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特别秘史欧洲小国的帝国梦
帝国荣誉之路漫漫,纵使如此,也不曾后悔踏上了这条不归路。——比利时
1815年拿破仑的法兰西帝国彻底失败,欧洲列强在奥地利帝国首都召开了著名的维也纳会议,决定欧洲命运。而在维也纳体系建立15年后,也就是在1830年,由于文化信仰宗教权利等种种分歧,比利时从荷兰联合王国脱离而出,宣布独立,一个新的国家——比利时宣告成立。
1830年的欧洲列强格局:大英帝国鹤立鸡群,世界第一强国,欧洲列强中的头号霸主。此时欧洲大陆上的法国虽然没有拿破仑时期的荣光,但国力远远超出俄,西,荷等众国,仅次于大英帝国的二号列强,世界第二强国。沙皇的俄罗斯帝国,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帝国,西班牙王国,葡萄牙王国,尼德兰王国(荷兰),普鲁士,总计八个国家可以算入列强之内。
比利时的国土面积就和我国的海南岛差不多,人口也算不上很多。当时的欧洲是用实力说话的——英法俄称霸着整个欧洲大陆,人口和国家面积比比利时大得多的什么波兰立陶宛,瑞典,捷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却只能作为小国苟存,它们谈不上是列强,而刚刚诞生的新国家比利时就像它的前辈荷兰帝国做的那样,小国却完成了强国之路。
1830年,比利时独立。然而,独立这件事本身没那么简单。首先科普一下,比利时人口构成中主要有荷兰人,法国人,德国人。比利时主要民族弗拉芒人,瓦隆人,其实说到底比利时就是个由法国人,荷兰人,德国人构成的特殊国家。比利时原来属于荷兰,是荷兰的一部分。然而由于荷兰王国中的主体是荷兰人,但比利时人口中不仅有荷兰人,还有很大部分是法国人和德国人,国别和信仰宗教问题的差距,导致比利时想脱离荷兰单干。比利时要独立,荷兰人是无法忍受的——接近二分之一的本土要分离出去。本来荷兰国土就不大,但它占领的那块土地正好是黄金地段——工业发达的平原低地,这里(尼德兰)是欧洲交通的十字路口,欧洲第一大港口——鹿特丹就在这里。而比利时的国土面积约为原来荷兰王国的二分之一,要从荷兰的商人们手中夺去一半的黄金地段,这是不可能的。荷兰议会是坚决不同意比利时独立的,纵使存在文化信仰差距,但比利时的经济对荷兰极其重要。
然而此时的荷兰王国不是十七世纪的那个海上霸主荷兰帝国,国家本身出现问题的话其他的欧洲列强是幸灾乐祸的。它的邻居欧洲大陆霸主——高卢法国对比利时这块地方有兴趣,所以当比利时宣布独立时,法国是支持比利时闹革命脱离荷兰的。法国原本计算着将这黄金地段收入囊中,但英国此时站出来了,英国允许法国作为欧洲大陆霸主(安抚下法国然后自己当世界老大,法国只是欧洲大陆霸主,但英国脱离于大陆之外。),但也不会让荷兰被过度削弱,不可能让法国吞并比利时,需要它们相互制衡。作为比利时独立事件的主权人——英国和法国达成一致,让比利时从荷兰独立出去,作为新的中立国,不允许荷兰或者法国沾手这片土地。
在欧洲主人英法两强的政治斗争下,比利时作为斗争结果诞生,而荷兰只能无可奈何接受这个丧权辱国的结果——直到1839年才承认了比利时独立。
重点来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比利时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一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也是最早结束工业革命的国家。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鼻主,但靠近英格兰的荷兰和比利时也很早地接触并完成了工业革命。当时的荷兰和比利时拥有仅次于英国的工业体系,而法国由于政坛混乱,革命不断,工业发展不瘟不火。至于德国它还没统一,普鲁士工业还在起步期,此时美国的工业可以忽略不计。
荷兰以商业立国,比利时原本属于荷兰,自然也继承了荷兰的传统,可以说,商业是比利时的命脉。
在欧洲,有德意志的无敌钢铁军团——德军,法军虽然和德军比很捞(拿破仑的法军除外),但是仅仅在德军面前捞,打其他军队还是可以的。至于英军以强大海军著称,还有俄军(俄军很特别,数量大,质量差,要说不行吧拿破仑刚刚栽在它们手上)。但是请注意,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什么无敌的比利时军团,荷兰军团。(荷兰在17世纪有最强大海军,但后来不行了)
比利时和荷兰从来都不是以军事力量而进入欧洲列强的。(单论军事,法军德军可以分分钟占领荷兰比利时,但为什么荷兰比利时却一直存在下来?)军事只是为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服务。
1830年,法国的几十万大军是不敢入侵荷兰和比利时的,(当然有例外,拿破仑和希特勒时期)因为英国普鲁士奥地利沙皇俄国的制衡。
比利时的核心权力是由商人阶级,也就是资本家控制的,当然荷兰美国也不列外,商人最重要的就是利益。比利时地处欧洲大陆十字路口,是贸易的重要黄金地区,虽然第一大港鹿特丹在荷兰,但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也是很大的港口,某种意义上,安特卫普对于比利时和它的邻居法国而言,是比鹿特丹更重要的贸易港口。
安特卫普,很有趣的一个港口城市,只是名气没有荷兰的鹿特丹高。在比利时独立后,比利时商业财团与大英帝国和法兰西达成协议:法国和英国向它提供安全防务保证,商业上向英法提供优惠利益。
1831年,比利时外交官前往伦敦,与英法普的外交官们会晤,共同达成比利时从荷兰彻底独立的协定。在比利时外交官眼里,那时的伦敦意味着权威,森严,强权,是整个欧洲最重要的城市,伦敦的精英英国佬们决定着这个世界的命运。与英国达成合作协定,意味着整个比利时的前途将因此而光明无比。但比利时外交官很难想象得到的是,比利时此后的命运,却和会议中很不起眼的普鲁士外交官最息息相关。
