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芝兰学社official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政府考虑放弃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控制。英国美国当局倾向于支持犹太人来填补产生的权利真空。
1947年2月,英国政府将巴勒斯坦问题的提案递交联合国。同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巴勒斯坦问题特别调查委员会”,开始调查巴勒斯坦问题。“联合国巴勒斯坦问题特别调查委员会”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提出了《联合国巴勒斯坦分治方案》。方案中写道:以约旦河为界,在约旦河西岸建立犹太国。
这项方案由委员会在1947年11月29日的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并且投票表决。最终结果是33国赞成,13国反对,10国弃权,表决通过。这项决议也就是“联合国181号决议”。
在181号决议通过后不久,也就是1948年5月14日,犹太国宣布建国。
蓝色:犹太国家{即以色列
橙色:阿拉伯国家{即巴勒斯坦
事实上,从1947年11月,联合国宣布巴以分治的那一刻起,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战斗就已经打响。这一时期的战斗被以色列人称作独立战争。战争的第一阶段是由很多民间武装团体打响的,是一场小规模武装力量展开的非正规的游击战争阿拉伯人的武装力量是由福齐·考克吉指挥的“阿拉伯解放军”和阿布德·卡德尔·侯赛因指挥的“阿拉伯救世军”。犹太人方面的武装力量是由当地人领导的“以色列民族斗士”、“民族军事组织”、“哈加纳自卫队”、“帕尔玛其突击队”和“犹太人定居点”等民族军事自卫团体。
第一阶段的战斗从1947年开始,主要目的是争夺连接特拉维夫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当时完全依赖于从其他犹太人定居点运来的武器弹药和补给物资】的公路以及守卫所有犹太人定居点。1948年1月,以色列人通过一次代号为“纳赫松行动”的规模进攻成功控制了这些道路。
1948年5月14日,联合国第181号决议生效,以色列宣布建国。外约旦、黎巴嫩、伊拉克、叙利亚、埃及这5个阿拉伯国家,和一小部分巴勒斯坦游击队组成联盟,对刚刚成立的以色列发动了进攻。第二阶段的战斗开始了。
乍一看,以色列人几乎毫无胜算,他们的人口对比是3000万人对60万人。但是这5个阿拉伯国家组成的联盟非常松散,他们的结盟只是基于反对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国家。而以色列方面的准备更加充分,他们将所有犹太人武装自卫团体合并为以色列国防军,动员了14个满编旅以对抗阿拉伯联军的16个旅。
以色列人将他们这一阶段的战斗分为两个部分:“战略防御”部分和“战略反攻”部分。以色列人在第一部分的战斗中成功抵挡了阿拉伯联军的进攻——他们在吕大、拉姆拉、加利利、拿撒勒和耶路撒冷老城都取得了胜利。“战略反攻”部分开始于1948年12月底。以色列人发动了代号为“霍雷夫”的行动,他们用5个装甲旅组成了一支突击尖刀,成功渗透到阿拉伯人战线后方,击溃了阿拉伯人的进攻部队,确保了以色列人对内盖夫的占领。
独立战争中以色列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成为了以色列国防军的关键性经历,为之后以色列国防军从民兵转型奠定了基础。
独立战争中以色列方面伤亡人数达6000余人,这占到了巴勒斯坦犹太居民区人口的百分之1。阿拉伯人伤亡数字约为1.5万人。除去加沙和约旦河以西地区外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将近五分之四的土地,极大地加剧了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也是即将到来的西奈战役、六日战争的前奏。
以色列国防军装甲部队的建立和闪电战学说的发展成熟离不开一个人,20世纪50年代的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摩西·达杨,此人10岁时第一次开枪并击杀了一名袭击犹太人集体农场的阿拉伯人,14岁加入“哈加纳自卫队”【上文提到的犹太人民族武装团体】,26岁的时候被叙利亚人射瞎了一只眼睛。当达杨33岁的时候,他认识了克莱顿·艾布拉姆斯将军的学生亚伯拉罕·鲍姆,此人当时是美国陆军第37装甲营的营长。在与鲍姆相处的过程中,鲍姆向达杨传授了一些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用到的战术。达杨在这一时期学到的知识成为了以色列未来30年的战略基础。
