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讲国学,一生有四次“兴师动众”的讲演

来源: 史家之韵

章太炎(1869年—1936年),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后易名为炳麟。又因反清意识浓厚,仰慕顾炎武(本名绛)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故世人常称其为“太炎先生”。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

章太炎先生一生著作甚丰,在学术上涉猎甚广,在经学、哲学、文学、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诣。

章太炎先生有如此丰富的知识,他也没有藏私,他一生中共有过四次“兴师动众”的国学讲演。

第一次是在日本东京,从1906年秋天开始,为当时留学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开办的国学讲习会,一直持续到1909年,讲授内容包括诸子和音韵训话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为主。当时听课的学生有一百多人,多是中国留学生,也有一些日本人。

章太炎门下诸弟子正是在这一个时期成为他的学生,如:黄侃、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鲁迅)、周作人、沈士远、沈兼士、许寿裳等人。

章氏门下大弟子黄侃在《太炎先生行事记》中说到章太炎开设讲习会的缘由: “日本政府受言于清廷,假事封民报馆,禁报不得刊磐。先生与日本政府讼,数月,卒不得胜,遂退居,教授诸游学者以国学。……其授人国学也,以谓国不幸衰亡,学术不绝,民犹有所观感,庶几收硕果之效,有复阳之望。故勤勤恳恳,不惮其劳,弟子至数百人。”

章太炎

据许寿裳回忆: “先生讲书这样活泼,所以新谊创见,层出不穷。就是有时随便谈天,也复诙谐间作,妙语解颐。……我们同班听讲的,是朱蓬仙(名宗菜)、龚未生、钱玄同、朱希祖、周树人(即鲁迅)、周作人、钱均夫(钱学森之父)和我,共八人。……听讲时,以希祖笔记为最勤;谈天时以玄同说话为最多,而且在席上爬来爬去。所以鲁迅给玄同的绰号曰‘爬来爬去’。鲁迅听讲,极少发言。”

第二次讲学,是1913年,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时,仅仅持续不足一月。他在写给夫人汤国梨的信中说“以讲学自娱”、“聊以解忧”。

当时大总统袁世凯立儒教为国教,康有为亦提倡孔教,所以章太炎将批评孔教作为此次讲习的重要内容,并写出了《驳建立孔教议》。

章太炎的此次讲学,前来听讲的人甚众,大多为京城各大学的教员、学生,其中亦有不少袁世凯的密探,前来探听章太炎对袁世凯的评论。

钱玄同

第三次讲学,是于1922年夏天,在上海时,应江苏省教育会的邀请所做的国学系列演讲。此次演讲共十讲,于4月1日开始,持续一个半月。

章太炎讲学,声势浩大,因他名满天下,前来听讲者甚众,所以主办者干脆安排一次大课满足听者所需。章太炎每次来上课,都有五六个弟子陪同,有马幼渔、钱玄同等,都是一时俊杰,声名在外。

由于章太炎国语不好,便由刘半农任翻译,钱玄同写板书,马幼渔倒茶水,可谓盛况空前。章太炎讲课,开口就说:“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

周作人还曾追忆章太炎在北大研究所讲《论语》时的情景:当日讲演系太炎所著《广论语骈枝》。就中择要讲述,因学生多北方人,或不能懂浙语,所以特由钱玄同为翻译,国语重译,也是颇有意思的事。

章太炎的这次演讲上海《申报》都做了报道,并刊载记者写的内容摘要。演讲结束后,曹聚仁根据章太炎演讲的内容编成《国学概论》一书,而张冥飞则根据章太炎的演讲整理出《章太炎先生国学讲演集》。

刘半农

第四次,章太炎于1933年1月在苏州成立国学会,该会以《国学商兑》作为会刊,后改名《国学论衡》 1933年至1934年,章太炎在苏州公园的图书馆,先后演讲二十多次,盛况空前。

后来,由于章太炎与国学会诸发起人不合,于1935年自办“章氏国学讲习会”,作为私人学校做国学演讲。

学校最开始设在章府,后因学生不断增加,只能购地建房,作为教室和学生宿舍。章太炎为主讲,另聘有多名讲师,由章夫人汤国梨担任该校教务长。学制二年,分四期,有规划地进行课程安排。依学生程度不同,分班教学,有类似预科的基础班,也有“研究生”。

后来,该校还开办了附属中学,学校门口挂着“章氏国学讲习会”和《制言》杂志社的招牌,不设门房,自由出入,一派思想自由活跃的气氛,学生从全国各地负笈而来,最小的18岁,最大甚至有73岁的,住校者达百人之多。

章太炎一生极其重视讲学,1936年6月,他在临终前仍坚持带病上课。章太炎先生甚至说过:“饭可不食,书仍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