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战争,为何葬送了阿根廷的“大国梦”?
来源:环球情报员
2022年年末,波斯湾畔的卢塞尔体育场见证了潘帕斯雄鹰的辉煌,阿根廷队在世界杯决赛中力克法国队,时隔36年再度夺得大力神杯。
足球之外,潘帕斯草原的牛羊、巴塔哥尼亚的极光、安第斯山下的红酒无一不是阿根廷的国家名片。但阿根廷在国际政治和外交舞台却鲜有消息,始终以人畜无害的形象示人。
除了与英国之间关于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的争端,很难在国际政治新闻中看到阿根廷的消息。
阿根廷并非没有“大国野心”,从19世纪初获得独立,阿根廷在军事领域不断加大投入,与并称ABC强国的巴西、智利展开了激烈的地缘博弈。
阿根廷认为马岛距离自家海岸仅600公里,早在18世纪西班牙殖民时期就是阿根廷的一部分。英国虽距离马岛1.3万公里,却是最早发现马岛的国家,且英国从1832年起就实际控制此地。
▲马岛位置
强盛时期的阿根廷军队装备先进,战列舰、航空母舰一应俱全,强大的军方甚至建立军政府统治阿根廷。
可1982年的马岛战争彻底葬送了阿根廷的“军事大国”地位,阿根廷军事实力不断削减,变成了听话的“小绵羊”。
独立200余年,阿根廷军队如何从全球第八军事强国的顶峰滑落?马岛博弈中,阿根廷还有底牌逆风翻盘吗?
▲阿根廷曾经拥有航母
一、雄鹰振翅
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两个紧临大西洋的国家最先开启美洲殖民。两国在1494年签署《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划分了在美洲的势力范围,马岛周边被划入西班牙势力范围(此时马岛尚未被发现)。
英法等国不想让西葡独占美洲,经过一系列殖民战争,到18世纪中叶,除极寒地带及内陆的峡谷山区,美洲大陆被欧洲各国瓜分占领。
西班牙是拥有美洲殖民地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墨西哥,南至拉普拉塔河(今阿根廷中部),总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公里。
为扩大地盘,欧洲各国继续开拓美洲内陆及偏远岛屿,马尔维纳斯群岛(下文简称马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就是18世纪被纳入殖民体系的。
马岛地近南极气候寒冷,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约2个上海大小),由东西两座主岛及周边零散的700余个小型岛屿组成,被殖民前这里荒无人烟。
▲马尔维纳斯群岛
16世纪末,不断有荷英西等国的航海家宣布发现马岛。1764年,法国船长路易斯·布干维尔在东岛建立了第一个人类定居点,英国则占领了西岛。
1766年10月,西班牙援引《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迫使法国将东岛以2.4万英镑的价格卖给西班牙。英国人不想交出西岛,最终在1770年引发英西之间的武装冲突。
战后英西两国达成妥协,英国在西班牙默许下继续留驻西岛,而西班牙则继续保有整片岛屿的主权宣称,将马岛纳入拉普拉塔总督区(阿根廷前身)管辖。
拉普拉塔总督区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包括今玻利维亚、巴拉圭、乌拉圭、及阿根廷北部,首府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今阿根廷首都)。
▲拉普拉塔总督区(深绿色)
