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王”陈济棠的这一生
作者:陈同泽
1980年9月9日,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美籍华人陈树柏博士时说:“令尊治粤八年,确有建树。有些老一辈的广东人还怀念他。”这位美籍华人博士陈树柏,他的父亲就是曾经执掌广东军政,政治上与国民党中央南京政府分庭抗礼,经济、文化和市政等方面建树颇多,被世人称为“南天王”的陈济棠。要还原陈济棠的生平,还得从其曾祖父辈说起。
据陈济棠的胞兄陈维周所撰的族谱载记:陈济棠的曾祖父叫陈炳传,在广西博白县安仁平山堡容岸村出生。因博白地狭人多,难以俊发,征得父兄赞许,举家迁居广东钦州。初在防城圩(时属广东钦州,今为防城区治治)甑酒为业。甑酒失败后,迁那梭圩附近的鸳鸯水村租地耕种。因其兄在鸳鸯水村丧偶,认为鸳鸯水村风水欠佳,于是迁到吊应村租地耕种兼造草纸。由于吊应村的地主何某刻薄成性,夺回耕地并驱逐,困苦之下,得到地主苏某赐河洲上峒大田村园地一幅,陈炳传遂由吊应村迁到大田村。迁居大田村后家业兴旺,尤得官府信任支持,委任陈炳传为河洲峒长(相当于现在的乡镇长)。陈炳传为人正直,主持公道,为民排难解忧,尤得官吏称许,誉之为“防城善人”。陈炳传晚年,办私塾、建校舍、聘名师培育裔孙,使其两个孙子陈金崇和陈金伦同科考取国子监学生。陈炳传卒葬防城斯廪峒那良八宝岭。陈炳传娶妻钟氏,生四子:长子陈埰辉,次子陈埰礼,三子陈埰信,四子陈埰儒。由此,陈炳传成为防城河洲上峒大田村陈族的开基祖。
陈炳传的四个子中,第三子陈埰信是陈济棠的祖父。陈埰信也是在博白县安仁平山堡容岸村出生,七岁时随父亲陈炳传迁到钦州防城,从河洲上峒大田村分居,迁到村外不远的望兴村(今东兴市望兴农场场部对面),卒于望兴村。娶妻何氏、黎氏,生五子:长子陈金芳、次子陈金益、三子陈金秀,四子陈金湘、五子陈金鸿。这五子中,陈济棠的父亲排行第二,名叫陈金益。
陈金益,字谦受,命名时取《易经》中“益谦”二字。益者: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谦者: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尚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以此意命名。
起初,陈金益承祖产分派田租十三石。陈金益天赋颖慧,或农或商,终生勤劳,所得积蓄全部用于娶地扩田,由他亲手开创的田园遍布防城五峒(即今东兴市全境及防城区西部地区),当时称得上是防城县(防城县1888年由钦州析出)内的新兴大地主。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冬天,陈金益由河洲上峒望兴村举家迁茅波高营新宅(现马路镇茅坡村)。陈家由望兴村迁居茅坡村,得力于陈济棠的生母邓氏(邓慰慈)。邓氏生于大田村名门望族,当陈家积蓄发达,蒸蒸日上之际,邓氏不甘居望兴小村,又为后代筹发展,亲自托亲友卜择,选得罗浮上峒茅坡村之宅地。
陈金益一生娶妻妾三:邓氏、林氏、吴氏。共生八子:长子济华(邓氏生)、次子济隆(邓氏生)、三子济岳(邓氏生)、四子济恩(邓氏生)、五子济湘(邓氏生)、六子济棠(邓氏生)、七子济集(林氏生)、八子济南(林氏生)。
先要说的是,陈金益为茅坡高营社(马路镇茅坡村)开基祖,其裔孙几百人已经散居英国、法国、瑞士、美国、加拿大、日本、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解放后留在国内仅存济华之孙耀佳、耀春、耀强,济岳之孙耀海,济恩之孙耀濬,济集之孙耀文、耀勤、耀华,共八人。
陈济棠的大哥济华,7岁因出痘成残,母主其读书兼习医卜星相术,于家设私塾二十余年,门徒满乡里,系陈济湘、济棠兄弟的启蒙老师。尤其是星相术,对陈济棠兄弟的一生都有相当的影响,他们许多受星相术影响的故事,成为了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陈济棠的二哥济隆,佐父亲营商稼穑,兼善土木工,茅坡新宅皆由他设计施工。
陈济棠的三哥济岳,致力于农耕,体弱多病,40岁归天。
陈济棠的四哥济恩,天赋聪颖,光绪三十年 (1904年)乙已科院试名列第一,考取邑庠生。但因端午节参与龙舟赛,不谙水性,溺亡,享年41岁。
陈济棠的五哥济湘,字维周。先后任中尉军需官、西江督办公署军需科长、钦廉盐务使、防城县长、绥靖公署副官处长、第一集团军少将总务处长、两广盐运使、第一集团军警卫师长、中将军长、第六路军总部参议等。
陈济棠的大弟弟叫陈济集,二弟弟叫陈济南。二弟陈济南先后毕业于广东黄埔陆军速成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重庆中央陆军大学将校班。先后任特务营长、宪兵司令部团长、广阳守备区司令部参谋长兼游击挺进第二十一纵队司令、防城县长。后随陈济棠到海南岛,任海南防卫总司令部警备旅长、暂编第十三师师长,授予陆军少将衔。
