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矛盾的历史—俄罗斯
来源: 斜阳拂面寒江风
俄乌冲突从2022年2月24日正式爆发以来,已经持续近9个月了,丝毫没有结束的迹象。俄罗斯、乌克兰这两个本是同根生的斯拉夫兄弟,为什么要兵戎相见?众说纷纭。今天我们不做过多的分析,只是从俄罗斯这个国家自身的历史中去略窥一二吧。
俄罗斯的历史发展充满矛盾。俄罗斯地跨欧亚大洲,欧洲人却不赞同它是纯粹的欧洲国家,因为俄罗斯的大部分国土在亚洲。亚洲人也不认为俄罗斯是个亚洲国家,因为它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欧洲。俄罗斯国徽上那只双头鹰,正是它自己历史命运的形象化体现:它既以东方的姿态警惕着西方,又以西方姿态注视着东方。类似的矛盾还能举出很多例子,比如沙皇彼得一世带领俄国向西方学习,进行大刀阔斧现代化改革的同时,却通过法令强化了对农奴的束缚。叶卡捷琳娜二世一方面积极拥抱西欧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思想,另一方面却巩固君主专制,把俄罗斯变成一个更加等级森严的社会。如何理解俄罗斯的这种矛盾性呢?必须要回到俄罗斯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罗曼诺夫王朝寻找答案。从1613年到1917年这三百年的时间里,俄罗斯处在罗曼诺夫王朝时期,从一个小邦国成为世界上疆域最大,民族最多的国家,雄踞世界的北方。历代沙皇就像俄罗斯国徽上的双头鹰一样,同时注视着东方和西方:继承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传统,积极参与欧洲事务;在摆脱“鞑靼的桎梏”之后,不断向东方拓展领土,一直到太平洋。
第一部分
了解俄罗斯历史的演进过程,是理解它历史发展矛盾性的前提。那么第一部分,我带你把握一下俄国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
比较一下东方的中国,印度,或者是西方的英、法等国的历史,俄罗斯历史有一大特征,就是起步比较晚,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一千多年。当然,尽管俄罗斯的历史不是很长,但脉络非常复杂。为了方便你把握,我们可以把这一千多年简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公元862年至1598年的留里克王朝时期,长达700多年,相当于中国从唐朝后期到明朝后期这个大时间段。留里克王朝结束之后,俄国经历了15年的大混乱,然后进入第二个阶段,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罗曼诺夫王朝时期。罗曼诺夫王朝从1613年持续到1917年,共300多年,几乎与清朝持续的时间相等,1917年,当欧洲还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国国内先后发生了”一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俄国历史随之进入第三阶段–苏联时期,1991年,苏联解体,历史进入俄罗斯联邦时期,也就是目前的第四阶段。
历史发展是前后相连不断推进的,所以介绍罗曼诺夫王朝之前,有必要为你简单交代一下更早的留里克王朝的情况。
前面说了,留里克王朝的历史对应中国古代从唐朝后期到明朝后期这700多年,看起来,留里克王朝占到俄国历史总长度的一半以上,但事实上,留里克王朝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俄罗斯都处于大小公国各自为政的状态,发展速度比较慢。
为了帮你更好地理解这700年的俄罗斯历史,我选取了留里克王朝最重要的四位统治者,为你勾勒出这段历史的框架。
第一位重要的统治者是留里克王朝的建立者–留里克。
(留里克(英语: Rurik,也作 Riurik,古教会斯拉夫语Рюрикъ Rjurikŭ)
留里克属于北欧的诺曼人,8世纪开始,诺曼人在欧洲四处扩张,他们在东欧也建立了许多据点。当时生活在东欧地区的是斯拉夫人。斯拉夫人可以追溯到罗马史学家记载的“维内德人”,据说他们来自今天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流域。6世纪,“斯拉夫人”这个名称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斯拉夫人可以分为东、西、南三支,今天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历史都可以追潮到东斯拉夫的历史。9世纪中期,留里克带兵占领了当时东斯拉夫的众多核心城市,开始了对东斯拉夫人的统治,留里克王朝由此开启。
留里克王朝第二位重要的统治者是10世纪的弗拉基米尔。
(圣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英语:Vladimir Sviatoslavich,俄语:Св.Влади́мир Святосла́вич)
他迎娶了东罗马帝国的公主,为俄罗斯引入了东正教。你可能听说讨,在东罗马帝国灭亡后,俄罗斯一直以自己是它的正统继承者自居,号称“第三罗马”或“新罗马”。现在俄罗斯国徽的双头鹰继承了罗马帝国双头鹰的徽章,也说明了这一点。
