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废掉的朝鲜光海君
流放生涯
仁祖反正后,李尔瞻、郑仁弘、韩缵男、朴鼎吉、李伟卿、柳希奋等数十名光海君的重臣先后落网并被处决,朴承宗、朴自兴父子自杀,还有大批人被流放。光海君及王妃柳氏被流放到江华岛,分处不同地方;王世子李祬则流放乔桐岛。仁祖还让任昭媛陪伴光海君。[81]天启三年(1623年)三月二十一日,光海君被汉城府判尹李适押送江华岛,一路上面色凄惨,目睹这一情景的人无不为之动容。[82]两个月后,李祬欲挖地洞逃走未遂,后被赐死,光海君遂绝嗣。[83]同年十月,王妃柳氏也病死。[84](一说绝食而死[85])
光海君墓
光海君被废后,仁穆大妃对他仇恨难消,在废位教书之外又开出三十六条罪状,加上了气死宣祖、通奸父妾等罪名[86],还在给明朝的奏文中加入“早加刑章、以谢人民”的内容,企图请求明朝处死光海君,被领议政李元翼劝止。[87]后来明朝也多次过问光海君的生死,所以光海君才能保住性命。[88][89]
崇祯元年(1628年),光海君的妻侄柳斗立联络大北派余党,欲起事推翻仁祖,迎回光海君为上王,拥立仁城君李珙即位,事泄被捕,而其与光海君也有秘密往来。仁祖派人前往江华岛捉拿服侍光海君的人,光海君当门痛哭,一个内人当场自杀,任昭媛自杀未遂[90],不久后死于狱中。[91]仁城君虽被赐死,但光海君则无事。
光海君被废后,仁祖奉行对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终于引发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其中在崇祯十年(1636年)丙子胡乱时,江华岛失守在即,光海君被转移到乔桐岛。兵曹判书申景禛等人要求京畿水使申景珍“善处”光海君,暗示将他杀害,但申景珍没有听从。[92]丙子胡乱后,仁祖下令将光海君移配济州岛。[93]四年后的崇德六年(1641年)七月初一,光海君死在济州,享年六十七岁。仁祖闻讯辍朝三日,命以王子君之礼葬于杨州赤城洞。[94]
为政举措
政治
- 追崇父母
光海君即位后,以“母以子贵”为由,提出追崇自己生母恭嫔金氏。群臣大多反对,认为光海君的嫡母是懿仁王后,而恭嫔金氏只是私亲而已,追尊后宫为王后在朝鲜并无先例。光海君不顾反对之声,以霸王硬上弓的方式强行追尊生母恭嫔金氏为恭圣王后。光海君即位之初,礼曹拟定先王庙号为宣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光海君以父王平息壬辰倭乱、拯救宗庙社稷,以及宗系辩诬之功和平息丁应泰诬告之功,将其庙号升格为宣祖,同时给宣祖和懿仁、恭圣两位王后追上尊号。光海君执着地追崇父母,也是树立自身正统性、强化王权起见。[95]
- 屡受尊号
光海君在位十五年间先后六次受尊号,到仁祖反正前他的尊号已达到48字,即“体天兴运俊德弘功神圣英肃钦文仁武叙伦立纪明诚光烈隆奉显保懋定重熙睿哲庄毅章宪顺靖建义守正彰道崇业”,为历代朝鲜国王生前上尊号之最。一般认为光海君屡受尊号,是他通过仪式来强化王权的措施。但也有学者认为光海君最后一次所受尊号的含义都是事大之义,是群臣通过上尊号来警告他不得违背明朝旨意。同时每次上尊号时,朝廷都会陷入长时间的停摆状态,也可看做群臣对光海君的一种“罢工”抗议,谈不上强化王权。[96]
- 筹划祭天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八月,光海君决定效仿世祖朝故事,欲筑圜丘,行郊祭。[97]祭祀昊天上帝原则上只有中华天子才有资格进行,所以大臣们表示反对,并担心重演壬辰倭乱期间的丁应泰诬告事件。[98]光海君后来因身体有恙无期限推迟郊祭。
- 迁都修宫
