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学佛传/耶律楚材

在历史上,耶律楚材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人,他本是契丹人,却在金国长大,最后为蒙古国效力。更特殊的是,他为汉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

《元史》:(太祖)指楚材谓太宗曰:“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准备西征,临行前终于决定立第三子窝阔台为汗位继承人。成吉思汗指着一个人对窝阔台说:“这个人是上天赐给我们蒙古国的礼物,我死了之后,军国大事,你都要多听听他的意见。”成吉思汗指的这个人,就是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1244年6月20日),又名刘楚材,字晋卿,号玉泉老人,亦号湛然居士。《元史》记载,耶律楚材是辽国东丹王耶律倍的八世孙。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三岁那年,他的父亲耶律屡去世,便跟着母亲杨氏相依为命。母亲毕竟是右丞相之妻,胸襟和见识都非一般女子,她对耶律楚材的教育非常重视,为了儿子的成长,她忍痛将耶律楚材送到闾山显州书院,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这段教育历程,影响了耶律楚材的一生。他后来的所有政治成就,无不受儒学影响。在金朝,因耶律楚材是右丞相之子,他是有资格接受恩荫的,但耶律楚材坚持走科举之路,公元1206年(金朝泰和六年),耶律楚材参加科举,被金章宗重用。

《元史》记载,说他“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意思是说耶律楚材不仅熟读诗书、精通儒学;同时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对佛学、道学、医学都很精通。

举个例子,在《元史·耶律楚材传》记载:西域历人奏五月望夜月当蚀,楚材曰:否。卒不蚀。明年十月,楚材言月当蚀,西域人曰不蚀,至期果蚀八分。意思是说,西域有一个精通历法的人,说五月十五那天肯定有月食,耶律楚材分析后说:“五月十五那天肯定没有月食。”后来果然应验。到了第二年十月,耶律楚材说有月食,西域人持否定态度,结果耶律楚材之言又应验了。可见,耶律楚材对天文学的研究,已经是当时的顶尖水平。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领众将进攻西夏,攻破西夏灵武。城破后,所有的将领和士卒都在争相抢夺美女和金钱。耶律楚材却对这两样东西完全不感兴趣,他却只拿了“遗书”和“大黄”。所谓“遗书”,是指西夏统治者留下的书籍、户籍、地图资料等;而“大黄”,则是一种治疗瘟疫的药材。没过多久,军中发生疫病,耶律楚材事先筹集的大黄等药材正好用上,救了数万蒙古士卒的性命。而耶律楚材搜集的书籍资料,在蒙古人统治西夏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实耶律楚材还是一位虔诚学佛者。他初从圣安澄公习禅宗,后投于万松行秀禅师门下,苦修三年,获万松行秀印可,成为一名居士。他的老师万松禅师评价他:“尽得其道,世谓佛法可以治心不可以治国,证之于湛然正心、修身、家肥、国治之明效。”(见《湛然居士文集•序》)认为耶律楚材的行为验证了佛学有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作用。

耶律楚材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他的才华,而是因为他有一颗仁心,正是他的仁爱之心,拯救了无数的黎民百姓。耶律楚材在辅佐成吉思汗和窝阔台父子的时候,始终在贯彻佛儒融合的慈悲之心。

公元1224年,因此前摩诃末之子札兰丁·明布尔努逃至印度河,成吉思汗率领哲别、速不台等名将攻入东印度,蒙古人在这片土地上疯狂掠杀,血流成河。耶律楚材几次劝阻,都没能成功。

一天,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出现了一种“怪兽”,此物只有一个角,形如鹿,却有马尾,还能发出人声。成吉思汗看到后大惊,他知道军师见多识广,询问耶律楚材。耶律楚材趁机说:“此瑞兽也,其名角端,能言四方语,好生恶杀,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愿承天心,以全民命。”意思是,这是祥瑞之兽,它不喜欢弑杀。大汗在这里看到这种瑞兽,说明是上天派它下来警示我们不可妄杀。希望大汗听从上天的意思,保全这里的百姓。成吉思汗听完,沉思良久,下令停止屠杀,并且班师。

成吉思汗时代,对官员并没有系统性的约束,成吉思汗撤兵后,他留下的来官吏掌握了生杀大权,对当地百姓随意抢夺和掠杀,兼并田地、霸占民女之事犹如家常便饭,频繁发生。《元史》云: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非奉玺书,不得擅征发,囚当大辟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他的哭泣,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怜惜当地的百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耶律楚材上书给成吉思汗,请求成吉思汗下令,让各州郡不得随意征遣百姓,不得随意杀人,即使犯了死罪,也要上报后才能行刑。在耶律楚材的努力下,当地百姓终于走出惶恐,归于平静。

