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出兵消灭“80万关东军”真相
1:前言
史书都说“苏联出兵消灭80万关东军”,细细考来,其实不然。
“消灭关东军贡献最大”是苏军的谎言,一直主导中国长达60年,它有意忘记了中国与关东军作战长达14年,其全部主力是在太平洋战场被美军消灭的历史事实。
实际上,早在1943年,日本关东军内的精华即大批调往太平洋战场与美军交手。1945年时的关东军虽号称80万,其实已经基本上只剩了一个空架子而已。从另一方面说,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的情况下,日本人还能在“满洲方向”保持一个强大的基干军团,而坐视战火即将烧到本土,于情于理都不合。
考察日本师团的番号结构可以得知所谓的“80万关东军”真相。
2:日本陆军师团结构
日本师团结构分为好几类,不同种类师团之间的战斗力可谓天渊之别,不明其中奥妙就难以了解“80万关东军”的真正实力。
自明治维新时起,日军在建军方面就以模仿普鲁士模式,将国内原有的六个按地域划分的台镇改称师团,番号从第1至第6,同时为警卫皇宫又成立了近卫师团,师团编制为二旅团、四联队、炮兵、辎重、骑兵,平时兵员为1万人,战时可超过2万人,他们被视为第一等部队,装备优先保障。后,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期间日军又成立第7至第18师团,占领朝鲜后为镇压当地人民反抗又成立了第19至第20师团。他们被视为第二等部队,和第一等部队一起构成了日军战前的常备师团,即甲种师团。日军占领东北以后,20个师团中的大约一半多就属于关东军编制。
这批甲种师团人数多、装备好、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其中第3、第13师团战斗力最强,为日军王牌,其次为第6、第9、第14师团。
战前的日本,财力有限,不能多养兵,却多训练兵员,复员官兵被称为在乡军人,编为预备役,编制与老师团完全相同,番号为原师团号加一百。他们每年按原建制集合训练一个月,并有库存装备,临战时可迅速组成一个新的师团。侵华战争开始,第二次淞沪抗战后,日军重建曾取消番号的第13、第18师团,并令第101、104、106、108、109、110、114、116师团投入现役。随着各条战线全面吃紧,东北、朝鲜相对平静,关东军中的前20号精锐师团陆续调往中国和其后的太平洋战场。为了添补空缺,参谋本部继续征召预备役第101到第120师团老兵入伍,此时这批人年龄已大,被称为“胡子兵”。 由于原属师团均为日军的发家老本,这批老兵构成的101到120师团的战斗力也不可小觑。
武汉会战前夕,随着侵华战争的扩大,日军又从常备师团中抽取个精锐联队为基干,在征集补充兵的方式,陆续组建成了以20打头的新建师团和50以后的补充师团,这类师团编制为一个师团下直辖三个联队,兵员也只有1.4万人左右,番号为从21至57。这批师团的军官来自甲种常备师团,兵员也年轻、战斗力往往仅次于甲种常备师团。如果说1——20是一流师团的话,21——57以及101——120属于稍弱一些的二流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战端扩大,日本也开始疯狂扩军,师团数一再膨胀,国内都出现了兵员紧缺的情况。由混成旅团扩编或从老部队抽掉骨干作基础,日本建立了大量的增设师团,番号在60至100和120之后。这类师团新兵比例很大,缺乏重装备,兵员年龄小至16岁老可至45岁,不光有胡子兵,还有很多娃娃兵。一群老弱病残组成的师团战斗力怎么样就可想而知了。这类师团在日军中属于末流军团,但早期因其军官、士官都有作战经验,所以尚能组织起有效的作战,后期就难说了。
到日本投降前,陆军的作战师团为169个,另外,日军被中共领导的游击战所困扰,感到重炮、汽车不适应所谓的治安战,便从各师团中抽掉军官为骨干,组建了几十个独立混成旅团,系守备部队,配发轻便步兵武器装备,为战术单位,编制为五个步兵大队,另有炮兵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人员为四千九百人左右,主要配备骡马,比较适合于山地和轻便作战。
当然,这些只是大致的情况,实际情况则要复杂得多。比如,精锐师团大都参加了侵华的初期战争。在持续数年的战争中伤亡的大都是训练时间长、战斗素质好、法西斯毒化较深的老兵,这是后来短期训练后补充的新兵所无法代替的。因此,虽然同样是甲种师团,但在战争前期和后期的战斗力还是相差很大的。这一点需加以注意。