光海君延续了战后重建事业,修复壬辰倭乱期间被毁的昌德宫、昌庆宫,将贞陵洞行宫改为庆运宫(今德寿宫)。万历四十年(1612年)末,光海君听信术士李懿信之言,称汉城王气已尽,要迁都到汉城西北面的交河,群臣极力劝阻。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光海君又听信出身明军逃兵、后来做了术士的施文用及和尚性智的话,说仁王山下有王气,要在此修筑宫殿(即仁庆宫),群臣出于门面效应,不再反对[99];翌年术士金馹龙又对光海君说定远君家有王气,光海君便在该处营建庆德宫。[100]光海君广修宫阙、大兴土木,除了树立王室的威严以外,也体现出他缺乏安全感,欲建多处宫阙以备不测[101],还可能包含了增加就业、救济贫民的意图。[102]
庆熙宫兴化门
光海君无论是迁都还是营建宫阙,都带有浓厚的非理性色彩,这些举动都是他听信风水之说后才宣布的,而且为了修建宫阙,他征收苛捐杂税,搜刮民脂民膏,还卖官鬻爵,不仅银钱盐铁,就连家基木石都允许交易,于是满大街都是穿金戴玉之人,时人讽刺道:“金者、玉者,银耶?石耶?木耶?”[103]当时大臣请求将营建宫阙的费用改用于国防上,光海君驳斥道:“现在的朝臣只知道说停罢营建是当务之急,难道营建停下来,就可以砍下努尔哈赤的脑袋、铲平他们的巢穴吗?”[104]由此可见光海君对宫阙营建近乎偏执的态度。仁祖反正后,仁庆宫被拆除,庆德宫则改为庆熙宫,成为韩国五大宫殿之一。
经济
- 宣惠法
朝鲜王朝前期,规定百姓除田税外还要缴纳贡物,但由此生出“防纳”[105]之弊,同时贡物负担也被大地主转嫁到农民头上。早在宣祖时期,李珥、柳成龙等就提出“代贡收米”。光海君即位后,顺应这一趋势,在领议政李元翼的建议下设宣惠厅,在京畿道试行宣惠法,将贡物改为土地税,即不再以户头为单位缴纳国家指定的贡物,而是以田结为单位统一缴纳米谷,每结土地春秋两季共征收16斗米[106],而在过去每个农民每结土地所负担的“防纳”代价,则在数十甚至上百斗,因此京畿道农民欢呼雀跃,但是原来土地多而纳贡少的大地主和惯于“防纳”牟利的吏胥则对此法非常不满。[107]所以终光海君一代,宣惠法止步于京畿道。朝鲜王朝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才通行全国,宣惠法也逐渐以“大同法”之名流传于世,成为朝鲜赋税制度的一个转折性变化。
- 号牌法
号牌法是一种社会基层管理的制度,朝鲜太宗时曾试行三年,无果而终。光海君即位后,鉴于北方努尔哈赤的威胁,将号牌法的实施重新提上议事日程。李恒福、李廷龟等大臣都建议实行号牌法,整合如散沙一般的民众,确保军额。光海君采纳他们的意见,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九月批准明年起实行号牌法,所有官民均需佩戴号牌,并设号牌厅管理此事。[108]号牌法确保了国家对人口的控制,但也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比如郑仁弘就是武断乡曲的岭南一霸,所以大北派的李尔瞻等人以引起民弊为由反对号牌法实行。光海君被迫作出妥协,先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正月决定儒生和无故白徒、私贱不佩戴号牌[109],七月同意革罢号牌厅,号牌法也就中止实施了。[110]
- 银矿和盐铁
壬辰倭乱时,明朝发现朝鲜有银,此后许多明使都会勒索数万银两。光海君即位后,原有的端川银矿已近乎枯竭,光海君派人发掘京畿道衿川银矿,但收效不大。[111]
光海君时,为确保国家财政,设盐铁调度使,由户曹参判兼任,实务由海运判官和从事官担当。盐铁调度使名义上是国家向民众平价出售盐铁,实际上却是将盐铁卖与商人,然后购买其他物资。
军事
光海君时,朝鲜军事并未从壬辰倭乱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光海君即位之初,朝鲜军队人数只有76400人[112],而且战斗力低下,“代立”(冒占军额)之弊严重。光海君面临努尔哈赤日益严重的威胁,不得不着手整饬军事,以图自强。他强调:“第惟我国人心兵力无可为之势,奈何奈何!……大概一边羁縻,一边自强,诚是长算,固不可废一,皆无着实举行之事,予切痛焉。”[113]所以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强化军备。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光海君下旨要求备边司强化纪律、士气。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万历四十年(1612年)数次在慕华馆阅兵观武,又命御史前往江华、水原、竹山、龙津等处选拔有武艺的人才。号牌法推行未果后,他又开设“万科”(录取10000人以上的武科),以确保军队数量。[114]
