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铭枢参加抗战,奉命视察淞沪战场,用日记写下一路见闻
来源: 期货嘉园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反蒋”人士纷纷捐弃前嫌,从海外回归南京国民政府。如何安置原第十九路军主要领导?蒋介石煞费苦心,中央直接掌控的战区,人事早已按部就班,地方实力派那里呢,更加难以安插。思前想后,只好特任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四人为军事参议官,说是“仿日本参议院参议官之意,临时可以派出指挥军队”。
蔡廷锴依稀记得,9月上旬,他刚到南京,蒋介石就曾专门解释说:“现在各方面带兵指挥官,均已派定,现在委你为参议官,你不可误会,以为参议官是闲职,最好请你留在京中,随时得以咨询。”不过蔡廷锴因为妻子病逝,不得不返回香港家中料理后事。
李济深关注北方战事,建议军事委员会把主要军队退入山西,利用三晋险要地形,牵制日军南下。蒋介石心想,那不如就派李济深协助指导第二战区,于是约李谈话,“对于赴晋一事,嘱不必多带人”。根据李济深回忆,“山西王”阎锡山起初并不欢迎,“怕我去接代他,我说明来意,是把部队调给他,调黄绍竑、孙连仲去帮助他,他才冰释”。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
鉴于日军大量增兵上海,蒋介石指派陈铭枢、蒋光鼐视察淞沪战场。26日傍晚,汽车抵达苏州,副司令长官顾祝同略述战局,语气平实公正,赢得陈铭枢赞赏“不失为有素养的将领”。次日,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陈诚从前方来,言词激烈:“政府平时毫无准备,战时手忙脚乱,此次组织之不健全,系统之不清楚,各级因人设位,而应负责者仅挂名而已,而实际负责者则无名义。”
陈诚做事雷厉风行,拼死抵御日军者多为其部,敌酋松井石根曾经电告东京:“该方面中国军队乃最精锐的陈诚麾下第11、第14师,我军兵力最小限度需要五个师团。”陈诚大发牢骚,陈铭枢忍不住笑称:“你对中枢各机关批评犹如一竹嵩打扫全船人。”
再往安亭镇访问第19集团军总司令薛岳,广东将领第66军军长叶肇、第159师师长谭邃闻讯赶至,陈铭枢心情愉悦,“大家多年不见,如今在建功立业的战场上相遇,喜悦莫名,他们气象极佳”。叶、谭汇报说:“官兵死伤愈大,士气愈盛。退而使进,败转为胜全靠指挥官之勇决处置,前方有些部队打得不好,全在官长不敢督战,所以最好派督战官到各师监督。”
9月29日,陈铭枢在浦东南桥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自欧洲别后,屈指已五年,今始相逢,痛快无比,他豪爽之气,无异当年,而语词襟度,大非昔日阿蒙”。受黄浦江地障关系,浦东战场较为沉寂,张发奎想方设法策应左翼军作战,利用6门山炮巧妙打击日军,被上海媒体渲染为“浦东神炮”。
东战场视察二十多天,一行乘车返回南京。10月22日,蒋介石单独约见“军事参议官”,陈铭枢建议国府发表宣言,“使九国公约开会时不至随便提出调和停战,致陷我于大不利;坚我友邦(苏联)之信,易于加入作战,并使一些国家(英美)着急,使共同对付日本;释全国人民的疑虑”。蒋介石点头认可:“以后你看到什么,可以随时来谈。”陈铭枢谦虚地说:“今日朝野一致都汇合了,只有拥护委员长彻底抗日之一途,再无政见分歧可说,所以今后对委员长,犹如过去一样愚直,望委员长也如过去对我一样。”
由此可见,抗战军兴,原第十九路军将领确实真心实意想要帮助蒋介石,不过蒋介石也有难处,敉平“福建事变”,李济深、陈铭枢的基本部队已经不复存在,余汉谋、张发奎负责广东、广西战区,也不能随意替换,所谓“军事参议官”,实际上属于闲职,总之是各有各的无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