,从美国军方的角度看,中国研究者沈志华检索美国已公开的军方文件——1949年2月10日,美国参联会提供的报告认为:目前在台湾承担任何军事义务都是不明智的举动。
美国此时政策的不确定性,是美国军方与国务院对台湾价值的不同认识。沈志华梳理材料分析:五角大楼坚持认为,必须保卫台湾这一重要的军事战略基地,不能让共产党政权占为己有;而国务院提出的核心问题则是“防止中国成为苏联的附庸”,如果能以台湾换取中国新政权脱离莫斯科的控制,美国在亚洲岂非取得了比直接控制台湾更为明显的战略优势?
基于美军的军事能力无力在台湾投入大量部队,又有国务院这一另开新面的“楔子战略”,因而,1950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布谈话声明:美国已决定从中国内战中脱身,停止军事援蒋,不干预台湾问题。同时亦将从朝鲜撤军。
杜鲁门宣布美国的新政策之际,正是毛泽东访问苏联,欲与斯大林重新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当口。毛泽东希望通过双方谈判,改变雅尔塔会议罗斯福与斯大林的私下交易——拿回苏联当年所获得的中国利益。这当然又是一个历史关键时刻。
对这一时刻精彩的分析来自细研这一时期各方解密档案的沈志华,他说:“苏联对美国的这一策略(‘楔子战略’)早有警惕。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苏联就得到消息说,美国曾经有一个‘把中国变成第二个铁托集团’的计划,目前美国间谍机构在华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破坏中苏之间的友谊’。这些消息对斯大林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刺激。特别是在中苏谈判期间,杜鲁门关于不干涉中国内政和台湾问题的声明及艾奇逊指责苏联欺负中国的公开讲演传到了莫斯科,斯大林更加焦急,他立即向毛泽东转交了艾奇逊讲话的全文,希望中苏共同对此有所反应,并要求中国政府首先发表声明。至于毛泽东为什么坚持以新闻总署署长的名义发表声明尚不得而知,但斯大林对此大为不满并指责毛泽东打乱了原定步骤,却充分说明了他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惟其如此,斯大林才一再对中国做出重大让步。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经过艰苦的谈判,终于在毛泽东抵达莫斯科两个月后缔结了同盟条约。中苏同盟把尚未形成的美日同盟看做其在远东的未来对手。”中国“一边倒”,倒向了苏联,美国的“楔子战略”失败。于是,朝鲜战争开战,美国迅速调整自己的亚洲战略,出兵朝鲜,陈兵台湾。
大国的角色身份由此变换,亚洲“冷战”格局无可避免。这一战后结构深刻地影响了未来的走向,时至今日,大多领土争端亦可由此寻其起源。领土问题的核心,系大国尤其是美国治理(控制)——蒋介石曾经的得与失,正是这一铁律的说明而已。被问询琉球未来托管的那个故事,已是陈年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