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义的头号王牌第35军:从晋绥偏师到“傅家军”嫡系

来源:巨鲸说

在国军中,中央军有所谓的“五大主力”。而地方军系中,也有一些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比如桂系的第7军和傅作义的第35军等。

说起傅作义的这个第35军,其知名度很高。尤其在平津战役时,第35军的动向甚至一度成为双方高层关注的焦点。

对傅作义来说,第35军是看家的本钱,是绝对不可以丢掉的。而对于我军来说,将傅系第35军打掉,便能干掉傅作义的最大底牌,意义甚大。

从第35军被歼后,傅作义的反应以及对傅系军队甚至是整个华北国军的震撼程度来说,也确实是如此。

所以别看第35军只是区区一个军的力量,但这种精锐基干力量被打掉,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而围绕如何打掉该军的问题,也是整个平津战役的焦点。

当然了,第35军是如何覆灭的,现在的战史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不过对于该军的发展历程,武器装备,人们了解的却不多,接下来我们就谈谈这些问题。

一:傅作义的崛起

第35军被称为“傅家军”的老底子,所以谈第35军,肯定是绕不开傅作义本人。

傅作义,字宜生,山西荣河县安昌村(今属临猗)人,出生于1895年,这一年甲午战争结束。

幼年时的傅作义在私塾读书,后就读于荣河县立小学堂和运城河东中学堂,其成绩优异,有很好的文化功底。

1910年,15岁的傅作义考入太原陆军小学,次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傅作义也参加了起义军活动。

1912年,傅作义又被太原陆军小学保送入读北京清河陆军中学。

1915年,傅作义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5期步兵科学习;1918年,23岁的傅作义以优异成绩从保定军校毕业。

军校毕业后,傅作义被分配回山西,先后任阎锡山晋军系统中的见习官、排长、营附、少校团附兼团技术队队长。

1922年(另一说是1923年),傅作义担任营长,在营长任上又干了一段时间。至此,傅作义的人生历程中,除了幼年、少年时的文化学习外,就是8年的军校生涯和6年的基层部队经历。

所以1924年时的傅作义,虽然已经29岁了,军职也只是晋军的一个小营长,但基本功却打得非常扎实,这为其后来在军中的一飞冲天打下了基础。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傅作义营因在石家庄执行任务表现出色,得到了晋军前线总指挥张培梅的赏识,此时加之晋军扩编为2师12旅(步炮等25个团),傅作义升任为晋军第2师第4旅第8团团长。

1926年,傅作义率晋军第8团死守天镇三月,声名大振,后被提拔为晋军第4旅旅长,不久后又升为晋军第4师师长。

1927年,傅作义率所部第4师死守涿州,抗击优势奉军猛攻达数月之久,震动全国。次年,傅作义脱逃后被任命为第5军团总指挥兼天津警备司令。

傅作义从见习军官到营长,用了四五年;而从营长到军团总指挥,却也只用了四五年。从晋军中的一名中下级军官,一跃成为阎锡山部的高级指挥官,这样的“火箭升职”可以说与其善战有莫大关系,而晋军所谓“擅守”之名也多得于傅作义的那几场守城战。

1929年,按照编遣会议晋绥军名义上缩编为13个师外加特种部队(傅作义为第43师师长),但实际上没过多久各方便撕破脸皮,晋绥军随之扩军,傅作义任第10军军长(该军由第43师扩编而成)。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后,傅作义任第2路军总指挥兼第10军军长。大战以冯、阎失败而告终后,晋绥军由入关的张学良负责编遣。

