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天津卫——见证历史的利顺德大饭店

作者:讲故事的翁老头

一、殷森德

天津利顺德大饭店位于解放北路(维多利亚路)与泰安道(咪哆士道)交口。面对美丽的海河,背靠现在金融一条街,设施豪华,环境幽雅,经历了一百五十六年的风雨历程,仍保留着英国古典建筑的风格和欧洲中世纪的田园乡间建筑的特点,是天津租界风貌独具特色的代表建筑,也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专属博物馆的豪华酒店。

拾级而上,迎面是一樘古朴典雅的木质旋转门。门扇尺度很小,仅能容一人通过,轻推门扇随着门轴转动,门扇上镶嵌的磨砂玻璃将门外射入的阳光与室内透出的暖黄色灯光,混合成不断变化的奇幻光影,伴随着脚下吱吱嘎嘎的踩踏声,仿佛把我们带入一条时空穿越隧道,去看看以往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清咸丰十年九月十一日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续增条约》 (即《中英北京条约》 )在北京签订。所谓《续增条约》,就是《天津条约》的接续和增补,《条约》签订之日起,“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准英人 “至此居住贸易” 。清政府被迫接受。十二月十日,清政府批准在天津设立三口通商衙门,命崇厚为三口通商大臣,天津正式开埠。

天津开埠以后,各国列强争先恐后地抢占地盘,强划租界。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奥地利、意大利、俄国、比利时等9国先后在天津强设了近15平方公里的租界地,相当于天津旧城的8倍。国家之多,面积之大,在全国首屈一指。一大批外国冒险家、传教士、富豪纷至沓来,营建洋行、银号、商店、花园、娱乐场、办公楼,开办仓储、航运、进出口贸易,建立医院、学校,盖洋房,造别墅。各帝国主义列强在租界里设立领事馆、警察、武装部队。租界里的市政建设、公用事业、财政事务等全由租界当局任意施行,成为完全独立于中国行政和法律之外的”国中之国”。与此同时,国内的官僚、买办、富商、政客和清廷的遗老遗少也在天津买房兴业,频繁往来,使天津成为近代殖民政治、经济、文化的聚合地。

英法联军带着洋枪洋炮第一次闯入天津城时,租界地尚未圈定,他们就先在城南海河西岸的紫竹林村沿河一带占了一块儿地。除了基本的补给之外,最重要的需求就是教堂–于是先在海河边的天后宫设立了教堂供士兵做礼拜。后来紫竹林村成为英租界和法租界的交界处。法国人率先对界内进行规划开发,在海河沿岸修建码头、仓库、银行,修路植树,在紫竹林寺的旧址上兴建了法国大菜市。

1860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白汉理从上海乘英法联军运粮船进入大沽口。9月28日,在东门外天后宫登陆,成为进入天津的第一个外国传教士。白汉理英文名亨利·布拉吉,又名柏亨利,是美国公理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来天津不久后,白汉理和英国基督教会传教士约翰·殷森德不期而遇。殷森德也是刚刚从上海来到天津,在英国工兵戈登上尉的帮助下,他先借天后宫布道,后在宫北大街购买了一所房子作为礼拜场所。

1862年,白汉理和殷森德在天津城鼓楼东部的仓门口附近租了所房子,后扩建成仓门口教堂,殷森德也把家搬到了教堂里。殷森德离开上海前,结识到那里做小生意的天津葛沽人胡恩弟夫妇,胡恩弟夫妇在上海受了洗礼,并随殷森德一起回到天津,胡恩弟成为第一个在天津传教的中国人。

仓门口教堂教堂建成不久,殷森德参与了英租界工部局的工作,成为董事之一。1863年年初,殷森德与英国女王驻津代表吉布逊签订了租约,以纹银600两承租英租界29号地基19.9英亩土地,租期99年,每年每亩交纳租金1500铜元。殷森德在这块土地的最南端盖起一所印度风情的平房,作为货栈、洋行、旅馆,专门招待外侨,这就是利顺德饭店的雏形——泥屋饭店。

在经营泥屋饭店的同时,1864年,殷森德集资在英租界海大道(今大沽路)建立了老合众会堂。两年后,他又在东门外天后宫以北主持修建了宫北教堂,这是当时基督教在天津最大的一座礼拜堂。后来仓门口教堂成为华北地区第一座华人自立的教会,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工商界名流宋则久等十余人担任董事。