3:“关东军”的上升期
1904年,日本出兵入侵中国东北挑起了日俄战争。经过一年多厮杀,日本获胜。长期觊觎我国东北的日本借口保护南满铁路权益,专门成立了一支所谓的“满铁”守备队,另外还留驻南满一个师团。两部兵力大约两万人,归属关东总督指挥。当时日本在其控制的东北地区设置了“关东州”,所以这支部队也称为“关东军”。关东军是日本侵华的一支主力部队,担负南进侵入中国关内、北上进攻苏联的“重任”。
从七七事变至武汉保卫战,日本动员兵力约七十三万人,连同原有兵力,共九十八万人。野战部队三十四个师团,五个独立混成旅团。其中,东北驻有第一、二、四、七、八、十二、二十三师团,独立混成第一旅团。共7个师团、1个旅团。另独立守备队15个。
1939年,诺门坎事件日军惨败于苏联红军之手后,日本痛定思痛,遂重点加强关东军。1941年7月,关东军举行了“关东军特别大演习”,它是以纳粹德国闪电战侵攻苏联为契机,陆军的上层和政府的一部分的“北进论”(对苏开战)抬头的必然产物。其目的就是若能形成有利于日本的局面,就不惜一切代价对苏开战。但是在远东的苏联红军并没有如日本所愿那样大部分调往苏联的西线和德国人作战,远东的苏军兵力并没有大的变动。对此,日本放弃了北上侵攻苏联的想法,而是全心致力于南下,准备与英美开战了。
“关特演”所动员的兵力在“关特演”之后全部留守驻扎在满州。托“关特演”的福,关东军兵力一下子膨胀到了16个师团。据资料记载,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关东军73万人,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居第一(每师团2.5―2.8万人,而“中国派遣军”每师团仅约1.3万人,只有关东军一半,而且师团炮兵也远不及关东军),可谓精锐云集。而当时“南方军”40万人,精锐程度仅次于关东军;“国内军”38万人;“中国派遣军”62万人。另一说,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在东北仍保留了13个师团、20多个守备队及56个航空中队。只要看建军时间就会明白,此时的关东军几乎都是老鬼子,战力厉害。
1941年底日军主力关东军有:1,8,9,10,11,12,14,23,24,25,28,29,57师团;
1942年底 :1,8,9,10,11,12,14,23,24,25,28,29,57,71师团;
1943年底 :1,8,9,10,11,12,14,23,24,25,27,28,29,57,71师团。
经过前后七任司令官的苦心经营,关东军逐渐发展成为一支百万大军,战斗力和军纪在日军中数一数二,号称“皇军之花”、“陆军的骄傲”。可以想见,如果这些关东军学满清入关,明末的历史就会在民国身上再度重演。
4。惨淡经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战争的规模空前扩大,随后面对美军越来越猛烈的反攻,战略重心逐渐转移,南方军成为最精锐的战略集团,“国内军”为抗击美军登陆本土也通过总动员而空前膨胀。
从1943年下半年起,随着太平洋上日军战局的江河日下,为挽回颓势,日本大本营开始陆续从关东军抽调兵力增援太平洋战场,指望这支“精锐之师”能够挽救自己失败的命运。
1944年,春后,关东军的精锐师团大多被调赴太平洋战场,甚至新建的用来补充兵力的师团也被调出。该年,最后一任总司令官山田乙三接任梅津美治郎。至年底,关东军被调出的主要兵团达12个师团和1个坦克师团,以及大部分航空兵。此时的关东军已不比往昔,虽号称百万,但实际上的兵力与1943年相比,已减少约1/2,仅二、 三十万兵力。在这种情况下,1945年1月,日军大本营制订了《驻满洲兵备大纲》,要求关东军:“通过增加战略单位及兵员,在外观上保持强大军备威容。”,“以外貌强大的军备威胁苏联。”
可是,关东军不但没能扭转太平洋战争的败局,反而白白充当了对美作战的炮灰。4月初,美军攻占冲绳岛,并对日本本土开始空袭,日本不得不集中兵力进行本土决战的准备。为此,1945年1至3月,关东军再次被调出八个师团(其中一个坦克师团)和第6军司令部(调往华中)。参谋本部并将关东军储备的近1/3的战略物资以及大批人员调回国内。3月底,关东军的外貌是:二个方面军,三个军。关东军的实际兵力是:
第 1方面军:
