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忆丨王府井杂记
作者:吴逸民、米永一 来源:北京脉搏
王府井大街遐迩闻名、历史悠久。她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在这700多个春夏秋冬中,伴随着京城的变迁她也历经沧桑。如今王府井大街繁荣兴盛,她座落在祖国心脏北京的中心,正以中华民族传统的韵味和时代的风格吸引着国内外宾客,为首都北京增添光辉。当前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王府井还将发生更大的变化。为了解王府井大街的过去,我们将一些老同志对昔日王府井的回忆,汇集成一篇杂记。
王府与井
东城有名的繁华街道王府井大街的得名一是因为有王府,二是因为有井。翻开历史,远在辽、金时代,王府井所在地仅仅是中都城东北部的一个旷野人稀的村落。
元代建立大都城后,人烟逐渐稠密起来,形成了有菜市的街道,随后又有了丁字街的名称,这条商业街开始有了雏形。
1403年,明成祖朱棣即位,从南京迁都北平,并且把北平改为北京。他大兴土木,营建皇城。同时,在东安门外丁字街东南大片土地上建了十王府,以示皇恩,于是此地形成了王府群。
据《明成祖实录》记载,这项浩大的工程,从永乐15年(1417年)6月动工,至永乐18年(1420年)完工,历时3年半,“通屋为8350楹”。到了宣德3年(1428年)4月,“新作公主府三所于诸王邸之南”。
这十王府和三公主府,在“中城、澄清坊”境内,大体是现在的金鱼胡同至东长安街之间。到了嘉靖年间,这条街就不再称丁字街,而叫十王府街了。为了满足皇家和达官贵族们消费的需要,十王府街的商铺不断增加,比较著名的就是为官员们服务的卖纱帽的店铺了。
大小纱帽胡同就是当年卖纱帽的店铺所在地。这条街上的大、小草厂胡同,即《明宫史》中所说的旧都府草厂,曾是屯积御马草的场所。传闻在韶九胡同与锡拉胡同间有一处八面形的能喂马的石槽,“八面槽”即因此而得名。
明朝以来,一年一度盛极一时的“灯市”,在东安门到灯市口这一带举办。北京四城和外地的商贩都赶来在此搭棚设摊,集市贸易也在这儿发达起来,因而在这条街中段路东至今还留下了灯市口的地名。
明代以后,这里的王府逐渐倾废,十王府街的名称也就不复存在,而习惯的称为王府大街了。“明诸王府久废,其地今名王府大街”。
到了清代,沿明制为八大铁帽子王于东西城建王府,占地颇广。东城在王府井一带,最大王府,莫如豫亲王府,规模至大。该府邸位于东单三条。豫亲王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名多铎,系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因战功在清朝定鼎北京前,就已晋封为豫亲王了。
民国五年(1916年),美国煤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资在此地改建为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
清肃亲王府位于东交民巷正义路。肃亲王豪格,为清太宗第一子。崇德元年(1636年)以功晋肃亲王。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次年(1901年)此地划为日本驻华使馆。
裕亲王府位于台基厂。裕亲王,名福全,世祖顺治次子。康熙二十九年,授抚远大将军。该地后划为驻华奥地利使馆。
帅府园北侧包括今中央美术学院处是怡亲王府。怡亲王允祥,系清康熙皇帝第十三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即位时被封为怡亲王。因允祥在生前表示死后将宅改为寺庙,故雍正八年(1730年),他死后,该宅即改为贤良寺。乾隆二十年(1755年)又将该寺移建于冰渣胡同,即今所在。
惠王府,位于灯市口西街内廼兹府。惠亲王名绵愉,为清嘉庆皇帝第五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封惠郡王,道光十九年(1839年)晋惠亲王。
以上便是从明代至清代在王府井大街一带建立王府的概况。提起王府井大街的由来,人们不仅想到这里的王府,而且还自然想到被称作“王府井”的那口水井,然而水井在哪里?