达杨回到以色列后,立即着手建立以色列装甲部队。在他担任军队领导人之前,以色列国防军只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装甲旅,下辖一个配备有M-4谢尔曼坦克的装甲营、一到两个搭乘半履带装甲车的步兵营、两个搭乘卡车的步兵营。但是在达杨的整改下,以色列国防军装甲部队规模急速扩大,到了1954年的时候,以色列人已经拥有了三个完全满编的装甲旅,装备有100多辆装备75mm高射速火炮的AMX-13轻型坦克、150辆M-3半履带装甲车、80辆法国改进过的M4A3E8谢尔曼坦克。
摩西 达杨
眼看着犹太人武装力量的不断发展,阿拉伯人当然不甘落后。埃及总统加迈尔·阿卜杜勒·纳赛尔在20世纪50年代多次公开发表声明称他打算完全消灭以色列。他们从捷克斯洛伐克获得了大量的武器装备:300多辆T-34/85中型坦克、150多辆JS-3重型坦克、100门SU-100突击炮、200多门57mm反坦克炮以及大量迫击炮、无后坐力炮、装甲侦查车、火箭筒和野战炮。
达杨认为以色列军队必须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推进到尽可能远的纵深地带。他给他的军官们介绍了他自己研究的“三步”战略——第一步是伞兵空投和空降,第二步是穿过敌人被绕过的阵地向前推进,第三步是突破。达杨坚信埃及军队不会发起防守反击,以色列人只需要完成既定的作战目标,至于说剩下的,就交给埃及军队低落的士气去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卡德什”行动的目的并不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或者“占领敌方领土”而是“打乱埃及军队在西奈半岛的部署,使其崩溃”。这种行动目的的建立是基于对以色列国防军的实际情况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充分观察——“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必然是一场艰苦的战斗,这种战斗的伤亡和损失以色列是承受不起的。而“占领地方土地”将会引起巨大的政治危机。
1956年10月29日下午,以色列国防军第202空降旅在米特拉山口顺利空降,他们掘壕据守,等待同剩余的装甲部队回合。阿里埃勒·沙龙的部队乘坐摩托车和半履带装甲车,在一支装备有AMX-13坦克的装甲连的支援下,快速穿过西奈半岛,在坤提拉和赛迈德击破了埃及人的防线。10月30日中午同伞兵部队回合。
空降行动使得以色列人的威胁逼近了苏伊士运河,紧接着,以色列人9个摩托化步兵旅分成南北两路穿越西奈半岛。北面的部队沿着法拉赫——阿里什——坎塔拉向前推进,南面的部队沿着阿布阿盖拉——伊斯梅利亚向前推进。这两路部队面里的主要威胁是部署于阿布阿盖拉、法拉赫和阿里什三角地带的埃及军队主力。这一地区的埃及守军包括:第3步兵师守卫三角防区、第2步兵师守卫运河、第3和第5步兵旅作为预备队。
10月31日,乌里·本·阿里指挥的第7装甲旅对乌姆卡泰夫的埃军阵地发起进攻。乌姆卡泰夫的埃及人抵抗非常顽强。他们抵挡住了以色列人的三次进攻后,以色列人撤退了。经过一天的休整之后,乌里·本阿里带领他的装甲旅从南面攻陷了德伊卡隘口,绕到了阿布阿盖拉的埃及军队后方,粉碎了这一地区的埃及军队。东线地区负责攻克乌姆卡泰夫的以色列第10 和第37步兵旅则陷入了僵持。
10月32日,负责攻击乌姆卡泰夫的第10和第37步兵旅还没有取得突破,此时占据米特拉山口的第202伞兵旅和第7装甲旅的补给物资即将消耗殆尽,可是乌姆卡泰夫却保卫着通向西奈半岛的大部分公路,如果再不能取得突破,那么第202伞兵旅和第7装甲旅就有遭到围歼的危险。
10月32日晚些时候,英国和法国开始空袭埃军阵地。随着英国法国的介入,埃及军队很快崩溃了。通往西奈半岛的公路全部落入以色列人手中,这些道路上挤满了以色列装甲车队。他们全速开往苏伊士运河方向,甚至没有时间去理会成建制溃逃的埃及军队。11月2日到5日,同英国和法国进行了三天的磋商之后,以色列军队在离苏伊士运河10公里的地方停下了脚步。
