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邮政源于人们通信的需要,是历史上起源最早、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通信方式。邮政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邮政企业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及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邮政服务的重要职能。

中国邮政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邮政作为对社会普遍开放的、以传递信函为主的官方通信机构,始于17世纪的欧洲。可以说邮政起源有两个,一是古代邮驿,二是私人寄递组织。

一:邮政的产生和邮政的第一次改革

从邮驿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邮驿是专为官府服务的,民间通信只能是靠托人捎带或派人专送。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人们相互书信来往增多,促使一些教会、大学、城市和商业组织设置各自独立的邮递组织。法国巴黎大学在13世纪初开办了专门为学生寄递信件和送款的邮递组织,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私营寄递组织。后来,私营的寄递组织发展很快,有的寄递组织持续了几百年。如15世纪由塔克西斯家族经营的私营寄递组织,到16世纪中叶其邮路网络几乎伸展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有邮递人员两万名,是世界上最大的私营寄递机构,存在了三百多年。

传统邮政的形成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法国于公元1477年建立了皇家邮政。英国于公元1516年委派邮政局局长,组建了邮政通信网。但这些官办邮政起初不为公众服务,直到1600年前后才开始合法地传送私人信件。英国于公元1635年,法国于公元1672年宣告邮政由国家专营。私营的寄递组织被国家邮政所取代。

世界第一枚邮票“黑便士”

奠定传统邮政基础的是邮政的第一次改革。公元1840年,英国政府采纳了罗兰·希尔在《邮政改革:其重要性与现实性》一书中的观点,对邮政进行了改革,我们可称为邮政的第一次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实施均一资费制;采用邮资预付和发行邮票;重申邮政由国家专营,业务向所有用户开放。当年发行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套邮票——黑便士邮票。罗兰·希尔的邮政改革思想很快在世界许多国家传播并接受。罗兰·希尔的邮政改革思想之所以能够风靡世界,与当时的西欧和北美开始了工业革命密不可分。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化大生产、经济文化的联系和国际交往,都需要高效、安全、方便的邮政通信服务,特别是现代交通工具火车、汽车、轮船和飞机的发明与使用为现代邮政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本,因而大大推进了各国建立和普及邮政的进程。

这一改革是世界邮政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明确了传统邮政的基本特征,为后来各国邮政确立了一个基本运作模式。

二:我国邮政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我国邮政创立前私人寄递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的私人寄递组织主要有传递民间的书信、物品、办理汇票的民信局,以及专营海外华侨信件、汇款的侨批局。民信局始创于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清朝末年,民信局发展到几千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间通信问题。民信局邮资的收取标准,由各信局自定,一般由寄件人收件人各付一半,一封平件按路程远近收费不等。有时可以议定按年收费。如遇紧急信件,可将信封烧去一角或插鸡毛一片,以示火急,并格外增加资费。民信局服务周到,手续简便,对重要客户和大宗业务还可以给予更多的优惠,但由于其经营分散的特点,在1896年清代国家邮政官局成立后,无法与邮政官局竞争,加上官方对民信局业务的限制,使民信局的经营逐步走向衰落,1928年,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召开交通工作会议通过决议:“民信局应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一律废止”。到1935年1月1日全部停办。侨批局在19世纪初逐步发展起来。1934年,侨批局已发展到322处,分局2363处。侨批局服务周到,受到侨胞及其家属的信任。侨批局一直保留下来,解放后,有的纳入邮局的委代办机构。

在我国邮政产生前,外国在我国开设了邮局。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阶级腐败无能,帝国列强纷纷入侵,并在中国设立所谓“客邮”。“客邮”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领土上强行设置的外国邮局。中国邮政实质是在帝国主义官办“客邮”和商办“书信馆”的直接操纵下建立起来的。英国首先于1842年4月25日在我国开办邮局,直属英国邮政总局领导。此后,法、美、日、德、俄等国纷纷效法,相继在我国设立邮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在中国各地开办邮局更加泛滥。各国在华邮局、野战邮局、代办所等多达340余处,不仅在沿海沿江通商口岸,而且到内陆和边疆。这些各国自设的邮局,不受中国政府的管辖,各自执行本国邮章,使用本国邮票,却加盖中国地名的邮戳,也发行了少量的特制邮票。“客邮”实为侵略产物。

