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空屠龙术——二战战斗机是怎么打轰炸机的

来源:燃烧的岛群

第二次世界大战既是人类历史规模最大的战争,同时也是一个军事科技高速发展的 时期。不仅仅是武器装备,还包括战术战法。而随着轰炸机的载弹量、升空高度、自身防护的加强,变得越来越难以拦截。对于己方战斗机来说,如何阻止其投下带来毁灭和死亡的炸弹,也就愈发变得刻不容缓。

尤其当大战进入后半段时期,纳粹德国面临着盟军轰炸机编队日益频繁的对工业区的大规模空袭。仅仅依靠地面的防空炮还不足以对轰炸机编队造成较大伤害,这时候就需要出动装备着大口径航炮的高空高速战斗机,对轰炸机编队进行拦阻,以减少对目标区的伤害。

那么,在那个时代常用的战术都有哪些呢?

⒈ 战斗机在轰炸机编队的正前方,迎面发射集束对空火箭弹

图⒈Fw.190战斗机上装备Wfr.Gr.21火箭发射器

德国空军在1943年底把火箭弹初步改装完成,战斗机会在翼下挂载两个特制的圆筒以携带、发射Wfr.Gr.21火箭弹。在首次实战中,Wfr.Gr.21便发挥出了极大威力:在JG-1和JG-11两个联队的首次实战中,Wfr.Gr.21均击伤数架B-17。

这让德国空军高层极为兴奋,至1945年二战结束时共有6个机型接受了改装:Bf.109、Fw.190两款单发中型战斗机和Me.410、Me.210、Bf.110三款双发重型战斗机和Me.262喷气式战机。对于盟军密集的轰炸机机群来说,这些迎面朝自己飞来的火箭弹造成的威胁是极大的。

图2. Me109掩护的亨克尔轰炸机

从中不难看出:当德军战斗机根据地面雷达截获敌机群航迹,预判出敌机群大致行动方向,地面基地迅速出动战斗机爬升至预定截击高度,在敌机群前方实施迎头痛击战术。

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

①给对方轰炸机驾驶员在心理上造成极大压力,迫使驾驶员通过下意识的规避动作来打乱对方编队的严整队形,降低对方的轰炸效率;

②使己方战斗机进行猎杀时,不会遭到密集射击;

等到对方队形散开的时候,战斗机可以利用自身的高速穿越编队,进一步加剧其混乱或者是快速拉升。

这种打法很考验轰炸机机首机枪手/领航员和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即使迅速开火,也很难保证击中对方。除非被直接命中,一般情况下双方伤亡是五五开)

⒉ 背对着太阳,在向轰炸机群高速俯冲的同时,瞄准轰炸机机翼根部油箱、发动机等部位快速开火,冲过编队后再次拉起,再次重复上述动作。(熟悉战雷的同学知道这种战术叫做BZ战术)

图3. B&Z战术示意图。只不过战斗机要面对的是大型轰炸机。

由于战斗机背靠太阳,这使得敌机上的机枪手很难进行瞄准,准头大大降低。

也是考验机背机枪手的反应和准确度(相对来说战损率低),对射中双方也是五五开(因为战斗机在俯冲攻击的时候会有一个短暂的射击窗口,这个时候对方也可以利用)

关于这个战术,曾经参加过本土防空作战的原陆军飞行第十八战队第三中队长·陆军大尉 角田政司在接受「航空FAN」记者采访时回忆在1945年五月间的拦截B-29时说到是如何拦截这种庞然大物的:

“在对B-29实施攻击的时候,只要飞机的移动速度超过其自卫机枪塔的旋转角速度,被弹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如果从敌机正后方采取直接攻击的话,必然是没好果子吃的。

图4. 可能是不列颠空战的画作

所以,如果敌我双方处于同高度的状态下,我会先进行俯冲加速,然后再大角度拉起实施仰攻,这种情况下敌机自卫机枪塔的旋转俯仰角度的动作幅度最大。

从上方发起攻击的话俯冲角度要近似于直角,从侧面的话要从敌机正侧方横穿过去。发动攻击的位置要尽可能的远,选择的攻击角度要尽可能的大。距离越远,角度越大,被弹率就越低。

如果角速度太小那么就放弃攻击等待下一个编队。虽然我在攻击时确实是瞄着敌机主翼的翼根部打,但是B-29这个飞机在攻击的时候目标是非常大的。所以炮弹究竟打到哪里才令其坠毁其实我也不十分确定。”

⒊ 战斗机从八点钟位置进入并射击,然后从四点钟位置脱出(恰好位于机身中部的炮手和机尾炮手的射击死角中间),绕一圈后,再次进入攻击位置。从七点钟进入,五点钟脱出也行。

图5. 正在咬尾攻击的BF-109战斗机

这考验的是机身中部炮手和尾部炮手,死亡率相对略高,因为就算敌机的炮弹打不死炮手,也会在机身、尾舵上面开出好几个透明窟窿,这时候飞溅的碎片比敌机的炮弹还可怕。但同时这个攻击位置对于敌机的驾驶员经验要求很高,一个不小心可能会撞进交叉火力网。或者是不小心撞上去,那就是双方同时玩儿完。

一般情况下,经验丰富的老手们会采取这种战术,命中目标的概率很大。

二战结束后,在一篇刊载于「航空ファン」1975年1月号的采访记录中,杂志记者采访了旧日本陆军飞行第53战队·陆军曹长 根岸延次关于驾驶2式复座战斗机“屠龙”参与日本本土的B-29拦截战。期间提出了关于那时候训练过的打轰炸机的各种战法。而对方也做出来详细的回复。