总督区南至拉普拉塔河口,更南方与马岛同纬度的巴塔哥尼亚被马普切人控制,西班牙对马岛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1774年,眼见荒凉的马岛无法提供经济产出,英军决定撤离此地。除东岛少量的西班牙裔移民外,马岛再度回到荒无人烟的面貌。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美国独立战争让英国丧失了大片北美殖民地,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的崛起又把欧洲大陆搅得天翻地覆。
拿破仑为了让英国俯首帖耳,决定对英实行大陆封锁。正处于工业快速发展期的英国亟需找寻新的海外市场。此时被法国控制且不断衰落的西班牙成为英国的目标,英国决定入侵西属美洲。
1806至1807年,英军先后两次入侵西属拉普拉塔总督区,希望借此将势力扩张到南美。
西班牙在此地的驻军仅千余人,面对数倍于己的英军,总督区各省组建了“名流”、“阿贝里尼奥”等多个民兵团抵抗英军,这些民兵团便是阿根廷军队的前身。
双方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城市发生激烈交火,民兵们在付出800余人伤亡后击退了英军,这是阿根廷人第一次与英军交手,以民兵团的胜利告终。
1808年,拿破仑为强化对西葡两国的控制,出兵伊比利亚半岛。这场战争极大削弱了西班牙对美洲殖民地的统治,美洲各地出现独立浪潮。
1810年,拉普拉塔的西班牙总督被罢免,待到西班牙驻军被驱逐,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首的十余个省份在1816年组建拉普拉塔联合省,这一年被看作阿根廷的独立之年,西班牙对马岛的主权被阿根廷继承。
独立之初的阿根廷版图只有今日的一半,人口不足70万。各省民兵被改编而来的阿根廷军队不过3500人,海军只有几艘小型的近海帆船。
马岛距离阿根廷有上千公里,阿根廷无力在当地建立行政机构。1826年,在马岛捕鱼拓荒的德裔商人韦尔内接到阿根廷政府任命,代为管理当地民众并驱逐外国渔船,阿根廷借此对马岛实行名义统治。
阿根廷独立后,实力强劲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一直与其他省份处在内斗中。布省希望建立中央集权国家,进而凭借自身实力掌控全国。其他省份则要求建立联邦制,保留各省征收关税甚至是组建军队的权力。
1831年,各省达成妥协组建松散的阿根廷邦联,各省保住了自主权,而实力强劲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间接充当着邦联“盟主”,负责邦联外交。
▲阿根廷与马岛
阿根廷邦联成立当年,美国为争夺马岛周边的捕鱼权出兵马岛,阿根廷势力被逐出马岛。美国撤军后,看重马岛的地理位置的英国在1832年派兵登岛。1840年,英国正式将马岛设立为殖民地。
阿根廷对此强烈抗议,认为西班牙传到自己手中的马岛主权是唯一的合法宣称。奈何阿根廷实力弱小,不敢与英国正面冲突。
▲英属福克兰(马岛)旗帜
1830年后,阿根廷不断向南扩张,占领了原属于印第安人的潘帕斯草原。廉价的土地吸引了大量欧洲移民,尤以贫穷的意大利移民为甚。
1854年阿根廷爆发内战,最终以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取胜告终。1862年阿根廷正式确立联邦制,但各省的权力受到极大削弱,其中就包括不允许保留地方民兵。
内战结束后,统一的阿根廷实力不断增强,但阿根廷不急于向英国索回马岛。相较于拿回那片苦寒之地,阿根廷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1870年的南美
二、拉美强权
19世纪下半叶,阿根廷与智利、巴西并称南美ABC(三国首字母)强国,可阿根廷与其他两国的关系却并不和睦。
它与智利围绕南方巴塔哥尼亚的领土纠纷愈演愈烈,而与巴西之间关于拉普拉塔河流域的主导权龃龉不断。
阿根廷认为军事力量是它争夺地缘霸权的有力后盾,阿根廷陆军员额得到扩充并配备了新式步枪及火炮,海军也添置了新型军舰。