直辖:第122师团;
第3军:第112、第124、第127、第128四个师团;
第5军:第126师团。
第3方面军:
直辖:第119师团;
第4军:第123、第125师团。
被一直宣称为百万精锐的关东军,在苏军参战前夕,仅为那点可怜的人马。而且,据日军陆军部记载,关东军的师团基本上是1944年底至1945年初临时征招补充的,名为师团,“实际上与精锐师团相比,战力仅为其30%。”各个师团的兵员素质也就更加不能保证了,就是这样的话,还有很多关东军师团不满员。至此,关东军全部精锐师团和“中国派遣军”大部主力师团都调往太平洋加强南方军和“国内军”,实际上成为战略预备队,质量空前虚弱。关东军兵力变化如下:
原有13个师团和2个坦克师团,这15个师团可称为“第一关东军”,是日本陆军最精锐的部队,但全部调往太平洋战场,即抽调9个师团到南方军,调回本土6个师团。至此13个常备师团、2个坦克师团全部调走。
再看看南方军的情况。从1942年初开始,日军不断从中国和本土抽调精锐常备师团加强南方军,其中从“中国派遣军”抽调13个常备师团,从关东军抽调7个师团,从国内抽调5个师团,合计25个师团,占南方军45个师团总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原有10个常备师团,期间组建10个新师团)的58%。而且抽调的25个师团中,有24个是常备师团,连同南方军原有的10个常备师团,合计34个,占日军51个常备师团总数的69%。可见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确实云集了大部分陆军精锐。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从其他战略集团不断向南方军增援精锐部队,却未从南方军向其他战略集团抽调过1个师团!这也可以看出日军战略重心转移到太平洋的趋势。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陆军师团数从51个猛增至172个,其中本土的“国内军”师团数从66个增加到69个,占40%;南方军从10个增加到45个,占26%。这两个战略集团从16个师团猛增至114个师团,不但占日本陆军师团总数172个的66%也就是2/3,而且云集了绝大部分精锐师团。就人数而言超过340万,占日本陆军总兵力550万的62%。
然而,事情并未到此为止。1945年4月初,美军攻占冲绳岛,并对日本本土开始空袭,日本不得不集中兵力进行本土决战的准备,为此又从关东军抽走7个师团,并将关东军储备的近1/3的战略物资以及大批人员调回国内。
5。回光返照
1945年5月初,德国无条件投降后,苏联的视线逐渐转向远东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各抗日武装也不断打击和消灭日军力量。关东军只好重新扩充力量,进行备战。为此,日军大本营命令关东军司令官,由满洲自身实行全体动员,动员最大兵员指数为九十万。实际上这只是个理论数字。1945年5月5日,关东军从中国派遣军转隶34军和39、59、63、117师团,并于6月初开始对在满洲的日本适龄男子实行全体动员,好不容易才搜罗了约25万人(一说这25万为退役“在乡军人”)。由于缺乏兵源,日本不得不将各殖民地的附庸军,编入关东军的作战序列。在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的有生力量,似乎恢复了关东军强盛时期的军事编制数额。可怜的是,新扩编部队的军官、战斗骨干都等于零。统帅部一个军官也抽调不出来,仍然全靠关东军就地取材。这样的军队能否进行现代化的大兵团作战,不言而喻。
至于武器装备,那就更困难了。因为在这之前的几个月内,日本统帅部为了进行本土决战,就已将关东军山炮以上的武器和剩余的枪支、弹药,全部运回日本国内。根据很多资料记载,此时的关东军仅仅只有130多辆坦克,大炮和战机几乎都是历史的最低点。新动员起来的25万人几乎无法做到足额的武器分配,只好靠关东军老部队之间调整、挪用。同时,把伪满军尽量改为槁后勤,将他们手中的枪支弹药收归关东军新扩部队。割肉补疮,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关东军司令官只得下令削竹枪装备新编部队。