居住在比利时的荷兰人,德国人,法国人,渐渐形成一种国家意识,他们认识到自己不属于法德荷,他们有自己的名字——比利时。比利时,有法国的浪漫,荷兰的自由。比利时人口六成为荷兰人后裔,三成为法国人后裔,一成其他民族。布鲁塞尔,比利时首都,有欧洲首都之称,名气和伦敦巴黎有得一拼。比利时主要语言为荷兰语和法语,官方语言为法语。
1850年,比利时商人遍布全球,此时的大英帝国,荷兰,加上比利时,是当时世界的最大三个进出口贸易国。当然,比利时除了商业,它的工业更为发达,比利时和荷兰的区别是比利时有很强大的工业体系。比利时的工业有着小德国之称,严谨认真。
更早之前,于1840年左右,比利时紧跟着大英帝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在比利时的根特这座城市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纺织工业,当时的根特是欧洲大陆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后来德法完成工业革命超过了根特)。比利时有严重的亲英倾向,英比外交关系极佳,英国商人对比利时颇为青睐,对比利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英国资本家带来的不止资本,还有数量庞大的蒸汽机等工业生产重要机器,比利时是第一个从英国工业革命得到大规模工业机器的欧洲国家。有个英国人在比利时建立了欧洲大陆(除了不列颠)最大的铁工厂,至于重要能源煤——比利时可以从英国中部产煤要地,或后来的法国阿尔萨斯洛林产煤地,德国的鲁尔煤矿获取。可以说,当时的比利时具备了工业所需要的铁煤动力等所有因素,比利时建立起强大工业绝不是偶然。依傍大英帝国生存的比利时享受了帝国给它带来的很多利益。大英帝国在欧洲有两个保持友谊长存的国家——比利时和葡萄牙,英国扶持衰落的葡萄牙更多的目的是控制软弱的葡政府并渗透它在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对于比利时而言,比利时更像大英帝国在欧洲大陆的桥头堡,从而制衡欧洲大陆的两大对英国威胁最大的强权——法国和德国。
大英帝国也会料到,比利时从帝国得到帮助,工业经济极度增长,强大的比利时工业会对英国的本土工业造成威胁,但比利时体量和大英帝国相比,还是太小,帝国工业体系并不惧比利时的竞争。19世纪50年代,在伟大的维多利亚女王统治大英帝国时期,大英帝国到达了历史最强巅峰期,而比利时借着帝国的力量,向帝国广大的殖民地进行庞大进出口贸易。在帝国的加拿大魁北克,殖民地印度最大城市孟买,非洲的尼日利亚,赞比亚,抑或非洲之南的南非,德兰士瓦,奥兰治,可以看到各种比利时的工业倾销产品,比利时利用帝国的殖民地进行工业产品输出。同时,比利时从广大的亚非拉美殖民地廉价进口各种工业原料,形成良性经济循环(对比利时是良性循环,但殖民地是恶性循环),比利时的港口城市安特卫普从1830年独立前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港口,一跃成为欧洲第二大港口。安特卫普依托比利时的强大进出口贸易,在欧洲它的港口规模成长仅次于当时的世界第一大港口——鹿特丹。
可以说,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完成工业革命之前,德国美国19世纪8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前,比利时拥有仅次于大英帝国的第二强工业体系。比利时于1840左右完成工业革命后,便向各国进行经济入侵,像它的前辈大英帝国做的那样。准确的说,自1815打败拿破仑法国并建立维也纳体系的欧洲到1856年克里木战争爆发,欧洲大陆的霸主是沙皇俄国而不是法国,至少从表面看,沙皇俄国比法国更有资格当欧洲警察,监督欧洲大陆。沙皇俄国拥有辽阔的本土,而它还刚刚瓜分吞并了波兰立陶宛,芬兰,奥斯曼土耳其在黑海沿岸的广大土地,同时沙皇保持着世界最大规模的常备军(大概150万以上,同期最强大的大英帝国不到50万),虽然俄军单兵战斗力普遍落后西欧,但规模可以弥补。沙皇洋洋得意地充当着欧洲宪警,在欧洲横行。不过那只是表面,实质上的沙俄可以算西欧列强的经济殖民地,沙皇仅仅拥有着强大军事力量,而经济则被英法荷比资本控制。至少在1917苏维埃上台之前,俄国的工业是欧洲最差的,英法德在俄国任意倾销工业产品。
比利时也被卷入欧洲大国的斗争中,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导致欧洲列强力量格局改变。1856年,沙皇俄国自信心膨胀孤意独行,对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进行侵略行动,沙皇忘记了1856年的法国不再是1815年被反法同盟击溃的衰落法国,更重要的是,沙皇公然挑战大英帝国的权威,不顾英国警告而入侵被英国保护的土耳其。沙皇对自己的强大太过自信,(从彼得大帝建立俄国到苏联建立前,沙俄从来没进过欧洲列强的前两名)。沙皇已然忘记世界的主人是大英帝国。至于法国,拿破仑三世借着他叔叔拿破仑大帝的名气,赢得广大法国人的支持,成功上台并发动政变,自己当了皇帝,急需惩罚自大的沙俄来建立起拿破仑时代的法国荣光。主战场黑海的克里米亚半岛,英法联军击溃了数量庞大的俄罗斯军团,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沙皇一败涂地,无奈和英法达成停战协定。经此一战,沙皇俄国国力大衰退,国内矛盾丛丛,导致沙皇亚历山大进行自我改革。而法国则重新成为欧洲大陆霸主,比利时借着英国的关系,借此打开沙俄本土市场,对沙俄进行产品倾销。
