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高度复杂矛盾的官制问题:官冗的同时,也伴随着官缺
来源:史迹观
明代是当时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巅峰时期,皇帝直接管理六部。但明代的官员问题错综复杂,在不同的职位上走向了两个极端,即官冗和官缺。官冗即官员过多,官缺即官员过少。这两种问题在明代官制中并存着,但又存在于不同的领域,造成这样问题的原因,与明代的官员制度、设定等也有很大的关系。
一、明代看似合理官制中的隐藏问题——官冗和官缺
明代官制分为三个部分,即中枢、地方和军事,那时在选用官员上有一种说法叫做”三途并用”,在《明史·选举史》中有记载:
“进士为一途,举贡等为一途,吏员等为一途,所谓三途并用也。”
也就是通过这三种途径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为官。明朝建立后,在元代官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实行了对中央和地方的封建官僚机制,并且在后期一直加以完善,明朝还在官员设置上根据其职能分为了三大系统。
一是中央官系统,这一系统主要由中央行政机构、中央决策机构,还有一些中央专门管理其他事务的机构构成,其主要的职责就是加强皇权,维护皇帝的专制统治,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机构的控制,保证了封建专制的正常运行,这一系统也在加强中央集权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是地方官系统,也就是地方机构的官员,它主要由第一个系统统领来更好的管理地方,明朝时废除了丞相后,设立了三省六部制,还设置了内阁来辅助皇上处理事务,基于这些条件,这一系统就很明显的体现出了明朝由中央管理地方的特色,也使各部门的职责更加明晰。
三是武官系统,它主要由中央军队机构组成,这些人一般不参与政治,但它却是明朝官僚政治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明朝十分注重这个系统的建设,并且使其建设的更加体系化。
明朝的官员设置结合其社会背景来看其实比较合理,但是在明朝时却出现了两大官员问题,即官冗和官缺的问题。
在明朝的历史研究中,不论是政治研究、经济研究还是文化研究,官冗和官缺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官冗问题,造成了人浮于事,互相推脱责任,使官场越来越臃肿,几乎成为了灾难,而且对于国家的财政负担也非常大;而官缺问题的消极影响也非常显而易见,它带来的办事效率过低,比如在需要解决一件事时却找不到相应的官员去办,这时对于这件事情的解决就会非常滞缓,也会引起怠政的出现。偶然的官缺,在一些岗位上暂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是正常的,但是明朝时的官缺却是长期的,这是非常不利于朝政发展的一种情况。
正常情况下,官冗和官缺很难出现在同一时期,看似矛盾的两者却是明朝时一同出现了,本就都带有消极影响,所以这两个问题的同时出现给明朝的发展带来了很大阻力,也打击了明朝的政治积极性,在明朝的灭亡上也发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官员超出所需数量——明朝的官冗问题分析
冗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明朝有,在宋朝时更是严重。冗官问题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一直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严重问题,既然难以解决,就说明其肯定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所以明朝冗官现象的出现也是有原因的,并且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1.冗官问题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
在专制主义制服下,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是一个公认的条理,明朝时的官员大多都由皇帝直接控制,所以皇帝一方面要选出合适的官员,并且用成文法规来约束有关制度,另一方面还要保证自身皇权的自主性和特殊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就会想到用官员去约束官员。皇帝一向“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享受无穷”,而且当时还有荐举制度,所以很多官员会不公正的推荐一些官员,这样就使官员的数量持续增加,冗官现象也就越来越严重。
2.冗官是官僚阶层特权诱惑的产物
明朝官员的特权表现为身价翻倍、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光宗耀祖惠及子孙,这引诱了许多普通人去追求名利,追逐官场,所以当时的很多人会努力的通过一些途径去获取官位,比如科举考试,很多人寒窗苦读数十年,只为了科举考试的通过。明朝建立时朱元璋曾下令:
“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符者。”
这也体现了明朝时对于科举考试的重视,即使朱元璋一再强调,科举选士要”务求实效,毋事虚文”,但在急功近利的社会思想下,所选出的官员依然有鱼目混珠之人,造成了很多选出的官员不办实事。
3.明朝经济的发展,赋税收入的增加,为官冗的出现提供了经济条件
在明朝中后期时,商品经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财税收入的增加缓解了财政压力,也就使当时的明朝难以察觉冗官的消极影响,每当国税增加时,官员和官僚机构也会跟着增多。因此明朝经济和财税的发展,给冗官现象的出现带来了可能性。
冗官现象给当时的明朝带了许多恶果。首先,既然有官员,那就必定要给官员俸禄和福利,冗官与冗费总是联系在一起,冗官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使国民生活更加困苦,财政也更加困难;其次,由于冗官是官员职责不明确,官员数量过多,所以导致了明朝的办事效率很低,严重影响了其行政效率。
所以明朝时的冗官现象事实上已经成为了推动明朝崩溃灭亡的原因之一。
三、官员职位的空白——明朝的官缺问题分析
官缺问题在历史上的出现频率比官冗问题要少很多,但是官缺问题造成的恶劣影响并不低于官冗问题。由于明朝时废除了宰相,宦官专权严重,所以很多官位都被宦官垄断控制,这与官缺问题有着密切联系。实际上明朝的官缺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嘉靖以前和嘉靖以后。嘉靖以后的官缺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很大。明朝最主要的官缺时期便是嘉靖和万历时期,其也有其出现的原因。
1.权力的斗争
在嘉靖和万历年间,前期是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即以内阁和首辅斗争为主,后期的政治力量开始重新组合,斗争又发展为各党和东林党之间的斗争。这些斗争就使官员的职位和原则上带有了满满的政党色彩,朝廷内部的不团结和紊乱对选官制度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时朝廷中的斗争充满了复杂性和尖锐性,使做官变成了一件艰难、斗智斗勇的一件事,而且还要花费精力去恪尽职守,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平衡,所以很多人因此不愿沾染官场,或者为了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而退官。
2.朝中大臣主动退官的风潮
在明世宗和明神宗统治的中后期阶段,皇帝不上朝,不理朝政已经变成了司空见惯的行为,但当时的很多大臣一直坚守着自己心里崇高的政治理念,他们信奉儒学,忠君爱国,“上者爱国,次亦爱名”,这便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写照。所以,当他们直言上谏却无人答复时,他们感到了前途的迷茫、自己壮志难酬的悲伤,这使很多坚守内心的官员不满,以退官来逃避,去寻求内心的安宁。
3.言官弹劾权的滥用
明朝时,言官的弹劾权是朝中的一大利器,所以朝中很多大臣都对言官百般尊敬,不敢轻易得罪,但明朝时的言官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失去理性,总是站在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上去决定是否弹劾官员,这就使言官在弹劾权的运用上是主观的,是有失公允的。他们经常严小吏而宽大吏、沽名钓誉、有失职守,所以在后期世宗和神宗非常厌恶言官的存在。言官素质的下降也成为了官缺的间接原因。
明朝时的官冗和官缺问题加速了明朝崩溃的步伐,官员问题在历史上一直都是难以回避的重要问题,对各个朝代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利影响,明朝虽然对官冗和官缺问题采取了一些解决措施,但是效果却不显著,尽管官冗和官缺问题有很多弊端,但是很多皇帝却把其当成了一种用以管理行政的手段,对于这些现象的研究,也深化了我们现在对当时行政体制的了解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