陈济棠,字伯南,是陈金益的第六子,于光绪十六年正月二十三日(1890年2月12日)寅时,出生在广东钦州防城县河洲上峒望兴村(今广西东兴市东兴镇大田村委会望兴村)。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时5岁的陈济棠进入其祖父设立的私塾启蒙,四叔陈金湘、大哥济华是陈济棠的启蒙老师。每天作业,都提前完成。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陈济棠7岁,其母亲邓氏为望子成龙而询卜术,得名术言:长子济华,以田舍翁而已;次子济隆,细功名无分;三子济岳,亦无之;四子济恩,功名有望;五子济湘,则不仅传取功名,亦必富贵双全,吉成后裔;六济棠,则国家柱石,中外威名。邓氏闻之大喜,以为术者之言果中则可以焕门庭。于是,新建校舍、聘名教师,夜间督子读书,把希望寄于将来。
光绪二十五年二月二十日(1899年3月31日),陈济棠8岁时,母亲邓慰慈在望兴村去世,葬在望兴村边。据陈维周所撰的族谱载记:“其弥畄时,祝吾父日:尔之事业,虽大半由我助创,惟不及见济恩、济湘、济棠三小子之成立,此三读书聪明,必须培育成人,期达到搏取功名,光耀门楣,吾在九泉,亦暝目甘心矣。”母亡,陈济棠痛哭月余不思进食。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冬,9岁的陈济棠随全家迁居罗浮上峒茅坡高营(今东兴镇马路镇茅坡村),在自家立的私塾读书,师从长兄陈济华。平时为济华哥代馆并写字格出卖。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5岁的陈济棠应考乡课(此为地方奖励青少年读书而设)榜列第三名,从此小有名气。同年,陈济棠与胞兄陈维周改读防城县官立两等小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6岁的陈济棠在防城县城习警政。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陈济棠到钦州钦廉警察学务讲习所学习。
钦廉警察学务讲习所由龚心湛创办。龚心湛,原名心瀛,号仙舟,安徽合肥人,清朝监生。早年任英、日、美、法、比等国使馆随员,回国后以积功历任广州知府、廉钦兵备道、广东按察使、云南提法使等。民国后,龚心湛历任安徽省财政厅厅长、安徽省省长、内阁财政部次长、代理内阁总理、内务总长兼交通总长等。后去职移居天津,任中国实业银行董事长。
这年初,龚心湛由广州知府调任廉钦兵备道兼节制巡防各营。他到任后清慎勤俭,治乱安民、扶贫济困、改良农业、发展工场、倡塞盐田、建设菜市等政绩颇多,尤最能善用人才,特聘日本政治警监毕业的王广龄来钦当他的顾问。先设演讲台于天后宫(今中山路天后宫),每日由王广龄登台演讲,官绅商学到场听讲,座为之满。未几设立钦廉警察学务讲习所,任王广龄为所长兼教授,培养警政及师范人才,以备地方用,造就尤多。此时17岁的陈济棠与胞兄陈维周慕名到钦州钦廉警察学务讲习所求学,接受龚心湛、王广龄的军政思想。
王广龄,号勰吉,是一个清末民初政学系分子。他自日本警监学校毕业后,清末历任钦廉警察学务讲习所所长、广东巡警道课长、广东警察教练所教员。民国后,先后历任云南蒙自督办、云南省警察总办,1915年任广东警察厅长,也是有建树之辈。
陈济棠兄弟是钦廉警察学务讲习所首届学员,学习6个月后毕业,同年到广州考入黄埔陆军小学堂。
宣统元年(1908年春),18岁的陈济棠由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邓铿介绍加入同盟会。
邓铿原名邓士元,字仲元,邓铿是别名,广东惠阳淡水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读广东将弁学堂,次年任将弁学堂步兵科助教、公立陆政学堂教习,并秘密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任广东新军学兵营排长,代理左队队官。宣统元年(1909年)任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将在黄埔陆军小学堂就读的陈济棠、陈铭枢、叶挺、张云逸、邓演达、张发奎等人介绍入同盟会。次年即加入广州新军,参加黄花岗起义,戎马生涯长达十多年。
宣统二年(1910年),20岁的陈济棠参与谋划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
宣统三年(1911年),21岁的陈济棠参加筹备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
民国元年(1912年),22岁的陈济棠在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学习。
民国二年(1913年),23岁的陈济棠毕业于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初依附琼崖督办陆荣廷任中尉差遣员,同年辞职复入广东地方部队苏汝森团任机枪连任排长、升连长。
