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危难时期与回族

文:马新芳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艰苦卓绝的征程。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在前有敌军,后有追兵 “敌军围困万千重”的困境中艰难挺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湘江边铁桶般的合围中;在哈达铺红军向何处去的迷茫中;在单家集长征红军人困马乏的状态中。长征红军突破一次次重围,走出一次次困境,实现了胜利会师。长征的胜利向世人宣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之师必然是勇往无前之师,这些以各族人民为坚强后盾的子弟兵,必然得到各族人民的鼎力支持,也必将冲破艰难险阻,走向胜利。

一、白崇禧——令围剿桂军相送红军出重围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写下:“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1934年10月,中央苏维埃根据地红军主力开始撤离瑞金。这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的战略大转移,从此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11月初,红军离开瑞金后,迅速突破了蒋介石在红军前进道路上设置的第一二道封锁线,顺利进入湖南的门户汝南地区。蒋介石坐镇在千公里外的南昌行营里,马上调兵遣将,已布置好在五岭南边湘江以东的地区打一场围歼长征红军的大战。部署了湘江战役,为此,蒋介石还特意给白崇禧发了一大笔军费。命令白崇禧率桂军在桂北的湘江堵截,到湘江边白崇禧的军队由南向北,湖南何建的军队由北向南,把湘江完全封死,白崇禧的桂系军队与蒋介石的中央军、湘军等三方面的军队形成铁三角合围,欲聚歼红军于湘江的东岸。红军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威胁和考验。

红军当时的实力锐减,在“五次反围剿中”红军已有相当大的损失,到达湘江前大量红军新兵逃跑,突破前三道封锁线损失又很多,最后到湘江边的只有6万5千人马。湘南桂北是“第四条封锁线”,突出去就算冲出包围圈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红军想要在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过湘江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当红军大队人马到湘江之前,白崇禧突然间调整战线,把封锁湘江的桂系军队的南北战线徒然调整为东西战线,他这一调整湘江一下闪开了一个百余里的缺口。 “11月21日,白崇禧亲自在桂林指挥,命令廖磊所率的第七军跟在红军之后,在桂北一带留出“安全缺口”,只有桂军3个团象征性防守。彼此相距四十华里,一路相送,一直把红军送入贵州省”。白崇禧甚至说“我真希望有人能给朱毛送个信,让他们尽快通过”。

白崇禧的桂系部队给红军帮了很大的忙,红军写下一路“有劳桂军远送”的标语,“表扬”白崇禧的部队只跟不打的“好意”,气得蒋介石说:“这真是外国的军队了!” 11月28日,蒋介石在得知桂系撤离湘江防线放走红军的情况后大为震怒,在电报中斥责白崇禧“任匪从容渡河,殊为失策”“共匪势蹇力竭,行将就歼,贵部违令开放黔川通道,无异纵虎归山,设竟因此而死灰复燃,永为党国后患,千秋万世,公论之谓何?中正之外,其谁相信兄等与匪无私交耶?”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白崇禧解救红军于危难之中呢? 白崇禧在他桂系的高级会议上说:“我如果把湘江完全堵住,红军过不了湘江,必然掉头南下进入我广西,红军进入广西,中央军要跟进广西,中央军在解决红军的同时把我桂系也解决了,所以不如留着朱毛我们战略回旋余地还大些。” 军事专家、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解读:白崇禧为何为红军闪开一条路,解救红军于危难之中?致使中国革命留下来火种? 这也就是毛泽东指出的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原因,这就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

二、哈达铺——红军长征的伟大转折点

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穿过腊子口,翻过岷山,先期来到甘肃宕昌哈达铺。自古就是甘川道上的一个军事要冲和商贸重镇。秦至晋为西羌之地,晋永嘉年间建立宕昌国,后几经变迁,改名宕昌县。哈达铺位于岷山脚下,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二、三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直插哈达铺,在这里确定了红军前进的方向,制定了挥师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战略决策,哈达铺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最为重要的转折点,哈达铺镇也被称为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哈达铺人口稠密,民风淳朴,是一个回族聚居的地区。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杨成武上将在他的《忆长征》中写到:“哈达铺是甘肃的一个小镇,盛产当归,回民占一半以上。据说越往北走,回民越多,中央军委考虑到我们进入了回民聚居地区,为了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给我们临时颁布了《回民地区守则》。这个守则条目很细,除了规定不得擅入清真寺,不得任意借用回民器皿用具外,还规定不得在回民住家,杀猪和吃猪肉。” 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员、老红军徐国珍在他的回忆文章《在长征路上筹粮》中说:“各部队都进行了民族政策的教育,要求大家尊重回民同胞的风俗习惯,做饭时不准用大肉油,不准用自己的水桶到回民井里打水,不准进清真寺,清真寺门口由我派人站岗。红军指战员都自觉遵守上级的规定,没有违反纪律的。这样,红军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红军每到一地,就受到群众的欢迎。”由于红军高度重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深得民心,赢得了各族群众的爱戴。

人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长征红军在哈达铺赢得了民心,得以立足,才有可能获得历史性转折的机遇。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又有其偶然性。正是因其必然性,才有了对真理探索与追求;也正是因其偶然,才有了传奇色彩与光芒。 1936年9月,红一方面军在哈达铺正式改称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拟建立川陕甘根据地。9月20日,历史在必然与偶然的交织中,让这交叉点定位到哈达铺!