由此晋绥军的编制被大大压缩,正规军的番号仅编4个,其中傅作义的第10军被缩编为73师,其本人则担任第35军军长兼第73师师长。至此,第35军这个番号正式诞生。

二:35军的成长

第35军成立时驻扎绥远,而傅作义除了担任该军军长兼第73师长之职外,还任绥远省政府主席兼全省保安司令部司令。

所以,此时的傅作义可以说是既有自己的地盘,也有自己的军队,属于是实力派了。

当时的第35军下辖2个师,除了傅作义兼师长的第73师外,还有李生达任师长的第72师。

阎锡山返回山西后,对自己有能力的部下均怀有戒心,傅作义实际不能指挥李生达的第72师,仅对本部第73师的3旅6团有实际指挥权。

后来阎锡山整顿晋绥军,又把第73师的番号要走,将第35军所余的3旅6团取消一个旅的番号,使得傅作义的第35军实际上是直辖2个旅6个步兵团的状态。

虽然说在步兵团的实力数上,傅作义的实控力量没有减少,但是部队的编制级别却是大为削弱,军官的上升渠道被严重限制。

傅作义对此自然是很不爽的,但其在绥远的经营比较深,储备了不少后备力量,这也是后来傅作义重回绥远,并自立门户的重要基础。

在晋绥军整顿的这数年时间中,傅作义先后率部参加了1933年的长城抗战和1936年的百灵庙等役,所部作战表现十分出色。

在这些对日伪的作战中,其35军表现出了能攻擅守的特点。

傅作义擅守,这个大家都知道,其构筑的阵地并不是当时我国军队常见的一线式阵地,只要一点突破就一发不可收拾。其阵地为多层多线式布局,各种火力点密布,突破一点根本不足以动摇全阵,而在与日军交手后,对于防御日军炮火及组织阵前反击等,第35军也颇有心得。

傅作义作战的另外一大特点是擅长袭击,对偷袭、突袭、奇袭很拿手。

实际早在傅作义守城出名之前,其在与樊钟秀部作战时就突出了奇袭的特点。

据曾在傅作义部长期任职的刘一平称:

人们都知道傅作义是守城名将,其实他的战术指导思想是攻击,他认为攻击是最好的防御手段,在防御中力求出击反攻,逆袭突袭,以达到防守目的。他突破旧框子,另创合乎实战要求的一套,突然袭击,出其不意地机动和神速动作,是他的主导战术思想。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傅作义任第7集团军总司令,所部第35军(6个团)先是在平绥线上与日军交战,后留2个受损严重的团回绥远整补,所余4个团退入山西继续参战。

在忻口战役中,第35军部队进入战场即组织突击队夜袭、奇袭,重点打击日军指挥机关和炮兵部队,取得了一定战果。

所部422团防守阵地,将纵深防御跟阵前反击相结合,以一团之力防御达17天之久,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战果。

日军东路自娘子关方向突入后,忻口守军撤防,遂开始组织太原保卫战,由傅作义任太原守备司令。

当时原本的作战方案是依城野战,重点在后面的“野战”,但实际上城外的各路军队纷纷跑路,就连原本划归守城的部队也溜了不少。

傅作义能依靠的只有第35军从忻口撤下来的4个团残兵,此外将其留在绥远的部队和国民兵补充后(未全部开至太原),也仍不满编。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部队,合计守军才一两万人。

所以傅作义守太原虽然杀伤了不少日军,但没有创造奇迹,不仅太原失守,所部也仅剩4000余人,实力受损严重。

太原战后,晋绥军开始整理,第35军糅合了太原守城战的其他部队,拿到了第73师和第101师的番号,后来作战师改为三团制时,211旅分离出来独立。

三:自立门户

1938年底,傅作义被任命为第8战区副司令长官并负责绥远军政后,率本部8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101师、211旅及第73师的部分部队,但第73师番号及另一部分仍留山西)开往绥西河套,自此脱离了阎锡山系统,自立门户。

在绥西,傅作义整理部队,除保持101师3个团不变外,又从老蒋那里拿到了新31师和新32师的番号,傅作义的其余老部队分编到了这两个师中,这就是日后傅作义系统的3个主力师。

当时,傅作义与我党我军的关系很好,双方来往密切,其补充的3000余名新兵还是我们帮助动员的。

同时我党的政工人员也进入到第35军中工作,协助该部建立政工制度。傅作义以我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基础,还拟定了第35军的“十项纪律”,以整肃军纪。因此,第35军的军纪在国军中是相对较好的。

同时傅作义还有大量我党、我军的宣传材料,颇受我党、我军的抗战战略影响,并仔细研究了八路军的作战特点,并将经验总结应用到了第35军的训练和作战中。

所以我们看第35军的一些战法、训法,其实跟我军是有些相像的,所以当时该部也被外界称为是“七路半”。

由于傅作义跟我党、我军的关系日益密切,老蒋开始对傅作义施压,傅的态度发生变化,因此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被傅作义“礼送出境”。但傅作义从我党、我军中学到的一些东西,却仍然在第35军中延续了下去。

1939年底,傅作义率部奇袭包头,给予日伪军重创。1940年,傅作义部又与日伪军激战绥西、五原,取得了较大战果。傅作义的直系部队,也扩充出了暂编第3军和暂编第4军(后改称骑兵第4军,抗战胜利前缩编为新骑4师),同时还接装了部分苏式武器装备。