苏汝森,字拔丛,合浦县乾体人。投笔从戎报读广东陆军小学,毕业后进广州陆军学堂深造。与李济深、姚雨平等学长留任广州陆军学堂。初投乡里苏慎初麾下任标统,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后,任广东陆军第二师第6团团长,升为独立旅少将旅长兼两阳东路指挥使,颇得当地人称举。
民国三年(1914年),24岁的陈济棠返广州,潜伏子璧军舰大副丁守臣家中,并改姓何认其妻为亲,借以掩护,怂恿丁守臣任中区司令,陈济棠为副司令,并接受香港邹海滨(鲁)先生指导。
丁守臣,合浦廉州人。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二十七日,与合浦同乡罗侃廷、卜汉池等一起组织策划廉州起义,围攻县衙门,冲入清军械库,活捉清军分统杨尊任,并于次日将其处决。宣布成立革命党廉州军政分府,担任首领。民国初,丁守臣进广州任广东海军“宝壁”舰大副、广东中区司令,民国九年(1920年)秋任粤军第四路军第二统领,下辖三个营,讨伐陆荣廷旧桂系。
民国四年(1915年),25岁的陈济棠介绍罗侃廷与邹海滨先生认识,共谋倒龙济光,因事机不密,罗侃廷失事。
罗侃廷,原名罗人炎,字绰双、侃廷(本为其妻名),合浦总江人。先后在党江螺江小学、广州光华医科学校读书。辛亥革命前,罗侃廷受同盟会委派,与同县苏乾初回廉州开展革命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二十四日,钦廉道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廉州设军政分府。九月二十七日,罗侃廷、苏乾初、丁守臣等策划革命党起义,由罗侃廷任起义军司令,率兵围攻合浦县衙门,放出监犯200余人,活捉分统杨尊任(杨九如),并于小南门处决。二十九日,罗侃廷又率武装数百人攻北海,处决警长杨通范及哨官王某,促使驻军响应反正,安抚地方。民国元年(1912年)2月,陈炯明代理广东都督,罗侃廷为广东陆军第二师师二等委员,并带职到北京军需学校学习。次年夏毕业南归,任某团军需长。是年底,辞去军职,与一些革命人士东渡日本,在革命党人创办的学校—大森浩然庐学习。民国四年(1915年),从日本回到香港,组织讨袁活动。是年冬,与数十人从香港回汕头。原定于12月24日举行起义,但载运枪械弹药的船只大部分被港方查获,民国五年(1916年)6月被杀害。
民国五年(1916年),春夏间,26岁的陈济棠在广州得知龙济光杀害同志之多,决定同丁守臣率领海军宝璧舰及江大舰起义,因海潮退落误时,兵舰不发炮即退逃香港,致牵累陆军无法起事而告“倒龙”失败。
“倒龙”失败后,陈济棠赴香港嗣后转肇庆,任护国军第六军林虎部第十六团少校团附。
同年秋,护国第六军会同陆荣廷部进攻龙济光,龙济光被迫讲和,“倒龙”结束。成晃出任钦廉道尹、林虎出任高雷镇守使,陈济棠任钦廉道尹公署视察员。
民国六年(1917年),成晃复任北伐军司令,兵出南雄、始兴,27岁的陈济棠随任少校副官参加北伐,因不满处长万某虐待夫役而呈辞。
同年夏,林虎部第二团营长陈德平邀陈济棠任连长,陈济棠领命率部阳江行洞剿匪,剿抚兼施,6个月肃清阳江一带匪患。
民国七年(1918年),28岁的陈济棠受阳江县长委托,协助地方办学、整顿警察、训练民团、开辟交通、改善市政,民众称道不已,积功升任营长。
民国九年(1920年9月26日),30岁的陈济棠会合陈铭枢营和李昆岩营,在广东阳江宣布独立,自为统领,陈铭枢任司令,脱离林虎部,会同魏邦平部到莲塘堵剿莫荣新残部。
同年11月,粤军邓铿组建粤军第一师,第一师第四团团长陈铭枢,陈济棠任第四团第一营营长。
陈铭枢,字真如,合浦县曲樟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入黄埔陆军小学,由邓铿介绍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年)考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任军校同盟会组织联络员。1911年10月3月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3年底赴日本法政学校学习。1916年毕业回国。1920年11月任邓铿组建的粤军第一师第四团团长。1929年7月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31年12月任国民政府代理行政院长。
民国十年(1921年8月),31岁的陈济棠率领第一营于阳山城北击败旧桂系沈鸿英犯粤的一个旅,扭转了粤北战局,名扬粤军。
民国十一年(1922年6月),陈炯明策动反孙中山叛乱,陈铭枢因立场辞去团长之职,避居南京学佛,由陈济棠接任团长。陈济棠受孙中山密嘱讨逆,联络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入粤讨伐陈炯明,击败陈炯明叛军后,重新占领了广州。