是哈达铺让红军长征向何处去的抉择中,找到了方向:中央红军向陕北前进!哈达铺在红军长征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哈达铺之前,红军提出了北上抗日的目标,但主要任务是突出重围、不被蒋介石消灭,但北上哪里,一直没有明确目的地。据说红军到达哈达铺后,谢觉哉的警卫员上街买小吃,包小吃的是一张国民党的《晋阳日报》,谢觉哉打开报纸看见上面有一篇新闻,说是陕北有刘志丹“赤匪”,好几万人马。谢觉哉连忙拿着报纸让毛泽东看,毛泽东又找来负责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贾拓夫,进一步了解陕北刘志丹红军的情况,最终与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商量,作出了重大决策:改变原先在川陕甘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决定到陕北与刘志丹的红军会合,把红军长征的最后落脚点放在陕北。

毛泽东同志说:”感谢国民党的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比较详细的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还有根据地,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最后,他满怀信心地号召大家:”同志们,胜利前进吧!到陕北只有七百里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抗日前线阵地。”

红一方面军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陕甘支队,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在哈达铺发动了”成徽两康战役”,红二方面军分左、中、右三路向陇南、天水的广大地区实施了战役计划。红四方面军在哈达铺地区发动指挥了”岷洮西(固)战役”,即今舟曲、岷县、临潭县的广大地区。两个方面军历时三个月的战役战斗,消灭了蒋介石在甘肃南部的有生力量,摧毁了国民党在当地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以哈达铺为中心的陇南革命根据地。根据中央关于建立陕甘川根据地的指示,红军每占领一地,即建立苏维埃政权。全区(包括岷县)共建立了148个县、乡、村苏维埃政权,开创了陇南革命根据地。这是三个方面军离开江西、湖北、四川的根据地之后唯一建立政权的地区;扩大了红军队伍。三个方面军在陇南三个月,据宕昌县、岷县党史资料记载,清真寺和广大回民群众积极支持当地青年参加红军。有五千多名陇南地区的回汉青年参加了红军,三千多人在当地参加了反蒋抗日游击队。

原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肖华上将后来写诗赞赏哈达铺:

红军越岷山,哈达大整编。

万里云和月,精兵存六千。

导师指陕北,军行道花妍。

革命靠路线,红星飞满天。

三、单家集——红军长征的加油站

单家集位于宁夏西吉县南端,六盘山西麓(原属甘肃省静宁县,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划归西吉县),是回族聚居的地区。1935年8月—1936年10月,红军三过单家集,毛主席等红军领导人曾在这里休整。

1935年10月5日,毛主席率中央红军来到单家集,全村男女老少,提着茶水走上街头,慰问红军,邀请战士们到家中做客,受到当地回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专门拜访了清真寺的阿訇,并夜宿于陕义堂清真寺北边的农家小院,宣讲革命的道理、北上抗日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主张,共叙军民情意,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重申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在这里酝酿起草了《回族人民的宣言》,《宣言》指出:根据民族自决原则,回民自己的事情,由回民自决;根据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我们保护清真寺,保护回民信仰的绝对自由;保护回文,发展回民文化教育;发展回民生产,改善回民生活。从此,回族群众更加坚定了跟着红军、跟着共产党走的不朽信念。

1936年7月,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率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红二十八军等西征,再次经过单家集,建立红色政权,并开展武装革命斗争,广大回汉群众为支援红军筹集300多套棉衣,500多匹土布,300余双军鞋,200多只羊,5万多块现洋,并送回了在长征时因病或伤残流落在这里,受群众保护养伤病愈的红军战士。西征红军在单家集驻扎40多天,帮助当地群众建立了静宁县苏维埃政府,组建了120多人的游击队,打土豪、分田地,使单家集人扬眉吐气,亲身体会到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红军热爱人民,人民拥护红军”。

红军帮助地方建立了中共静宁县委和静宁县苏维埃政府,同时成立4个党支部和单家集、兴隆镇、公易镇、将台堡、平峰镇等10个区和3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农民协会,发展党员135名,其中回族党员65名,共青团员12名,253名回、汉青年参加了红军。组织了200多人的游击队,配备了184挺(支)机枪和步枪。正式成立了回民连。长征红军在单家集,部队得以休整,兵员得以补充,建立了区、乡地方红色武装,以此为中心,开辟了三千多平方公里的红色游击区,长征从此开始走向胜利。不愧为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