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控枪记

作者:Kurt Su    译:保守主义评论

按:本文译自《国家评论》

魏玛共和国出于善意的枪支登记政策变成了恶魔手里的工具。

在美国,有关控枪的经久不息的辩论并非始于今日。早在 1920 年代,面对社会混乱,魏玛德国也展开过同样的争论,他们最后选择了枪支登记。老实人遵守了法律,但是那些从事政治暴力的共产主义者和纳粹党人则没有。

1931 年,魏玛当局发现了一份纳粹夺权后的计划,届时,犹太人将被剥夺食物,那些不肯在 24 小时内缴枪的人将被处死。这些计划由维尔纳·贝斯特(Werner Best)撰写,此人后来成为纳粹盖世太保(注:Gestapo,国家秘密警察)的官员。为了应对这类威胁,魏玛政府授权对所有枪械进行登记,并声称出于“公共安全”,必要时可予以没收。内政部长预先告知,这些记录绝不会落入任何极端团体之手。

然而,1933 年,魏玛共和国最极端的团体在希特勒的带领下攫取了政权,并且利用这些记录找到自己的政治对手和犹太人,解除他们的武装并予以打击。当时,后者的宪法权利被中止,当局发起了大规模的搜查、没收枪支和异见出版物。警方吊销了社会民主党和其他“政治上不可靠”的人的枪支执照。

历经长达五年的镇压,德国社会被国家社会主义政权“净化”了。不受欢迎的人被安置在劳改营,美其名曰“劳动使人自由”,犹太人被剥夺正常的公民权。盖世太保取缔了独立的射击俱乐部并逮捕了其领导人。盖世太保的顾问维尔纳·贝斯特指示警方,禁止向犹太人发放枪支许可。

1938 年,希特勒签署新的控枪法案。有鉴于许多“国家公敌”已经被清除,现在可以稍微放松一些限制,特别是对纳粹党员。但是,犹太人被禁止在枪械厂工作,并禁止持有22 毫米口径的空心点弹药。

时候到了,纳粹当局决定对犹太社区发起决定性打击,解除他们的防卫能力,进而把他们的“不义之财”再分配给德意志人民。德国犹太人奉命交出所有武器,警方早已掌握了登记者的记录。即便是那些自愿缴枪的人也会被移交给盖世太保。

这一幕发生在众所周知的1938年11月“水晶之夜”的前几周。(注:kristallnacht,“水晶之夜”,也译为“碎玻璃之夜”,是指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纳粹党员与党卫队袭击德国全境的犹太人的事件。该事件被认为是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的开始)在此之前,犹太人已经被解除武装,一切可能的抵抗被降至最低。这个最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大屠杀是提前计划好的。现在,这场大屠杀只差一个导火索。

一名波兰犹太裔青年在巴黎枪击了一位德国外交官,从而提供了导火索。希特勒指示宣传部长戈培尔策划“水晶之夜”。这场大规模行动打着搜查武器的幌子,洗劫了犹太人的房屋和商店,并纵火焚烧了犹太会堂。

党卫军头领希姆莱下令,任何持有武器的犹太人都要在集中营里服役 20 年。犹太退伍老兵手中的、上过一战战场的锈迹斑斑的左轮手枪和刺刀被没收。两万名犹太男子被投入集中营,而且必须要交赎金才能被释放。

美国媒体报道过上述事件。1940年法国沦陷时,《纽约时报》报道称,就像德国人一样,法国人被剥夺了言论自由和持枪权。未能在24小时内交出枪支的法国人被判处死刑。

难怪在1941年,就在珍珠港事件前几天,国会还重申第二修正案的权利,并禁止枪支登记。1968年,枪支登记提案被付诸辩论时,反对者追溯纳粹控枪的经历,支持者则否认纳粹曾用登记记录没收枪支。这类提案自那时以来一直被驳回,包括最近的“普遍背景调查”提案。

与魏玛德国一样,今天一些好心肠的人主张严厉限制守法公民的持枪权,例如禁止购买和购买登记。这些人绝不是“纳粹分子”,但是,他们和倡导类似限制的魏玛官员犯了同样的错误。当然,将今天的情形与纳粹德国的恐怖事件相对比或许有些牵强附会。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通往地狱的道路往往是由善意铺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