民国十二年(1923年),陈炯明残部之陈德春部驻防四邑,33岁陈济棠用一个团在江门歼灭陈德春部,自此有基地从事整训。三个月后,恢复第一师番号,陈济棠升任粤军第四军第一师(师长李济深)第二旅旅长,辖第三团团长邓演达、第四团团长戴戟。
同年4月16日,桂军沈鸿英部进攻广州,第一师奉命讨伐,陈济棠溯西江进攻肇庆,歼灭沈鸿英部黄振邦旅,占领西江。
同年6月,孙中山总理为打开革命局面,复派陈济棠部与卓仁机部攻打沈鸿英驻防梧州部,并说:“谁先攻下,即将梧州交给谁”,结果陈济棠只在封川江口与沈部一战,即势如破竹先达梧州。攻下梧州后,陈济棠也不要梧州为防地。
同年7月,两广革命势力在梧州会师,成立西江督办公署,李济琛任督办,陈济棠兼任督办公署参谋长。
同年10月12日,陈济棠的父亲在茅坡村去世。因军务在身,陈济棠不能回家送葬。
同年底,孙中山要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国民党要和共产党进行合作,陈济棠首先表示支持孙中山的主张。
民国十三年(1924年),34岁的陈济棠介绍黄绍竑加入国民党,率部第二次进入广西攻占贺州地区,交给黄绍竑接防。
黄绍竑,容县人。1916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先后任桂军模范营排长、讨陆(荣廷)西路军总指挥、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国民党代表。1927年后历任广西省政府主席兼留桂军军长等。
民国十四年(1925年2月),35岁的陈济棠率部西征援桂,五战五捷,协助黄绍竑、李宗仁、白崇禧收拾桂局,解决了陆荣廷、沈鸿英的旧桂系,统一了广西。
同年6月,陈济棠参加讨伐杨希闽、刘震寰为首的滇桂军反革命叛乱。
同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粤军第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济琛任军长,陈济棠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一师师长。
同年秋冬间,陈济棠率部参加讨伐陈炯明叛军的第二次东征和南征战役,一直打到海南岛,结束广东军阀邓本殷割据的混乱局面,为北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民国十五年(1926年)冬,国民政府发起北伐战争,36岁的陈济棠留守广东,兼任广东第五警备区(钦廉)司令,从事绥靖工作,巩固后方,支援北伐。此间,他一面收编邓本殷残部张瑞贵成立补充团,另一面对徐闻、合浦、茂名、阳江等地土匪进行清剿。
同年冬,陈济棠借政府派到苏俄商洽购买军火及训练飞行员事宜,与师参谋长李扬敬、政治部主任林翼中等20多人出苏俄考察,历时八个月。
民国十六年(1927年6月),37岁的陈济棠回到南京,向蒋介石呈报反苏反共意见,表示支持蒋介石南京政府。
同年7月,陈济棠回广州复任第十一师师长,把所属各团、营长全部换上亲信,巩固了他在第十一师的地位。
同年9月,第十一师防东江,陈济棠代理东路前敌总指挥,防南昌起义军叶挺、贺龙部入粤,在汤坑东南的白石与起义军遭遇,激战三昼夜夺回潮州、汕头,叶、贺起义军因弹尽败退海陆丰,即“汤坑之役”。
同年11月,张发奎发动事变控制广东军政,时李济深无能为力。为此,陈济棠对广州作军事行动,赶走张发奎,使李济深由南京回到广东,复任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主席、广东省政府主席、第八路军总指挥职务。
民国十七年(1928年),38岁的陈济棠率第十一师大战张发奎系缪培南的第四军,克复广东海、陆丰。
同年3月1日,李济深将讨逆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改称为广东编遣区主任办事处,各军改称为师,陈济棠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师长。
同年3月19日,陈济棠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兼广东西区绥靖委员,统辖3个师,驻防广州,有节制全省军政的特权。
同年5月,陈济棠兼任囊括广州、四邑、西江等广东最富庶地方的西区善后委员,正式涉足政坛。
民国十八年(1929年)3月27日,39岁的陈济棠当选为国民党第三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并任广东编遣特派员。
同年5月,粤桂战争爆发,陈济棠任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将桂军逐出广东后,中央政府明令嘉奖陈济棠击败桂军之功。
同月,陈济棠以九千五百元购青翠玉石,交国府制印局刻制国民政府玉玺一颗,国民党中央党部玉印一颗,表示爱国爱党意志如玉之坚贞。