19世纪除了大英帝国,对比利时影响更深的是法国。前文提到,比利时六成是荷兰人,即荷兰语系,三成为法国人,法语系。荷兰裔占了比利时的大头部分,应该说荷兰对比利时影响最大,但实际上,荷兰此时的国力大不如前,而占三成的法国人借着法国的力量也在比利时有更大话语权。比利时的官方语言是法语,货币是比利时法郎,可以说,法国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比利时。1815年起到187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期间法国爆发了很多政变,政坛混乱,国家受到很大影响,法国精英们忙于内政而没时间去渗透影响有着三成法国裔的比利时。相反,政治混乱导致很多法国人逃离法国去了比利时。比利时政治很稳定,工商业发达,法国人在这里比在祖国法兰西更有安全感。
虽然法国影响了比利时的方方面面,但比利时政治外交上和法国走得并不近,比利时的核心外交政策是对英关系。除了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对大英帝国造成真实威胁外,其他时期的法国只能屈服英国永远做老二,因此,比利时更看重和英国合作。即使如此,比利时也利用自己的工业优势向法国进行产业输出——19世纪比利时对法国进行了大规模工业输出,法国从比利时购进很多重要机床机械。同样的,因为3成比利时人实际是法国裔的情况导致法国对比利时情有独钟。法国和比利时政治上有分歧,但不影响它们经济和文化上的密切合作。如果说近代的大英帝国是政治经济军事最强者,那么法国也是近代文化哲学最强者。
比利时在法国的默许下,进入广大的法属非洲和亚洲殖民地。到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德意志崛起前,比利时成功将工业产品打入英法等殖民大国的广大殖民地,至于欧洲大陆本土,也可以看到比利时无处不在的身影,比利时工业商业经济到达历史高峰。
最具代表比利时工业成就的FN公司。 比利时FN公司位于比利时列日市附近的赫斯塔尔(B-4400)区列日路33号,始建于1889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它的法文全称为“Fabrique Nationale d’Armes de Guerre,Herstal lez Liége”,直译是“列日市赫斯塔尔国家兵工厂”,取前两个法文词首简称FN公司。 FN公司是驰名全球的轻武器厂商之一,这一功绩很大程度上应归于建厂初期与美国天才枪械设计师约翰.M.勃朗宁(1897年加入FN公司,1926年在比利时逝世)的密切合作,陆续开发出了一系列FN—勃朗宁武器,诸如久负盛名的9mmFN—勃朗宁大威力手枪。
1871年,德意志崛起,比利时意识到不仅英法,德国崛起也影响比利时。德意志的崛起改变了欧洲大陆的固有格局。
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轻敌的拿破仑三世被锐不可当的普鲁士军团击溃。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夺取巴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高贵庄严的凡尔赛宫加冕,宣告一个新的伟大帝国诞生——德意志帝国正式成立。
而德意志崛起背后的那个重要的男人——卑斯麦正式进入决定世界命运的欧洲列强领导人的核心圈子中。比利时的命运则和1871后的德意志,还有卑斯麦息息相关。
从根本国家利益的观点来看,比利时是不想看到德意志的崛起的。德国崛起会真实威胁到比利时本土安全,在1871年前,普鲁士还没有统一德国,和比利时接壤的是德意志的莱茵河地区的一些弱小公国和城邦,普鲁士还在和奥地利帝国争夺德意志地区的主导权,无暇他顾。而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铁血宰相卑斯麦上台,普鲁士完全不是以前的普鲁士,它击溃了北边的丹麦,南边的奥地利。卑斯麦运用高超的外交艺术,在普法战争爆发前拉拢奥地利帝国,挑起沙俄和法国、意大利和法国的矛盾,并成功骗过大英帝国的精英们,在欧洲孤立了拿破仑三世的法国。而有着拿破仑梦想却没有拿破仑大帝实力的拿破仑三世骄傲自大,普法战争结果出乎了所有欧洲列强的意料——法国没有意识到普鲁士已然崛起的强大军队,卑斯麦则惊讶于法国竟很快就溃败。而大英帝国最为恐惧,它才意识到纵容普鲁士对法国的军事行动导致法国被彻底击败,欧洲大陆多了一个对它威胁更大的强权,它的大陆均势外交政策因为法国的惨败而被影响。战争时期比利时虽然中立,但实际比利时支持法国,无论如何法国和它根源利益更相近。
从1871年起,欧洲近代史从英法为主角转换为英德为主角。大英帝国是无法容忍德国的快速崛起的,德国和法国截然不同——法国是温和派,和英国的斗争都不是国家生死存亡之战,更多是利益的争夺;而德国是战争机器角色,大英帝国想起了1804的拿破仑阴影,德意志帝国对大英帝国的威胁不亚于拿破仑法国。作为大英帝国的盟国的比利时也追随着英国的脚步,比利时持反德态度。