6. 海法秀一绘制的航空画”一击”,描述小林雄一的”屠龙”战斗攻击B-29

其中就有:“先从正上方攻击一次,然后直接加速俯冲从敌机侧面一穿而过。在向下俯冲的时候移动的角速度非常大,敌机自卫机枪塔的旋转速度跟不上。钻到敌机下面以后,再重新把飞机拉起来,利用刚才俯冲的加速度从下方实施攻击的战术战法。”

还回忆说道:“在昼间进行空战时,飞行员们可以根据敌机的飞行姿态,或者先低头俯冲然后再拉起从敌机的前下方发动仰攻,或者直接从前上方迎着敌机的前进方向实施拦阻射击,总之有很多较为有利的攻击方式可供选择。

但是一到了夜间就没得选了。因为日军飞行员们也不知道在夜间敌机到底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姿态。只要探照灯捕捉到正在运动中的敌机,飞行员们在上面看到了,不管处于什么位置都要冲过去利用速度发动攻击。充分利用短暂的窗口时间进行射击。”

图7. 同样是表现日本陆航“屠龙”复战在本土防空战的画作

⒋ 在距离轰炸机群一定距离的时候,战斗机通过向下俯冲来获得加速度,然后在机群下方快速拉起(截击机最拿手的就是垂直方向的机动),瞄准裸露的机腹(面积大,命中率高)开火!

这个方向也就机腹炮塔少得可怜的火力,对战斗机的威胁相较于其他几个方向可以说是很小。由于此时轰炸机是做水平飞行,其规避路线很好判断,方便战斗机设置提前量。

在对射中,机腹炮塔炮手面临的是敌机的交叉火力射击,即便和邻近机组射击,其相对稀疏的火力网对于高速机动的敌机来说,除非意外被击中,不然的话威胁不大。所以,不少的战斗机会选择从这个位置发起进攻的。

反而在敌机的第一轮对射中,敌机击中别的地方带来的附加伤害就会间接对炮塔本身造成的影响。不下心被直接击中的话,脱离炮塔都是个费劲儿的事儿。相对而言,战斗机飞行员的活命几率比机腹炮塔炮手要大。

图8. 德国夜间战斗机

为了方便攻击轰炸机薄弱的机腹位置,德国空军在又为其夜间双发大型战斗机开发出斜乐曲武器系统。因为斜乐曲最大的优势是战斗机无需达到战略轰炸机的高空性能,对于德日拉垮的发动机技术来说,相对容易实现,跃升射击不仅难操控,攻击窗口也太短。

这种武器系统刚出现的时候对英军的夜间轰炸机造成了不小的伤害。很多轰炸机都被打得起火冒烟了,都不知道对手从哪儿出现的。

图9. 拦截英军轰炸机的德军“斜乐曲”

在早期斜乐曲开发出来之后,德国空军不断地找机会在实战中来进行实践和验证。其中一次值得一提的是战例是1943年11月15日梅利上空的拦截行动(梅利位于法国香槟地区)。当时由于通讯出了问题,轰炸维也纳新城后返航的英国轰炸机编队在梅利上空耽搁了一段时间,这就留给了德国人足够多的机会去验证其新型夜间战斗机的威力。

由于回家心切、月光照射充足再加上德国人的人为干扰,夜间战斗机群很快就咬住了这支庞大四发机群的尾巴(约276架)。在这些出动的德国夜间战斗机中,其中有一架是哈夫曼·马丁·德鲁斯少校(NJG4)的Me110G-4/Ul,由于其基地距梅利仅65千米,因而这架装备有斜乐曲的Me110G是最先抵达的几架德国飞机之一(装有2门30mmMK108斜射炮)。

图10. Me262喷气式战斗机的服役几乎改变了空战模

结果该机的收获令人称奇,在改进的卡尔·赛斯 (Reflexvisier)Revi C/12D 反射式瞄准具帮助下,德鲁斯少校使用斜乐曲大开杀戒,当最后一架德国夜间战斗机撤出战斗时,共有4架兰开斯特成了少校的枪下之鬼(30mmMK108的威力果然不是盖的,一架兰开斯特挨上3发就肯定要散架)。

从上面这次战力中就能看出这种武器系统的厉害之处。而作为德国的盟友,IJN开发的专门用于夜间战斗的“月光”战斗机也装备了类似装备,来减轻美军轰炸机带来的伤害。

图11. 日本夜间战斗机“月光”,注意机鼻处有机载雷达天线

总结

以上我所说的几种方法,更多是在理想情况下才有机会实现(落单的、阵型稀疏散乱)。更多的还是混战一片,子弹、机炮满天飞的情况下,谁都不敢保证自己能活下来。

正所谓乱拳打死老师傅,就算战斗机飞行员是个王牌飞行员,在这种混战情况下,也都会提心吊胆的,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被飞来的一发流弹送走。

图12. 德国火箭动力战斗机Me163

随着盟军空中护航体系的完善(增加大量长航程的战斗机)以及新机型的出现,面对铺天盖地的机群投下的致命炸弹,德国空军的拦截愈发变得吃力。双方的交换比也越来越对德国不利,不少王牌飞行员在这种高强度的截击作战中喋血长空。

盟军则是利用己方战斗机的优势搞起了清场战术和空中游猎战术,进一步增加了德国空军的人员损失率。大量有经验飞行员的损失对于当时的德国空军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与此同时,盟军轰炸机对轴承厂和炼油厂的重点轰炸则是让德国的军事机器运转速度越来越慢。

图13. 执行轰炸任务的盟军轰炸机机群

德国空军面临的不仅是人员的损失,还有燃油不足、机体备件不足的窘境。出动率一路走低。

在这场矛与盾的较量中,盟军最终获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