不过自1940年之后,傅作义的部队便跟日军基本保持相持状态了,除了小规模的袭扰作战外,双方再没有大规模交战,而这基本也是抗战中后期国军的常态,即:日军不来打,则国军也不攻,只是傅作义这边的主动袭扰较其他国军而言,是比较多的,所以部队也能得到锻炼。

1945年,傅作义被任命为第12战区司令长官,负责接受驻热河、察哈尔、绥远三省日军投降。

由于热察地区多为我军作战区域与根据地,甚至绥远的相当部分亦是如此,因此傅作义的部队与我军开始了激烈交锋。

1945年10月,傅作义部一路沿平绥线推进,我晋察冀和晋绥军区部队发起绥远战役,集中主力反击傅部,收复丰镇、集宁后,将傅军压缩到归绥和包头。只不过攻坚未成,傅作义部嫡系主力损伤不大。

1946年解放战争全面开打后,晋察冀和晋绥军区部队围攻大同,傅作义部突然出兵集宁,由于晋察冀军区在此前裁军中,野战军实力大为缩小,同时傅部行动迅速,战力也较强,因此大同集宁之战失利。

1946年9月,华北国军中央军部队向张家口进攻,晋察冀军区主力被吸引在东线之际,傅作义再次奇袭,袭占了张家口。此后傅作义就任张垣绥靖公署主任,率所部在察绥一带与我军作战。

在解放战争初期,是国军实力最强的时期,但我仍能集中力量大量歼敌。不过在华北战线,由于我军裁军过多,加之国军力量较大(除傅作义部外,还有数十万中央军),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因此未能大量歼敌,作战较为被动。

到1947年,晋察冀野战部队实力逐步恢复,取得了清风店、石家庄等战役的胜利,华北国军缩至平津张保地区。

为扭转不利战局,国军组建华北“剿总”,由傅作义担任总司令,统一指挥华北国军(阎锡山部除外)。

傅上任后推行“集中对集中,主力对主力”,并以所部嫡系担负主要作战任务,但其核心的第35军在涞水之战中遭到重创,新32师和军部遭到歼灭性打击,第35军军长鲁英麟也自杀身亡。

这样的当头一棒自然令傅作义清醒了些,此后便集中精力扩充本部,使得傅系部队在华北的力量得到极大扩充。

我们前面讲过,傅作义的嫡系35军有3个师,即101师、新31师和新32师。傅作义后来扩充了3个军,101师仍留在35军中,新31师在暂3军(104军)中,新32师在暂4军(105军)中。

当然了,一个军不可能只有一个师,比如35军就另外划拨了2个师,成为3师制军。

由于傅作义极为注重军队的机动能力,因此35军本身就编制有90多辆汽车,具备团级部队的快速输送能力。而傅作义就任华北“剿总”总司令后,更是拨出了1个辎重汽车团,配属给35军,使得该军的可用汽车达到了400多辆,具备军一级部队的输送能力。

1948年平津战役时,第35军的400多辆汽车便搭载了2个师的部队,前往张家口“救火”。而在傅作义的命令中,还让该军在撤回北平时将第104军在张家口的1个师也带回来。

也就是说,理论上讲这400多辆车在当时确实可以搭载上一个整军进行中短距离的机动。只不过第35军军长郭景云下令将该军在张家口的1个修械所物资运走,同时还运了1个保安团、1个野炮营和其他物资,反倒将第104军的这个师给甩下了。

(注:35军军长郭景云与104军军长安春山矛盾极大)。

当然了,在当时的条件下,400多辆车想运上一个军其实也是有多少塞多少。

按照原35军军官的说法,四五辆车就得塞上一个步兵连。由于缺少指挥车、吉普车,连师长都得挤在卡车上。而且因为主要是塞人,所以弹药和其他物资的携带量并不大。同时,第35军也没有配属坦克等部队,重炮也很少。

因此严格来说,汽车化的第35军称之为机械化军似有不妥。

该军头号主力师101师师长冯梓便说:

傅到北平任华北“剿总”总司令后,把这支部队控制在北平附近,作机动使用。远距离活动或急用,以汽车输送;近距离活动,仍以原有骡马驼载、挽拽,指挥员乘马,其余步行。涞水战役就是这样,算不上摩托化。汽车输送时,师长也是坐十轮大卡,没有吉普指挥车。打起仗来,只得徒步步行,远不如乘马方便。

