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电报线的延误建设对中法战争的关键影响

在清朝开始架设电报线之前,中国的军事情报和军事命令主要依靠驿站传递,最紧急的信令号称“八百里加急”。

一日一夜快马行八百里,只是在平原大道上的理想状态;在山区和道路崎岖处速度会大大降低,甚至下降到一日一夜只能行四百里,甚至二百里。

1844年美国画家摩尔斯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电报在铜线中的传输速度接近光速


摩尔斯

1861年爆发的美国内战,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采用电报通讯的战争。美国北方铺设了24000公里的电报线路,并设置独立的军事电报部队,获得对南方的绝对情报优势。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因越南地位问题,爆发了中法战争(清法战争)。

中法战争是清朝第一次采用电报传递军事信息的战争。

1,因电报线路未能及时铺设,导致谅山之南的观音桥之战,使和谈已初步成功的中法两国战争急剧升级,最终使福建船政海军全军覆没。

战争初期,法军因轻敌,屡屡受挫于刘永旗的三千黑旗军。后来,法军相继在越南的山西、北宁取得胜利。法国茹费理内阁对清朝的战斗意志捉摸不透,想见好就收,派窝尔达舰长福禄诺和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和谈。

福禄诺是个业余外交家,早年在天津停泊军舰时和李鸿章认识,还是法国总理茹费理的好友。

福禄诺和李鸿章只花了几天时间,就敲定了条约,双方同意先签一个原则性的简明条约,具体的细节在三个月后再继续谈判。

公元1884年5月 11日(甲申年清光绪十年四月十七日辛酉),李鸿章和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史称《李福协定》),一共有5条,主要内容为清朝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中国声明自北越撤兵,调回边界;法国不索赔款;法国不伤中国体面;中国同意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

似乎双方都顾及对方的面子,条约并不苛刻,皆大欢喜,握手言和。

其实双方匆匆完成的简明条约,因理解不同,最终酿成大祸。

首先“调回边界”一词就有歧义,李鸿章认为清军只要回到边界地区的谅山、老街一带就算是调回边界了。而福禄诺的理解是清军要调回清朝边界一侧。

最致命的第5条,法文本和中文本竟然严重不一致:法文本规定条约执行和详细条款应在“三个月内”完成;中文本说的是“三个月后”。

公元1884年 6月13日,对法国强烈主战的左宗棠进入军机处。

此时的清朝军队已推进到谅山以南100里处,李鸿章担忧会和法军发生冲突,请求军机处将前线军队撤回谅山一带。

军机处却下了一个强硬的命令:

仍扎原处,不准稍退示弱,亦不必先发接仗,倘法兵竟来扑犯,则衅自彼开,惟有与之决战!

公元1884年6月22日,根据自己对《中法会议简明条款》的理解,法军派出杜然中校的1千军队到达谅山以南40里的沧江边,准备前往越南北方接管地盘。

沧江对岸的观音桥驻扎着桂军提督万重暄的三千清军。

23日(闰五月一日甲辰)清晨,法军渡过沧江。提督万重暄派出信使向法军将领杜然中校送达照会:

贵国人福禄诺于返法前,曾在天津声言,将在二十日后派法军巡查北圻,粤西军应回扎至若干地点,吾等所知与贵带兵官相同,贵带兵官欲吾等撤至边境,然吾等须获得总理衙门知照始能撤退。吾等无意破坏天津简明条款,该条款规定我军向边界撤退,然吾等需要一纸命令以为吾等行动之依据,是以不应以无谓之战斗破坏和平。吾等特请贵带兵官设法发电报至北京,要求总理衙门发出指示。提出要求及获得答复均不费时,我军一旦接获总理衙门通知,即整队拔营撤出越南返回镇南关,中法两国业已媾和,吾等不应促发新冲突也。特此照会法国带兵官,须至照者。中国官军营官李、王、卫。

在之前,李鸿章私下里通知了广西巡抚潘鼎新等人,法军将会到越南北部巡查,为了防止不必要的冲突,请相机酌办,言下之意是把军队撤回边境。

驻扎越南的很多将领是淮军的旧部下,但李鸿章是北洋大臣,无权调动这些军队。这些军队只能由军机处和总理衙门来调动。况且军机处下了原地驻扎的命令。

李鸿章和广西巡抚潘鼎新煞费苦心,希望通过法国人的电报直接将压力传递到总理衙门,让总理衙门看到一触即发的战争威胁,从而稍稍撤军,避免战争危机。

西贡到香港、上海的海底电报线早已铺设,法国占领河内后,西贡到河内的电报线也以架设。法军如果拍发电报到清朝北京的总理衙门当然是非常迅速的。

但傲慢的法国杜然中校断然拒绝了照会的要求。

万般无奈的桂军提督万重暄只好说,如果法军不愿意发电报,他可以向广西巡抚请示,但广州到龙州的电报线还没有完工,广西巡抚驻扎的桂林还不通电报,需要驿马传递,巡抚再通过驿站到最近的南宁电报站向北京请示,来回最少需要6天时间!

实际上,广州到广西龙州的电报线将在一个月内完工!