不到100个小时,以色列国防军便占领了西奈半岛,而他们付出的代价仅仅是198人阵亡,860人负伤。“卡德什”行动标志着以色列国防军从一支以应征入伍者【在战斗期间可以看到很多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员,他们在战斗期间甚至还穿着自己的工作服。】和预备役人员为主的军队蜕变称为一支可以执行“任务式战术”的装甲力量。他们在1956年展现出的机动能力也成为了1967年新一场战争结果的预演。
虽然以色列人在1957年成功击溃了埃及军队,但是法国英国放弃苏伊士运河,以色列人不得不撤离西奈半岛。这样的局势让以色列人很是不安。同样,阿拉伯人也不会甘心西奈战役这样的失败。他们不约而同的开展了疯狂的扩军。T-55、T-54等新一代主战坦克替换了阿拉伯国家老旧的T-34/85坦克,1967年时埃及拥有了1200量战车,250量SU-100突击炮,100多辆JS-3重型坦克。空军方面阿拉伯人拥有伊尔-28轰炸机、米格-17、米格-21战斗机和萨姆-2地对空导弹。
以色列方面装备了法国战机,20架“超神秘”B-2以及72架“幻影”战斗机。以色列陆军装备了美制的M-48“巴顿”、超级谢尔曼、英制百夫长和法国制造的AMX-13坦克。除此之外,以色列人对这些战车进行了大量的改造:他们把M-48巴顿坦克的90毫米主炮拆掉,换成了百夫长坦克的150毫米主炮。这种改装产生的变种坦克称为“巴顿百夫长”。但是这些并不足以弥补数量带来的巨大劣势——叙利亚埃及联军的装甲力量远远超过了以色列人。
时间来到了1967年,双方仍然不断爆发冲突,1967年4月7日,戈兰高地的叙军向以色列定居点开火,由此爆发冲突,叙利亚的六架米格战机被以色列国防军击落,叙利亚马上向埃及呼吁参战,埃及立即动员十万大军和一千辆坦克,开进西奈半岛的埃以边界地区。1967年5月22日,埃及宣布自次日起封锁西奈半岛的堤蓝海峡。1967年5月30日,约旦和埃及签署了五年共同防御条约,至此埃约联军有机会在半小时内将以色列一分为二,战争眼看就要全面爆发。周围国家的虎视眈眈让以色列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感觉到了阿拉伯人优势力量的威胁。于是,他们对阿拉伯军队发动了突然袭击。
以色列国防军对阿拉伯人发动的是一场先发制人的打击,阿拉伯人甚至都没有意识到战争已经到来。战争以一场毁灭性的空袭开始。在留下12架飞机担任本土防空任务后,以色列将全部战机投入到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的空袭当中。在1967年6月5日清晨7点,183架战机组成第一波次梯队,扑向了埃及10座机场。由于埃及时间比以色列时间晚1个小时左右,此时的埃及机场正在进行早班与晚班的交接工作,空中完全没有战机巡逻,雷达室空无一人。在完全没有反击的情况下,有将近200架飞机在跑道上被炸成了一堆堆废铁,6座机场完全不能使用,20处雷达站被摧毁,数处萨姆防空导弹阵地被摧毁。190架战机组成的第二波次的攻击于以色列时间早上9点开始,其中120架战机继续攻击埃及14座空军基地。剩余战机执行空中巡逻和支援任务。第二波攻击又摧毁了埃及100架战机。经过一上午的空袭,埃及空军已经不存在了。在以色列空袭埃及时,约旦和叙利亚的战机相继起飞,对以色列机场发动袭击,以支援埃及。但因事先完全没有准备,且战争意志游移不决,空袭规模很小,几乎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而以色列在摧毁埃及空军后,挥师约旦,约旦空军瞬间消失。第二天以空军又扑向大马士革、达米尔等空军基地,消灭了近一半的叙利亚飞机。最终的结果是:阿拉伯人损失了470架飞机,而以色列人仅仅损失49架。制空权被以色列人牢牢的掌握在了手中。
迅速的消灭了阿拉伯人的空中力量后,以色列地面部队开进了战场。与之前几次战争不同,以色列人这次的目标不是“被动的防守反击”或者而是“致使对方崩溃”,而是彻底歼灭阿拉伯人的有生力量。
在实施空袭后的半小时,以色列地面部队五个师以坦克装甲车为前导,自加萨、阿里什和阿布奥格拉,向西奈半岛大举进攻。当时埃军在西奈半岛有五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共约十二万人,分别据守在各个战略要点上。以军在空军的掩护下,占领了加萨地带,进入了西奈半岛的阿里什、阿布奥格拉等地。接着,以军兵分三路,向苏伊士运河地区进攻:北路攻打坎塔腊,中路指向伊斯梅利亚南路对准陶菲克港和苏伊士城。虽然埃军顽强抵抗,发动了两次反攻,但终因没有空军支援而失败。6月5日,沙雅胡加维什率领以色列国防军三个师同时进入西奈半岛。其中,以色列·塔尔带领他的师对据守在沿海地带的埃及第7步兵师进行打击。在塔尔的左侧,埃弗拉罕·约菲带领另一个师穿过阿布阿盖拉沙漠【由于埃及人认为阿布阿盖拉沙漠完全不可能通行,所以并没有在这一地区布置防守】,阻滞埃及人的装甲力量,使得他们无法支援埃及第七步兵师。阿里埃勒·沙龙率领最后一个师。他们的任务是突破位于阿布阿盖拉-乌姆卡泰夫十字路口的防御阵地。一旦达成上述目标,以色列人就会将埃及人彻底赶出西奈半岛。