整个事情就需要追溯到弗拉基米尔对东正教的引入,这段历史也被称为”罗斯受礼“。
13世纪,东方的蒙古人来犯,在这里建立了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汗国,此后统治了俄罗斯240多年。最终带领俄罗斯摆脱蒙古统治、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是15世纪的伊凡三世,他是我们需要注意的第三位统治者。
(伊凡三世(Иван III Васильевич)
留里克王朝第四位重要统治者是16世纪的伊凡四世,他开始自称“沙皇”。
(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维奇(英语:Ivan IV Vasilyevich,俄语:Иван IV Васильевич)
“沙皇”是“恺撒”的俄语发音,俄罗斯人最初拿“沙皇”称呼东罗马帝国皇帝,还拿它称呼过蒙古大汗。但从1547年起,伊凡四世拿这个名号称呼自己。这反映了俄罗斯的强大以及对外扩张的野心。从此以后,“俄罗斯沙皇国”出现了,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沙俄”。
总结一下,留里克王朝给后世留下几样非常重要的遗产:东正教,反抗压迫的精神,以及沙皇制度。这几样遗产将深刻影响俄国的历史走向,并为俄国历史发展的矛盾性埋下伏笔。
留里克王朝结束后,俄罗斯并没有直接进入罗曼诺夫王朝时期,而是经历了十五年的动荡期。在这十五年里,既有贵族间的权力斗争,也有邻国波兰人的入侵,还有大饥荒和瘟疫,俄国人口因此锐减三分之一以上,是俄国历史上最惨痛的一页。直到1613年,罗曼诺夫家族的米哈伊尔被选为沙皇,罗曼诺夫王朝三百多年的统治才正式开始。
罗曼诺夫王朝的起止时间是1613年到1917年,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会发现,这段历史基本和中国的清朝相对应。清朝历史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到1911年灭亡,差不多也是三百年的历史。
罗曼诺夫王朝的存在时间虽然不及留里克王朝一半,却是俄国最重要的发展期。正是在罗曼诺夫王朝时期,俄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用三百多年时间走完了英法等国几百年上千年的发展道路。
罗曼诺夫王朝的三百年历史同样纷繁复杂,在这里我来帮你把大致的历史走向呈现一下。
罗曼诺夫王朝可以粗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大动荡后半个世纪的“调整期”,俄国在这半个世纪最主要的任务是击退波兰人,并恢复国内稳定,接下来的第二阶段很重要,那是俄国努力向西欧学习的一个半世纪,俄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大帝”–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俄罗斯经过奋起直追,迅速发展起来,跻身欧洲强国之列,“俄罗斯沙皇国”进一步成为“俄罗斯帝国”。从这个时期开始,俄罗斯对外扩张的脚步也在加速,俄罗斯今天拥有横跨11个时区的漫长国土,就是在这时逐渐具备雏形的:向西,俄罗斯与普鲁士,奥地利瓜分了波兰。向东,俄罗斯最远到达了北美的阿拉斯加。顺便说一下,阿拉斯加作为俄国的殖民地的时间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直到19世纪60年代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俄国才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
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俄语:Пётр Алексе́евич Рома́нов)
彼得一世1682年即位,1689年亲政,1697年派遣使团前往西欧学习先进技术,本人则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随团出访,先后在荷兰的萨尔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等地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并聘请大批科技人员到俄罗斯工作。回国后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欧洲化正规编制的陆海军,继而发动战争,1721年彼得一世在与瑞典进行大北方战争胜利后,被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
彼得一世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领域进行西化改革,使俄罗斯成为欧洲大国之一。可以说,近代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一世时代)