此外,光海君还重视武器制造,尤其是能防御后金铁骑的火器。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将鸟铳厅扩大为武器都监,负责制造各种火炮,现存的一册《火器都监仪轨》中记载了佛郎机、三眼铳等火器的图样及制作方式。[115]
文化
- 刊印书籍
光海君年间,重建了壬辰倭乱期间被毁的史库,并大规模刊行书籍。其中代表性的书籍有许浚的《东医宝鉴》,这为战后百姓的生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东国新续三纲行实图》及其谚解本收录了大量壬辰倭乱时期的忠臣义士、孝子烈女,对教化人心、整合社会有很大的作用。《高丽史》、《辽史》、《金史》,对处理与后金关系则有借鉴意义。此外还刊行有《龙飞御天歌》、《国朝宝鉴》、《儒先录》、《左传》、《太平御览》、《历代名臣奏议》等书籍。
- 尊崇先儒
光海君以前,朝鲜文庙除了供奉中国圣贤以外,就只有新罗时期的薛聪、崔致远,高丽时期的安珦、郑梦周,尚无朝鲜王朝的大儒从祀。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光海君拍板将金宏弼、郑汝昌、赵光祖、李彦迪、李滉五贤从祀文庙。此举开启朝鲜王朝大儒从祀文庙的先河,到后来发展为“东国十八贤”。
- 优待佛教
光海君是朝鲜王朝的一位比较崇尚佛教的君主,在位时采取了优待佛教的政策。他宠信僧侣性智,破格令其在汉城居住(朝鲜王朝时期不许和尚入城)。此外他还与浮休善修、碧岩觉性、孤闲熙彦等高僧交游,为自己修建了愿堂奉印寺,也给世子修了愿堂清溪寺。此外,他还组织了僧军,用于修筑宫阙及防御边境等。[116]
外交
- 对明朝
光海君在位时期,虽然基本维持对明朝的事大主义政策,但内心已颇存芥蒂。光海君还是世子时,明朝就屡屡打回朝鲜的讨封,即位之后,明朝依然不肯松口,派辽东都司严一魁、自在州知府万爱民前往朝鲜调查,光海君花费数万银子才搞定此事。册封光海君问题还在纠结时,广宁总兵李成梁提出趁朝鲜兄弟相争,占领朝鲜,设为郡县的建议。此事亦在朝鲜引起恐慌,后来言官宋一韩等弹劾李成梁图谋世守朝鲜,明神宗也不予批准,这场风波总算有惊无险地过去了,但这些不快使得光海君对明朝怀有深深的戒心。[117]
光海君年间虽然与日本展开贸易,却要关闭同明朝辽东方面的中江开市,此事被明朝辽东都司阻止,导致了辽东方面与朝鲜的矛盾。镇江游击丘坦更是多次指责朝鲜怀有异图,惹出许多麻烦,一直持续到明朝征兵助剿的前夕,都是因为光海君要关闭互市引发的。[118]此外,光海君年间明朝七次遣使东来,其中五次都有朝鲜贿赂数万两白银,因此接待明使成为朝鲜的沉重负担。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明朝要求朝鲜出兵助剿努尔哈赤。光海君本来就对明朝不满,他一方面深知朝鲜国力羸弱,另一方面也预料明朝难以成功,所以不想出兵。但备边司诸臣都认为出兵是朝鲜作为属国所应尽的义务,宣称“与其得罪于天朝,宁得罪于圣明”。[119]光海君拗不过上国明朝与朝鲜诸臣的压力,同意派姜弘立领兵一万援助明朝,他还叮嘱姜弘立切勿对明朝将领百依百顺,要见机行事。[120]结果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的深河之战中,朝鲜军全军覆没,姜弘立投降。据修《光海君日记》的史官称,光海君暗中要求姜弘立不战而降,同时将出兵的消息泄露给来会宁交易的女真商人,又派女真语翻译河瑞国面见努尔哈赤表达诚意。[121][122]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姜弘立投降是早已预定的奉旨行事。[123]但另有学者则认为《光海君日记》中的记载是仁祖朝史官对光海君的诬蔑,光海君并无要求姜弘立不战而降的密旨。[124]