阿拉伯人在西奈半岛部署了7个师,巴勒斯坦第20师部署在加沙地带,埃及第2机械化步兵师部署于埃及第7步兵师右翼,据守阿布阿盖拉-乌姆·卡泰夫阵地。埃及第3步兵师位于阿里什与利卜尼山之间,埃及第6步兵师掩护埃及第3师的右翼。最后,埃及第4装甲师和沙兹利装甲师驻扎在比尔吉布法,准备进行反攻。这种防守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布置,只要埃及军队坚守住第一道防线,埃及装甲部队就可以投入战斗,毁灭以色列人的进攻部队。
以色列人在北方和南方同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什穆埃尔·戈嫩带领第七装甲旅在得到了空军战机强有力的支援后,彻底突破了埃及第七步兵师的防御阵地。在南方,由丹尼·马特率领的以色列特种部队实施了一次夜间空降,成功渗透到了埃及第2步兵师战壕后方4公里的地方,打垮了埃军的炮兵阵地。紧接着,以色列炮兵进行了一场将近一个小时的炮火准备后【这种规模的炮击在这样的战争中第一次出现】,使用徐进弹幕射击引导步兵突破了埃及第2步兵师的防御阵地,夺取了阿布阿盖拉-乌姆卡泰夫十字路口。就这样,埃及第一道防线被全线突破,西奈半岛门户大开。为夺取阿布阿盖拉-乌姆卡泰夫,以色列付出的伤亡仅为180人。
埃及军队抵抗较为顽强的地方在比尔吉布法,驻守在这里的埃及第4装甲师短暂的阻挡了埃弗拉罕·约菲的部队的进攻,并对以色列人造成了一定的杀伤。以色列人在比尔吉布法的进攻受阻是因为约菲的部队是一支临时建立起来的预备役部队,师长约菲本人在开战之前是“以色列自然保护协会”的负责人,先头旅的旅长萨迦·伊斯卡·萨德米几天以前还在一家快捷旅馆担任经理。直到沙龙夺取阿布盖拉-乌姆卡泰夫的部队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后赶来支援,以色列人才夺取了比尔吉布法。在西奈半岛达成突破后,萨迦·伊斯卡·萨德米的装甲旅从侧面穿过了沙漠,进行了一场高速推进,赶到了米特拉和吉迪山口,彻底困住了还没有撤出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
这样一来战斗剩下的部分就是“山口围歼战”。埃及机械化部队刚刚撤退至米特拉和吉迪山口的时候主力尚存,还有能力进行反击。但是当他们发现山口已经被封锁,他们的撤离之路已经被封锁的时候,他们彻底崩溃了。想要冲出山口的部队遭到了以色列人打靶式的火力夹射,幸存下来的坦克被击毁的残骸堵住,寸步难行。这一天里,埃及威风凛凛的装甲部队被彻底毁灭,有超过800辆坦克被击毁,还有很多被他们的车组成员放弃。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萨迦·伊斯卡·萨德米的装甲旅在赶往米特拉和吉迪山口的过程中,坦克一辆接一辆的消耗完了燃料,最后仅有9辆坦克成功抵达,其中有4辆不得不靠拖曳行进。把守米特拉和吉迪山口的主力实际上只是装备有迫击炮和反坦克装备的步兵部队。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再也无法支持。7日,埃、以双方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仅仅三天时间西奈半岛就全部落入以军之手。
6月5日下午以色列空军利用空袭摧毁了约旦皇家空军。到当天晚上耶路撒冷步兵旅南移到耶路撒冷,而机械化哈雷尔旅和伞兵旅从城市北部包抄过来。在发动对约旦的地面进攻时,以色列攻打的战役目标是先夺取耶路撒冷旧城南北的制高点,然后夺取旧城。与埃及陆军的命运相同,没有空中掩护的约旦守卫部队和增援部队,就像靶子一样任由以色列战机屠戮。几个小时之内,约旦的全部有线通讯线路都遭破坏。约旦河西岸的约军司令部遭到以色列飞机的狂轰滥炸后被迫撤到东岸。当日深夜以色列对耶路撒冷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城西高地上的探照灯把约军的阵地照得如同白昼,以色列炮兵轻松地摧毁了约军阵地。6日凌晨以军突入城区,7日上午以色列军队对已是空城的耶路撒冷发起了总攻,上午10时就推进到了犹太教中著名的哭墙脚下。以色列攻打耶路撒冷时,也同步展开了对约旦河西岸北部地区的进攻。5日下午以色列越过停火线,6日凌晨占领杰宁。6日夜晚占领纳布卢斯。7日约旦和以色列双方接受了联合国紧急发出的停火决议,而此时以色列已经夺取了约旦河西岸归约旦管辖的全部地区。
以色列军队在约旦河西岸的行动