(但笔者也认为我们谈任何专业名词,不能脱离具体实际。在当时的条件下,给一个军配属如此之多的汽车,并使得该军具备汽车化行军的能力,宽泛地称为机械化也不是不行,但不能严格地视为机械化军)

第101师师长的这段话其实信息量很大,对于我们了解和判断第35军的兵力有很大的意义。

首先,我们可得知第35军实际有两种状态,即汽车摩托化行军和骡马步行行军,由于保有两种状态,那么该军所辖部队必然还有一套骡马后勤部队,而在汽车行军时,这一部分人员加上杂七杂八的人员是不上车的,上车部队基本都是战斗人员。

第35军后来被歼时,我军统计歼敌数是16000余人。大家就想了,1个军部、2个师加上1个保安团、1个野炮营还有辎重汽车团本身,这个人数是不是偏少了点?

如果只搭载战斗人员和一部分勤务人员的话,其实就能想通了。因为在当时国军三团制师的编制下,每个师搭载近7000人,基本就是战斗员的全部了。但这些部队在北平应该还有部分后勤及勤杂人员,只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罢了。

五:武器装备

在武器装备方面,按照有的说法,第35军是全美式武器,有35军的老人便持此说。而在相关文件及大量文章中,这种说法也很普遍。

因为在大家的潜意识中,傅作义既有让第35军汽车化的资本,那么以华北“剿总”总司令的身份,给自己的嫡系配齐美械似乎也不是什么问题。

不过傅作义得到大批美械其实是后来的事情,第35军虽然换装了一部分美械装备,但尚未全军换装。

第101师师长冯梓便说道:(第35军)也不全是美械装备,在最后被歼时还有苏式步机枪,日造山炮。

由于找不到第35军当时的具体装备数,我们可以从最终的缴获数字倒推回去,进行分析。

据我军战报,新保安之战共计缴获有:

榴弹炮3门,野炮9门,山炮8门,战防炮3门,平射炮3门,步兵炮1门,迫击炮19门,六零炮118门,火箭筒2个,掷弹筒49个,重机枪79挺,轻机枪478挺,步枪5047支,冲锋枪390支,卡宾枪5支,短枪117支。

由于新保安之战比较激烈,我军动用炮兵也较多,因此这个缴获数据当然不是第35军的全部装备数,但应当也是大部分的装备数了。

首先说最显眼的榴弹炮,缴获了3门。

按照第35军副军长王雷震等人的说法,第35军带了1个美式105毫米榴弹炮营。按照正常编制,这个炮营应该是8到12门编制。

不过在第35军中,美式105毫米榴弹炮的装备量确实不多,可能因为比较珍贵,所以编制级别给抬上去了,因此缴获3门榴弹炮倒也对得上(注:因在战斗中有部分武器被摧毁,所以缴获数肯定是偏少于实际装备数的,下面的各项中也是如此,需要注意下)。

35军从张家口带回了1个野炮营,野炮营最多装备12门炮,因此缴获9门也能对得上。一般来说,当时的野炮应该是日式的75毫米野炮。

山炮缴获8门,从第35军的实际作战来说,第101师和267师各有1个山炮连。正常情况下,每个炮连装备4门炮,这也对得上,型号方面应是日式或仿日式的75毫米山炮。

战防炮、平射炮和步兵炮的缴获合计7门,这个数量不多,可能第35军带出来的就不错。而在防守战中,此类炮多部署于地堡中,也可能被炸毁较多,而无法缴获。从型号上说,可能是美式和日式都有。

迫击炮19门,这个迫击炮指的是81或82毫米的中口径迫击炮,以新保安有2个师6个步兵团计,平均每团有3门,考虑到作战中被摧毁的因素,保守估计第35军的每个团应装备4门此类中口径迫击炮。

60炮118门,掷弹筒49个,这类装备一般在步兵连中。包围圈内有第35军的54个步兵连,此外还有保安团的几个连和特务连等部队(应该很少装备此类武器),保守估计,第35军的每个连应装备3到4门60炮或掷弹筒。

火箭筒2个、卡宾枪5支,这显然是美械,但数量过少,真实装备数量也不会很多,只不过是聊胜于无罢了。

重机枪缴获79挺,而包围圈内有35军的18个步兵营和1个保安团,考虑到保安团装备重机枪应该不多,那么仅以缴获数来看,平均每个步兵营可分得4挺有余。再考虑到战斗摧毁的因素,35军的步兵营属机枪连估计装备6挺重机枪,这个在当时也比较标准。

