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英国公张辅——明朝征讨与放弃安南始末
作者:历史长河边的磨坊
张辅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他童年时代在北元渡过,十岁时随父亲张玉投奔明朝,靖难时属于燕王朱棣一方的大将;永乐时受皇帝信任,四征交趾,受封英国公,后来又随明宣宗征讨汉王朱高煦,明英宗时又是辅政大臣之一,1449年被“迫”参加明英宗的远征计划,然后在土木堡死亡。
张辅就像一匹千里马,得遇明主,则奔腾万里,遇到庸主,则只是一匹驽马。
张辅的青少年时代
张辅,字文弼,洪武八年(1375)生于漠北蒙古,河南样符人。其父张玉原本在元朝当武官,元亡时随元顺帝远走漠北,因功累功迁为枢密知院。
元朝的枢密院掌朝廷军机大政,是朝廷最高军事机构。枢密使由皇太子兼任,为虚职,实际主事者为知枢密院事,也就是知院,是正二品官员。
可见北元为拢络人才,许诺了多少好处,但应该是没实力兑现。洪武十八年(1385)张玉带着全家投奔了明朝,因战功慢慢地升上了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隶属朱棣麾下。
1385年,张辅10岁,如此算来张辅幼年时代皆在漠北蒙古度过。十年的大漠生活,成就了张辅极坚韧,不怕吃苦的性格,这一点在将来远征交趾叛军时,显现的十分明显。
明朝的兵役制度是军户世袭制,一人从军,其家就是军户,世代相继。明军军户来源之一便是元朝与割据势力投降过来的军队,张玉恰好是从北元投降过来的,所以张家就是军户,张辅自然而然的要在16岁成人那年参军。
好在张辅的父亲张玉是一位经验老道的将领,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张辅学得很快。在1399年靖难起兵时张辅已是一名训练、作战丰富的老兵了,且正在其父张玉军中效力。
建文二年(公元1401年),靖难之役中的东昌之战,燕王朱棣视之如左膀右臂的张玉战死。张玉的战死,对朱棣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朱棣痛心疾首,哭之恸谓诸臣说:“胜负兵家常事,不足计,所恨艰难之际失玉,令吾寝不帖席,食不下咽耳!”
张玉的战死对张辅来说,也同样打击巨大。但现在是战争期间,再悲痛也得强忍,还得上战场——既居辅丧墨衰饮泣从事,张辅统领父亲的部队,继续在战场上厮杀。
1403年6月17日,燕王朱棣在南京即位,九月初,分封靖难有功的将士,张辅“论功封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信安伯,食禄一千石,予世券,世袭。”朱棣给张辅的爵位是信安伯,世袭。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朱棣念及靖难时牺牲的元勋张玉,又进封张辅为新城侯。
而随朱棣靖难成功的功臣,朱棣只封了二位为公爵(不算追封),分别是淇国公丘福,成国公朱能,可见张辅这个“侯”地位也是挺高的。
征讨安南
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是夺来的,不是朱元璋遗命继承的,相当不正统,这篡位的恶名无论如何是清不掉的。既然清不掉,那就只有借助其它事来掩盖它。好在像朱棣这种情况,我国历史上也是有例可寻的,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效法唐太宗,而志在唐虞三代之君。
朱棣在效法李世民打造万国来朝的途中,南方的安南陈朝发生了一件大事。
安南权臣黎季犛就把安南陈朝给篡了,按理说二个篡位者应该是可以相互理解的。
但黎氏好死不死嘲讽了朱棣一顿——天下且有大不顺事,独我乎?翻译过来就是,“天下还有比这更大的不合理的事,难道只有我吗?”这是含沙射影讽刺朱棣杀侄篡位一事。
黎氏的这番嘲讽直接点到了朱棣的死穴,朱棣暴跳如雷,直接安排大军要灭了黎氏。但开战是要借口的,不能硬来,这就是朱棣安排的陈天平事件。
陈天平事件,简单地说就是朱棣找了一个名为陈天平的人,说是安南陈朝的后代。然后朱棣派部队送他回安南继承皇位,然后陈天平在路上被人杀了。