1883年左右,泥屋饭店被英国人乔治·瑞德购买后扩建。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长德璀琳,商会董事长狄更生,怡和洋行买办马歇尔、梁炎卿等人入股,扩建后的泥屋饭店改名为利顺德饭店,这是当时天津英租界最高大的建筑。利顺德饭店的英文名“Astor House Hotel”源自1836年在纽约百老汇大道上的一家饭店,这家饭店建成不久便成为美国最著名的饭店。创始人约翰·雅克布·阿斯特依靠皮毛、鸦片贸易和不动产经营起家,是美国最早的托拉斯式企业开创者,也是美国第一个千万富翁。“Astor House Hotel”这个名称及其经营模式流行到全世界,犹如现在饭店星级和服务等级的标志,直到20世纪初仍是只有豪华饭店才能使用的名称。

利顺德饭店中文名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利顺德”源自殷森德姓氏(Innocent)的音译;也说取自《孟子》中“利顺以德”。在利顺德饭店老楼大堂的侧墙上,有一组以“利顺以德”为名的文字,详细记述了“利顺以德”引用了儒家先贤对上古经典《易经》的总结和论述。乾健则坤顺,而“求利、求顺惟以德为本矣”,故此取名“利顺德”。不知是创始人殷森德本人所取,还是另请高人所为,足可见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理解至深。

英租界划定之初,还属于天津城外的荒郊,在租界承租下来的土地因临近海河,最初多只是作为货仓使用,于是当时的利顺德饭店成为各国租界内唯一专门接待外国人的饭店。利顺德饭店自诞生之初便开启了它的传奇生涯,在天津近代史中扮演起极其重要而特殊的角色。

二、租界

天津开埠后,作为京畿门户,因与北京咫尺之遥就成了清政府的外交场。兼任北洋通商大臣的直隶总督李鸿章坐镇天津25年,许多外国官员、使节、军官、顾问、传教士、商人云集天津。利顺德饭店在这种背景下很快发展成为接待中外高层人士和重要宾客的近代第一家豪华饭店。

饭店创始人殷森德因拥有特殊的身份与宽广的人脉,许多在天津近代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曾投资利顺德饭店,成为其有影响力的股东。其中就有当时天津实力最雄厚的英国怡和洋行经理麦克利恩。怡和洋行在1832年7月1日成立,由两名苏格兰裔英国人威廉·渣甸及詹姆士·马地臣在中国广州创办。怡和洋行对香港早年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之称。也是首家在上海开设的欧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国公司。1867年(同治六年),怡和洋行便在天津设立了分行,办公地点在天津英租界河坝道(现台儿庄路6号)。

怡和洋行是天津第二家洋行,时间之早仅次于高林洋行,规模据四大洋行(怡和、太古、仁记、新泰兴)之首,对天津的近代史有重要影响。怡和洋行天津分行位于今解放北路与大连道(原英租界维多利亚道与怡和道)交口处的“怡和大楼”(今解放北路163号)始建于1920年,1921年竣工。当时的“怡和道”(大连道)一带还没有形成规模,该地还没有地名,怡和大楼建成后,人们就将怡和大楼垂直于维多利亚道的道路起名为“怡和道”,该路名一直沿用到1949年11月。大楼的主入口位于原维多利亚道(解放北路)与怡和道(大连道)交口处,形成了地理的优势,其大楼的后院还建有仓库,其仓库东临海河,地处要冲,交通方便,为其商贸进出口创造了条件。

怡和洋行天津分行建立之时便与利顺德饭店在经济上建立了亲密联系,并投资成为股东之一。怡和洋行也有很多职员在利顺德饭店拥有股份,其中股份最多的是天津四大买办之一,怡和洋行买办梁炎卿。梁炎卿是广东南海县佛山人,他与泰来洋行的王铭槐、太古洋行的郑翼之和汇丰银行的吴调卿,合称为清末天津四大买办。清光绪十六年 (1890) 年,梁炎卿任怡和洋行正买办,从事航运、工业、码头仓储、金融、保险、股票、房地产、进出口贸易等业务。其家住在英租界(今新华路、营口道口)一幢花园式的住宅中,拥有财产约 2000 万元,高踞天津所有买办之首,堪称“广帮首富”。