普法战争后,比利时议会重新审视了欧洲局势,坚定站在大英帝国阵营。大英帝国和德意志帝国的矛盾无法调和,这是日耳曼人集团和盎格鲁撒克逊人集团间荣誉尊严生死之争。比利时和德意志帝国是没有任何联系的,虽然比利时境内有不少德国人,但比利时的主体是高卢人和荷兰人联合集团。德意志帝国的崛起,一方面让比利时作为英法德十字路口作用收到更多贸易红利,但强悍的德国工业则是比利时本土工业的死敌。比利时在19世纪中期工业是遥遥领先德意志的,但1871年后,德意志帝国工业飞速崛起把比利时甩在身后;比利时工业被称为小德意志,这是比利时所不想看到的,德意志工业将会占领市场并击溃比利时工业,比利时的利益蛋糕被德国抢走这是无法接受的。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人称铁血宰相。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是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1862年卑斯麦上台到1890年的这段时期,欧洲完全成为了卑斯麦展现外交智商的表演舞台。冯.卑斯麦用一个人的力量影响着德意志,影响着大英帝国和法俄奥意,连横合纵,远交近攻,独领风骚。
顺带提一下,1866年普奥战争期间,意大利收回被奥地利占领的威尼斯,在开国三杰加富尔,加里波第,马志尼的领导下大致完成了意大利的统一。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标志着英法德俄意奥6国列强格局的最终确立。虽然意大利的列强地位有待考证,而意大利在一战二战,或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中的搞笑表现,军队负的战斗力,但综合来看意大利勉勉强强算个列强,比比利时强那么一点点(领土人口)。意大利的独立虽然欧洲大国英法德俄完全表示没感觉,至少对意大利人来说还是很开心的。
1871年后,欧洲大陆新列强有新生的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意大利王国。对于比利时来说,这是噩梦的开始。而远在北美的美利坚也结束了南北战争,经济进入正轨。而从1871年到1914年期间,列强由自由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新生的列强工业起飞,比利时在德国、美国领导的电气时代完全处在下风,体量的限制导致了比利时的暂时落后。
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私人财产——非洲中部殖民地刚果(金),旧称扎伊尔。比利时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发展的标志,刚果(金)的人口是比利时本土的两倍左右,而面积是本土的十倍以上。刚果(金)的建立是比利时的荣耀时期。
1884年至1885年英、法、德等15国在柏林会议上达成协议,将扎伊尔划为国王的“私人采地”,称“刚果自由国”。1908年成为比利时殖民地,改称“比属刚果”。比利时没有像大英帝国皇家海军或法国殖民地本土军团大规模军队来保卫十倍于自己的刚果(金)殖民地,但是和大英帝国的盟友关系,以及法国对比利时的各种关照,英法军队会保证比属刚果的安全。比利时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非洲中获益匪浅,比利时在非洲大陆分到了一大块土地,而且没有动用大规模军队,比利时用小国绝妙政治和外交智商从英法德等凶恶大国中抢下一杯羹实属不易。
1899年10月11日-1902年5月31日,布尔战争(史称第二次布尔战争)在南非爆发,是大英帝国与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之间的战争。南非殖民地的布尔人(欧洲白人后裔)和大英帝国爆发利益冲突,帝国为了维护殖民地利益和帝国权威,派出近代一战前规模最大的皇家远征军前往南非绞杀遏制布尔人。这次战争以英军最终彻底占领德兰士瓦和奥兰治惨胜告终,英军付出了沉重代价。更重要的是,布尔战争标志着大英帝国开始走向衰落,帝国向南非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为了镇压殖民地布尔人而付出太大牺牲。而作为布尔人的支持者——德皇威廉二世鼓动着布尔人和大英帝国的战争,本次战争由于英军镇压的是南非欧洲白人后裔——布尔人,使得英国在欧洲完全丧失了道德支持。在德国的鼓吹下,各种英军迫害在南非的欧洲白人后裔的报道传遍整个欧洲大陆,法德俄美奥等大国同时对大英帝国的恶劣做法批评,而无数来自法德俄的志愿军到达南非和英军战斗。而比利时罕见地站在了大英帝国的对立面,公开支持南非白人——布尔人,向布尔人提供各种支援帮助。虽然布尔人有了德皇的支持,有了道德上的正义,有了众多欧洲白人的支援,但大英帝国已然坚决要封杀布尔人。布尔人反抗英国有着特别恶劣的影响,大英帝国的威信被布尔人打破,而帝国其他的殖民地例如印度、尼日利亚、埃及、加拿大等会受到布尔人的鼓舞,起来反抗帝国统治,这是大英帝国不可忍受的。大英帝国为了维护帝国利益和国家霸权,必须将布尔人彻底击败,杀一敬百,震慑住其他殖民地反抗者的同时,也要给布尔人的支持者——德意志帝国一个颜色看看。德意志帝国无时无刻不在鼓动着原广大英属殖民地独立起来对抗英国,还在各处反对大英帝国的霸权。如果说德意志帝国的威胁此前还属于战略威胁的话,现在是威胁已经真真实实就在帝国眼前。
布尔人最终失败,大英帝国成功保卫了帝国的霸权地位。1890年铁血首相卑斯麦被新登基的德皇威廉二世辞退,年轻气傲的威廉二世和谨慎保守的卑斯麦意见有极大分歧。最核心的矛盾是德意志帝国的最高权力是由首相卑斯麦实际掌控,年轻的威廉二世不服皇室权力被架空,而权力斗争的结果是卑斯麦隐退,以威廉二世为代表的普鲁士传统军国主义集团上台。卑斯麦对德意志帝国的处境看的很清楚明了,原本德意志地区四分五裂。作为传统欧洲大陆列强的缓冲区,法国和俄奥未直接接壤缓和了矛盾冲突,现在德意志帝国在俄奥法大国的包夹地带崛起,打破传统大陆均势,处境无疑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在普法战争后,卑斯麦的外交形象从欧洲规则的破坏者转变为规则的保卫者,德意志在卑斯麦的领导下转变进攻扩张战略,试图使大英帝国的统治者相信德意志帝国是民主和平者,它不会破坏大英帝国建立起来的世界规则秩序。卑斯麦甚至在报纸上四处宣扬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日耳曼人的同根同源兄弟友谊,大肆讨好不列颠的英国佬们,为的是塑立德意志帝国的柔弱和平不爱战争的形象。可以说,1871到1890的欧洲环境是以卑斯麦为首的“大陆均势主义”的外交政策为核心的,卑斯麦为了让德意志帝国慢慢强大同时防止德意志被英法俄封杀而创造出了的一系列外交政策让德国处于相当好的外部环境。