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俄语:Екатерина Алексеевна,1729年5月2日-1796年11月6日),亦称叶卡捷琳娜大帝(Екатерина II Великая),有些中文依照英文(Catherine II)而称呼她为叶卡捷琳娜二世,她是俄罗斯帝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也是最知名的女皇。叶卡捷琳娜生于普鲁士波美拉尼亚斯德丁,出生名为索非亚·弗雷德里卡·奥古斯塔·冯·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多恩堡(德语:Sophie Friederike Auguste von Anhalt-Zerbst-Dornburg),通过政变废黜并刺杀其夫彼得三世,即位为俄罗斯女皇。在其治下俄罗斯经历复兴,达到其历史顶峰并成为欧洲列强之一。
1745年,她与彼得结婚并皈依东正教,改名叶卡捷琳娜。1762年,她发动政变后即位。她主张开明专制、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其统治期间,俄罗斯帝国向南、向西扩张,从奥斯曼帝国和波兰立陶宛联邦手中将新俄罗斯、克里米亚、北高加索、右岸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和库尔兰在内的大片领土纳入囊中。参与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对土耳其作战取得黑海沿岸地区,并吞并了克里米亚汗国,不断扩张领土,使俄罗斯的疆域达到鼎盛。1796年,她因中风去世。
我们接着说罗曼诺夫王朝。随着实力的不断强大,罗曼诺夫王朝的历史进入第三个阶段,欧洲霸主时期。我们知道,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他率军横扫欧洲,并在1812年远征俄国。出人意料的是,所向披摩的拿破仓虽然占领了莫斯科,但是他却没能够征服俄罗斯,还因为这场远征引发了统治崩溃。
法皇拿破仑一世借口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破坏《提尔西特和约》,遂率军60万,分二路渡过涅曼河侵入俄境,企图歼灭当面俄军20余万,一战定胜负。俄军在巴尔克莱指挥下执行后退决战方针,但引起强烈不满,8月20日换上库图佐夫出任俄军总司令,不到一星期就在博罗季诺和法军血战,双方伤亡惨重。尔后俄军主动撤离莫斯科,机动至卡卢加,威胁法军交通线,并组织军民“坚壁清野”,袭扰法军。法军饥寒交迫,只好撤出莫斯科,沿南方撤回。俄军转入反攻,追歼大量法军。法军丧失了全部骑兵和几乎所有炮兵,只剩三万人退出国境。
随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率军横跨大半个欧洲,一直反攻到法国巴黎。凭借这个举动,俄罗斯一跃成为军事最强大的陆上强国。
1848年,欧洲名国爆发了革命,俄罗斯又出兵扫平了欧洲革命,承担起维持欧洲大陆秩序的“职责”,俄国因此获得“欧洲宪兵”的名号,(这里有没有想起现在哪个国家有”世界警察”的名号?)罗曼诺夫王朝的发展到这时算是达到了顶峰。
但俄罗斯的崛起还是引起了英法等国的警觉,在1853到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支持奥斯曼帝国与俄国开战。
英法两国的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所以在这次战争中,英法一方使用了现代炮弹、电报、蒸汽驱动的铁甲船等装备,并配套战地医院、铁路运输等后勤保障。而罗曼诺夫王朝的军队还在使用帆船,再加上没有建立完善的铁路网,物资、兵员补充缓慢,俄罗斯吃了败仗,这次失败使佛罗斯从欧洲霸主的位置跌落,证明了自身的不足和落后,也昭示着一个更深刻的社会变革亟须开展。
所以,罗曼诺夫王朝的最后六十多年,是一个被迫深化改革的过程,这也是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个阶段。最著名的事件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关于农奴制的改革。
农奴制是俄国传统经济的基础,但由于农奴都被束缚在土地上,导致工业化因为缺少足够劳动力而得不到有效发展。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发挥的作用,就是有效促进了俄罗斯19世纪后半叶工业化的加速进行。不过,最终罗曼诺夫王朝却在半个多世纪之后灭亡了。
为什么罗曼诺夫王朝持续推进改革,最终却崩溃了呢?那就到了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第二个部分,从俄国历史的矛盾性出发,思考罗曼诺夫王朝盛衰变化的问题。
俄罗斯历史上存在许多矛盾,但有两组矛盾贯穿始终,我把它们概括为:扩张与治理的矛盾、斯拉夫与西欧化之间的矛盾。这两组矛盾是如何影响俄国历史发展的?接下来分别看一下。
首先,俄国历史发展中始终存在着一组扩张与治理的矛盾,扩张是俄罗斯作为帝国的本能,但在后续治理的讨程中产生的诸多矛盾,延续至今。
俄罗斯最直观的特征是“大”。从17世纪后期彼得大帝时代开始的不到两百年间,俄罗斯领土平均每天增加约四百平方公里。对于一个帝国来说,扩张当然可以理解,但为什么俄罗斯对土地的贪恋到了这种近乎发狂的地步呢?每天四百平方公里这种疯狂的扩张会给俄国带来什么影响呢?
