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苏军不惜一切代价抢占柏林的幕后真相

文 : 冷静     来源:军事史林

1945年4月16日至5月2日,苏联红军经过16个昼夜的苦战,一举攻克了德国首都柏林,迫使德国在几天后宣布无条件投降。苏军为攻克柏林付出了重大代价。据苏联战后公布,苏军在攻克柏林的过程中共伤亡30万人,其中阵亡10.3万人。最近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报道,有些历史学家经过统计后认为,柏林战役中苏军实际的伤亡数字是50余万人。在苏军开始对柏林强攻前美国军队已经到达易北河,积极准备向柏林推进。当时许多德军部队对美军奉行不抵抗方针,想让美军先于苏军攻占柏林。如果由美军来占领柏林,将会大大减少盟军在攻克德国首都中的伤亡。但是苏军为了抢在美军之前攻克柏林,不顾一切地提前发起了进攻。

苏军为何一定要抢在美军之前攻克柏林,并且不惜付出重大的兵员损失代价呢?

过去的观点认为,斯大林一定要让苏军攻克柏林,是为了证明苏联在打败德国法西斯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以提高苏维埃国家的声望,并有利于与美英争夺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但是最新解密的资料表明,苏联这样做还是为了震慑美英政府,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顾问、曾任苏联驻德国大使的法林披露说,当时苏联间谍机构获得的情报表明:1945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对德作战即将结束时,考虑开始新的战争。他在4月命令英军参谋长制订一项代号“难以想象”的对苏作战计划。丘吉尔为这项军事行动计划选定这一代号,是因为在他看来,苏联绝对想象不到盟国将要对苏宣战,届时盟军开始的军事行动将会使苏联大吃一惊。

几年前英国解密的“难以想象”计划表明:英军准备在1945年夏季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计划中说:

“苏联军队此时已非常虚弱,参加欧洲战事的苏军装备也已消耗殆尽,因此,把他们赶回到战前边界、迫使斯大林下台应该没有任何困难。等待我们的将是国家制度的更迭和苏联解体。作为恐吓措施,可以轰炸城市,特别是莫斯科。”

丘吉尔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位坚定的反法西斯斗士,但他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反共好战分子。到二战末期,美英两国已经各自拥有上千万人的武装力量,仅在欧洲战场的盟军部队就有将近500万大军、上万辆坦克和上万架飞机,丘吉尔认为盟军自登陆以来,还没有打过像样的大仗。就这样结束战争未免可惜,因此他在战争末期积极活动,力图将美英两国拖入反苏战争。在他看来,苏联的国力在战争中已经被极大削弱,眼下是对苏作战、消灭布尔什维克的最佳时机。根据英军制定的计划,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于1945年7月1日爆发。

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奉行对苏友好政策,并不赞同对苏开战。罗斯福在1945年4月12日突然去世。斯大林非常怀疑是丘吉尔为了推行他的反苏战争图谋,下毒手杀害了罗斯福。苏联驻美大使馆奉斯大林之命,曾紧急请求美国政府对罗斯福进行验尸,但被罗斯福夫人所拒。杜鲁门上台后,以他为首的美国统治集团积极支持英国暗中提出的对苏宣战建议。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损失最少而获利最大,尝到了甜头的他们也并不想让战争马上结束。美国政府和军方的许多好战分子上蹿下跳,积极推动与苏联进行战争。代表性的人物是二战中美军的传奇将领——第3集团军司令官巴顿。

