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不爱用盾牌?考古告诉我们的故事

来源: 燃烧的岛群

图1. 全副武装的魏武卒

好莱坞大片里,古罗马军队的短剑大盾吸引了不少眼光,齐整的队形,高昂的士气,反而是中国的武术片只讲究飞来跳去,招式花哨,战争片更是拍得乱七八糟,群演穿得破破烂烂,一看就出戏。很多人误以为中国不爱用盾牌。

这事还是让我们从考古的发掘来回顾一下。

殷商乃至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主要有两种盾牌:双弧盾和塔盾,多配合短戈,短剑,长矛三种兵器使用。尤其是大盾的出土表明,中国也存在过类似罗马希腊式的盾牌阵部队。

秦兵马俑目前出土盾牌甚少,可能跟秦俑兵器多半被收走有关。但秦俑姿势也多为持长兵,这表明秦军的风格是一支偏向进攻型的军队。同一时代的魏武卒携带有大盾短剑长戈,训练精良,身体素质好,是难得的职业军队。

这一时期还属于青铜武器盛行的时代,青铜武器重量大硬度却高而脆,不适合制成太长的剑,而短戈配合盾牌的使用方式更为实际,短戈用铜不多质量不大,攻击动作类似于拿把榔头的敲凿动作。

汉代兵马俑相比秦代形制大大缩小,汉俑持盾者数大幅增加,此时的盾牌多是双弧盾,与剑合用。杨家湾兵马俑多见其将剑扛于肩上的携带方式,说明汉代的盾剑兵很可能只带盾和剑,剑如长矛一般扛在肩上而非挂在腰间。

图2. 杨家湾扛剑持盾汉俑

东汉开始,双弧盾这种样式复杂的盾牌逐渐让位于表面带有弧度的长方形盾牌,说明盾牌的制作工艺要求下降,产量提高,盾牌防护面积也增大。

从西汉流行的画像石中可以看出,当时比武最常使用的兵器要么是戟,要么是刀盾,盾牌还进化出了一个特殊品种既钩镶,说明盾牌在东汉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很可能是铁制兵器的普及和冶炼技术的发展,铁制的刀剑既轻又硬,使更多的战士有体力同时携带攻击武器刀剑和防御武器盾牌。

刀取代剑成为盾牌兵的最主要使用兵器,环首刀超长的刀身利于直刺,从出土的刀剑盾形制来看,相比于罗马式样的大盾短剑,中国古人更喜欢小盾长刀,罗马攻击先用标枪远程投掷,再用盾牌冲撞,短剑突刺。

中国古战场有专门的弓箭手部队实施压制,长枪兵适用于战斗技巧较差的新兵,个人技战术简单,老兵则装备刀盾,不仅对远程火力拥有一定防护力,近战伤亡也能得到有效控制。


图3. 三国 吴国 持盾俑

魏晋南北朝时代出现了大量的重装骑兵,北方出现使用大型盾牌的铠甲武士,甚至发展出一种特别的形象,叫镇墓立盾俑。盾牌仍然是与长刀配合使用,汉兵持盾则无甲,穿宽松武袍,异族士兵,则多是盾甲皆配,尤其到隋代之前,不仅盾牌体积大增,甲胄也愈加精良,对防御更加重视。

究其原因,当属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乱世,军队职业化程度大大提升,生产力更多地转变成军事力量,有经验的老兵更需要在战斗中得到有效保护,因此促成了防御武器盔甲和盾牌的大量装备。

图4. 南北朝 立盾俑

隋唐时代,中国的盾牌多为五边形,并一直使用到清末。敦煌壁画表明开始出现矛盾兵,刀盾、步槊是步兵两种主要配置。自五代始,盾牌开始出现一个大变化,单兵盾牌逐渐消失,大型立盾出现,直接反映就是《武经总要》可见大型步兵立牌。

此时的汉族军队,一方面通过大量弓弩放箭杀伤敌人,一线用大型盾牌和长兵器阻挡敌骑冲锋,可惜宋代缺马而骑兵不强,故宋多败,唯靠重甲步兵硬撑。

明代是盾牌的复兴时代,此时盾牌主要包括圆形团牌和五边形长牌,戚继光发明的鸳鸯阵里同时使用两种盾牌配合,藤牌开始广泛在南方使用,西藏古格王朝也有使用藤牌的记录。盾牌使用是配合短刀使用,辽东,高丽等地喜欢用圆盾配合雁翎刀。考虑到中国北方骑兵不少,这种木制圆牌可以背在背上随骑兵机动。


图5. 清朝 虎衣藤牌兵

清代开始,火器使用日益增长,盾牌的防护力愈加力不从心。满清骑射得国之后八旗军日渐堕落,盾牌传承明制但是数量日少。鸦片战争中身穿虎衣,手拿藤牌的绿营军冲击英军,则是沦为他国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