陈天平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朱棣借助此事决意兴师问罪安南,在当时明朝大臣们看来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几乎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
一征安南
永乐四年(1406)七月十六日是明军誓师出征,朱棣共征集了23万大军,分二路进攻安南,主力大军由朱能张辅率领,从广西方向,偏军由沐晟率领,从云南进攻。朱棣亲点成国公朱能挂帅(征夷大将军),为防止意外朱棣还给朱能配了二个副将,一个是云南总兵官沐晟(征夷左副将军),另一个就是张辅(征夷右副将军)。
就在这年十月,明军主力刚到广西龙州,主帅朱能死亡,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副将张辅主动接过指挥全军的职责,继续进军,同时派人向朱棣报告情况。朱棣为不打击士气,给张辅的敕谕里说;“先帝曾令常遇春、李文忠率军北伐,途中常遇春死亡,副将李文忠代领主帅职责,扫荡残胡,建立大功青史留名。你应该立场自强,学习前人,建万世之功。”
为了鼓励张辅,朱棣以李文忠的例子激励张辅,让张辅放心大胆去干。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张辅也没让朱棣失望,甚至远超朱棣的期待。张辅率领大军进入安南境内前,就已命人散播明军此次征讨的目的;
“谕与众日:皇帝非利安南土地人民,乃为黎贼,害其国主,虐其黎庶,奉行天讨,以继绝世,甦民困命,我等以吊民伐罪,叮咛告诫,非临阵不得杀人,非禀令不许取物,毋掠子女,毋焚庐舍,毋践禾稼,尔等宜奉承天子意,以立奇功,不用命者,必以军法从事无赦。”
张辅这一招为攻心;告诉安南众人,明军此次出军,是来捉黎季犛,不会干涉你们分毫,你们放心。
封建时代,百姓的意识还未觉醒,最有力量的阶层是士大夫官僚地主阶层,只要取得他们的支持,至少已成功了一半。再加上黎氏在安南得罪了不少地主官僚阶级,所以张辅在安南的军事行动相当成功,从永乐四年(1406)十月初九日至永乐五年(1407)五月十二日,仅七个多月,张辅率领明军抓住黎季犛与其子汉苍等人,交将他们押送至京师,黎氏的胡朝正式灭亡。
陈简定叛乱
当张辅率领明朝大军征服安南的消息于永乐五年(1407)五月底传到明朝廷后,满朝文武大臣皆为明成祖贺,并请复以开设三司郡县其地。然后朱棣开始飘了,于永乐五年(1407)六月一日,明成祖朱棣以平安南诏布天下,正式郡县安南,改安南为交趾,设都、布、按三司。
前文也说过,黎氏倒行逆施与安南地主官僚阶级离心离德,这是导致黎氏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如果朱棣清楚当地人的心理,能立一个陈朝后人当傀儡,再温水煮青蛙,这事就能以完美结局收场。可惜朱棣好大喜功,想一步到位,结果步子迈大了。
永乐六年(1408)春三月张辅大军开始班师回朝,经过三个月的行军到达南京。朱棣很高兴,将张辅封为英国公,沐晟封为黔国公,余下有功将领也是升职的升职,加薪的加薪。
然而不到半年时间,陈简定起来反抗明朝。陈简定自称是陈朝的后人,黎氏胡朝时被封为日南郡王,所以在安南地主官僚阶级中有一定名望。他起来反抗,得到了不少安南地主阶级的支持,安南各地纷纷响应。
朱棣得到消息后,命黔国公沐晟率领云南贵州等地共四万余人再入安南,沐晟集结了在安南的明军,共十余万人与陈简定在厥江决战。事实也证明沐晟军事能力比他爸沐英差了不止一点,厥江之战明军大败,安南布政使等一大批官员被杀,沐晟向朱棣救援。
永乐七年(1409)春正月事闻,朱棣震怒,命张辅带兵亲自去安南救火。
二征安南
安南不愧是中原王朝的学习者,除了典章制度,连中原王朝的内斗也抄。
陈简定打赢明军后,没趁胜追击,却怕手下将领专权事重,杀了一批将领。结果大量将领率领自己的亲军离开了陈简定,另拥立陈简定的侄子陈季扩为主,直接导致陈军的实力分散严重。
永乐七年(1409)五月,张辅率领五万明军抵达安南,这支大军中有二支特色部队,一支是与郑和同样型号的明朝海军;另一支是朱棣在永乐五年(1407年)新组建的中国第一支专业火器部队——神机营。