除怡和之外,高林、太古、仁记、聚利、新沙逊、宝顺、广隆、新载生、汇昌、马记、飞龙、新泰、飞利浦·摩尔、咪哆士等,还有大英药房、老德记药方、屈臣氏药房等,都与利顺德饭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利顺德的股东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李鸿章的两位“洋顾问”,一位是供职天津海关的“古斯塔大王”英籍德国贵族古斯塔夫·冯·德璀琳;另一位则是李鸿章的军事顾问,后来成为德璀琳大女婿,赫赫有名的“韩大人”汉纳根。

天津开埠后,各国纷纷在津设立领事馆。最初的领事馆多是设在本国洋行内或租用房屋办公,只有少数国家有能力单独建设领事馆建筑。美国领事馆最初曾设在利顺德饭店内;日本领事池田宽治曾一度住在利顺德饭店办公;德意志帝国先在利顺德饭店设立“领事代办处”,后改为领事馆……在相当一段时期,利顺德饭店这家当时英租界内几乎唯一对外国人经营的豪华饭店,便成为多国领事馆的集中地及清政府与西方各国进行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当时很多重要的外交谈判和中外条约的签订都在利顺德饭店进行,比如清政府与丹麦签订的中丹《天津条约》,与荷兰签订的中荷《天津条约》,与巴西签订的中巴《和好通商条约》,与葡萄牙签订的中葡《天津通商条约》等。1879年,德璀琳在利顺德饭店筹划了著名的“大龙邮票”的设计和发行。1879年,中国第一部发报机在利顺德投入使用,这是中国最早的营业性电报线路,利顺德饭店零距离见证了诸多重要历史时刻。

1883年,已经经营了二十年的“泥屋”已显老旧之态。此时一方面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外国人开始向租界迁移,另一方面英租界内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外国洋行、洋商大量涌入,此时人口激增,租界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但创建者殷森德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传教事业,无暇打理饭店事物,最初的利顺德饭店已经无法应对市场需求。

1883德璀琳和乔治·瑞德接手了经营状况糟糕的利顺德饭店,在1886年完成了饭店的大规模改建工作,一座标志性的豪华饭店展现在世人面前,被后人称为1886楼,新建成的利顺德饭店瞬间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三、建筑

利顺德饭店在1886年完成了饭店的大规模改建工作,改建后的利顺德一直到二十世纪初,都是天津各种建筑中最豪华的。改建后的利顺德饭店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主楼三层,沿街布置,凸出于主楼的半地下室形成整个建筑的基座和首层的露台。沿街立面二三层建有木质游廊,游廊的结构主体增加大量十字叉,屋顶建其很多高耸的烟囱,整体建筑透露出浓郁的英国风情。游廊向西开敞,客人可在此小憩,欣赏戈登堂前的维多利亚花园。建筑西南角高耸的塔楼无疑是整座建筑外立面中最经典的,使利顺德成为天津一座长久不衰的地标。

1886-1924年之间,利顺德饭店股东发生多次改变,饭店建筑也经历多次改、扩建,均未影响主体建筑的外观,但利顺德的股东们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成果,向中国人尤其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展示,讲述科技文明的优越,饭店的内在品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888年,慈禧太后通过李鸿章委托德璀琳从美国购买电力发电设备,德璀琳利用这个机会给饭店也添置了一套,虽然只有20马力,但利顺德饭店率先使用电灯照明,可谓开风气之先。由于利顺德饭店股东德璀琳时任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长等多项公职,利顺德饭店成为最早安装使用最新式的供热、供水、供电设备,最早使用电梯、电报、电话等等,而这些无疑标志着利顺德饭店远远走在时代前列,稳坐远东最豪华饭店的宝座。1897年,利顺德在中国饭店中最早使用了电风扇;1904年,刚刚进入中国的电车准备在天津开始进入运营,并在利顺德签订合同;1905年,利顺德饭店首先使用了暖气调温装置,这是中国首次出现暖气装置。

