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锢之祸:外戚与宦官皇权的争夺战
来源: 艾如卿
引言
古代帝王常常追寻长生不老试图想当永远的皇帝,但随着几千年的发展,只有一个答案:精神尚存,肉体消碎。人是如此,王朝亦是如此,王朝的基因大多与皇帝的寿命和皇子的成活率为准,这也是各个皇帝无法干涉的,即使是军事,外交能力出众的刘秀也是无能无力。汉武帝死后权臣霍光没有篡权而是继续汉武帝的意思继续进行昭宣之治,而宣帝死后,大汉开始动摇。
王莽的到来打破了这大汉已久的太平盛世,皇权开始被外人争夺。但说起来就是刘秀所做的措施,用自己的智慧来改造了权力,而对豪绅家族用以儒家思想,这两个措施间接的让王莽窜走,这就导致宦官和外戚站在了历史的前沿,厮杀也就随之开始。
党锢之祸
一切都由刘秀的改权开始。汉代权力除了皇权就是相权最大,简单来说,皇权是高级官员任命和普通官员的政务审批,而相权则是政务运作和官员的推荐。丞相则是三公九卿这个整套官僚机构的总负责人,皇帝负责指导和领导,但不能确定每个决定都正确,于是出现了领尚书事,这个官职则是皇帝亲信担任,也叫做内朝官,负责向皇帝提出意见,相当于内阁的决策权。
当霍光作为外戚拿到了这个权力,辅佐幼年的昭帝,杀死多个作死的辅政大臣后掌握了军权和领导权,但在霍光死后就被刘病已拿了回来,但丞相被皇帝拿走的权力就回不来了,当宣帝死后,皇帝不理政治的情况就出现了,于是西汉末年的王家外戚就开始从丞相那里拿权力,这就慢慢埋下了王莽篡汉的祸根。
霍光作为内朝官当时为大司马大将军,虽然是内朝官但在编制上属于丞相,丞相的权力可重了,而在王莽,大司马这个官位不是内朝官也不是大将军,大将军被取消这就意味着大司马从内部走向了外部成为丞相之上的编制。这时候不仅率领军权而且控制着内朝官,级别越来越高。
霍光
根据《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记载: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霍光不学亡术,闇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才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当霍光死后家族谋反,满门抄斩,所以对霍光只能成为大将军,大司马。对霍光本人的事迹则是忠君爱国,而对在后面的造反满门抄斩来看,霍光并没有出现很大的波动,其陵墓也在茂陵陪葬。
一、光武帝的权力改革,外戚登上了舞台
面对王莽篡权之后的权力机构,刘秀也有自己相对应的办法。对三公进一步分权,而对领尚书事这个官职则是废除。大司马改为了太尉负责军事的日常和监督,监管九卿,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司马的权力,没有了军事调动和指挥,只有监察,这种军权的收回则是保证了刘秀的皇权的实力。
其次则是削弱丞相和御史大夫的权力,将其权力进一步划分,这种划分成为了互相制约的权力集体。看似是十分完美,则在一方面增加了皇帝的重担,内超权力要防范,政策要自己制定,刘秀在改革之后每日都在勤政,权力机构就像一个大网,不管刘秀制定的多么的完美,总会有漏空的地方。权力总会在另一个人手上交换,因为自己的事情办不到就需要权力交换,虽然内部没有了很大的问题,但是皇权不断地延伸就会被控制:外戚和宦官。
皇权的标志:玉玺
王莽篡汉带来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以至于刘秀对外戚干政十分的害怕,就出来很多的措施来抑制宦官,但该来的还是来了。上面说了,皇帝的权力太大,就需要日日执政这就留下了很大的影响,年幼的皇帝又怎么执政呢?王朝的基因与皇帝寿命和皇子寿命有关,刘秀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年幼的皇帝如何行使权力。刘秀死的时候六十二岁,这在现在看来是早逝,但在那时候勤政带来的也是寿命短缺,到了明帝则是四十二而且按照这种年纪在东汉已经是排老二了,而到了和帝才十岁就登基。
只能是靠得住的人,太皇太后,太后掌权又靠谁呢,外戚,于是在太后掌权外戚就占了许多岗位。这是一种皇权的延伸,但在与文武百官交谈上,作为太后也不适合出面,太监则是最好的传达信息的人,于是宦官掌握着重要的信息就走上了历史舞台。外戚干政开始了不断地循环,到了汉安帝才开始亲政,得因与邓太后去世,汉安帝利用身边的宦官集团开始反倒清算外戚。
年幼皇帝身边的宦官
根据《后汉书·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建武制度,无敢违者。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馆陶公主为子求郎,不许,而赐钱千万。
