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万人的准噶尔汗国与清朝长达七十年的较量
来源:话小房
自1644年,清军被吴三桂引入关开始的逐鹿中原,一统天下的进程中,先后两年扑灭李自成,18年后结束南明,38年后攻克台湾。步伐从未停止的清军从1717年到1727年的十年之间,又相继发生了定西藏之战,定青海之战,布尔哈屯之战等战役,收纳青藏高原地区,完成西藏整个版图的攻占,此时整个清朝面对的只有虎视眈眈的西域地区。这个曾经在两汉经营下日益壮大的地方,历经千年洗礼发展,也有了与清朝分庭抗衡的能力。
历史上在这个西域先后与清朝抗衡的有两个军阀。早期的是噶尔丹创建的准噶尔汗国,后期是英俄列强支持的中亚浩罕国军阀阿古柏。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与之清朝对抗70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准噶尔汗国,而不是被左宗棠一年半击败的阿古柏军阀。这个可以和清朝盛世鏖战70年的汗国绝非一般,在清朝早期的战争中,70年的鏖战,80多年的纠葛,百年的影响绝不多见,所以得仔细探究一下。
准噶尔汗国的前世今生。
其实说起准噶尔,知道地理的朋友一定会想起在天山山脉的塔里木盆地上面就是准噶尔盆地,位于中国西北边陲的第二盆地,面积几乎与日本差不多大,而这里就是曾经雄踞中亚400万平方公里的准噶尔汗国的腹地之所。
准噶尔汗国并不是突然产生的,只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字,最为人熟知的可能就是瓦刺,大明土木堡之变的主要缔造者,俘获朱祁镇,直达北京门下。要不是于谦当机立断的京师保卫战,之后的大明存亡与否也就可想而知。后来瓦刺内部矛盾,互相清洗残杀,传统破坏,继承人选,血脉纠葛,瓦刺日渐衰弱。准噶尔部属于的卫拉特部为了更好的生存开始西迁。
西迁的卫拉特五部盟主固始汗1636年向后金臣服,1646年卫拉特各部首领22人向清朝确认主属关系,缴纳贡奉。直到噶尔丹的出现,整合部落,建立准噶尔汗国,四处征伐,开始了与清朝争夺漠南漠北的土地和权力,攻入东蒙古,进入内蒙古开始了正面的交锋。
清朝与准噶尔汗国交手的原因。
比较明显的有两点,一点是准噶尔汗国早期是向清朝臣服的,现在向清朝发起挑战,侵略周边各国,无非是一种背叛,不打击不能服众;第二点就是侵犯了清朝的土地,不论是占有东蒙古还是喀尔喀这个都属于边境作战,后喀尔喀归顺清朝,整个外蒙古属于中国土地,噶尔丹进军内蒙古的时候,意味就不一样了,这是侵略,何况自己的土地被侵犯。
然而更深层次的就得提到早期的清朝。满清的立国之本是“满蒙联姻”,这个努尔哈赤开始的维持近乎三百年的联姻制度,对于清朝的统治,边关的守护意义深远,基本上就是维持稳定的基石,是不能被打破的。
而噶尔丹的目的就是进一步统一蒙古各部,重现成吉思汗的无上荣光。这无异于冲击着整个清朝的国策,摧毁“满蒙联姻”制度的稳定。这是两个帝国的利益冲突,更是决定一个王朝的生死,准噶尔汗国在激发清朝的内部矛盾,没有蒙古各部的漠北,光靠自己的八旗二十万人马无法驾驭整个庞大的中国,所以这是个关乎清朝生死的抉择,所以才会有近七十年的战争,八十多年的纠葛。
为什么清朝会用了七十年才平复?
在整个清朝的攻掠史上,七十年绝对是个很长的时间,而且对付的仅仅只有75万人口,5万常备军的国家,更是显得时间久远,甚至出现多次数万人全军覆没的记录,与此同时对面还有虎视眈眈的沙俄,这个七十年对于清朝而言漫长,又迫在眉睫,他既要通过这一战收复西域,也要通过这一战继续维持“满蒙联姻”国策,逐渐增加整个清朝的能力,更要通过这一战宣示主权和权威,然而这一战维持了近七十年,或许康熙,雍正自己也没有想到1688年开始的战争一直到1758年才结束。
地理位置限制。
清军面临着中原王朝对于游牧民族的一样子的困境,粮食运输,地理环境的陌生,易被埋伏,更让士兵士气衰退。古代战争擒贼先擒王其中有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军队丧失士气,纪律。这些对于初来乍到的清军极其不利。
与此同时与江南地区相比就是气候温差,内陆的西域昼夜温差大,这种气候是最难克服的,夏季高温近五十度,冬季平均零下二十度,这样的环境是不能战斗的,加上平时气候温差,“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么形象,平叛绝非易事。
气候决定着很多。就像项羽和刘邦楚汉争霸,刘邦数十万军队功亏一篑,仅剩十几人,被追击之时,被突然的狂风所救;明朝李景隆眼看就要消灭朱棣父子,突然降温,北平一下子变成冰城,南方的李景隆一下子被北方的朱棣击败,瞬间逆转。而清军早期是无法克服温差大,水少的西域环境,何况还要时常注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尘暴威胁,涉地未深的清军根本无法感知,哪怕知道也无法逃脱,没有绿洲,只有干旱和枯竭,这完全是考验一个士兵整个的适应能力和将军的学习能力。
准噶尔汗国的本身发展与实力,俄国的武器援助。
准噶尔汗国这个75万人口,5万常备军的国家,看上去不值得一提,然而他在辉煌时期也曾经雄踞中亚,占地四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先后灭亡察合台汗系的叶尔羌汗国,远征西藏,抵挡俄国侵略,迫使俄国承认其地位。
为什么这么强悍呢,不得不提及准噶尔汗国的改革。一是统一文字,取代之前的蒙古文,从而提高民族的凝聚力。二是长时间的锻炼,春天射猎,夏天军事训练,四季都为兵,没有任何消极想法,不为一点点胜利而自得意满;三是强大的骑兵队伍,三万骑兵既有原始的蒙古骑兵色彩,又有带火绒的火绳枪,加上俘获的俄国工匠,瑞典军官给予了准噶尔汗国走向火器进程的新世界,这个装备着火器的骑兵在与东蒙古和哈萨克的战争中屡屡获胜,与清朝也胜负参半。之后准噶尔对于火器的痴迷近乎是全部,接近百分之四十的军队全部装备火器,这些武器设备均来自俄国,包括后期的阿古柏的武器也来自俄国。总的来说骑兵质量比清朝的质量高,火枪也不次,唯一缺乏攻城利器大型火炮。
总结
之后乾隆为什么可以灭掉准噶尔帝国。表面是天灾人祸,准噶尔内部的天花雪灾积压,内部纠纷战乱,更多的是长时间的战争消耗,75万人口的国家与大清消耗七十年,所需绝非简单的数字,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清朝早期康熙一直注意在平定三藩战争,无力管辖西北地区,何况长途跋涉绝非易事,所需要的粮食运输也非少数,直至乾隆时期准噶尔内部问题,很多部落纷纷倒戈,汗国岌岌可危才促成整个远征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