我们来一层一层分析这个问题。首先,俄国为什么要不断扩张?与获取经济利益相比,俄罗斯优先考虑的是战略与政治上的利益,这是俄罗斯领土扩张最显著的特征。我们看西欧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驱动这些国外进行海外扩张,有两个要素,第一是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第二是把上帝的福音传向世界。而俄罗斯的扩张,更多考虑的是安全保障因素。俄国被西欧、西亚、中亚围堵在高纬度地区,面对着相对发达的西欧,俄国统治者一直都充满焦虑。而广阔的国土能为俄国在受到侵略时发挥缓冲和转机的功能。拿破仑的入侵,以及二战期间德国的入侵都证实了这一点。这并不是俄罗斯特有的或刻意为之,而是帝国模式的普遍行为。对外不断释放影响力、施加控制力,是任何帝国的本能,更广阔的土地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也意味着有更大的安全屏障。无论是古代希腊、罗马,还是近代的西班牙、英国,无一例外都在对外扩张。只要是能获得收益的地区,帝国都会想尽办法并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那接下来,就是第二层问题,俄罗斯为什么会扩张成这个样子?你看,俄国的扩张情况还是和其他国家有点不同。第一,俄国所到之处,会把能拿下来的土地都一股脑都吞下去。它不会像荷兰,英国一样挑选重要据点来占据。第二,只要是被俄国吞下去的土地,大部分会被它消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再让他吐出来就很困难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原因也很简单,这是俄国地缘决定的。俄罗斯处在欧洲东部边缘地区,可开拓的空间比较大。相比较干西欧大陆激烈的地缘竞争,俄国在东部缺少能够匹敌的对手,于是可以不断向东蚕食。而西欧列强没条件像俄国那样搞地毯式扩张,只能在海外进行。这就导致法兰西帝国,大英帝国这些西欧帝国,无论极盛时殖民地多么庞大,由于殖民地没有与本土相连,控制起来非常吃力,最终不得不解体。前面说过,扩张与治理是俄国历史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组矛盾,矛盾从何而来呢?我们看一下,俄国是如何进行扩张的,俄国历史被一些俄国史学家称为“殖民所创造的国家历史” 认为“长期而古老的移民殖民运动”缔造了这个国家。
俄罗斯的“殖民”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武装占领,俄国政府会派“武装入殖者”作为先遣队进入目的地,当先遣队初步站稳脚跟后,进行第二步–分配地产、鼓励垦殖。国家会把新开拓的土地分配给贵族。需要注意一点,土地广阔的俄国并不需要精耕细作,农业是相放发展的。贵族们只要把农奴强行迁徙到新领地垦荒,就能获得巨大收益。另外,非法逃亡的农奴也有不少人逃到这里。这样的话,新占领的土地就能源源不断地被俄国消化。那被征服地区的原有部族怎么办呢?俄国政府做的第三步,是同化原住民。在进行殖民活动的同时,俄国政府对原住游牧民制定了定居化,非游牧化的政策,随后逐渐强迫改说俄语、改信东正教,否则就会被赶出居住地。除了强制措施外,俄国政府不忘宽严并济,给予原住民一定的自治权。俄罗斯以这种方式把游牧民族统合到自己的帝国体系中。
通过这些手段,俄国的版图迅速膨胀起来,但这样的措施会带来两个无法避免的不利后果,第一,由于土地过于广阔,俄国农业生产不会主动转向集约化。这件事的后果是,农业生产率无法提高,大量的农奴被耗费在土地上。俄国的工业化发展由于缺少自由劳动力而受到限制。
第二个后果是,很多强制政策,引发了俄罗斯人与被征服地区居民的长期复杂矛盾。
就以乌克兰问题为例。“乌克兰”在俄语中是“边境”“边界”的意思,原指俄国人与波兰人交汇的地区。
今天乌克兰的首都基辅,曾经是留里克王朝前期的中心,但基辅在蒙古人入侵中衰落了,北方的莫斯科公国兴起,主导了俄国历史发展。蒙古人的统治结束后,乌克兰地区一度被强大的波兰人占领。(想想新闻里俄乌冲突后,波兰跳的这么欢)靠近俄国的乌克兰东部地区,在罗曼诺夫王朝初期被俄国夺回,此后长期受俄国以及东正教影响。而乌克兰西部地区,仍作为波兰的一部分充分浸润在西欧的文化中。这给乌克兰内部文化分裂埋下伏笔。18世纪叶卡捷琳娜大帝统治时期,俄国与普鲁士、奥地利瓜分了波兰,乌克兰西部地被俄国吞井。乌克兰地区成为俄国的一部分,但乌克兰与俄国之间的政治矛盾,以及乌克兰内部东西部分的文化矛盾,被不断积压直到今天。