到19世纪下半叶,英国成为阿根廷最大的投资国,占阿根廷外资的40%以上,对阿根廷经济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阿根廷的扩军计划也有赖于英国,特别是海军战舰的建造,为此阿根廷暂时搁置了马岛争端。
1880年,阿根廷发起“荒漠远征”吞并了巴塔哥尼亚地区,阿根廷版图基本奠定。
▲阿根廷与智利同时向南扩张
吞并巴塔哥尼亚后,阿根廷到马岛的距离从1400公里缩短到600公里。但阿根廷仍未对马岛动手,因为智利、巴西对阿根廷的威胁正在提升。
特别是1879至1884年,智利在硝石战争中击败秘鲁-玻利维亚联军并割占硝石产地——阿塔卡马沙漠,打破了南美战略均势。
为保住地缘优势,智利通过外购军舰(主要向英国)建立了拉美第一支“全巡洋舰舰队”,海军实力冠绝拉美。此时阿智两国在安第斯山脉的划界仍存在争端,智利海军给了阿根廷巨大压力。
阿根廷海军的扩建计划随即出台,计划购买4艘装甲巡洋舰及一批辅助舰只。由于阿根廷境内有大量意大利裔移民,阿根廷出于族群情感决定向意大利订购主力战舰,辅助舰只则向英国购买。
1896年后,意大利船厂陆续交付了4艘主力舰,除首舰“加里波第号”,其余三艘排水量均超过8000吨(同时期中国北洋舰队的主力舰镇远号排水量为7200吨)。
▲8100吨的阿根廷主力舰
阿根廷与智利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巴西也随即加入其中。
1906年英国“无畏号”战列舰下水,全新的设计理念和更强的火力大大领先于同时代其他战舰,给世界海军发展带来革命性变革。
▲无畏号
此前在海军建设上明显滞后的巴西立即下单,向英国订购了3艘无畏级战列舰以保护其日益繁盛的橡胶、咖啡贸易并提升其国际地位。
一旦巴西拥有了无畏舰,将在南美海域形成压倒性优势,阿根廷与智利决定扩军应对。
智利和巴西一样,选择向英国购买无畏舰。而美国则拿下阿根廷的订单,为其生产两艘2.8万吨的里瓦达维亚级无畏舰。
三国的舰只大都在1914年前后完工,恰巧此时一战爆发,巴西与智利的军舰被英国临时征购。美国没有立即参战,阿根廷的战列舰在1915年前全部交货。阿根廷海军总吨位达到11.8万吨,一跃成为全球第9、拉美第1大海军。
拥有强大海军的阿根廷没有趁一战对马岛下手,自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后,穿行麦哲伦海峡的船只减少,马岛的军事价值大幅下降。
1880至1913年间,英国对阿根廷的投资从2034万英镑飙升至6.8亿英镑。英资在阿根廷境内修建铁路、港口、大型农场,是阿根廷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阿根廷不敢也不想得罪英国。
英国的投资助推阿根廷经济腾飞,1914年,人均收入居全球前十,高于西班牙、意大利、瑞士等国。
阿根廷是世界最大的玉米和亚麻生产国,世界第二大小麦出口国,第二大羊毛生产国和第三大畜牧生产国。布宜诺斯艾利斯继纽约之后,成为美洲大西洋沿岸第二大城市。
火力强劲的阿根廷舰队龟缩在港湾中,平静的度过了一战岁月。一战后,因奥匈帝国解体,阿根廷全球海军排位提升至第8位,但这支强大舰队却缺少存在感。
两艘里瓦达维亚级战列舰除了1925年到美国进行改装升级外,日常任务就是在阿根廷门口的5000公里海岸线上巡航。
二战爆发后,阿根廷再度置身事外,马岛则在英国控制下成为盟国的一部分,为防止日军偷袭,英军扩充了此地的驻防力量。
二战期间,德意法西斯势力向阿根廷渗透,阿军方趁机在1943年建立军政府控制了阿根廷。二战后,军政府劳动部部长、校级军官庇隆在1946年当选总统。此时阿根廷GDP约70亿美元,位居当时全球第八。
为了获得与经济实力相称的军事地位,他利用战后德日意等战败国海军被瓜分拆解的机会、美英军舰过剩的契机,趁机从西方购买海军舰只。阿根廷海军总吨位在1952年达到14.8万吨的历史峰值,跻身全球第5大海军。