同年7月,陈济棠第八集团军全歼响应桂系的粤军第五军徐景唐部,回广州取代李济深掌握了广东军政大权。
同年10月初,新桂系俞作柏、李明瑞反蒋,陈济棠、陈铭枢联手处置,陈铭枢用五万元收买广西警备军中将代理司令兼第1师师长吕焕炎为内应,陈济棠则统率第八集团军进攻广西大获全胜。
年10月底,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张发奎联合反蒋,企图夺占广东为反蒋基地,陈济棠率第八集团军全线反攻,长驱直打占领梧州设立总指挥部。
民国十九年(1930年)3月,40岁的陈济棠坐镇梧州,指挥粤军继续向广西腹地进攻。
同年5月,中原大战全面爆发,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张发奎为策应冯玉祥、阎锡山作战,放弃广西入湖南。陈济棠率第八集团军进攻湖南,收拾广西,在中原大战中为蒋介石立下大功。
民国二十年(1931年),41岁的陈济棠乘蒋介石扣留胡汉民引起公愤之机,通电反蒋并驱走广东省长陈铭枢。
同年5月12日,陈济棠任广东省政府主席。
同年5月28日,与蒋介石有矛盾的派系为同南京政权对抗,在广州另成立国民政府,同时将第八集团军改称为第一集团军,陈济棠任第一集团军司令。
同年5月26日,陈济棠等两广将领20余人联名通电,限令蒋介石48小时内下野。
同年9月“9·18”事变,广州国民政府取消,陈济棠事实成为握有军政大权的“南天王”。
同年秋,陈济棠着手整理行政基层组织,改革民政机构。他在广东省府各机关长官会上提出要“改革陋习,刷新政治,造成模范新广东”。同时整顿吏治,设立公务人员考绩委员会,对县长、局长等人员,实行考试,以资选拔。将热衷利禄的青年知识分子,吸收到广东军事政治深造班受训。毕业前,以三个月时间进行实地考察社会动态,然后派任县、市长或县、市政府的秘书、科长等职务。设立行政人员训练所,将各县现任区、乡长分期分批调所论训,学习行政知识,提高行政效率。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任命42岁的陈济棠为赣、粤,闽、湘边区“剿匪”副总司令(蒋介石为总司令)。
同年春,陈济棠任国民党西南执行部和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委。
同年夏,陈济棠着手整理面临破产的财政。提出一要开源节流,二要廓清积弊,并拟具惩治贪官污吏条例。当发现财政厅长冯祝万以筹款应急为名,将税捐项目压低定额批给奸商承办后,即将其免职。随即进行整顿税务机关,逐渐撤销承办,收回自办,严追欠征税款。同时整理各项税捐,开征洋米、洋糖入口等新税,保护农业的发展。
同年秋,蒋介石为对付共产党,任命陈济棠为赣粤闽湘边区“剿匪”总司令,兼任江西“剿共”南路总司令。
同年10月,陈济棠在广东省第三次教育会议上指出:”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永久的事业。”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元旦,43岁的陈济棠亲自制定的《广东省三年施政计划》正式公布实施。其经济建设计划涵盖了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矿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等轻重工业,以及公路、铁路、航运等领域,对当时广东经济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开辟了广东陈济棠时代。
同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陈济棠指挥11个师和1个旅,构筑碉堡,扼守武平、安远、赣县、上饶地区,阻止红军突破防线向南发展。
同年11月,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电粤桂方面一致行动。陈济棠怕失掉广东地盘,表示“不忍苟同”。不久,他派兵入闽,配合蒋介石镇压福建人民政府,把十九路军最后编成的黄春和旅缴了械,杀害了政治部主任徐名鸿。
同年,陈济棠看透蒋介石既消灭红军,又削弱其他派系实力的惯用伎俩,不但按兵不动、坐壁上观,还接受“枪口一致对外”、“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抗日主张,而派手下高参杨幼敏亲自将3万发子弹赠送给红军。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4月,44岁的陈济棠迫于蒋介石压力,指挥三个师分三路向苏区南大门筠门岭发起进攻,苏区在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指导下,奉行“分兵把口”、“堡垒对堡垒”的战术,致使主守筠门岭的红军主力二十二师损失过半。陈济棠在筠门岭之战取得重大胜利,向蒋介石请功,蒋介石传令嘉奖并令陈济棠部趁势攻打会昌。