封建王朝使用火器是很早的事,但都是作为辅助兵种使用,比如沐英平定云南就使用过“三段击”的战法。但真正将火器建成专业部队使用的是明朝的神机营。
张辅靠着装备优势与情报优势,二个月捉住陈简定,将其押送前往京师。永乐七年(1409)九月,张辅在太平海口大败陈季扩大军,陈氏军队已无抵抗之力,陈季扩见势不妙,便想投降。可张辅是个军人,不会鸿门宴,他只给陈季扩二个选择——自己去大明的京师或者我送你去京师。陈季扩没办法,领着众人向南跑路,先躲起来,等待时机。
就在张辅准备给陈季扩最后一击时,朱棣命令张辅赶快回国。原来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命令淇国公丘福率十万大军远征鞑靼,丘福中计,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朱棣异常生气,决定明年亲自出征,所以需要有大将留守后方。朱棣想到的第一人选与唯一人选就是张辅,这也难怪,永乐一朝能称得上帅才的就二人,一个是朱棣,一个是张辅。
张辅上书请求推迟自己回国时间,理由也很充分,怕他走后沐晟等人镇不住场子,朱棣同意,但给张辅定了截止日期。
张辅接到朱棣的要求后,开始玩命了。他于永乐八年(1410年)正月,逼二万陈军与自己决战,杀了陈军四千五百多人,抓了三千多俘虏,然后一改当初自己发布的命令——非临阵不得杀人,将俘虏全杀了,筑京观。
京观,古代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一为炫功,二为震慑敌人。
然而陈季扩依旧没逮住,但张辅已没有时间了,不得不奉命北返。
三征安南
也如张辅所料,他一走,陈季扩立马跳了出来,不到一年功夫,安南明军再次向朱棣求援——“张辅交人震惮,靖乱非辅不可”。
在永乐九年(1411)正月,朱棣不得不第三次命令张辅前往安南救火。七月,张辅率军正式踏入安南。这次陈季扩学明白了,他自知不是张辅的对手,张辅人未到,陈季扩就跑到了山里,与明军玩起了游击战。
张辅为人坚韧,对敌人狠,对自己人更狠。陈季扩钻山林,张辅也同样带人钻山林;陈季扩出海,张辅带人跟着出海;陈季扩弃马跑到老挝,张辅也弃马跑到老挝。“贼(陈氏军队)遂远遥,王(张辅)随所至而追之,贼或聚或敞,竟莫得其要领”,而陈氏有当地人暗中支持,张辅在后面追的十分辛苦。
永乐十二年(1414)正月张辅率军追至政和县(今越南广平省布泽县),陈季扩部将来降,说陈季扩往老挝跑了,张辅二话不说,带着人在后面追。二个月后,张辅在当地部族首领的帮助下,捉住陈季扩将其送往南京。
从永乐六年(1408)八月至永乐十二年(1414)三月,张辅用了近六年的时间两次下安南才稳定安南局势,在这期间,重大的战役有十数次,安南抵抗运动遍及全境,因此“说者谓王(张辅)此役较之前平定之功为难云。”
镇守安南
永乐十二年(1414)三月,张辅平定安南,陈季扩也被俘,捷报传上,朱棣很高兴。而张辅在平定安南后,将历年安南所侵占的南方占城之地,设立四州,派军驻守。
占城是被安南新攻下的国家
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派来张辅军中监军的太监马骐上奏称张辅在安南的招兵制械,有割据称王之意,生性多疑的朱棣报着宁肯信其有的态度,将张辅招了回来,令丰城侯李彬代替张辅,坐镇安南。
张辅返回后一年,永乐十六年(1418)春正月,黎利等人就在清化蓝山起事,史称“蓝山起义”,这股势力越来越大,明朝多次派军镇压,都没解决问题。到明宣宗时,明军已彻底压不过当地起义军。明宣宗廷议,想放弃安南,张辅主动请缨再征安南,明宣宗不许。
宣德二年(1427),明朝放弃安南。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步影响极差的臭棋,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使得明朝在西洋地区的影响力无与伦比,西洋各国派遣贡使朝贡明朝,纷纷承认明朝宗主国的地位。而明宣宗放弃安南,沉重地打击了明朝在西洋各国的国际声望,动摇了明朝的宗主国地位,失去安南甚至间接导致了后来明英宗正统年间麓川(缅甸与我国云南一带)的反叛。而镇压麓川的将领就是沐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