卑斯麦的外交核心:讨好并交好大英帝国(实际为了麻痹英国而让德意志和平崛起。),同时和东方的沙皇俄国结盟,为的是防止法俄同盟对德两线包夹。同时结盟奥匈帝国,拉拢意大利,而最重要的是以各种手段孤立法国。也许是卑斯麦对拿破仑法国的担心,卑斯麦的外交无时无刻不是针对法国,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总而言之,卑斯麦的一切所做所为都是极其谨慎的,最终只为了给德意志帝国的和平崛起而铺好所有的外部政治环境。卑斯麦成功算计了所有欧洲大国,却没想到自己为德意志帝国做的一切却被德皇威廉二世轻易毁掉,卑斯麦作为权力斗争失败者而走下政治权力巅峰。年轻气盛的德皇威廉二世不满卑斯麦的谨慎保守立场,作为普鲁士军国主义集团的代表,威廉二世对军事极其看重,信奉像拿破仑大帝的法国一样军事征服脆弱的法国和俄国,还有英国。
同样的,普法战争后的法国陷入崩溃,但法国人还没有衰落得像西班牙葡萄牙一样彻底告别列强行列。19世纪末的法国同样极具危险性,以“复仇将军”G.布朗为代表的法国复仇主义思想横行法国。法国人对德意志帝国摧毁法国尊严和夺走阿尔萨斯洛林耿耿于怀,此时法国人的民族凝聚力完全不亚于拿破仑时期的无敌的大法兰西帝国。法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呼吁着国民不忘国耻,别忘了复仇给祖国带来耻辱的德意志。源于法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他们高呼着复仇,德国和法国的民族矛盾第一次如此严重,“太阳王”路易十四给法国带来的伟大荣耀,以及拿破仑让法国走上大国之巅,法国人对德意志帝国的崛起是深恶痛绝的,法国人一直在努力想要恢复失去的欧洲大陆霸主地位。而比利时深受法国影响,比利时的反德情绪不比法国低。但比利时的反德观点和法国有所出入,比利时和德国没有仇恨,但威廉二世上台后,面对军国帝国化的德意志帝国,比利时有灭国危险。比利时不会忘了1799年崛起的拿破仑,正是那个代表着最高帝国荣耀的矮个子,将比利时和荷兰轻松吞并纳入了法兰西帝国范围,现在的德意志帝国完全可以像拿破仑法国一样轻松占领比利时。
比利时从来都无法在欧洲强权政治圈中做主,作为小国的比利时只能在欧洲的核心英法德俄之间斡旋。19世纪末的法国和大英帝国的矛盾是很明显的,复仇中的法国政府卧薪尝胆的同时抓紧了和大英帝国对非洲亚洲殖民地的争夺。在沙皇被德奥同盟出卖,吐出夺得的土耳其领土利益后,同时大英帝国对于欧洲大陆的沙俄不感兴趣(大英帝国对欧洲大陆的任何一个大国都没有好感),沙皇深感自己在欧洲列强俱乐部被孤立,于是他找到了同样被德奥意同盟和大英帝国孤立的法国,两国的相同处境使得彼此互相同情,法国政府顺水推舟抛出了“法俄同盟”的协议。德意志——奥匈——意大利之间的三国同盟矛头指向法国和俄国,为了不被三国同盟攻击,于是法俄双轴心军事同盟成立。大英帝国仍然固守着它的欧洲政策“光荣孤立”,和所有欧洲大陆的大国不会走太近。比利时不得不在复仇法国和固守孤立的大英帝国之间寻求平衡。比利时表面宣布中立国地位,实际仍然在观测着变幻莫测的欧洲列强风云变化,寻求自己的生存之道。大英帝国一向以低地国家(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的保护人自居,除非发生重大的欧洲战争或者有人进攻比利时荷兰,大英帝国才会派出皇家海军和陆军参战。
不过1899年爆发的布尔战争给大英帝国的统治者们带来了震撼,有着德意志帝国支持的布尔人给帝国造成极大创伤,英德之间的殖民地利益矛盾越来越无法调解,英德矛盾渐渐成为帝国主义集团中的主要矛盾之一,1902年的大英帝国放弃了孤立在欧洲大陆之外的外交立场,开始积极用世界第一强国的力量参与到欧洲大国间的斗争中。 1903年春,英王爱德华七世访法,是英、法亲善的开端。英法开始因为共同的利益而接近,就像1854年英法联合进攻沙皇俄国一样。7月,法国总统埃米勒·卢贝回访,两国外长开始谈判,其目的是解决造成两国对立的殖民地问题。
1904年4月8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H.C.K.和法国驻英大使P.-P.康邦在伦敦签订一项瓜分殖民地的协约。其主要内容:①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力;②划定两国在暹罗(今泰国)的势力范围;以湄公河为界,西半部为英国势力范围,东半部为法国势力范围;③法国放弃在纽芬兰独占的捕鱼权,英国让给法国西非一些殖民地。秘密条款规定,双方政府之一如为“情势所迫”,也可变更埃及或摩洛哥的现状。但自由贸易、自由通行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禁止设防等原则仍继续维持。大英帝国放下了过去对法国的各种偏见,暂时和五百年来的宿敌法兰西结盟。比利时议会对此是喜闻乐见的,它一直在英法对立冲突中寻求平衡,而强大的德意志帝国改变了欧洲格局,使得英法矛盾在英德矛盾、法德矛盾前不值一提,英法合作对比利时国家安全的保障极其重要。作为低地国家的比利时和荷兰,在一战之前实际已经坚定站在了英法阵营。