于是,关东军的21个新建师团就这么完成了,除转隶1个师团外,剩下20个师团(一说8个师团、7个混成旅团、1个坦克兵团和5个炮兵联队)。经过如此这般的补充,加上“中国派遣军”转隶的4个师团,关东军兵力一举达到24个师团,75万人。然而,关东军兵力的增加只是一种表面的膨胀,质量低劣,武器严重不足,战斗力只相当于“第一关东军”的8个半师团,特别是由于日本在各个战场连遭惨败,士气低落,关东军往日的威风已经不复存在。如加上在朝鲜拼凑的7个新建师团,则关东军为31个师团,105万人,与“中国派遣军”力量完全相等,论师团数占日军172个师团总数的18%,论人数占日军投降时总兵力720万的14.6%。“中国派遣军”27个师团,大多是四流部队升级编成,战斗力极弱(只剩下第3、13师团战斗力较强)。此时,曾经强大的关东军实际上是一群由满洲地区的日本侨民和公职人员临时凑合起来的乌合之众。严格地说,这是一支不能作战的“稻草人军团”,它的存在和被消灭,事实上与日本无条件投降毫无关系,更与苏联的军事机器效率无关。
1945年8月,苏军面对的关东军22个师团如下:39,63,79,107,108,112,117,119,122,123,124,125,126,127,128,134 ,35,136,138,139,148,149师团。
6。“关东军”的覆灭
1945年8月8日苏联向日本宣战。此刻,苏军元帅华西列夫斯基指挥的150万重兵已经利用夜幕掩护在中苏边境展开。9日凌晨,苏军突然从三个方向同时向日军发起了强大的突击行动。拂晓,苏军几乎在所有方向上跨过了国界,强渡了额尔古纳河、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分别从后贝加尔、黑龙江沿岸和滨海地区进入了中国东北境内,在5000公里的正面战场上展开了强有力的攻击。9日,毛泽东主席也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配合苏军的进攻行动。
尽管关东军早有对苏作战的准备,甚至一度还拉出与苏军决战的架势,但是,由于关东军设想决战的时刻是1946年,不仅未能侦察到苏军的实力,甚至连苏联正式对日宣战的消息,他们也没能提前得到。在苏军的强大攻势下,关东军精心布设的阵线很快就土崩瓦解,总司令部慌忙决定放弃“新京”(长春),固守通化,并指令伪满洲国皇帝溥仪随总司令部迁往通化,企图在通化一带与苏军决战。此时的关东军官兵已经完全没有了斗志,娃娃兵不懂事,打起仗来面对苏联坦克就会叫“妈妈”,胡子兵年纪大了,又经历过战争,眼看日本即将战败,家里还有妻儿老小的,自己死了以后她们孤儿寡妇老弱的可怎么办,所以虽然有战斗经验,但是士气和体力却完了。士兵们纷纷逃命。原来设想的大决战竟然化为一场拼命的追逃游戏。苏军各个方面军的作战行动都进展顺利。特别是由克拉夫钦科上将指挥的近卫坦克第六集团军在大兴安岭的突击行动收到了奇效,在不到一周时间已前突到东北中部地区,创造了一个奇迹。关东军从此一蹶不振。
8月10日,日本大本营下达命令,指示关东军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放弃满洲,退守朝鲜。但长期以日军“王牌”自居的关东军为了维护自己“皇军之花”的脸面,仍然负隅顽抗,不肯投降。可是,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姿态并不能重新唤起日本的士气。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公开宣布投降。但骄横的关东军借口没有收到日军大本营的停战命令,仍然继续抵抗。到17日,除海拉尔、虎头和东宁等少数筑垒地域的残余日军仍在顽抗外,关东军已经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眼看败局已定,关东军最后一任总司令山田乙三大将终于向苏军提出了停战谈判的请求。
8月19日中午,苏军阿尔捷缅科上校率5名军官、6名士兵组成的军使团,在9架歼击机护航下到达长春机场与日军进行谈判。迫于压力,山田乙三向苏军代表交出了象征指挥权的军刀,宣布自己和部属成为苏军俘虏。此次战役中,关东军损失约67.7万人,其中8.3万人被击毙,59.4万人投降,而苏军仅伤亡3.2万人。
1945年8月,所谓“80万关东军”基本上只是一个空架子而已,苏联才会只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就“消灭80万关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