深河之战后,明神宗下赐朝鲜1万两白银以示慰问。[125][126]但在明朝尤其是辽东地区,则盛传朝鲜已私通后金,所以才有姜弘立之降。在此情况下,明朝翰林院检讨徐光启上疏称“鲜、奴之交已合”,主张明廷派遣大员监国朝鲜,防止朝鲜落入后金手中。随后云南道御史张至发也提出类似主张。[127]光海君听说后,连忙起用被禁锢的西人官员李廷龟为辩诬使,因为他曾在宣祖朝辩诬丁应泰事件时表现出色。同时,他大张旗鼓地宣传深河之战时战死的宣川府使金应河,表彰他的英勇事迹,并命令在明将往来处修建金应河祠堂[128],还让百官撰写纪念诗歌,编成《忠烈录》,使其流传到明朝,以此来转移明朝人对姜弘立投降的注意力,化解明朝对朝鲜的疑虑。[129]
明廷中虽然大部分人都对徐光启等的监国朝鲜之议不以为然,但仍担心朝鲜与后金结合,并希望朝鲜能发挥对后金的牵制作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八月,明朝辽东都司派差官袁见龙来到朝鲜,发下了明廷赏赐的1万两银子,并询问朝鲜有无里通后金,然后又要求发兵助明。光海君谢绝征兵要求,此后他反而多次遣使明朝告急,要求明朝保护朝鲜。天启二年(1622年)四月,在辽东已经沦陷的情况下,明朝派监军梁之垣带了皇帝敕谕和3万两银子自海路来朝鲜,要求朝鲜出兵和提供船舶。光海君继续虚与委蛇,称不是他不想派兵,而是因为毛文龙在朝鲜境内制造事端,导致后金进攻朝鲜的危险增大,自顾不暇,难以派兵,并贿赂了7万两银子把他打发走。[130]
天启元年(1621年)七月,明朝将领毛文龙受辽东巡抚王化贞之命,袭击镇江,生擒后金守将佟养真。光海君对此事态高度关注,因为这意味着明金之争即将燃烧到朝鲜境内。在后金的报复性打击下,毛文龙及一大批辽东难民涌入朝鲜境内,令光海君十分头疼,他不仅害怕毛文龙会引来后金军蹂躏朝鲜,还担心毛文龙监视朝鲜,妨碍他的中立外交。事实上后金确实在天启元年(1621年)底越过结冰的鸭绿江进入朝鲜追杀毛文龙,毛文龙逃到安州保住性命。光海君多次派人劝谕毛文龙躲入海岛,最终毛文龙在天启二年(1622年)十一月进入椵岛(皮岛),暂时缓解了局面。[123]
光海君虽然对明朝阳奉阴违,却每每能妥善处理,令明朝消除疑心,比如明辽东经略熊廷弼就认为光海君“其所以为我中国虑者,甚于中国之自为虑”。[131]仁祖反正后,明朝官员仍称赞光海君是“十数年来忠顺之臣”[132],质疑仁祖的合法性,迟迟不予册封。可见光海君对明外交是有一定巧妙手腕的。
- 对后金
光海君时期,努尔哈赤领导的建州女真部日益强盛,朝鲜北部的忽温、老土等“藩胡”部落被次第吞并,藩篱尽撤,因此光海君从一即位就密切关注努尔哈赤的动态,强化军事国防,注意情报搜集工作,主张“远斥候、谨烽燧、慎间谍、明纪律”。[133]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政权。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内,朝鲜陆续收到努尔哈赤五封书信,传达了所谓七大恨,并要求朝鲜不得协助明朝。光海君正好被明朝的征兵要求弄得焦头烂额,他深知“此贼养兵几四十年,虽以天下之兵当之,胜败未可知矣”[134],但迫于明朝和众臣压力,还是派姜弘立率军一万随明军出征,结果在深河全军覆没,这正是光海君的预料之中。[135]