同年9月至10月,陈济棠为保广东地盘及其“南天王”地位,派密使与当时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联系,派手下高参杨幼敏与中共代表潘汉年、何长工等人秘密谈判,达成了就地停战、互相通商、互通情报、设立后方医院和互相借道等五项协议,给红军让出了一条宽40华里的通道,使红军战略性转移(长征)顺利地突破蒋介石布置的第一道封锁线,通过广东南雄县境进入湖南。
同年,陈济棠到花县芙蓉嶂考察。芙蓉嶂位于今广州市花都区芙蓉镇,海拔高近四百米,处于群山之中,山峰重叠,状若芙蓉。又因绵亘于中部平原之背,一字排开,宛若屏帷,故称芙蓉嶂。相传宋朝风水大师赖布衣经此,见王者之气积聚浓厚,大显富贵,便留题一首风水诗而出名。陈济棠在此视察时,看到洪秀全的祖坟,听信堪舆师“谁人葬得中,代代出公侯”之说,便以三十万元的高价买下洪秀全的祖墓地。时觉山势欠高,故动用人工挑土筑山,筑到预定高度,才将其母邓氏遗骨从望兴村移来安葬。墓旁建有一守陵屋,顾请专人守墓。陈济棠下野到香港后,邓氏墓被盗挖,陈济湘、济南及时赶到墓地,将邓氏遗骨运往香港供奉。日本沦陷香港后,陈济棠令长子树坤到香港将邓氏遗骨经广州、梧州、南宁运回家乡,寄放树雄家中早晚烧香拜叩,从无间断。国民党撤退台湾时,陈济棠令时任团长的侄子陈树尧率兵护送邓氏遗骨撤离家乡。由于形势紧张,陈树尧撤退到江山乡两头龙村后,便将邓氏金埕寄在离海边不远的山坡上。1983年防城县派联合调查组前往江山乡两头龙村,寻到装邓氏遗骨的翠绿色金埕。为使陈济棠生前夙愿实现,1984年9月,防城县政府委托陈济棠亲属择了吉日,将邓氏遗骨从江山乡两头龙村迁葬到那良稔猛山陈金益的墓旁。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2日),45岁的陈济棠获授总统府战略顾问、陆军一级上将。4月18日,陈济棠兼任广东海军司令。
同年,陈济棠荣归故里,将祖父陈埰信的遗骨从望兴村迁葬到滩散那巴村对面小尖锋岭。时墓地右边山比左边山矮而欠佳,陈济棠便请那巴村民挑土筑山,使左右两山一样高。墓用糯米饭与钢筋混凝土合筑,坚固异常。墓前三级半圆形大拜台,在第三拜台上建一张长五米、离地三米的装财进宝钢筋混凝土船。站墓前从下往前方远望,看到清沏见底,碧绿如带的那巴江蜿蜓曲折,由西往东映入眼帘。江岸与对面山脚间,是一块葱绿平坦农田,称大案台。大案台后的山岭,由小到大,层层叠叠。大案台两边的山峰则由矮至高,起伏交错。晴天站在墓前极目远眺,隐约见北部湾海面。坟墓背靠大尖锋岭,左青龙,右白虎。由于山势奇特,人称该墓地叫仙人坐椅。整个墓修筑历时三个月。为方便祭扫,陈济棠特从防城修一条公路直达那巴村,全程约一百公里。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6月1日),46岁的陈济棠指示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作出决定,委他与李宗仁组织抗日救国军西南联军,并任他与李为正副总司令,公开揭起抗日反蒋旗帜。
陈济棠敢于此时起事反蒋,究其原因:一是蒋介石消极抗日,不得人心。二是陈济棠看到当时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他致电李宗仁认为,全国民众抗日救国呼声日高涨,两广联合反蒋打出“出兵抗日”大旗,能争取全国民众的支持和响应。三是陈济棠受到胞兄陈维周及身边术士翁半玄的怂恿。之前陈维周到南京谒蒋回粤后对陈济棠说,蒋介石实在没有帝王之相,气运将尽,难过民国二十五年这一关。术士也进言说蒋气数已尽,伯公(陈济棠)运气正阳,何不顺天应人取蒋而代之,还待何时?四是白崇禧对形势分析,认定举兵反蒋时机已到,支持陈济棠。更重要一点是,陈济棠自信有能力战胜蒋。
同年5月27日,陈济棠通电反对日本增兵华北,以激起全国反日情绪,争取舆论同情。
同年 6月2日,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呈请中央并通电全国,呼吁党政军民一致督促中枢领导抗日,同时发动两广国民党各级组织各民众团体通电响应。由于抗日口号深得人心,全国震动,不少人表示同情。
同年6月4日,陈济棠、李宗仁以第一、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名义通电,要求明令北上抗日,收复失地,即“两广事变”爆发。
同年6月7日,粤桂军分别到达湖南郴州、零陵,计划会师衡阳,蒋介石连忙调集军队入湖南防御。
同年6月18日,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电蒋:“出师纯为对外,反对任何方式内争” 。
同年6月23日,陈济棠就任“中华民国国民革命抗日救国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职,电请中央速决抗日大计,立撤南来重兵。
同年6月25日,陈济棠扩编两军,以黄任寰任第四军长,缪培南任第五军长,当时陈济棠的第一集团军有陆军五个军、十五个师、七十个团,约二十万人、空军六个中队(司令黄光瑞)、海军江防舰艇数十艘,而蒋介石积极派人分化收买陈济棠部下将领,形势十分紧张。