在约旦河东岸,战略高地——戈兰高地,成为以色列军队争夺的目标。戈兰高地西与以色列接壤,居高临下,是叙利亚西南边陲的战略要地,从戈兰高地可以俯瞰以色列加利利谷地。高地上公路交通网密布,库奈特拉为此地重镇,有公路直通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只有60公里路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虽然以色列和叙利亚都已经宣布接受联合国的立即停火决议,但以色列仍于6月9日中午对叙利亚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叙利亚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激战到夜晚,以色列占领了卡拉、扎乌拉和巴尼亚斯3个城镇。6月10日,叙利亚一方面在联合国控诉以色列违反停火决议,另一方面命令仍在戈兰高地抵抗的军队迅速回撤以保卫大马士革,使以色列轻松控制了戈兰高地的大部分地区,当天下午6点30分以色列再次宣布停火。至此,戈兰高地基本沦入以色列手中。
这场战争成为了以色列国防军军事历史上最令人震惊的一场胜利。以色列国防军不仅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粉碎埃及空军,歼灭了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埃及地面部队,并且在米特拉和吉迪山口之战后还甚至还对叙利亚军队与约旦军队进行了试探性的攻击。这样的胜利并不是武器装备的差距有多么显著——欧美国家制造的武器装备是否真的强于苏联制造还有待商榷。而是以色列国防军拥有更高昂的士气【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观察地图就可以发现,以色列这个国家的国土面积非常狭小,敌对国家的战斗飞机只需要用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将以色列所有的土地都“光顾”一遍。这个国家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没有防御纵深。哪怕以色列国防军主力在今后的某一场战争中遭受重创而后撤,这个国家都会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用爱德华鲁特瓦克的说法就是:“以色列决不能输掉哪怕是一场战争”。再加上这些战争中以色列的敌人——周边的阿拉伯国家一而再的宣称他们战斗的目的就是消灭犹太国。这些因素都是的以色列人的战斗意志与士气非常的高昂】、更充分的战争动员、更高的主动性以及战场指挥官们的随机应变能力。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往往会对战争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比如说,在1967年6月6日的战斗中,塔尔和他的参谋们在战前制定的每一项作战计划,几乎都在战斗开始后受挫。但是塔尔师中的各级部队自由发挥,实现了所有的目标。
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占领了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旧城,叙利亚控制下的戈兰高地等将近70000平方公里的领土。在1967年10月的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242号决议——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的独立并且保证以色列安全,同时以色列归还六日战争中占领的领土。联合国242号决议标志着阿拉伯国家承认了以色列的独立地位。成为了中东战场上最重要的转折点。然而,双方的矛盾并没有得到任何解决,反而愈演愈烈,终为六年后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即赎罪日战争埋下伏笔。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后的中东局势。
粉红色: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取得的领土{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戈兰高地以及西奈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