1878年3月,清政府批准兼办“海关邮政”的海关总税务司在天津、北京、烟台、牛庄、上海五处试办邮政,开始收寄公众邮件并于当年6月由天津华洋书信馆在上海印刷了中国第一套“大龙邮票”且公开发行,揭开了中国邮政的序幕。

1.“客邮”

自1840年中国封建王朝闭关自守的大门被资本主义侵略者打开后,中国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首先是英国在中国领土上任意开办英国邮局,接踵而来的是法、美、德、俄、日等国也在中国领土开办起他们自己的邮局,而清政府把这些掠夺中国邮权的外国邮局美其名为“客邮”。这些所谓的“客邮”,从沿海到内陆,直至边远地区的新疆、内蒙等地,几乎遍布全国。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客邮”的目的,并非为了方便我国人民使用邮政,而是为了对我国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目的而服务的。有些国家还利用“客邮”大量贩运鸦片、吗啡等毒品,走私漏税。“容邮”实际上是掠夺我国财富、毒害我国人民的场所。直到1921年在美国召开的九国太平洋会议和限制军备会议上,才通过撤销“在华客邮案”,但日本在东北和英国在西藏的“客邮”,都赖着不撤,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在西藏的“容邮”,直到1954年4月1日才移交我国。

2.海关邮政

海关邮政包括海关兼办邮政和海关试办邮政。鸦片战争以后,帝国列强纷纷在华设立驻华使馆,因清政府无力承担各使馆往来文件的传递事宜,遂于1866年达成协议,由英国人赫德担任总督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兼办此事,这就是“海关兼办邮政”。 1878年3月经李鸿章同意,赫德委派德璀林在天津等五处仿照西欧方式由海关试办邮政,开始收寄中、外公众邮件,这就是“海关试办邮政”。这一时期中国官方公文、报纸仍由驿站传递,而中国商人和民众不信任海关仍向民信局交寄邮件,所以形成了邮驿、海关邮政、民信局和客邮并存的局面。

3.大清邮政

由于多种寄递组织的存在,致使海关邮政生存艰难,于是南洋大臣刘坤一、北洋大臣李鸿章及赫德等人出于不同的目的,纷纷上书清廷,要求尽快正式开办国家邮政。1896年总理衙门根据张之洞建议与赫德所提出的邮章,奏清光绪皇帝批准,于当年3月20日开办“大清邮政”,这标志着中国邮政诞生。

但是,官办大清邮政的建立,并未能抑制“客邮”的泛滥。因为大清邮政仍无能力传递国际邮件,须经“客邮”经转才能寄达外国。因而大清邮政又与各国“客邮”签定互换章程,等于承认了“客邮”合法地位,使之更加猖狂,公然收寄国内商民包裹,并大肆走私漏税。中国政府虽有照会,但各国均置若罔闻。另一方面,“大清邮政”却与“民信局”展开竞争,凭借其官办特权,采取行政手段阻止民信局与轮船公司接触,要民信局到邮政官局登记挂号,并把信件总包交邮政官局转交带运,还采取总包加价和私运罚金等手段限制民信局。同时官办邮局也采取扩大业务、改善服务,甚至不顾邮差疾苦一再增加投递频次等竞争手段排挤民信局,终使延续500年的民信局于1909年以失败告终。

经过三千多年演变的古代邮驿,也因积弊严重,贪污腐化和效率低下而失去存在的意义,因而在多次“裁驿归邮”的倡议中日渐衰落,终于在1912年5月经北洋政府全部裁撤各处驿站。

从1896年清政府正式批准开办国家邮政起,直到1906年成立邮传部,邮政才脱离海关归邮传部,又几经周折,直到1911年邮传部才正式接管了海关邮政,英人赫德离职返英,法人帛黎又当上邮政总办,中国邮政大权仍在外国人手中。