光海君基于局势判断,自知朝鲜尚未摆脱壬辰倭乱的后遗症,国力疲弱无比,而明朝也不足恃,努尔哈赤则蒸蒸日上。他认为“以天下之兵力,不能折冲,以致攻陷大镇,如摧枯拉朽,席卷长驱,而无人呵禁,则良、平之谋、孔明之才智,恐不可防也”[136],甚至预料到女真之祸将会导致明朝内乱乃至灭亡。[137]所以他确立了“羁縻缓祸”的对后金外交基本方针,达到“姑为弥缝,以过凶锋”[138]、“勿令此贼饮马于汉水”[139]的目的。然而朝廷的主流意见则是“斩使焚书”,采取依赖明朝、对后金强硬的政策,光海君对臣子们的高谈阔论非常反感,指出:“中原事势诚为岌岌,此时内为自强,外为羁縻,一如高丽所为,则庶可保国。而近观我国人心,内不办事,外务大言,试以廷臣收议见之,武将所言,皆是临江决战之意,其为可尚矣。然则今之武士,何以畏西边如死域乎?不及考虑远矣,徒虚语耳!……我国人终必以大言误国事矣。”[138]
此后,光海君围绕对金国书问题,不断与大臣发生冲突。深河之战结束一个月后,努尔哈赤就派人送来国书,表示理解朝鲜为报壬辰倭乱时的再造之恩而援助明朝,并要求明确回答朝鲜的对后金政策。[140]国书中努尔哈赤的头衔被翻译为“后金国汗”,是“后金”一词的首次出现。备边司对此持强硬态度,光海君则生怕回信刺激后金招来国难,最后决定将努尔哈赤来信报告明朝,同时以平安道观察使朴烨的名义给“建州卫部下马法”送去回信。努尔哈赤认为此信内容毫无新意,完全套用明朝的说辞,回信指责[141],并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连发三封国书,光海君虽力主“胡书不可不答”[142],却因明朝差官袁见龙的到来及辩诬徐光启等的监国朝鲜论而无暇顾及与后金的外交。
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攻陷辽东,大量辽东难民流入朝鲜境内,努尔哈赤致书光海君,要求归还辽东人口。[143]光海君与众臣又经过一番争论,决定不答复后金国书,只派满浦佥使郑忠信出使后金,同时以刺探情报的目的将出使之事告知毛文龙,征得其同意。九月二十四日,郑忠信来到赫图阿拉,扬古利等接见了他,几乎没达成什么共识,其礼物也被努尔哈赤退回。[144][145]光海君见郑忠信无功而还,要求回复国书,被备边司拒绝。努尔哈赤虽然暂时没有攻朝计划,但要求朝鲜必须在明与后金中作出选择,并交出毛文龙,讨厌朝鲜模棱两可的态度。同年十二月,努尔哈赤送去了口气更加严厉的国书,光海君愈发着急,扬言要把那些主张“闭关绝使”的大臣送去抵御后金。[146]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努尔哈赤在广宁接见了朝鲜使节河瑞国一行12人,问其为什么不抓来毛文龙时,河瑞国回答明为朝鲜之父,不可抓父亲家的人。努尔哈赤失去耐心,说他们是假托修好来刺探情报,将其中10人剜目后处死,剩下两人刺瞎双眼,携带措辞强硬的国书而回。[147][148]其后又扣押朝鲜译官朴葵英与黄连海等人。接着,后金即将侵犯朝鲜的消息传来,光海君再也坐不住了,决定无论如何也给后金要回复国书,大臣们虽然被迫同意,但无人敢署名,最后以“朝鲜国王致书后金国汗殿下”开头写了一封国书,质问后金为何虐待来使,并表达善邻友好之意,命文希贤送去。[149]这显然不能满足努尔哈赤愿望,他“不受赠馈,不报国书,恐喝多端”,文希贤见了姜弘立一面后空手而返。[150]翌年朝鲜方面遣使五人,亦被扣押并虐杀。[151]随着光海君被废位,朝鲜与后金的往来也就戛然而止了。
- 对日本
光海君时,延续宣祖末年以来对日本德川幕府修好的政策,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同代表德川幕府的对马藩签订了《万历己酉新定约条》,通称《己酉约条》,对两国贸易作出了详细规定。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对马岛的第一艘岁遣船来到东莱倭馆,朝鲜和日本正式恢复了通商关系。史称:“倭馆开市之初,燕货自本国流通于莱府,与倭交贩,故市利颇盛。”[152]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光海君派遣了吴允谦为正使、朴梓为副使、李景稷为书状官的回答兼刷还使,回复日本的国书,刷还壬辰倭乱期间的朝鲜被掳人,并祝贺德川幕府平定大阪城,消灭丰臣氏,朝日邦交进一步巩固。