在王府井一带有许多井,这里的王府、宅院内差不多都有井,特别是在大甜水井胡同内有一眼远近闻名的甜水井。附近居民吃水自然都要到这儿来汲水。
根据1750年绘成的《乾隆京城全图》和1913年(民国二年)出版的《实测北京内外城地图》在王府井大街上的水井标记,表明这口“王府井”在今东安市场西门对面的马路边,即今北京穆斯林大厦北侧地点。
因该井位于明代之十王府街、清之王府大街上,故被称为“十王府街之井”、“王府街之井”,后更简化为“王府井”。由于它位居冲要,且水性甘甜,故早在明代即甚为著名。
明末刘若愚在其《酌中志》中说:“天师庵草场……墙外有井,甘冽可用,不减十王府街之井也。”他处之井,需与此“王府井”加以比较来说明,足见这口“王府井”之为人重视。由此可见,王府井大街是以明朝王府和井命名的。
莫里逊
王府井大街在东城地处冲要,靠近东交民巷“使馆界”,外国顾客集中,能得风气之先,商品档次较高,款式入时,自民国初年以来,逐步发展成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外国人管它叫“莫里逊大街”,这是因为莫里逊住在这条街里而得名。
莫里逊于1897年来到北京,最初居住在东交民巷,1902年他买下王府井大街100号(即今273号北京市钟表眼镜公司瑞士表专修店地址)这所房子住下来,后来英美人就把王府井大街称之为“莫里逊大街”了。
袁世凯当上“洪宪皇帝”后,曾下令将王府井大街定为“莫里逊大街”,并在王府井大街南口树立了英文路牌。这块路牌虽然随着袁世凯的倒台而被废弃,但直至北京解放前夕,外国人还称王府井大街为莫里逊街。
原因是莫里逊在当时知名度较高,交游甚广,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活资料库”。
莫里逊(George Erhest Mor-rison)(1862—1920)英国人,生于澳大利亚,毕业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经作过外科医生,当过矿工。
1894年来到中国,1895年到英国《泰晤士报》工作,1897年起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北京成了他后半生的活动基地,他亲自了解中国的每一个省份,自己建立一个有关中国的西文图书馆。
据英国近代史学家特雷夫、罗珀教授在《北京的隐士》一书中对莫里逊的评介说,他在政治上是一个“激进的帝国主义者”,他对“帝国主义信念是毫不动摇的,简单明了的、冷酷无情的”。
这一判断对我们了解莫里逊这个人十分有益。莫里逊和清廷官吏以及北洋军阀、官僚、政客交往甚密。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妄想恢复帝制,迫切需要得到帝国主义国家政治上、财政上的支持,莫里逊在本国政府的指使下,为袁写吹捧文章、拉关系、搞贷款,深得袁的欢心。
为了酬谢莫里逊的“功劳”,袁聘他为法律政治顾问。莫里逊从1912年起任袁世凯北洋政府的政治顾问,1919年曾以北洋政府代表团顾问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1920年病逝于伦敦,卒年58岁。
洋行
王府井大街,由于清代遗留下来的王公府邸,民国时期官僚、政客、军阀的“宅门”甚多,加上东交民巷当时使馆林立,洋人颇多。尤其是1900年,英、法、日、俄、德、美、意、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以后,这条街上外商开办的洋行逐渐增多,现将这些洋行介绍如下:
印度力古洋行绸缎店,位于王府井大街路西霞公府与东长安街之间,是一座三层红楼。由一对印度夫妇经营,其商品为印度所生产的丝绸,由于色泽艳丽、五光十色,颇受女顾客喜欢。
利喴洋行(意商),位于力古洋行北侧。意大利人经营,专售欧美各国出产的钟表、首饰。
福隆洋行(英商),位于王府井大街路东东单二条与三条之间即现在王府井新华书店地址。该洋行五间大门脸儿,规模较大,经营百货,以零售为主,兼营出口业务。售品有服装、呢绒、地毯、刺绣、皮鞋、三枪牌自行车、景泰蓝及西式用品等。
