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局设立与近代上海通讯

作者:徐锋华

西方列强攫取中国沿海沿江的航运权后,意欲从通商口岸向广阔腹地伸展,以扩大商品输出市场,谋求更大利润。中国幅员辽阔,内陆更是纵深悠长,为达到这个目的,“帮助”清朝发展现代通讯和陆上交通就显得尤其重要。

架设电报的利害关系

对于已经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西方各国来说,安设电报在技术上来说并非难事,关键是要取得清朝政府的同意。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列强纷纷要求在华设线,但都没得到批准,有些性急的国家在租界强行架设陆线,这当然会遭到清政府拒绝和中国人民抵制。

在上海,类似情况也发生了。1864年,上海税务司狄妥玛向时任江苏巡抚李鸿章提出请求,由吴淞架设电线到上海。李鸿章当时对电线电报的了解和认知也并没有超出同时代的普通老百姓,不过,有一点他非常明白,既然是洋人主动提出,肯定是有利于彼而不利于中国的,所以,李鸿章毫不犹豫地予以回绝。

1865年,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夏礼请求从川沙海边安设电线到上海。上海道没有正面直接拒绝,只侧面警告说,“将来被百姓拆毁,地方官亦不能代为保护”。英方误以为取得许可,于是上海利富洋行在浦东竖起电杆二百数十根,不料就在当晚,地方官即密饬民人全行拔去。

大北电报公司是丹麦国际电报公司在中国开设机构的名称。图为上海大北电报公司外景

清廷对这一新现象当然注意,1865年春节刚过不久,总理衙门就密函各地将军暨各省督抚,指出:“中国地势与外洋情形不同,倘任其安置飞线,是地隔数千里之遥,一切事件,中国公文尚未递到,彼已先得消息,办事倍形掣肘。且该线偶值损坏,必归咎于官民不为保产,又必丛生枝节。……是以叠经本处力为拒绝。”

晚清的这些封疆大吏们对开办电报大多持以否定的态度。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表达了不同意见,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独立见解。收到总理衙门的密函后,李鸿章在回信中这样说,“铜线费钱不多,递信极速。洋人处心积虑要办,将来不知能否永远禁阻。鸿章愚虑,窃谓洋人如不向地方官禀明,在通商口岸私立铜线,禁阻不及,则风气渐开,中国人或仿照外洋机巧,自立铜线,改英语为汉语,改英字为汉字,学习既熟,传播自远,应较驿递尤速。至若万不能禁时,惟有自置铜线,以敌彼飞线之一法。”

上述这段话明确说明,李鸿章是相对清楚地认识到它的实用价值,并向清政府提出“自立铜线”的办法,以抵抗外国电报势力的侵入。

此后不久,报纸上就有李鸿章将在上海附近架设电线的说法,总理衙门听闻后也致函李鸿章,要求对此事做出合理解释。李鸿章赶紧报告来龙去脉:“鸿章前曾设为自置铜线,以敌彼飞线之议,原以备万不获一之时,存此一说,并未稍涉假借。”并竭力表白说,“铜线铁路,断不可行之中国”。这种状况说明,尽管其时李鸿章已有设立电线的主张和打算,但保守派势力过于强大,开办电报的时机尚未成熟。

局势变化与洋务派尝试

到1870年,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向清政府提出了改陆线为海线的新要求,声言设置海线对中国主权并无窒碍。清廷昧于时事,尚不知领海权的利益内含,同意了它们的无理要求。

西方列强以这件事为起点,纷纷在中国沿海设置海线。当时最活跃、力量最强大的是英国大东电报公司,他们先擅自在川沙、上海等处私设电线,1870年后更有恃无恐,将业务范围从香港延至上海,陆路则达九龙。

受沙俄控制的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也于1871年将海线由香港、厦门接至上海,并经营上海至吴淞陆线。法、美等国也争先恐后,不断向清政府条陈设置电线,并擅自在通商口岸架线通报。此后愈演愈烈,如此一来,中国的海线电报利权就几乎全被外人把持和侵夺了。

早在1867年底,李鸿章就认为,与其任洋人在内地开设铁路电线,又不若中国自行仿办,权自我操,彼亦无可置喙耳。可惜未能付诸实施。

1901年2月,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至吴淞敷设陆路电报线

几年后,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渐具规模,与外界经济联系日益增多,商业信息也愈显重要。而边疆危机日益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洋务派开始着手发展电线电报业。1872年10月12日,李鸿章致函丁日昌说,“电线由海至沪,似将盛行,中土若竟改驿递为电线、土车为铁路,庶足相持。闻此议者,鲜不咋舌。吾谓百数十年后舍是莫由”。

1874年,日军侵犯台湾,另一洋务派代表人物沈葆桢率军往援,在军事实践中,他感到“断不可无电线”,于是提议创办电报并奉旨奏准办理,然而由于保守派反对和洋商的借机敲诈,“因循迄无成就”。12月10日,李鸿章借题发挥,上奏说,“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运,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遗憾的是依然劳而无功。

创建电报总局

直到1879年,李鸿章在天津鱼雷学堂教习贝德思的协助下,在大沽北塘海口炮台和天津之间架设了一条电线,长约四十英里,5月间开始使用。天津到大沽之间试发电报成功,这条线路也就成为中国自建电报之始。此时,英商已从香港设海线至广州,并打算循通商各口直达天津,至1880年,已引通至上海之线,并自香港设陆线至九龙。丹麦公司的黄浦江水线也从吴淞引至上海,且有延入内地之势。