众所周知,二战末期苏联军队是十分强大的,单是在欧洲战场,苏军就拥有660万作战部队、12000辆坦克和15000架作战飞机。苏联地面部队实力超过西线盟军,战术空军与盟军旗鼓相当。盟军方面唯一具有优势的是战略空军力量,但拥有空中优势并不能挡住苏军机械化兵团的快速推进。总的来说,作为两支在战胜纳粹德国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强大力量,西线盟军与东线苏军在当时基本上势均力敌。如果与苏军开战,盟军并没有取胜的把握。此时美国的原子弹试验还没有成功,当时美国政府和军方内部的大多数人都对这一计划持怀疑态度。而且在东方同日本的作战还没有结束,那么美英何以在这种形势下敢于对苏联开战呢?这是由于十月革命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西方推行了一条敌视苏联的政策,西方的宣传媒体在几十年内一贯地歪曲丑化苏联,造成许多上层人物也对苏联缺乏了解。

西方媒体的宣传报道给人们的印象,仿佛布尔什维克的苏联像中世纪一般黑暗落后,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要任何一个西方国家发动“铲除赤祸”的解放进军,苏联人民都会箪食壶浆迎接入侵自己国家的军队。西方的宣传不仅使许多民众不了解苏联的真实情况,就连许多西方国家的统治者也对此深信不疑。希特勒敢于冒两线作战的风险发动对苏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信苏联人民会以起义迎接德国军队的入侵。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甚至预计德军在开战后8—10周即可打败苏联。但是开战以后,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才发现情况与他们想象的完全相反。不仅苏联广大普通民众,就连许多曾与布尔什维克战斗过的旧帝俄政权支持者也都誓死为苏联而战。尤其令德军目瞪口呆的是,他们想象中贫穷落后的苏联经过十月革命后20多年的建设,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变成了一流的世界军事强国,众多在德军地图上标明为小城镇的地方已经变成了宏伟的大工业城市。一位德军将领为此忿忿地说:

“进入苏联以后,我们才发现,我们报纸上关于苏联的一切报道都是满纸胡言。”

同样,英美等其他西方国家的政府首脑和军队将领对苏联的认识也不比希特勒和他的手下高明多少,他们甚至产生了这样一种荒谬认识:苏联能够打败希特勒是由于西方的物质援助。

斯大林在获悉英国正在准备反苏战争,特别是在得知罗斯福总统逝世和杜鲁门上台的消息后,认为苏联同西方进行战争的危险大大增强,于是决定一定要抢在盟军之前攻占柏林,向西方显示苏联军队的强大实力。本来,柏林战役由朱可夫和科涅夫的两个方面军已经绰绰有余。这是苏军实力最强大的两个方面军。但是斯大林为尽快攻克柏林,将罗科索夫斯基的主力也从东普鲁士方向调来,集中三个方面军的部队进行柏林战役。原先斯大林是打算由作为胜利象征的朱可夫元帅所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将红旗插上柏林城头的,但是为了调动各方面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尽快攻克柏林,他决定改变初衷,让各方面军展开公平竞赛。为此,他向苏军总参谋部明确表示:

谁先打到柏林,就让他攻占柏林。

从1945年4月16日到5月2日,苏军以三个方面军的250万大军、6250辆坦克和7500架飞机,对第三帝国的首都发动了强大进攻。久经战争锻炼的苏军兵强马壮、士气如虹,很快就一举攻克柏林,粉碎了总数达100万人的德军柏林防卫集团。苏军宣布在柏林会战中共歼灭或击溃德军70个步兵师,23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俘虏德军48万人,缴获坦克和强击火炮1500余门、火炮和迫击炮8600门、飞机4500架。德国政府在冷战结束后也承认了苏军公布的这些数字的准确性。柏林战役充分表明了苏军的强大作战威力,极大地震撼了西方。西方盟军从未能够像苏军那样在一次战役中合围、分割和歼灭百万敌军。何况对手还是德军这样装备精良、作战强悍的现代化军队。柏林战役充分表明了苏联军队和美英盟军在地面作战能力方面的巨大差距。主张进攻苏联最卖力的英国人见状,如同泄了气的皮球,最先软了下来。英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在研究了柏林战役后得出一致结论:英国军队难以战胜苏军。

俄罗斯历史学博士法林认为,攻克柏林彻底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粉碎了英美对苏宣战的企图,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