1900年,义和团进入天津,外国传教士、教民和平时与洋人有来往的官绅富户纷纷逃到紫竹林租界。6月22日开始,清军炮轰英法租界,建有地下室的利顺德饭店成为外国人主要避难处之一。这次冲突中,租界内的建筑虽然受到了一定破坏,但战争的结局反而对西方列强有利,以此为借口,各国租界得到不同程度的扩张。

1924年,在饭店董事长英国人海维林、副董事长中国股东梁炎卿等管理下,利顺德饭店借英租界维多利亚道(今解放北路)拓宽工程之机,拆除1886楼北山墙,建起了约2500平方米的四层砖木混合结构大楼。新楼建成后,利顺德饭店开始步入鼎盛时期。扩建后的建筑平面呈“E”字形,在“E”的凹进处扩建了430平方米的舞厅和150平方米的餐厅。

与此同时,利顺德饭店拆除围墙,将主入口改在维多利亚道,为适应拓宽后的维多利亚道,主入口设计成双跑扇形台阶,退入主体建筑内,大门设计成木质旋转门。老楼内部也进行了改造,增设大厅、服务台、酒吧及40套带独立卫生间的客房等。饭店在此时安装了一部当时非常先进的奥的斯(OTIS)电梯,这部电梯至今仍可载客运行,恐怕是国内为数不多还能正常运行的早期电梯。其实早在1898年,利顺德饭店就花费2235.99两白银安装了一部电梯。此电梯堪称中国有记录最早的电梯设备之一,可惜没能留存下来,也没有更详细的资料记录。

1899年,24岁的胡佛得到了天津利顺德饭店经理墨林的青睐被调到中国天津,在墨林公司——中国机矿公司当经理兼煤矿技师,他为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叫胡华。1929年,他带着开平煤矿、细棉土场和开滦煤矿获取很多财富竞选为美国总统。

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8月、9月和1924年12月两年三次下榻利顺德饭店。1912年,孙中山先生第二次北上。他先是去北京会见袁世凯,随后又前往保定视察,这一来一去,他选择住在利顺德。1924年,孙中山先生抵达天津后先住进了张园,后又秘密住进了利顺德,并在此接见了很多革命人士。利顺德大饭店至今依然保留着当年孙中山先生住过的208房间(今288房间),这里保存着孙中山先生使用过的眼镜、衣服等。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利顺德饭店按照新政府法令被批准为“英商利顺德大饭店股份有限公司”继续在华营业。那些失去权势的晚清贵胄、失利的军阀、官僚政客纷纷跑到天津蛰居,形成了一批所谓“寓公”的特殊人物。利顺德饭店就成为这些寓公们的安乐窝、避风港。黎元洪曾在这里设立临时总统办公室;末代皇帝溥仪也是利顺德饭店的常客,与婉容在这里跳舞;蔡锷和小凤仙在这里约会;少帅张学良在这里与赵四小姐相识相知;北洋政府五个大总统中四个与利顺德饭店有着密切联系。

1937年,侵华日军强占了利顺德饭店,更改店名为“亚细亚饭店”。原饭店董事长海维林及所有英国股东一起被关押到山东潍县集中营。新的饭店副董事长梁炎卿之子梁文奎成为傀儡管理者。1945年日本战败,美军司令洛基中将抵达天津准备对日受降仪式,并将司令部设在利顺德饭店。

1949年1月天津解放。2月13日上午,全市各界举行十四万人大游行庆祝天津解放,下午黄克诚、黄敬、黄火青、杨成武等市政府领导及各界代表齐聚利顺德饭店大厅,召开庆祝天津解放联欢会。利顺德饭店这座当时已八十多岁高龄的西洋式老建筑随着天津的新生步入了新时代。

1952年3月,利顺德饭店移交给人民政府,随之更名“天津大饭店”,成为天津市外事和政务接待中心。1984年,天津大饭店与香港正豪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签订经营管理聘用合同。1985年,经过为期一年的改造工程竣工,年已百岁的古老饭店宣布中文名恢复为“利顺德饭店”。

1987年7月,老饭店东侧面对海河的方向,一座现代化的七层豪华饭店大楼竣工。如今,已经156年的利顺德饭店不仅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更是一本厚厚的历史见证书记载着百年来的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