二、皇权的弱势导致依靠宦官或者外戚进行挣权
在太后方面,太后不管皇上的教育和政治反而是抓住自己的权力这就导致了皇上在幼年对权力的意识薄弱。当长大后要争权就需要靠身边的宦官来做,当然身为太后常年在后宫对于治国并没有那么高明,除了几个太后例外。这种权力就需要下方落到身边的外戚或信的过的宦官,所以就出现了亲小人,远贤臣的景象。
出师表
安帝驾崩,阎太后执政,将济北惠王的儿子刘懿推上皇位,这不是皇上的嫡子,此时皇上的儿子刘保则被秘密保护。这个刘懿登位后,此人在二百多天后又崩了,这就出现了宦官和外戚矛盾的对峙,宦官集团与安帝原有的儿子刘保亲卫联合宫变,拿到了玉玺,将汉顺帝刘保登上皇位,这时候宦官集团站在了外戚之上。而这些宦官则被重大奖励,开创了宦官封侯的最大,19人皆是列侯。
当然上位的汉顺帝知道宦官和外戚都得保证自己的皇权,所以这些宦官政治心太重就随便找个罪名罢免了。但他没想到他在三十岁就驾崩了。而无子嗣,就在外面找了个孩子当皇帝,这时候主张政权的则又是太后梁氏。外戚登场后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下令太学扩招,达到了三万多人,这是十分多的士人。看似平淡的场面下,蕴藏着巨大的政治风暴,当与和顺帝一个政策相匹配时候,二十年后这场风暴就爆发了。
《资治通鉴》记载:顺帝援大柄,授之后族,梁冀顽嚚凶暴,著于平昔,而使之继父之位,终于悖逆,荡覆汉室。
举孝廉
公元132年,察举制改革,年不满四十不可察举。但太学人数越来越多,不到四十又没有官路,于是引起文人的不满,所有的文人笼络来却不给官做,文人来自全国各地,此时聚在一起恨生不逢时,于是产生了巨大的共鸣,将个人情感集中在政治上,这时候带来的祸端不仅仅是个人发泄这么简单。
三、士人带来的政治风暴外戚与宦官大战最终打响
宦官赵津等人在大赦天下前为非作乱,而官员黄浮等人不畏权贵依旧处置,而这些宦官则向桓帝弹劾,桓帝最终信了,处置了官员,此时党锢之祸彻底爆发。而此时三公中的太尉陈藩进言,这就引起了桓帝不高兴,而越来越多的官员来弹劾宦官。而桓帝却又不理,此时宦官开始行动,大肆报复官员,士人和宦官的矛盾彻底爆发。
最终的结局宦官胜利,官员被大量罢免,宦官也怕牵连自己身上向皇帝进言大赦天下,于是士人被释放但最终都被放到田里耕作。公元168年,汉灵帝登位,此时窦太后执政,名士多被纳用看似是太平盛世,实则是另一场祸端,宦官曹节等人怂恿窦太后下各种不合理的命令,而名士们认为宦官干政不是长久之计,于是让窦太后革除宦官干政,但窦太后并没有把重要的宦官曹节等人处死。
宦官密谋
陈藩等人认为窦太后执政宦官根本不死,要扶持年幼的皇上。窦武作为陈藩同党,自然出力,但宦官偷走了他的奏折,计划走露。宦官发动政变,杀掉了亲近皇上的宦官,并劫持窦太后。而陈藩前来救驾战死承明门前,窦太后软禁,宦官看陈藩等人名望太大,于是在此进谗言,于是汉灵帝又开始大肆追捕。各地士人,外戚都被处死,牵连众广,十多宗族都被抄家,而黄巾之乱兴起。汉灵帝为了不让这些外戚士人与黄巾贼兵一同作乱于是大赦天下。
《后汉书·党锢列传·张俭传》记载: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公元189年,外戚何进担任剿匪将军、权倾朝野。当试图铲除宦官时候被宦官反杀,袁绍为其报仇将宦官灭族,结束了外戚宦官之间长期争夺的局面,党锢彻底结束。
黄巾之乱
评价
党锢之患让皇帝和宦官对士族开始了对立,士族集团的登场将皇权再次打压,原本三组制衡成为了四组制衡。但士族与外戚和宦官有所不同,他们确实是国家的栋梁,官僚机构的运行就在士族的手上,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都有士族,而这些士族在受到排挤和家国动荡的时候就会同气连枝。
权力的漏洞让无数的宦官和外戚寻找,但这些士族集团是有着治世经验的,当这些士族被打压到死。这时候士族与皇权就成为了对立面,由合作变为了破坏者,这种在朝代末代时候会走到极点,这时候士族带来的破坏力则不是简单的外戚和宦官带来的。
士族名流集会
我们来分析宦官和外戚干政的诞生则是皇权的权力过大,这是在一个朝廷稳定,或者皇权过于大的时候才会出现。反而看士族,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为国家工作的集团,这种集团在儒家浸染下十分的忠君报国,但也说了士族同气连枝后面对的则是三个敌人:皇上、外戚、宦官。这是十分大的挑战。
当然在不断失败下,就会感到国家无望,这时候地方士族就会崛起,起义推翻建立新朝廷更是频繁。而皇权对此的制约甚至大过与外戚和宦官,至少不会改朝换代,所以士族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底下,但历史带来的则是不断地前进,士族崛起,三国乱战,最终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