同年7月3日,陈济棠任命其胞兄陈维周为广东警卫军司令,引起部下众将不满。
同年7月 6日,第二军副军长兼东区绥靖主任李汉魂挂印离职赴香港,翌日通电反陈。此时,西南两机关的肖佛成、陈融、刘庐隐、邓青阳、杨熙绩和广东省主席林云陔、广州市长刘纪文等纷纷出逃,陈济棠借以发号施令的西南两机关随即解体。
同年7月13日,南京二中全会决议陈济棠改任国防会议委员,余汉谋被任命为广东绥靖主任兼第四路军总司令。
同年7月15日,西南政务委员会任陈济棠为抗日救国军第一、第四集团军联军总司令。
同年7月17日,余汉谋电陈济棠限于二十四小时内离粤,陈济棠即派师长陈汉光往南雄与余商条件,蒋介石电劝陈济棠急流勇退。
同年7月18日,空军司令黄光锐、参谋长陈桌林分乘三架飞机于香港机场降落,各种飞机七十二架先后飞到南昌机场投蒋。陈济棠见众叛亲离,大势已去,只得致电余汉谋以广东抬安相托,并发表告同胞书,声言下野。同日,陈济棠与胞兄陈维周及卫士10多人一道,从黄埔鱼珠炮台登上“海虎”号军舰离开了广州。21时许,换乘英军“蛾”号军舰前往香港。至此,纷扰了五十多天的“两广事变”遂告结束。
同年9月,陈济棠赴英、法、德、意、瑞士、捷克、希腊、匈牙利、南斯拉夫等欧洲国家考察。
陈济棠主政广东期间(1929年-1936年),对广东发展颇有建树。广州从一个传统城市变成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陈济棠功不可没。尤其是实施的三年计划,在广州开辟了三十几条马路,速度相当惊人,到处按政府规划建设房屋,整理街道。西村工业区、川龙口外商工业区、口岸商业区、大沙头娱乐区等都在迅速崛起。从洲头嘴至海珠桥脚到处都填土筑堤,几十座大大小小的码头,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拆木屋,扩建沙河大街,当时整个广州城好像一个大工地,到处都是尘土飞扬,如果遇到下雨,整条街都是泥湴。广州市好多马路都是这个的候开辟出来,如:米市路、六容路、朝天路、光塔路等等。数以千计的骑楼建筑都是这个时候建起来的。时至今日,还有好多广州人感到骄傲的三大建筑中山纪念堂、海珠桥、市府合址,都是陈济棠时期建成的。当时好多国外留学的专业人才都纷纷回来服务。
陈济棠治粤期间实行了保甲制度和精神建设。所谓精神建设,在陈济棠看来,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以忠臣烈士,显名国朝;淑妇贞女,表迹家闾;阐崇化业,广殖清风。他在政务委员会上提出尊孔案,恢复祀孔,提倡读经,并计划聘请国内知名的国学大家,重新整理国学,编订典籍,考据六经,刊定传记。陈济棠道德重建,推广到社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广州一时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如果偷盗抢,轻的坐监,重的抢毙。
我们今天有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但经济特区在陈济棠治粤时期已经出现过了,而且是陈济棠一手促成的,可以说陈济棠是一个改革开放的先驱。比如:他以省营头衔搞了许多经济开发区,让好多大型工业企业集中入驻其中,形成产业化优势,如省营某某工业区、省营某镇工业区、省营农场、省营西村工业区等,包括110家知明有实力的民族企业,还吸引一大批来自南洋华商企业入驻。陈济棠非常重视招商引资和吸引外资,多次请华侨来广州参观考察,亲自接待代表团成员。1930年,陈济棠令茂名政府在城南石子岭兴建飞机场,叫茂名飞机场。1935年在韶关建设一个飞机制造厂,生产自行研制的飞机,叫复兴号。这飞机是中国解放前唯一自行制造并且批量生产的国产机型。
陈济棠对教育事业不少贡献,小学就学率提高40%,中学就学率提高22%,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是陈济棠支持和重点扶持的对象,为了建设好这所大学,陈济棠亲自动员工商界募捐,还重资聘请国内名师来粤,现在大学奠基石都刻有陈济棠大名。另外,勷勤大学、广东陆军军医大学、中山图书馆、广州音乐学院、高州德明中学等都是陈济棠亲手策划兴建的。
陈济棠重视支持家乡建设,合浦至灵山、合浦至钦州、钦州至小董、钦州至防城东兴、灵城至武利、灵城至陆屋沙坪、灵城至石塘等公路,总长约600公里的交通骨架,就是在陈济棠三年计划内完成的。陈济棠时期进行围海造田,从钦南区至东兴边界,围海造田共约1000公顷。在防城县,陈济棠支持创立防城医院(现为人民医院),电影院、救济院(今扩为中医院)、伯南公园,建设以其父名字命名的图书馆,即谦受图书馆。这些民生工程,国民有口皆碑。