4.中华邮政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于1911年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并诞生了“中华邮政”。但是,邮政大权仍然操纵在法人帛黎之手。自“大清邮政”开始,我国邮政职工为从英法代理人手中夺回邮政主权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直到“中华邮政”时期,先后经过20多年的曲折和斗争,于1922年2月1日在太平洋会议上,才通过撤消外国在华“客邮”的议案,除日本设在我国东北旅大及南满铁路沿线邮局和英国设在西藏的邮局外,其他“客邮”多于当年底撤消。

中华邮政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引入西方邮政管理制度,注意改善经营管理,使中华邮政能在北洋军阀连年混战期间扭亏为盈有所发展。中华邮政在人事管理上采用考试晋级制度,强调“选贤任能、信赏必罚,终身事业”;在各生产环节明确职责,核定定额,并实行考试录用新工和新工训练、试用制度,使职工晋级与工资收入相结合;在财务管理上,中华邮政实行高度集中和视察检查制度;劳动管理上制定严格的纪律考核奖惩制度;在业务经营体制上,实行总局集中垂直领导,现业局则按规模大小和业务多少分等,但相互之间业务往来关系一律平等。各局局长都经办具体业务和行政业务,均不脱产。邮区划分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并结合通信需要和效益合理布局。中华邮政时期经办的业务种类较多,范围也广;在邮运上利用火车、汽车、轮船、飞机、兽力车和自行车等各种工具。为了便于管理、统一要求,先后制定了“邮政纲要”、“邮政条例”,并于1935年7月5日颁布“邮政法”,使邮政法制进一步完善。

5.赤色邮政与中华苏维埃邮政

192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首先开辟了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并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为了适应革命斗争需要,各根据地都成立了“递步哨”、“传山哨”等通信联络组织。依靠广大群众,利用各种方式,监视敌人动向,传递军事情报,并且在根据地及国民党统治区建立交通站,传递消息、护送干部、运送物资。在此基础上,1928年首先在湘赣边区工农民主政府正式成立了“赤色邮政”,并于1929年发行了邮票。1930年在江西吉安成立赣西南邮政总局,1931年迁往兴国,改名为江西省邮务总局。1932年赤色邮政经过整顿改名为“中华苏维埃邮政”,并建立统一制度,发展为军邮和民用两种形式的通信组织。中央设立邮政总局,各苏区省设邮务管理局,以下设县邮局和邮站,统一使用中央苏区发行的邮票。在抗日战争期间,各根据地邮政组织以交通站形式继续做通信和交通向导工作,并在敌占区坚持斗争,在敌人封锁情况下千方百计完成通信任务。

在解放战争期间,邮政职工提出“一切为了前线”,“解放军打到那里,邮政就通到那里”的战斗口号,组织随军邮政支援战争。在各野战军设军邮总局,军以下兵团、纵队和师团中,分别设军邮分局、支局和交通站,组成一个完整的军邮通信系统,为解放战争的指挥联络、传递信息以及战士和家人通信做出巨大贡献。

6.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1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主管全国邮政和电信工作。1950年1月1日邮电部邮政总局成立。除台湾省外全国建立了各级邮政机构。

在三年恢复时期,主要是恢复和发展邮政通信事业,如接管和改造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对侨批局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使之逐步成为国营邮政的委托代办机构。

1953年以后,邮电部加强了邮电事业的建设,提高了业务和技术水平。如加强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邮政网的建设,建立邮电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建立新的企业管理制度。

1998年邮电体制进行了改革,实现了邮电分营。分营之后,邮政成为国民经济体系的一个部分开始独立运营。邮电分营使邮政职工有了自我经营发展的意识,调动了积极性;分营有利于邮政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邮政向集约化经营发展,为邮政网现代化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中心局体制建设和邮政综合网建设。

至此,中国邮政开始了由传统邮政向现代邮政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