阿根廷投资6000万美元,计划扩充1.5万海军员额,并对老旧战舰进行现代化升级。美国为了偿还对阿根廷的债务,于1947年向其提供了100架格洛斯特战机,使阿根廷一跃成为拉美首个拥有喷气式战斗机的国家。
英国在二战中遭受重创,已无力投资阿根廷更无法像战前那样消化巨量的阿根廷牛肉、皮革,战后阿根廷抱上了美国的大腿,英阿关系不再亲密。
老牌殖民帝国的消亡给了阿根廷民族主义思潮崛起的机会,阿根廷人认为此前沦为欧洲的殖民地、经济属地,二战后阿根廷人要拿回国家的主导权。
英国影响力降低、阿根廷民族主义抬头的背景下,马岛问题被炒热。庇隆政府于1952年向成立不久的联合国提交申请,要求认定马岛的殖民地地位,进而在去殖民化浪潮下迫使英国交还马岛。
英国认为马岛战略和经济价值不高,同意与阿根廷展开谈判,但英国内部仍存在反对将马岛交还阿根廷的呼声,英阿谈判迟迟没有进展。
庇隆总统在1955年被政变推翻,此后18年阿根廷政府在文官与军政府间来回转换,内斗让阿根廷经济停滞,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不断走高,严重影响了阿根廷解决马岛问题的精力。
▲庇隆
在此期间,阿根廷仍在强化军队,1957年,阿根廷的2艘里瓦达维亚级战列舰在服役半个多世纪后退役。阿根廷随即于1958年与1960年先后购入了两艘英制轻型航母,命名为独立号与5月25日号。
至上世纪60年代,阿根廷空军实力位居拉美第一,陆军在西方帮助下获得升级改造美制谢尔曼坦克的能力,阿根廷海军总吨位维持在8万吨以上,保住了全球第八海军强国的地位。
▲1964年全球海军吨位排位
三、魂断马岛
1973年,蛰伏多年的庇隆再度当选阿根廷总统,烈士暮年的他在一年后就因病去世。他的遗孀、副总统庇隆夫人继任,但阿根廷军方在1976年再度政变,推翻了庇隆夫人并建立军政府。
军政府上台会,受石油危机和西方限制阿根廷农产品出口影响,阿根廷外债、失业率都在不断攀升,通胀率达到惊人的600%。
愤怒的民众发起抗议,阿根廷军方大力弹压。1976至1983年间,示威民众遭到逮捕、酷刑甚至杀害。数万反对者被阿军方逮捕后失踪,阿根廷民众人心惶惶,阿军在民众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武力弹压无法解决阿根廷的经济困局,民众的反抗愈发激烈。为了转移国内矛盾,阿根廷军政府决定炒热马岛争端。
英阿两国早先关于马岛主权的谈判,因70年代在周边发现油田而陷入停滞。英国政府一改60年代计划交还马岛的论调,表示决不放弃福克兰(马岛)。
▲马岛首府
1981年,阿陆军总司令加尔铁里当选该国总统。面对国内经济恶化与政治乱局,他认为只有夺回马岛才能保住军政府。
为了给战争做铺垫,加尔铁里接连两次出访美国,会见了美国总统里根。美阿领导人相谈甚欢,美国同意放开对阿的武器出口限制,大批美国游客来到阿根廷,为阿根廷旅游业注入一剂强心剂。
▲加尔铁里
另一方面加尔铁里命令军方积极备战。截至1982年,阿军总兵力17.5万人(英军32.7万),其中陆军12万人,装备有自行研发的TAM等数百台坦克、装甲车。海军总吨位8.2万吨(英国55万吨),空军则保有美制天鹰、法制超级军旗、幻影等战机共计350余架。
虽然整体实力落后于英国,但阿根廷具有本土作战优势,此前美国对阿根廷的友好态度也让加尔铁里做出了错误判断,认为美国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1982年4月2日凌晨,阿军3000余人登陆马岛,以优势兵力迫降了岛上的英军。加尔铁里随即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收回马岛及邻近的南乔治亚、南桑威奇群岛主权。
加尔铁里推断英国不会为了马岛这片荒凉之地对阿开战,只要此时美国下场调停,阿根廷就可以给英国一个台阶让他们体面的撤离马岛。
阿根廷低估了英国人的决心,阿军登岛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随即中断两国外交。