如果广州-龙州电报线能提前一个月完工,前方将领可以通过战马将电报送到龙州(谅山到龙州只有120华里),直接通过电报线发给北洋大臣李鸿章,由李鸿章转交总理衙门来解决火烧眉毛的战争危机。

从违约责任和事后清朝的赔款意愿,总理衙门很有可能会下令撤离观音桥,从而避免战争。

如果广州-龙州电报线能提前一个月完工,通过电报线的传输,信息可以在一天内传回观音桥的前线。

只要等一天时间,就可以避免无谓的纷争,法军的杜然中校也愿意乐观其成。

但听到至少要花6天时间,杜然中校认为清军是在拖延时间,给了清军一个小时的让路时间后,悍然下令前进。

结果遭到清军的突然袭击,法军的两个越南雇佣兵连首先溃逃,战斗持续到夜晚。第二天法军抢回部分军粮,抛弃所有辎重逃走了。法军共阵亡24人。

观音桥之战后,法国大怒,认为清朝撕毁协议,要求赔偿3500万两白银,并威胁占领台湾基隆和福州作为赔偿质押。


福建船政局

清朝自知理亏,将军队撤回谅山,派曾国荃为谈判代表,只同意赔偿50万两的抚恤金。

双方谈崩,法军出动海军占领了基隆,炸平了当时远东第一大造船厂福州船政,毁灭了福建海军的9艘军舰,外加南洋海军的2艘军舰。


马江之战

如果清朝早一个月修建好广州-龙州电报线,就不会有观音桥之战,也就不会有马江之战;没有马江之战,福州船政就不会被毁灭,福建海军就不会被全歼;如果福州船政、福建海军不被毁灭,中日甲午海战时,福建可以提供10艘2千吨开济级的战舰和10艘千吨广乙级的鱼雷船(装备3门江南制造局的120mm速射炮,18寸鱼雷发射管4具,航速16.5节),清朝至少在鱼雷船上占据绝对优势,10艘广乙级的鱼雷船至少可以抵挡一艘吉野号。

因为大清的腐朽,一切只能呜呼哀哉!

2,西方国家在中国铺设的早期电报线路。
1865年,英国准备铺设从川沙海边到上海的电报线路,派驻上海领事巴夏礼向上海道申请。清朝官员没有正式拒绝,只是借口不能保护:

将来被百姓拆毁,地方官亦不能代为保护。

英国人通过上海利富洋行在浦东竖起电杆准备铺设电线,清朝官员却在晚上派民工把电线杆全部拔走。

清朝无知的顽固派认为在地上插电线杆破坏中国的风水,大力反对铺设电报线。

1865年,总理衙门下令给各地官员不准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电报线:

“中国地势与外洋情形不同,倘任其安置飞线,是地隔数千里之遥,一切事件,中国公文尚未递到,彼已先得消息,办事倍形掣肘。且该线偶值损坏,必归咎于官民不为保产,又必丛生枝节。……是以叠经本处力为拒绝。”

李鸿章刚刚开始搞洋务运动,发现了电报对军事、政治的巨大好处:

“铜线费钱不多,递信极速。洋人处心积虑要办,将来不知能否永远禁阻。鸿章愚虑,窃谓洋人如不向地方官禀明,在通商口岸私立铜线,禁阻不及,则风气渐开,中国人或仿照外洋机巧,自立铜线,改英语为汉语,改英字为汉字,学习既熟,传播自远,应较驿递尤速。至若万不能禁时,惟有自置铜线,以敌彼飞线之一法。”

早期在中国沿海铺设电报线缆的主要是英国大东电报公司和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双方合作,划分了势力范围。

1870年5月13日,大北电报公司与大东电报公司签订合同,合资铺设从欧洲到香港、上海的海底电缆;大北电报公司经营区域范围在北方,向南不得超过香港,而大东电报公司在南方经营,向北不得超过上海,沪港之间的电报业务收益由双方平分。

1870年,鉴于中国陆地无法铺设电报线缆,由英国出面,向清政府提出海线铺设电报线路的要求。清朝是一个陆地国家,当时还搞不懂领海权意义,心想海里的线缆破坏不了陆地的风水,就同意英国的海缆计划。

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铺设了香港-厦门-宁波-吴淞的海底线缆,英国大东电报公司铺设了欧洲-印度-新加坡-西贡-香港海缆。

3,清朝铺设的早期电报线路。

1877年,福建船政大臣兼福建巡抚丁日昌认为电报是海防的必需品,从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购买了福州至罗星塔的电报线,成为中国自营的第一条电报专线。丁日昌又架设了台湾的第一条自建电报线。


丁日昌

丁日昌成为中国电报第一人。

1879年,李鸿章在大沽北塘海口炮台和天津架设了一条电报线路。

1880年9月,李鸿章奏请铺设天津至上海的陆路电线,终获批准。李鸿章又设立天津电报学堂,创立电报总局,以盛宣怀为总办。

1881年11月,津沪电报陆线竣工。

但上海的电报到了天津后,仍然通过驿站传递到北京。

大脑如铁核桃文玩般的清朝顽固大臣以妨碍龙脉为名,禁止电报线路架设到北京。

1883年8月,李鸿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实施了津沪电报线的第二期工程,也只是从天津延伸到了通州。一直到1884年中法战争白热化,李鸿章的电报线才延伸到北京城。

这时,港粤商人成立的华合电报公司,从广州架设陆线到了香港九龙。

李鸿章的上海电报局开始修建苏浙闽粤陆线,与华合电报公司的陆线连接。该线1883年2月开工建设,到1884春夏之交完成,总算赶在了中法观音桥之战前完工。

4,中法战争中的西南电报线路建设。

随着中法战争在越南的不断升级,清朝希望通过电报快速传递信令。

但还是迟了一步。

1883年底,在盛宣怀的主持下,修建广州-梧州-南宁-龙州的电报线路,全长1600里,花费10.2万两白银。此电报线路在1884年闰五月完工,一共用了不到半年时间。

根据前文,法军的杜然中校正是在1884年闰五月一号在观音桥与清军发生冲突。当时的广州-梧州-南宁-龙州的电报线路还没有完工。

守卫观音桥的清军需要六天时间才能沟通总理衙门。

清法双方的前敌将领因为电报问题沟通不畅,终酿成大祸。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腐朽堕落的清朝统治者对西方科技的敌视,傲慢自大,更谈不上什么对优秀制度、文化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