乌利文洋行(法商),位于王府井大街路西大阮府胡同与菜厂胡同之间。主要经营钟表、首饰等。
德士古洋行(美商),位于王府井大街现在北京市百货大楼的地点。这是美国人开的洋行,经营石油,专门办理批发煤油业务,垄断华北地区“洋油”贸易。
美最时洋行(德商),在菜厂胡同8号,是德国人开的。经营进出口贸易,进口德国机器,出口中国土特产品。
山本照相馆(日商),位于王府井大街路东帅府园与东单三条之间。经营照相业务,据说是日本特务以开照相馆为名,以搞情报活动为实,一直到解放才撤走。
1937年沦陷以后,这里又增加三家日商买卖,即钟纺、松坂屋和虎屋百货店,老板是日本人、店员大部分是中国人。
钟纺,位于王府井大街路东东安市场西门南侧,主要经营棉纱棉布,垄断着整个华北纺织业。
松坂屋百货店,位于王府井大街路东(北京市百货大楼对面),两层楼房,经营百货有服装、鞋帽、化妆品、缝纫机、自行车等。其规模可与西单高岛屋并列。
虎屋百货店,在金鱼胡同路南(金城银行旁边),主要经营百货,其中陶瓷器较多。
金城银行分行大楼
金城银行王府井分行,位于金鱼胡同西口与王府井大街的衔接处。在购地和建楼时曾发生过两件事。一件事是,在购地的西北角处原是一家叫“四如春”的小饭铺和龙海泉切面铺的所在地。
在30年代,金城银行在修建大楼时“四如春”把自己占的那块地皮,卖给金城银行,而“龙海泉”切面铺的掌柜,金城银行出大洋1万元的高价和他协商,他硬是不肯出让,结果金城银行大楼建成正面西北角缺少一角。
此楼现由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东城区办事处使用。另一件事是,金城银行原计划建造五层楼另加一个钟楼,当建楼建至五层时又遭到当时国民党北平市长秦德纯的干涉,理由是此楼的高度不得超过东华门城楼,这样只好将已盖好的第五层拆掉改为四层楼。
据说建六层楼可以了望东交民巷内日本兵营中的动态,秦德纯是在日本的压力下提出干涉的。这件事足见国民党的软弱,连中国人建楼的权利都被剥夺。
当时,在王府井大街北口和东安门大街东口、八面槽街南口交叉的路口,叫“丁字街”。在袁良任北平市长时,改造市内各重要街道,扩大路面,把宝华春、龙海泉、东来顺堆房、上海旅行社各抹拆一角,将丁字街改建成为车辆迂回的大转盘。
在丁字街西南边角处立了一个标准钟,是两面的钟。敌伪时期,曾在大转盘中间树立一个壮士斩蛇的“反共”塑像,时间不久就撤掉了。
解放以后,丁字街又恢复了原貌,这里的交通由大转盘改为在中间设置交通岗。
国货售品所与三友实业社
天津百货售品所是旧时代王府井大街较大的百货店之一,以推销国货著称。天津百货售品所总店设在天津,原名“国货售品所”,是股份有限公司组织,1912年开业。
创始人宋则久任董事长,他是一位爱国的实业家。营业宗旨是专销国货,以振兴民族工业,挽回利权。经营商品极为严格,不但必须是本国工厂产品,即使是本国工厂用外国原料加工的产品也不经营。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沦陷,在日伪统治下专销国货已不可能,于是改名为“天津百货售品所”。在北平、太原、西安、济南设有分店,天津也有两个分店,在上海设有采购办事处。
北平的天津百货售品所,主任傅景韩。1932年先在前门外大蒋家胡同开业,经营批发业务。1933年在王府井大街租地皮建筑三层楼房(现在百货大楼对面北京斯特法内时装有限公司华都专销店地址)。
楼房建成后,于1934年正式开业,经营零售业务。百货售品所在当时王府井百货业中资金较雄厚,具有一定优势,所以生意很兴旺,天津百货售品所在北京一直经营到解放后公私合营。
在王府井大街还有一家商店也以推销国货著称,那就是上海三友实业社,其标志是个三角形,位于王府井大街路西即现在王府井外文书店地址。经理姓姚,经售上海生产的针棉织品如毛巾、毛巾被等。
总社设在上海,淞沪抗战受到敌机狂轰滥炸,损失很重。三友实业社与国货售品所是矗立在王府井大街上专售国货受到当时爱国青年欢迎的有骨气的民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