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军阀趣谈
文:鱼缸养花
一、封建社会的军阀
在中国古代,每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都没有违背上升、顶峰、衰落、灭亡的规律,有的甚至还没经历高峰就二世而亡。王朝的衰败随之而来的是诸侯林立、军阀割据以及无休止的战争,导致生灵涂炭。例如周朝末期的春秋战国诸侯国争霸,汉末的诸侯混战、三国鼎力,晋末的南北朝王国争锋,唐末五代十国乱战等等。这时候,百姓就会遭受无尽的战争之苦,中国社会人口急剧减少。
纵观古代历史,每当军阀之间开战,失败的一方基本上难逃厄运,被杀、自杀、家灭、族灭,胜利者也会利用一切手段、不惜一切代价彻底的消灭对方,斩草以后还要除根,以绝后患。
秦灭六国,六国国君两个投降四个被俘虏,这六个国君有三种结局:被杀(或全族被杀),流放饿死(或全家流放饿死),下落不明(估计被嬴政干掉了)。
汉末诸侯割据,各诸侯除了正常病逝的,如陶谦、刘表、刘备、曹操、袁绍等,大部分不是自杀就是被杀。自杀的有:冀州牧韩馥(忧惧自杀于厕)、公孙瓒(与袁绍战,兵败自焚)。被杀的有:刘岱(与黄巾军战)、鲍信(与黄巾军战)、孙坚(与黄祖战,被射杀)、马腾(被曹操杀,夷三族)、张邈(被部下杀)、张超(被曹操杀)、桥瑁(与刘岱火并,被杀)、张杨(被部下杀)、孔融(被曹操杀)、袁遗(死于乱军)。
晋末的南北朝是一个很夸张、很不可理喻的年代,除了诸国之间的攻伐、灭国、灭族,在一国内部,为了当皇帝,武将大臣杀皇帝、皇弟杀皇兄、皇叔杀皇侄、皇侄灭皇叔满门也都不是稀奇的事情。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最终李唐夺取江山,曾经的对手窦建德、王世充、李密、徐圆朗、萧铣等先后被李家斩杀。李二还在玄武门干掉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
唐末五代十国,政权更替频繁,被更替的诸侯王绝大部分没有得善终。朱温弑杀唐昭宗,受唐哀帝让位建立后梁,后被次子朱友珪所杀,朱友珪随即又被弟弟朱友贞推翻。可见当时的混乱与南北朝比,不遑多让。
元末农民起义,朱重八笑到最后。元军杀掉了(或者被俘后自杀)韩山童、周子旺、彭莹玉、芝麻李;徐寿辉被部下陈友谅杀掉;朱元璋干掉了陈友谅(兵败战死)、张士诚(被俘自缢而死)、明升(明玉珍之子,全家流放至高丽)、韩林儿(韩山童之子,被朱元璋所救,又被秘密杀死)、刘福通(被朱元璋所救,又被秘密杀死);朱元璋又干掉了蒙元。
二、民国时期军阀趣谈
清朝灭亡,封建王朝成为过眼云烟,进入了民国时期。民国是号称比三国还乱的时代,大小军阀林立,派系混杂,征伐不休,导致民不聊生。
民国时期的军阀,有个有趣的现象,和历史上冷兵器时代的封建军阀有所不同。军阀之间打仗,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交战双方或者几方可以头破血流、打生打死,这都无所谓,只要一方通电下野,什么仇恨都不计较了。人身安全会得到保证,不会再遭受到迫害,个人的财产还可以得以保全,甚至大家可以坐下来,一起喝喝茶、听听戏、搓搓麻将。如果赶尽杀绝,是坏规矩的。
下野,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隐退,有两种结局。
第一种:失去了自己的地盘,军事力量要么被瓦解收编,要么失去控制、形成了新的军阀派系;不得已自己或则去其他势力范围担任无权无势的高官,或者到列强在中国的租界当寓公,或者远渡重洋一段时间,美其名曰考察。典型的例子有北伐战争的吴佩孚、孙传芳以及中原大战的冯玉祥。
第二种:地盘和军事力量还在控制之中。我打架打不赢你,但是你也无法击溃我的主力部队,为了避免双发都把部队打残了,我主动宣布下野,我溜达一圈儿,你爱干嘛就干嘛,但休想染指我的地盘和军队。风声过后,待时机成熟又东山再起。典型的例子有中原大战的阎锡山以及好几次宣布下野的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
三、民国时期的一些军阀大战
1、张勋复辟
1917年,张勋率5000“辫子兵”,拥戴已退位的清末代皇帝溥仪复辟。段祺瑞组成讨逆军,击溃“辫子兵”,张勋逃入荷兰使馆。段祺瑞政府对张勋发了通缉令,但一直没有缉拿的行动。
1918年,北洋政府特赦张勋。获自由后一直蛰居津门德租界寓所。1920年,张作霖提出恢复张勋长江巡阅使兼安徽督军之职,被张勋拒绝。后来,徐世昌甚至还请他出任全国林业督办,依然被拒。
2、直皖战争
1920年,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吴佩孚、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为争夺北京政府统治权在京津地区进行战争。直系和奉系军阀合作击败皖系军阀,共同取得北京政权。段祺瑞被迫辞职下台。
3、北伐战争
1926~1928年,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为推翻北洋军阀发动的统一战争。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重创了军阀张作霖的军队。吴佩孚下野,定居北平,种花、养鸟、著作、研究佛学;张作霖,离京返奉,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孙传芳,逃往沈阳,投奔张学良,后隐居天津。