陈济棠治粤时期被称为老广州的“黄金时代”,陈济棠本人也被尊称为“南天王”。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底),48岁的陈济棠由欧洲回国参加抗战。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9岁的陈济棠任国民政府委员及最高国防委员和战略委员。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50岁的陈济棠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农、林、牧、渔、垦、殖统筹兼顾发展。当年,河南省灾荒,灾民多往陕西向觅食,陈济棠便在陕西甘肃两个省增设四个垦区,收容灾民两万多人,使灾民得存活下来。
民国三十年(1941年冬),51岁的陈济棠请假赴香港,港陷,潜回重庆。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52岁的陈济棠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55岁的陈济棠任两广宣慰使,由重庆回到广州。他一面使林翼中进行谋取广东省参议会议长一席,一面和一些文武旧部,共同创办了珠海大学、海洋渔业公司和一个供失业的中上级旧部居住的新村,借此恢复势力,重掌广东政权。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6岁的陈济棠任海南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8岁的陈济棠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及战略顾问,因妻莫氏病故不赴任。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59岁的陈济棠任琼崖行政长官兼海南警备总司令。就任后,他大力改善海南岛的落后状况,成立琼崖行政长官公署,内设军事、交通、民政、教育、财政、实业、农林、卫生和秘书等处,并将琼崖十七个县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同时,还以私人资财支援地方建设,企图以此岛作为反攻的基地。他命令各县市编练必要的保安部队,由区保安司令直接指挥,“进剿”中共领导的人民游击队。行政长官公署编练两个美械装备的陆军师。
同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广东绥靖主任公署、广东省政府及其所属机关和陆军三个军向海南岛撤退。薛岳、余汉谋分任琼崖防御正副总司令,陈济棠则专管民政。此时,他见大权旁落,便把他的嫡系部队两个师调防榆林港,准备去往台湾。
1950年4月,海南岛解放,60岁的陈济棠去了台湾省,被任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常委、总统府战略顾问。
1954年,陈济棠欲在台湾省设德明中学校,11月3日早晨在“风化区”勘察校址时,突然患脑血管栓塞卒于村舍,终年64岁,国民党厚葬于台湾省台北市新北投。举殡时,台北及香港都有盛大的送葬仪仗。
陈济棠生前著有《往事记述》、《陈济棠自传稿》等。
陈济棠一生娶四位夫人:叶氏、莫氏、杨氏和冯氏。其中,原配夫人是叶氏,但由于陈济棠出外从军,在外结识了高州才艺女莫秀英,两人一见钟情,被陈济棠纳为妾。几年后原配夫人叶氏病故,莫秀英理所当然地成为陈济棠的夫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莫秀英去世,陈济棠又先后续娶冯淑芹、杨桂姐两位夫人。两位夫人均是茂名人,由于陈济棠认为高州女莫秀英给他带来了好运,故认为茂名女人也能旺夫益子。
四位夫人为陈济棠共生10子8女。10子分别是:长子陈树坤,为叶氏生;次子陈树桓,为莫氏生;三子陈树庚,为莫氏生;四子陈树中,为莫氏生;五子陈树家,为莫氏生;六子陈树柏,为莫氏生;七子陈树润,为莫氏生;八子陈树杰,为莫氏生;九子陈树炳,为杨氏生;十子陈树森,为冯氏生。
四位夫人中,莫秀英生子女最多,共生育7男4女共11个孩子。上述了七个儿子,四个女儿分别是:佩馨、宝馨、兰馨、寅馨。
现在,陈济棠的孙曾已近百人,居英国、法国、瑞士、美国、加拿大、日本、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1993年4月,陈济棠遗骨从台北市迁回湛江市麻章区湖光岩风景区,并与其夫人莫秀英合葬。据传这墓地是陈济棠生前选择好的,是绝佳的风水宝地。这墓地建在楞严寺背后的陡峭岩壁之上,环湖山岭最高处的狮子岭顶,观音堂侧。
陈济棠出生于新兴地主家庭,由于一生勤奋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主政一方的军阀实力派。主政后,把广东治理得整整有条,经济、文化和市政飞速发展。现留下诸多古迹。不简单!正如邓小平接见其子陈树柏博士时说:有些老一辈的广东人还怀念他……
1997年,陈济棠夫妇合葬墓被湛江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