1880年9月16日,初尝新技术甜头的李鸿章以电报有利防务、便利通信为由,奏请铺设天津至上海的陆路电线,以使南北声息相通,所需费用则由北洋军饷筹垫。这项建议终于得到清廷批准,李鸿章遂在天津设立电报学堂,培养训练电报专业人才。紧接着,李鸿章创立电报总局,委派认为在电报上应急起图功的盛宣怀为总办,并计划在大沽口、紫竹林以及苏州、上海等地设立分局,以郑观应为上海电报分局总办。

为杜绝洋商觊觎中国利权,李鸿章接受盛宣怀的建议,决定仿照轮船招商局的办法,募集商股,自建津沪陆线。1881年4月,架线工程开工,11月,津沪陆线工竣,使得南北洋讯息相通,“调兵馈饷”大为便捷。

津沪电线开通后,为保护电线,李鸿章认为应设立兵弁巡路,此项费用五年内仍由淮军协饷内支出。英国公使格维纳见津沪线开通,趁机请求添设上海至广东各口及宁波、福州、厦门、汕头等口岸的海底电线。李鸿章与总理衙门反复函商,觉得不能任由外国把持中国电报,这时,电报总局已于1882年4月改为官督商办企业。

上海线路铺设与总局南迁

1882年11月间,英、法、美、德各国公使向清政府请求在上海设立万国电报公司,打算增设上海至香港各口海线。格维纳甚至援引1870年5月成案,即总理衙门允准上海迤南海底各口电线由英国铺设,希望由英商来负责添设上海至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汕头各口的海线,甚至不待清廷批复,英商径自装运材料前往各口准备架设。

李鸿章与总理衙门反复进行函商,1882年12月14日,李鸿章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贡献给总理衙门,这就是,华商独造旱线,则外国海线必衰,英人将闻之夺气,即大北亦无所挟持。这就是所谓“釜底抽薪,息争止沸”之策。电报总局已经有条件和能力可以接办,因此,李鸿章请求批准由华商添设从上海到广东的沿海陆线,在得到总理衙门同意后,李鸿章遂派盛宣怀至上海,次第开办。

1883年1月16日,李鸿章正式上奏清廷,认为“惟有劝集华商,先行接办由沪至粤沿海各口陆线,以杜外人觊觎之渐,而保中国自主之权,使彼族无利可图,或者徘徊中止。且沿海各省与京外筹商军国要事,调兵催饷,均得一气灵通,于洋务海防,实有裨助。而商民之转输贸易者,亦借电报速达,利益更广”。因此命令津沪电报局委员盛宣怀等传集众商,妥晰会议。盛宣怀会同商董候选道郑观应、候选主事经元善、国子监学正衔谢家福、副将王荣和等联衔驰禀,拟请自苏州、浙江、福建通商各海口,以达广东,与现在粤省所办陆线相接,计将六千里。李鸿章请清廷敕下沿途督抚转饬各地方官,随时照料保护,勿使稍有阻挠损坏,以期事在必成,庶免华商裹足,外人贻笑。而各国添设海线之谋,当渐消阻,实于交涉大局有裨。

其时,港粤商人已经组织了华合电报公司,从广州架设陆线到九龙连接香港。李鸿章便命上海电报局赶建苏浙闽粤陆线,以与华合公司的陆线相接,希望英国见无利可图会自动放弃设线活动。该线1883年2月开始兴建,从浙江动工,自北而南逐节架线,于1884春夏之交完成。这样一来,上海成了连接南北电线的枢纽,电报总局遂从天津迁到上海,李鸿章命盛宣怀任督办,郑观应、谢家福、经元善为会办。

1883年9月17日,李鸿章说,电线必改归商办,斯国家收消息灵通之益,而无耗损巨帑之虞。这当然是因为清廷财政拮据,无力负担开办电报的巨额费用,然而,电报的收益之大却是他没有料到的。到1885年4月17日,电报总局创办不到三年,官报电报费的收入便抵偿所欠之官款而有余。在众多的官督商办企业中,电报总局是盈利较高的,分配的股息也较优厚。实际上,当时能直接受益的商民为数很少。

上海近代通讯的便捷

从1881年开始至1911年清廷结束,近代电讯事业在上海迅速拓展,津沪线和苏浙闽粤线的架设使用,给上海社会投下了重大影响。电报总局后来又铺设了长江电线,完竣后开始进行广西、云南线的架设。

有的地方消息灵通,未设电线地方则消息迟滞,商情市况不免会畸轻畸重。因此,各地将军、督抚纷纷上折请求架设电线。至1894年甲午战争前,除沿海各要地间均已建成陆线外,内地各主要城市之间也陆续建立了电报联系。

有线电报自上海北达北京,“东北则达吉林、黑龙江俄界,西北则达甘肃、新疆,东南则达闽、粤、台湾,西南则达广西、云南”,连成了一个“殊方万里,呼吸可通”的电报网。全国各行省和主要商业城市之间都有了便利的电报联系,电报总局所在的上海则坐镇中枢调度万方。

中国的国际有线电报通讯,到1897年底,已可以与日本、东南亚及欧洲直接通报,不仅有海底电缆,而且有上海、北京至恰克图与西伯利亚陆线相通。尤为令人瞩目的是,上海已经率先跨入了无线电通讯的时代,1908年,上海已设官办淞崇无线电报局,同时在外滩的汇中饭店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商用无线电台。这是上海又一项领先全国的地方,而追根溯源,与李鸿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