- 对琉球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三月,琉球国中山王尚宁感谢朝鲜救助琉漂流人及表达善邻友好的咨文通过北京的使臣传达到朝鲜,约定“自今以往,请结永盟,贵国为兄,敝邦为弟,以弟兄而仰事天朝父母,欢睦聘问,愿与天长地久耳”。并赠送了绢、布、扇子等礼物。[153]光海君虽然以人臣无私交之义对此来函感到尴尬,但还是决定回礼致贺。[154]同年因琉球被日本萨摩藩攻陷,此事不了了之。
万历四十年(1610年)八月,济州牧使李箕宾、判官文希贤抓获一艘疑似倭寇船只,夺取船上货物,处死船上所有人员。据说这艘船其实是前往日本贸易的中国商船(一说安南商船),船上还有一个琉球人,朝鲜人流传其是琉球世子。后来朝鲜人发挥这个故事是琉球世子为了赎回其父,满载国宝赴日本,遇风暴漂流济州,牧使问其上有何物,世子回答酒泉石、漫山帐,牧使贪图宝物,要求世子给他,世子不给,遂将世子杀害。世子临终前作诗:“尧语难明桀服臣,临刑何暇诉苍旻?三良入穴人谁赎,二子乘舟贼不仁。骨暴沙场缠有草,魂归故国吊无亲。朝天馆下滔滔水,长带余悲咽万春。”[152]光海君得到了李箕宾贿赂的宝物,才免其罪责。[155]
此后,朝鲜多次盛传琉球即将发兵复仇的消息。[156]仁祖反正后,仁穆大妃要求在呈给明朝的奏文中加入光海君杀害琉球世子的罪名,但被领议政李元翼劝阻。[87]
轶事典故
立储传闻
朝鲜宣祖庶子众多,不知立谁为好。他陈放许多物品,让诸王子随意挑选,诸王子争抢宝物,而光海君只取笔墨,宣祖遂对光海君另眼相看,决定立为世子。[157]另有一说是宣祖曾问诸王子:“哪个食品是最重要的?”光海君答:“是盐。”宣祖询问理由,光海君说:“调和百味,没有盐是不行的。”宣祖又问:“哪件事让你们不满足?”光海君答:“我只痛心母亲早死。”宣祖对其回答啧啧称奇,遂立为世子。[158]
毒杀父王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二月初一,宣祖突然病情恶化并升遐,外间盛传是光海君毒死了父亲。据说当天东宫送来药饭,宣祖吃下没多久就死了,医官成浃发现宣祖的中毒迹象,出来后暗中散布此消息。[159]仁祖反正后,此传闻更是甚嚣尘上,甚至有人上疏追究“光海弑逆之罪”[160],仁祖则澄清此事,说自己一直守在宣祖身边,是宣祖吃东宫药饭太猛,把自己噎死了。[161]后人则多认为是光海君爱妾金介屎或大北派李尔瞻毒死了宣祖,光海君则不知此事。[162][163]
受制介屎
光海君从世子时代开始就宠爱一位“年壮而貌不扬”的尚宫金介屎。光海君即位后,金介屎不仅坐镇后宫,遥控朝政,卖官鬻爵,权倾朝野,对光海君的管制也非常严厉。光海君每次想临幸一名女子,必须得到金介屎的许可,所以后宫诸姬争相贿赂金介屎,金介屎视其钱财多少来安排侍寝,光海君不敢违抗。金介屎稍不如意,就骂道:“敢忘了我的大德吗?我要说什么话,主上都不敢自作主张!”光海君听了后既惶恐又惭愧。[164]
信任崔宦
光海君时,有一名姓崔的宦官,臀力过人,为了取悦光海君,说:“如果发生变乱,我发誓不离君王一步。”光海君听后大喜,把自己的衣服给他穿,食物给他吃,常说:“若有变故,能跟我一起死的就是这个人!”仁祖反正时,光海君边逃边呼唤崔宦官在哪里,结果崔宦官已经翻墙去投靠反正军了。[165]
嗜好银子
光海君年间,朝鲜受明朝影响,也兴起用银之风。光海君对银子尤为嗜好,史称“光海除官拜职,视银多少,以为升降品秩”[71],到后期更甚,“内外官职,皆有定价,如市井兴贩,不论人才当否,惟以银之多寡为准,故其未及除授也,人已知某也纳银几两、当得某官”。[166]而且光海君时鼓励告密,屡兴疑狱,被牵连者纷纷出银疏通宫人,所以宫人们每次听到狱事发生的消息后就互相庆贺[167],光海君也命令被流放者“纳银自赎”。[168]当时宫中有数百柜银子,有人说这是光海君担心失位,想用这些银子来贿赂明朝,争取复位。[169]
自断子嗣
光海君刚即位时,广纳后宫,欲求子嗣,有一天梦见一个绛袍大官从天而降,对他说:“你杀了太多别人的儿子,你就这么一个儿子也保不住,还用得着求更多儿子吗!”此后光海君又求断产之方,找了很多中国术士来朝鲜施符咒。当时的宫人老了以后回忆说,当时想生王子,非常厌恶这些符咒,如今想来却觉得没生儿子是上天保佑。[170]