4、蒋桂战争
1929年,蒋介石与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爆发战争。这场战争桂系战败,势力被大大削弱。李宗仁,退回广西,蒋介石开除李宗仁党籍;1930年了反蒋的中原大战,战败,退回广西;1931年、1936年与陈济棠反蒋;后参加抗日,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5、中原大战
1930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发生的一场新军阀混战。最终以蒋介石的胜利告终。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
阎锡山通电释权归田,蛰居大连,遥控山西军政,后又返晋东山再起。冯玉祥,失去对军队的控制,其旧部掌握军队,但都各自为政;后隐居泰山读书,继而又在南京国民政府认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四、违反潜规则、坏了规矩的事件
1、孙传芳被刺杀
1925年,奉浙战争爆发。张作霖任命施从滨为安徽军务善后督办兼第二军军长,南下迎击孙传芳部。在蚌埠地区作战中,施从滨遭孙传芳部俘虏。
1926年,孙传芳将施从滨斩首,并暴尸三日。
1935年,施从滨之女(过继)施剑翘刺杀孙传芳于天津居士林佛堂。
2、韩复榘
从1930年至1938年,韩复榘统治山东近八年之久。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韩复榘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山东军事,承担黄河防务。日军进攻山东,德州血战韩部三个师损失过半,加之蒋介石调走韩部所属炮兵,韩复榘转变态度,为了保存实力,不战而退放弃济南,主动放弃了黄河泰山的天险。后,李宗仁电令其死守泰安。韩复榘回电:“南京不守,何守泰安。”另外,韩复榘曾同刘湘秘密联络,企图发动反蒋运动。种种行为使蒋介石下定了肃清他的决心。
1938韩复榘被军统枪决。
韩复榘事件事关民族大义,所以蒋介石干掉韩复榘(公私皆有)没有受到多少非议。
五、蒋介石的三次下野
在政坛,以退为进,火候把握得好,回来就能获得比之前更大的成果;如果把握不好,一旦退了就成了真退,再也没有回来之日。蒋介石就把以退为进玩得很精妙,漂亮的下野,就玩了三次。每次下野,军权财权都牢牢的控制在手里,把政治对手整的服服帖帖,最后还得求他出来拯救危局。
1927年蒋介石收到了国民党诸多大佬的埋怨反对,他们转而支持汪精卫,在第一次北伐成功后蒋介石不得不下野。然而,蒋介石的下野也得到了包括张治中等很多人的同情。蒋介石的另外一个收获就是娶了宋美龄,而宋美龄也确实对蒋介石帮助很大。1928年,国民党改组国民政府,蒋介石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而汪精卫等人被禁止参会。
1931年,蒋介石第二次下野。由于有了经验,这次下野他留了后手。在离开前,将亲信任命到各重要职位上。又指使大舅哥宋子文对外借款,随后辞去财政部长职务,为下一届政府的运作制造了诸多障碍。
新政府遇到财政危机,运作不畅,日本又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国民党召开全会,恢复军事委员会作为国民政府最高军事指挥机关,由蒋介石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1949年内战大败,蒋介石连遭内部和美国的不满,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因为已经有过两次下野的经验,蒋介石把第三次下野的后路安排得更加详细。蒋介石 “引退”,回到奉化,但仍幕后操纵党政军大权。12月,蒋介石败走台湾,并带走大量黄金储备。
后记:
对比古代封建时代的军阀和民国时期的军阀,为什么在古代,军阀之间的征伐不死不休、斩草除根、祸及宗族,而在民国的军阀战争中很少有赶尽杀绝的呢?
有人说是因为古代是家天下的社会,人也未完全开化,为了己家千秋万代,统治者会把潜在的威胁者彻底根除;有人说冷兵器时代,不赶尽杀绝一方很容易东山再起,然后把自己灭了,所以另一方一定要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有人说到民国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军阀之间只是理念不同、利益不同,一方在达到目的之后,没必要赶尽杀绝;有人说民国军阀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派系、出身、经历,通过关系总会扯到往日的情分,不好真的下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