总结一下,“扩张”与“治理”之间的矛盾贯穿着俄国历史的发展。扩张是帝国的本能,而俄国东部的广阔土地为它进行地毯式扩张提供了地缘优势。不过,迅速的扩张却给后续治理带来难题,为了消化不断膨胀的疆土,俄国只能使用强制手段后化被征服地区,但造成了大量的历史问题遗留至今。
说完了俄国有关“扩张”与“治理”之间的矛盾。我们再看第二组矛盾–西欧化与斯拉夫之间的矛盾。作者认为,俄罗斯历史发展的主线就是在创造一种独特性,俄国人把它称作是“欧亚性”。也就是,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一方面坚守俄国的政治传统、宗教立场,另一方面把西欧的技术、制度、物质与精神资源作为工具,构建出具有俄国特质的现代性样貌。俄国既不会完全恪守落后传统,也不想要完全融入西方,本质上是斯拉夫与西欧化的纠缠与矛盾。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性呢?
先看“斯拉夫性”。俄罗斯“斯拉夫性”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一来自东罗马帝国东正教的影响、蒙古人征服统治的影响。这两个历史因素,我们在第一部分讲留里克王朝的时候特别提到过。
留里克王朝的统治者为了更好地控制全国,从东罗马帝国引入了东正教。东罗马帝国灭亡后俄国统治者就试图继承东罗马帝国的法统,自称为“沙皇”。俄国也以“第三罗马”自居,也就是作为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之后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罗马帝国”。而东正教本身和西欧的天主教存在很大分歧,所以俄国也随之继承了这种分歧。俄国与西欧发生的很多冲突,既是在捍卫“罗马帝国”的唯一性,他是在捍卫东正教的正统性。
此外,13世纪蒙古人对俄国的冲击,一方面给俄国戴上了长达240多年的“枷锁”。另一方面也激发了俄国大的共同体意识与危机意识。俄国在后来的扩张中所打的旗号,就是一种“泛斯拉夫主义。什么是“乏斯拉夫主义”呢?简单说就是,俄国人自称是斯拉夫人的大哥,要带领其他斯拉夫族群的兄弟们免受奥斯曼帝国,以及西欧列强的欺负。比如19世纪后期,作为东斯拉夫人的俄国人要当巴尔干的保护者,保护南斯拉夫兄弟们不受西方侵略。这是后来一战爆发的众多原因之一。
但由于俄国发展比较晚,俄国要想体现自身的“斯拉夫性”与西欧抗衡,保护斯拉夫人的利益,就需要向西方学习,也就是进行“西欧化”改革。这样的话,矛盾就出现了。“西欧化”意味着俄国要向西欧学习。西欧除了掌握先进的技术、科学,经济生产方式,还自带着西欧的民主政治,天主教信仰、自由平等的价值观等。但罗曼诺夫王朝的沙皇,为了维持王朝统治,绝不可能全盘吸收西欧的东西。以俄国的农奴制为例。土肥恒之在书中提到,“农奴制是俄国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一个缩影”。由于俄国发展起步比较晚,而且人口较少,生产率低下,农奴制便成为一种维持统治的必要手段。相比较于西欧各国纷纷废除农奴制,俄国为了拥有更多可支配的财政,就必须把农民束缚在十地上以榨取价值。但克里米亚战争的战败暴露了俄国工业化的落后。时任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必须要对农奴制进行改革,才能缓解统治危机。但矛盾的是,如果给予农奴彻底的自由,支持沙皇统治的传统贵族利益就会受损。所以,亚历山大二世只能一方面解除了农奴的人身依附,另一方面加强了村社对他们的管理。可以看到,在“斯拉夫性”和“西欧化改革”的矛盾纠缠下,俄国的发展道路充满波折。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工业化迅速发展,但工业化也造成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以及阶级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连续的作战失败进一步激化了民众对沙皇制度的不满,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最终在1917年灭亡。
《旧唐书·魏徵传》中写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