石灰熏眼
清朝礼亲王昭梿曾透露光海君在仁祖反正后被石灰熏瞎了双眼,并称这是他府中的一位韩姓朝鲜人(李适之乱时乱党韩明琏的后裔)所言。[171]但此说在朝鲜并无记载,从仁祖指示厚待光海君[172]及光海君在前往济州途中被遮住帐幔不许外看[173]的事实来看,石灰熏眼之说应属谣传。
身心问题
韩国学者金用淑依据关于光海君的各种记载,分析光海君有严重的身心问题。他肠胃不好,患有眼疾,苦于咳嗽和火病。在心理上,光海君是一个具有强烈自卑感和受挫感的人,伴有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歇斯底里等症状。[174]
个人作品
光海君有诗二首存世。一首是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给王妃柳氏之母蓬原府夫人郑氏祝寿所作[175],另一首是他晚年被流放到济州岛时所作,内容为:
风吹飞雨过城头,瘴气熏阴百尺楼。
沧海怒涛来薄暮,碧山愁色带清秋。
归心厌见王孙草,客梦频惊帝子洲。
故国存亡消息断,烟波江上卧孤舟。[176]
人物评价
综评
光海君是朝鲜王朝27位君主中仅有的两名废君,他在朝鲜半岛历史上是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历史人物,对他的评价也经历了颠覆性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他被废黜后,成为举国唾骂、千夫所指的对象,从仁穆大妃废位教书开始到朝鲜王朝灭亡,人们对他的评价都是千篇一律的否定,称其为“昏主”、“昏朝”。第一位为他平反的人是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学者稻叶岩吉,他认为光海君为“泽民主义者”,其“泽民主义”与之前的成浑(壬辰倭乱时主和派)和之后的崔鸣吉(丙子胡乱时主和派)是互相连接的。同时期的朝鲜学者洪熹也作《废主光海君论》,为光海君打抱不平,认为他实为一代明君,指出史书中充斥着对光海君的栽赃和诬蔑,光海君是党争的牺牲品。朝鲜半岛独立以后,韩国学者孙晋泰、李丙焘、申奭镐等继承了这些观点,尤以韩明基在2000年出版的《光海君:展开卓越外交政策的君主》一书为集大成者,因而对光海君正面为主的评价也成为当代韩国的主流观点,特别是他的“中立外交”获得高度肯定。但也有学者提出质疑,如吴恒宁在2012年出版的《光海君:危险的镜子》一书中,便对光海君全盘否定。
历代评价
- 仁穆王后:宣祖大王不幸无适嗣,因一时之权,越长少之序,以光海为储贰。既在春宫,失德彰著,宣祖晩节,颇有悔恨,及至嗣位之后,反道悖理,罔有纪极。……夫为宣庙子也者,不得不以予为母,而光海听信谗贼,自生猜隙,刑戮我父母,鱼肉我宗族,怀中孺子,夺而杀之,幽废困辱,无复人理。是盖逞憾于先王,又何有于未亡人?至戕兄杀弟,屠灭诸侄,㩧杀庶母,屡起大狱,毒痡无辜;撤民家数千区,创建两阙,土木之功,十年未已;先朝耆旧,斥逐殆尽,惟姻娅妇寺、逢恶从臾之徒是崇是信;政以贿成,昏墨盈朝,辇金市官,有同驵驓;赋役烦重,诛求无艺,民不堪命,嗷嗷涂炭,宗社之危,若缀旒然。……光海忘恩背德,罔畏天命,阴怀贰心,输款奴夷,己未征虏之役,密教帅臣,观变向背,卒致全帅师投虏,流丑四海。王人之来我国,拘囚羁絷,不啻牢狴,皇敕屡降,无意济师,使我三韩礼义之邦,不免夷狄禽兽之归,痛心疾首,胡可胜言?夫灭天理、斁人伦,上以得罪于皇朝,下以结怨于万姓,罪恶至此,其何以君国子民、居祖宗之天位、奉庙社之神灵乎?兹以废之。[80]
- 日本历史学家稻叶岩吉:壬辰(文禄)之际,宣祖称赞光海君之聪明好学,许可立其为世子。作为聪明好学之人,从开始就对形势之揣摩与国运消长之预测心领神会。只因是所谓废主,王之行事未被阐明,甚为遗憾。光海君所怀抱之泽民主义与批评备边司方面之名分论,想来是很有意思的。所谓泽民主义就是,政治不是体面,如果不以实际为主的话是不行的,所以不问大国的对手如何,一味对大国采取追随的态度,不计其力,徒酿事端,非但贻祸人民,遂无疑危及社稷。[177]