英国集中了65%的海上兵力组建特混舰队,总兵力3.5万人、舰只118艘、飞机350余架,浩浩荡荡的向马岛杀来,沿途上百艘英国商船为英军提供支援。
▲英军跨越万里作战
英军封锁了马岛周边海域,先后击沉了阿根廷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圣菲号潜艇等装备,阿军唯一的航母——2万吨的5月25日号只得龟缩在港口中,马岛制海权被英军掌握。
危难之时阿根廷空军频频出击,击沉英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为阿根廷挽回了些许颜面。
▲谢菲尔德号被击沉
在撒切尔夫人的外交运作下,美法等国倒向英国并拒绝向阿军提供弹药和装备零部件。阿根廷空军难以为守岛部队提供支援。
1982年5月12日,英军开始登岛作战。丧失制空和制海权的阿根廷守军毫无还手之力。6月11日英军夺回马岛首府斯坦利港,3天后,彻底丧失斗志的阿根廷驻军司令梅嫩德斯少将率领9800名阿军向英军投降,马岛战争结束。
▲双方损失
输掉战争的加尔铁里被迫辞职,阿根廷军政府在次年倒台。经过一段时间的动荡,1989年梅内姆当选阿根廷总统,开启了为期十年的梅内姆改革。
经济改革的同时,梅内姆亦推动军队改革,虽然阿根廷从未放弃马岛主权,但在罗马教廷与美国的不断调停下,英阿于1990年复交,两国爆发战争的可能大大降低。此前的军政府的残酷统治历历在目,为了防止军方东山再起,梅内姆决定裁军。
▲梅内姆
截至1999年,阿军总兵力下降至7.2万人,较马岛战争时期削减了60%。军费支出占政府支出比例从1989年的18.2%下降至1999年的9.6%。
军方掌控的弹药、电器、化工、钢铁企业纷纷被私有化,削弱了军方的经济主导权。海军的航母、驱逐舰相继退役除籍,空军的超级军旗等战机也因缺乏零部件而停飞。
当21世纪到来时,那个曾经崇尚武力、满嘴獠牙的阿根廷军队消失了。
▲阿军变成了礼仪性角色
四、雄风不再
英阿复交后,两国于1995年签署马岛周边油气开采的合作协议。但是英国拒绝就马岛主权问题展开谈判,马岛仍不断搅动着英阿关系。
2000年后,历届阿根廷政府不断重申对马岛的主权,由于矛盾加深,阿根廷甚至在2007年相继退出了多个与英国签署的关于马岛的协议。
▲马岛战争带给阿根廷巨大的伤害,图为被俘阿军
英国也还以颜色,2009年时任英国首相的布朗会晤阿根廷总统基什内尔时表示不会再就马岛主权展开磋商。2013年,英国单方面在岛上举行公投,超过99.8%的岛民同意继续留在英国。
如今,岛上生活着的近4000居民大都是英国移民后裔,英国在此地驻防近千人,周边部署有核潜艇监控海域。但每年8000余万英镑的防务支出也成为英国政府的沉重负担。
▲英国旗帜飘扬在马岛
阿根廷每年都会在联合国抗议英国的侵占行为,但英国已在当地稳定统治了近200年,阿根廷的抗议显得苍白无力。
裁军行为也让阿根廷失去了武力收回马岛的底气。截至2022年,阿根廷海军总吨位仅2.8万吨,不及巅峰时期的19%。空军由于受到英国的技术封锁,无法购得先进战机,仅剩的100余架固定翼飞机中,只有22架A-4R可堪一用。
▲小型驱逐舰是如今阿根廷的主力舰
时至今日,包括中俄在内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承认马岛是阿根廷的一部分,认为英国占领马岛是殖民历史的延续;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立场上更支持英国;联合国则在1965年就出台决议希望马岛结束殖民化,委婉的承认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
曾经武德充沛的阿根廷军队如今与民选政府各安其位,和平相处。总体实力滑落到全球第40位,不再考虑进攻马岛。或许,阿根廷人心中的失意只能从绿茵场上找回。
▲阿根廷马岛阵亡军人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