进入20世纪初,英法俄三国协约集团和德奥意三国同盟集团初步形成。而不就便爆发了著名的“摩洛哥危机”事件,两大军事集团爆发重大利益冲突,战争一触即发。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1906) 1904年4月英法签订协定,法国承诺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则承认摩洛哥是法国的势力范围。但这侵犯了德意志帝国在摩洛哥的殖民利益。1905年 2月,法国政府先要求摩洛哥在法国监督下进行“改革”,企图使摩洛哥为法国的“保护国”。同期,德国立即进行抗衡,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城市丹吉尔,宣称德国要维护摩洛哥的独立,列强在摩洛哥的地位绝对平等。接着德国宰相比洛向参加1880年《马德里条约》的所有国家建议,把摩洛哥问题提交国际会议讨论。《马德里条约》规定,所有外国及其公民在摩洛哥所享有的通商权利和其他权利均应一律平等。德国给法国的照会以战争相威胁,法国鹰派外长T.德尔卡塞采取强硬态度,不惜以德国一战,并得到大英帝国的支持。局势顿时紧张。6月6日,法国内阁会议发生激烈争论,德尔卡塞被迫辞职,总理M.鲁维埃兼任外长,同德国继续谈判,7月8日达成协议,双方同意召开《马德里条约》参加国的国际会议讨论摩洛哥问题,即1906年 1月召开的阿尔赫西拉斯会议。由于英、俄支持法国,会议结束时签订了有利于法国的条约。承认摩洛哥独立,但又承认法国和西班牙对摩洛哥的警察控制权。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 阿尔赫西拉斯会议后,法国加紧了对摩洛哥的控制。1907年3月,法国占领东摩洛哥的乌季达;5月又在卡萨布兰卡强行登陆。1911年春,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反对苏丹和法国侵略者的人民起义。5月,法国乘机以保护侨民为由,占领非斯及其他城市。同月,德国向法国要求分割一部分法属非洲殖民地给德国作为补偿。7月1日,又借口保护德国商人的生命财产,派遣炮舰“豹”号开往摩洛哥大西洋岸的港口阿加迪尔。史家称这次战争危机为“豹的跳跃”。德国的行动震惊了世界。英国认为德国军舰停泊在阿加迪尔是对英国皇家海军海上霸权的威胁。7月21日英财政大臣D.劳合乔治发表了暗示大英帝国不惜因摩洛哥问题与德国一战的演说,并进行相应的海军作战动员。面对英国的强硬态度,同时又适值国内发生金融危机,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就较小规模的补偿问题进行谈判。11月4日,法、德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摩洛哥受法国保护,法国则给予德国一部分法属刚果领土作为补偿。1912年3月法、摩签订《非斯条约》使摩洛哥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摩洛哥危机”事件是一战前最重要的列强冲突,它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西方主要帝国主义集团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严重,甚至快到了不可调和进入战争的境地。比利时作为英法集团和德奥集团的缓冲地带,大规模战争的阴影正笼罩在这个小国的领土之上。
1871年到1905年,普法战争后溃败的法国从衰落中挣脱出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虽然也没什么特别大的成就,但至少保证了法国的政坛稳定。而法国人始终对德意志帝国夺走法国领土和荣耀耿耿于怀,正像著名法国作家都德所说,他以自己是法国人而骄傲,讲法语而自豪,法国人要拿回失去的帝国荣耀。到一战爆发之前的法国政府都守着“韬光养晦”政策。而“摩洛哥危机”中,原来的宿敌大英帝国站到了法国人的一边,法国人击败德意志帝国有了更大胜算。
“摩洛哥危机”是法国主导地中海海权和争取西非绝对领导权的冒险尝试。法国在帝国主义瓜分非洲过程中豪取了接近三分之一的非洲大陆,但法国想彻底控制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北非国家摩洛哥。摩洛哥扼守直布罗陀海峡,只要控制摩洛哥便可控制地中海进出权。法国海军在地中海拥有主导权(大英帝国才是实际地中海霸主和世界海洋霸主,但帝国将地中海守卫任务主要交给同为盟友的法国海军),只要大英帝国皇家海军守住苏伊士运河,法国海军守住直布罗陀海峡,英法联合舰队便可对地中海内的奥匈帝国海军和意大利海军来个瓮中捉鳖。对于一向属于法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大英帝国对法国持默认态度,它反对德意志帝国掌控摩洛哥以达掌控地中海目的。而这次危机中大英帝国一改对大陆强权法德俄冲突不温不火持谨慎观望的常态,对德意志帝国予战争通牒,不惜一切代价站在法国这面共同打击德国。大英帝国的反常举动是预料之中的——自德皇威廉二世上台后,德军大规模扩充了它的军队规模,鼓吹着战争夺取利益的理论;德军大规模武装是大英帝国意料到的,但帝国没有想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德国内阁将大部分军队经费拨给了德国海军,同期的德陆军经费则大幅降低。德国议会通过了《海军法》,大规模建造巡洋舰和巨型战列舰(无畏舰类型),到1914年一战爆发前,德海军扩充到成为仅次于大英帝国皇家海军的世界第二海军规模。大英帝国一向不惧欧洲列强的无敌陆军军团,对帝国来说,控制海洋霸权才是帝国存在的关键——拿破仑的法国陆军集团横扫了所有欧洲列强陆军,但拿破仑的法国海军一次都没有打赢过大英帝国皇家海军,一直龟缩在港口内,最后拿破仑败落。皇家海军的海洋绝对霸权极其重要,而现在的德意志帝国开动战争机器大规模武装海军,对帝国的威胁上升到了最大程度。伦敦的决策者们无法赞同德意志武装大规模海军,他们认为大英帝国正在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键大战,皇家海军的绝对优势是帝国统治者手上的最后一张王牌。