- 朝鲜日治时期历史学家洪熹:光海之时,南有日本,西有朱明,北有满洲之勃兴,而当时朝鲜现状,新经壬辰之乱,且经宣祖末造浊乱之政……百度俱废,财源涸渴,加之以人心离散,土崩是惧,据《(光海君)日记》记录,事情可见。当此时也,苟非光海之善于谋国者,实莫能为也。且国人素所感服于光海之自为世子时,有光复旧物之功,而无残虐贪暴之行……故国家得以维持矣。[178]
- 韩国历史学家李丙焘:新王光海君固深知党争为害极大,对朝臣时加饬戒,其本身态度亦每每以超越党派出之,唯因其性格不够刚毅,时被“大北”派的恶计与强请所左右……光海君在位十五年,其治绩尚有可观之处……尤于国防和外交问题上,时有周密的措施……总之,光海君施用不弃明、不怒金的两面外交政策,并在内积极修补军械城池、布置适当人才于要地,以期临机应变——这是朝鲜当时得免后金侵入的基本原因。[179]
- 韩国历史学家韩明基:首先在治愈壬辰倭乱这一大战乱遗留的伤口的过程中,光海君留下的内外治绩决非等闲。特别是倭乱之后就遭遇了“明清交替”的大转换,他所展现的外交力量值得注目。他识破了强迫朝鲜报答“再造之恩”、想让朝鲜成为“以夷制夷”的牺牲品的明朝的意图,承认强大的后金的存在,防备他们打来的最坏情况,积累军事实力,分明是卓越的。再加上持有“临战亦使在其间”的弹性认识的他比谁都热心致力于把握周边国家的动向。敏感地注意周边国家的动向、在和平的时间里培养能够应对危机的实力,这是光海君所具有的外交力量的核心,而且在今天也确实是依旧有效的命题。但他内政是失败的,以庶子和非长子的次子身份即位的他总是为“正统性局限”而战战兢兢。即位之后即使发挥了领导联合政权的政治力量也没有持久。他对“王权强化”的强迫观念和执着给了大北派可乘之机,状况更加恶化。李尔瞻等以“王权强化”为借口除掉反对派的过程中冒出了“废母杀弟”,政局走向停滞。“废母杀弟”的羁绊啃噬着光海君政权的合法性,让士大夫抛弃政权、冷眼笑看他的一切统治行为。总之,在17世纪朝鲜实现了士大夫主导的“社会统合”之下,光海君是失败的。而且他的“失败”再次提醒我们没有内政基础的外交不过是沙上楼阁的事实。[180]
- 中国香港历史学家黄枝连:光海君是曲高和寡、孤掌难鸣的,他自己的独特遭遇及背叛逆反的性格,使他始终跟那“天朝礼治体系”格格不入。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颖而出,以崭新的概念、理论、政策来处理变局,表现出某些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特点和精神。可是,他的大臣,在正统主义的桎梏之下,是不会有勇气、亦无此要求去另辟蹊径来处理微妙问题的……光海君的失败和仁祖的屈辱遭遇,都是无可避免的“历史悲剧”呢![181]
- 家庭成员
- 后妃
- 王妃柳氏(1576—1623,废妃柳氏),本贯文化,父为泰陵参奉柳自新,后为领敦宁府事、封文阳府院君;母:东莱郑氏。仁祖反正后废为文城郡夫人,同年死去。
- 昭仪洪氏(?—?),本贯丰山。
- 昭仪尹氏(?-1623),本贯坡平。仁祖反正时被赐死。
- 昭仪权氏(?—?),本贯安东。
- 淑仪许贞纯(1595-?),本贯阳川。
- 淑仪元氏(?—?),本贯原州。
- 昭容任爱英(1598-1628),本贯丰山。仁祖反正后陪伴光海君,后卷入仁城君谋逆事件,死于狱中。
- 昭容郑氏(?-1623),本贯东莱。仁祖反正时自尽。
- 淑媛辛氏(?—?),本贯灵山。
- 尚宫金氏(?-1623),本名金介屎,原为宣祖的承恩尚宫,后来成为光海君的后宫。仁祖反正时被处死。
- 子女
- 废世子李祬(1598-1623),废妃柳氏生,仁祖反正后被废,流放乔桐岛,两个月后图谋挖地道逃出,但没有成功,赐死。废世子嫔朴氏(朴自兴之女)亦自缢。
- 废翁主(1619—1664),昭仪尹氏生,嫁朴澂远,生二子三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