轻机枪缴获478挺,参照步兵连合计有60余个(含保安团)来算,平均每连有7到8挺,考虑到战斗摧毁因素,估计第35军的每个步兵连装备9挺轻机枪是没有问题的(即每个班1挺轻机枪)。

冲锋枪缴获390支,因为数量不大,在步兵部队中难以推开装备。因此估计这批冲锋枪主要是装备在卫队、炮兵、辎重汽车兵等单位中。

步枪缴获5047支,有人肯定要说16000人的部队,有两个整师,怎么才这点步枪呢?

我们早就说过了,当时的军队不是一人一枪,按照国军在1948年的修正编制,原先的甲种军(三师九团)暂配步枪9712支,乙种军(两师六团)暂配步枪4928支,另一种六团制整编师/军暂配步枪5437支。

所以当时的国军配置步枪的比例真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高,第35军的2个师加上保安团估计也就6000到7000支步枪,而缴获数是五千出头。

六:最终覆灭

综合来看,第35军当时的武器装备不算是国军中的最强行列,尤其比起所谓的“五大主力”来相差还是比较远的。当然了,更不是什么全美械军。

不过其整体装备在1948年的国军中也算中等略高了,起码各级炮兵的配置数量虽不多,但也比较齐全,另外在营连火力上其实也并不弱。

第35军真正比较强的在于其加配了400多辆汽车后,所具备的快速机动能力。

这种机动能力是战斗力的倍增器,毕竟能把整个军这么运来运去的,在当时的中国恐怕只有傅作义的第35军能做到。中央军的快速纵队倒是更好看,但规模比不上第35军,而且实际上快速纵队既不快速,仗也打得不咋地。

说白了第35军打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而并不以武器装备和火力见长。当然了,由于我华北野战部队火力很弱,傅作义第35军的火力配置在华北也确实够用了。

而且傅作义的部队不光是打突袭有一套,打防御战也很在行,因此想集中兵力把它的第35军给敲掉也并不容易。

因此在平津战役时,我们最关心的就是不能让第35军跑回北平去,最终由于第35军自己的失误,以及我军阻击部队的拼死拦截及其他部队的拼死行军,终于将其堵在了新保安。

将第35军的飞毛腿给捆住后,其威力便已经失去了一半。

当时围住第35军的华北二兵团虽然编制很大,但其实人数也并不多,只不过一般不与国军打消耗战罢了。而在新保安,我们一定要吃掉第35军,那就是死守、死攻了,一向号称精锐的第35军也便打不动了,整得军长郭景云都玩起了算命求神的把戏了。

为了救出这支王牌军,傅作义命令张家口守军和其另外一个主力军第104军救援郭景云。

结果西边的张家口部队打不动,东边的第104军倒是有些进展,但在郭景云与安春山(第104军军长)的矛盾下,也根本不能汇合。

此时东北野战军已经逼近,安春山见势不妙立即撤军,但在东野第4纵队(此时已改称41军)的横扫之下,该军迅即便溃不成军,土崩瓦解。

不久后困守新保安的第35军被全歼,在张家口的守军也贸然突围,结果被打出了60比1的战损比,全军覆灭。

至此,傅作义从老35军的3个师分出来的3个军全部被歼,其嫡系精锐基本已荡然无存。

精锐部队的被歼促使傅作义的思想发生很大转变,促进了最后北平的和平解放。

值得一提的是,第35军有不少军官被俘时还不服气,认为主要是因为军长郭景云的瞎指挥才导致全军覆没。

比如该军副军长王雷震便是如此,他认为自己当时正在生病,要是郭景云不瞎搞,自己也发挥作用的话,第35军就是突围也不至于被全歼。

但解放后王雷震有机会看到了我军在平津战役时的一系列部署,方才知晓,就连第35军的调动其实都是我军有意诱使的,整个平津战役中,国军的动作都在我方的掌控之中,遂才不得不心服口服,认为即使自己没有生病,第35军也是不可能逃脱升天的。

第35军的兴衰跟傅作义的军事生涯是相符的,当这支部队被全歼,实际已经宣告了傅作义军事集团的逐步瓦解。而随着北平的和平解放,傅作义也掀开了人生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