大英帝国在1905年后大规模建造“无畏级”战列舰。“无畏舰”宣告着巨型战舰制霸海洋时代的到来,“无畏舰”的建造初衷是利用巨型战舰来保持大英帝国的绝对海洋霸权,而西方列强也纷纷模仿英国大规模建造类似“无畏舰”的战列舰舰队,至一战前各国拥有庞大数量的巨型战列舰。当然,这群列强中的德意志海军舰队才是皇家海军眼里的主要敌人,意大利,日本,沙俄和奥匈帝国,虽然也建造巨舰,但战斗力在皇家海军面前可以以零计算。
1871年到1914年这43年间,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涌现出像德意志帝国这样的各方面都是极其优秀的新生王者,美利坚合众国这样的无敌经济国,以及意大利、日本等新生资本主义二流强国。然而这43年间站在世界权力之巅的,从根本上决定世界走向的只有两个新旧的伟大的帝国——大英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代表着老牌传统殖民大国世界王者,而德意志帝国是经济军事革命带来的新生王者。当然不得不提,仅次于英德的世界强权是法兰西共和国,只有这三个国家才是当时世界的决定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核心便是这三国之间利益冲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强权集团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冲突,英法德之间的国家矛盾决定了一战的不可避免性,骑士的伟大荣耀建立在击败强大的另一个骑士上,国家间同样如此。而世界近代史从文艺复兴以来,从英国击败西班牙帝国海军建立海洋霸权起,欧洲列强历史一路磕磕碰碰挫折不断,期间发生了太多太多意想不到的意外,到1914年一战开始,又回到英法德为主的世界历史主线。不得不提,此时的俄,意,美,日,奥匈都是打酱油的。
前文尚未提到的是,比利时的历史和哈布斯堡家族息息相关。自12世纪哈布斯堡家族兴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匈帝国崩溃,哈布斯堡家族作为欧洲最强大的封建统治家族影响了欧洲7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双头鹰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标志,象征着勇敢和无畏,哈布斯堡家族是最具欧洲古典风格特色的、十字天主教的统治家族。
16世纪尼德兰革命爆发,尼德兰(荷兰)脱离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而处于尼德兰南部的比利时,则依旧处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哈布斯堡家族起源于现法国东北部的斯特拉斯堡一带,后哈布斯堡家族成员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帝位,哈布斯堡家族因此开始走向历史台前。哈布斯堡中后期的主要根据地是奥地利,15世纪左右的哈布斯堡家族因为种种原因分裂为两大支系——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和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而在1720年之前,16世纪时荷兰独立了,但比利时(史称西属尼德兰)仍由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不过由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法兰西国王取得了西班牙王位,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这个支系退出历史舞台,仅剩的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通过和新西班牙王室达成一系列条约继承了原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比利时和部分意大利领土。18世纪的比利时由西属尼德兰改称奥属尼德兰。
准确来说,比利时从荷兰联合王国分裂早在16世纪因为历史因素就决定了的。尼德兰革命让荷兰脱离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后来独立后的荷兰更因为强大的商业成为“海上马车夫”走上海洋霸主之路。同属于尼德兰地带的比利时则没荷兰那么好运,荷兰战胜了西班牙军队赢得独立,但它没法同时把比利时从西班牙手中带走。哈布斯堡家族时期的西班牙成为了第一个日不落帝国,而比利时作为西班牙帝国扩张的结果成为帝国在欧洲的属地。比利时被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到18世纪初,再被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接手西班牙继续统治。