成吉思汗去世后,他的儿子窝阔台加速了“灭金伐宋”的计划,当时,南宋偏安一隅,中国的北方大多处于金朝的控制之中,窝阔台在灭金伐宋的过程中,颠沛流离的还是中原百姓。《元史·耶律楚材传》记载:中原甫定,民多误触禁网,而国法无赦令。楚材议请肆宥,众以为迂,楚材独从容为帝言。

蒙古人占领中原,颁布了属于蒙古人的特殊法令,由于中原百姓对这些法令不熟悉,误触禁网。因法令严苛,很多百姓不仅要被处死,还要连累亲族。耶律楚材当时担任中书令,他多次上书请求窝阔台宽宥这些百姓。当时,窝阔台麾下的重臣都认为耶律楚材多管闲事,毕竟死的是“他国百姓”,和自己无关。耶律楚材却不放弃,他多次劝说,终于劝动了窝阔台。

1232年,窝阔台命大将速不台围困汴京(当时金朝已经迁都汴京),速不台围城多日,艰难攻破汴京,为了宣泄自己的愤怒,速不台下令屠城。当时,汴京城内有250万军民,数量庞大。耶律楚材听闻后,力劝数十次,最后闹到窝阔台那里,耶律楚材说:“我们夺下城池的目的,不就是为了百姓和土地吗,若将城内250万人全部屠杀,我们要一片荒地何用?”经过耶律楚材的一番游说,最终,速不台让步,只屠杀了完颜一族。虽然耶律楚材没能彻底阻止速不台的屠杀,但是,他拯救了200多万百姓。以一人之力,救下百万百姓,这样的功绩,足以彪炳千古。

蒙古军攻下河南全境的时候,很多百姓纷纷逃难,“逃者十七八”,蒙古人就规定,有逃走的,不仅杀光全家,还要株连邻里。一时间,许多百姓因此被杀。有些百姓不敢逃,饿死在家里。耶律楚材对窝阔台说,既然你拿下了河南,河南的百姓都是你的子民。有些人逃难,是因为不满家园被霸占,有些人逃难,是因为太过饥饿。我们不能因为他们逃难而杀他们,更不能因一个人逃难,就株连数百人。窝阔台最终废除了上述法令。

耶律楚材对中原百姓最大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想方设法拯救了许多百姓,更在于他保留了汉文化。当时蒙古人灭金,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和金朝有世仇,更重要的是为了扩展领地。但是,他们只想着灭掉金朝,至于灭掉金朝之后,这广袤的土地用来做什么,蒙古人似乎没有多想。在窝阔台的麾下,有一位叫别迭的近臣,他曾给窝阔台出了一个主意:“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出自《元史》)意思是,蒙古人以游牧为生,这些汉民居住的地方,对蒙古人意义不大。不如将中国北方全部改造成蒙古人的牧场。如果这个建议得到实施,不仅会颠覆了中国古代格局,对生态有着不可逆转的破坏,更严重的是,汉文化将会遭到灭顶之灾。

耶律楚材知道后,极力劝窝阔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耶律楚材的意思是,蒙古接下来还要四处征伐,中原百姓能提供的物资和财产非蒙古人所能比的。窝阔台在心中盘算一番,觉得耶律楚材说得有道理,遂放弃了将农耕土地变牧场的想法。就这件事而言,耶律楚材的功德可以说是无量的!

耶律楚材还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派人找到了孔子的第五十一代孙孔元措,建议窝阔台封孔元措为衍圣公,并且赐给他土地祭田,帮他返回山东曲阜奉祀。此后,耶律楚材又建议恢复科举。此举,安抚了北方读书人,为中国北方减少了许多流血冲突。

耶律楚材的佛教著作很多,《万松老人万寿语录序》、《洞山五位颂》、《辨邪论序》、《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序》、《糠孽教民十无益论序》、《释氏新闻序》、《屏山居士鸣道集序》、《楞严外解序》、《屏山居士金刚经别解序》、《书金刚经别解后》等,在耶律楚材文集中有很多耶律楚材佛教方面的文献资料。由于他学佛是禅宗,故其一生对于禅宗多有颂赞,因其政治地位关系,他对禅宗思想在当时的传播,有一定贡献,特别是曹洞宗宗风的弘扬。

公元1224年耶律楚材去世,许多蒙古人为其痛哭,许多汉族的士大夫也为其立碑缅怀。《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云:“天下士大夫莫不茹泣相吊。”

《元史》记载:“后有谮楚材者,言其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后命近臣麻里扎覆视之,唯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这段话意思是说乃马真皇后掌权后,有人说天下的税赋大多被耶律楚材贪污了,派人去查验,发现耶律楚材的遗物中,除了琴棋书画,别无他物,可见其一生清廉!

《元史》评价,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定制度 、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访遗老、举贤良、求方正、劝农桑、抑游惰、省刑罚、薄赋敛、尚名节、斥纵横、去冗员、黜酷吏、崇孝悌、赈困穷。”这位千古名相终其一生都在践行着“佛能治心,儒治天下,治心之道包含治天下之道,未有心正而天下不治者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