比利时因为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带来了天主教,比利时和法国一样是纯粹的天主教国家,而荷兰和英格兰则是基督教新教国家。比利时和荷兰的宗教信仰不同,这是比利时无法待在荷兰联合王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1792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前,比利时一直作为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领地而存在,前期由住在西班牙马德里的统治者们决定比利时的事务,后期由维也纳的哈布斯堡皇族做主。比利时在哈布斯堡家族统治时期,人民备受贵族剥削,政治由哈布斯堡家族一手垄断,经济相较于北面的“海上马车夫”荷兰而言发展得并不好。还有纠正一下前文的些许错误,哈布斯堡家族治下的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在16世纪和17世纪时期已经是西欧最大的贸易集中地。借助哈布斯堡家族作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的地位,安特卫普同时也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属地,因此安特卫普垄断了大部分广大德意志地区的外贸,同时大部分的英格兰商人和法国商人需要借助安特卫普与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西班牙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广大地区贸易往来。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一方面带来政治剥削,一方面给安特卫普带来了经济繁荣和贸易昌盛。不过后来的荷兰异军突起,鹿特丹、阿姆斯特丹、海牙等重要贸易城市崛起,让安特卫普,或者说整个比利时的贸易经济受到了极大冲击。
比利时曾作为第一个世界性强国——哈布斯堡西班牙帝国的属地某种意义上也沾了西班牙帝国的荣光,而接手的哈布斯堡奥地利帝国也是代表着双头鹰荣誉的欧洲强国,不过比利时在帝国的地位实质相当于殖民地的存在,皇族统治压迫使比利时人民渐渐有了独立意识。而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法国大革命给整个欧洲带来了资本主义的龙卷风,比利时的前景因此改变。1799年传奇骑士王者拿破仑上台则预示着哈布斯堡家族在比利时的统治特权的结束。
统治广大中欧地区的哈布斯堡家族坚决扼杀崛起中的拿破仑法国,防止法国大革命威胁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远在西北角的英格兰则和以前的宿敌封建哈布斯堡家族走到了一起,纠集普鲁士和沙俄,反法同盟成立。不过天才般的拿破仑统帅的法军轻松击溃了反法同盟,作为惩罚,拿破仑占领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原奥属尼德兰(比利时)。比利时被拿破仑纳入了大法兰西帝国的版图,与此同时,北面的荷兰王国也和比利时一样被王者拿破仑攻下。不过天妒英才,拿破仑太过自信,树敌太多,同时和哈布斯堡家族、大英帝国、沙皇俄国、普鲁士、葡萄牙等几乎所有欧洲国家作战(历史总是如此相似,元首希特勒和大帝拿破仑也同样以一国之力单挑所有欧洲列强)。在严冬时期入侵沙俄这一严重的错误决定导致无敌法军的神话破灭,而1815年在比利时滑铁卢发生的决战让拿破仑走下神坛,大法兰西帝国随之破灭。比利时因为拿破仑的缘故成功脱离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但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草率地将脱离哈布斯堡家族的比利时合并入荷兰联合王国导致了最终比利时的独立。比利时被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了几个世纪,而在1914年,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奥匈帝国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比利时被卷入战争,哈布斯堡家族间接地又一次影响了比利时。
重要分界点——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在一战爆发前科普一下一战导火索国家——奥匈帝国。1867年2月建立奥匈帝国的原因是一种折衷方案。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奥地利帝国因为资本主义革命导致统治根基动摇,在此之前,奥地利帝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1804年—1867年)而且是凌驾于普鲁士之上、能左右统一德意志步伐的欧洲列强。但19世纪中叶,哈布斯堡的奥地利帝国的国力被大幅削弱:1859年的意大利独立战争使它丧失了在意大利的所有非奥地利历史领土;1866年的普奥战争迫使它被排除德意志邦联之外,哈布斯堡家族丧失了除奥地利外德意志地区的影响力。同时奥地利帝国内的匈牙利民族有了离心倾向,哈布斯堡家族为了统治而成立了独特的奥地利——匈牙利二元联合帝国。奥匈帝国治下主要有上奥地利、下奥地利、波西米亚、西里西亚、摩拉维亚、匈牙利、克罗地亚、波斯尼亚、捷克、斯洛伐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