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这个事儿,古人是咋干的?
“延迟退休”并不是新发明新创造,古已有之。有的人一看到让自己闹心的新政策出台,总埋怨说人心不古,瞎胡闹。其实翻翻历史,基本上都能找出渊源,无非新瓶装老酒,换汤不换药。
古代的退休只限于各级官员,叫做“致仕”,也有叫“致事”或“致政”的。而官员之外,士农工商各色人等都是活到老,做到老,自己养活自己。做不动了,就靠儿女,没儿女的靠墙根儿,反正国家不管。
官员退休制度从周代就已经形成。《礼记·曲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就是说大夫这个级别的官员七十岁就可回家颐养天年了。周公旦在辅佐周成王长大后退休,天子没让他回封地鲁国,而是让他居住在洛邑,享受最高的礼遇,把打理鲁国的事务交给了他的儿子伯禽。伯禽于是成为“鲁”姓的始祖。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人一上了岁数儿,眼也花了,耳也背了,工作能力越来越差。另外,保持动态的官僚任职机制,有利于权力的制衡和新鲜血液的补充,所以历朝各代很注重对官员退休的管理。明清之前,基本上延续了周代七十致仕的规定。
七十岁!看到这个岁数,当今的官员们一定要欢呼雀跃了。但是且慢,那时候公务员凤毛麟角,五、六万人里才出一个,国家培养一个干部真心不易,但凡能用,是决舍不得丢掉的。要是换成现如今的公务员比例,国库非空了不可,皇上都得上街要饭去,呵呵。
从古到今,官员大都不愿意退休,原因你懂的。虽然也会有几个官吏“挂冠而去”,或者“不为五斗米折腰”,但多是因为政治上不得意,有的想图个清静自在,有的为了避祸,本意上并非跟职务过不去,而且家里一般也不缺那五斗米。鲁迅先生就曾对陶渊明很不以为然,在一篇文章里以惯常的尖刻风格写道:他若家里没点吃的,哪里还有兴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怕是早就饿死在东篱旁边了。
在古代,由于官员属于稀缺物资,虽然有明确的退休制度,但皇帝对用惯手的重臣往往打破惯例,让他们延迟退休。所以七十退休这个制度执行得并不严格,有时候基本上靠官员的自觉性和廉耻心来维系。
到了时候,官员一般不用组织上提醒,都会主动提出退休申请。一打报告就立马批准的,肯定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能平安着陆就算烧了高香。而多数情况下皇帝不管真心假意,总要下诏慰留,然后臣子再恳求,来来往往几个回合,这样大家面子上都好看。
如贞观二十年,长孙无忌自求免去太子太师之位,唐太宗不许(准备留着他托孤用)。高宗即位,他又提退休,高宗不许(政局未稳)。永徽三年,无忌又以天下大旱上书请辞,高宗频降手诏,敦谕不允(影帝级表现)。君臣之间就这样反复请辞和回绝,皇帝得了惜贤敬老的名声,臣子显得懂规矩,知进退,大家和气一团。
可是人心苦于不知足。按说古人平均寿命很低,把退休年龄定在这个杠杠上,几乎可算是“领导干部终身制”了。即便如此,仍有少数不自觉的官员,驽马恋栈,赖着不走,慢慢玩坏了游戏规划和官场生态。
著名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坛名头很高,政声也算不错,官职已做到了太子少师,但就是不舍得手里的印把子。宣宗大中十二年,已经年满八十的他在上朝时精神不够集中,将皇帝的尊号念错了两字,遭到御史弹劾,被扣了一个季度的工资。更难堪的是落下了话柄,“世讥公权不能退身自止”。
无独有偶。宋太宗时期,太子太师王彦超按规定要求致仕,这本是件正常事,而时年已经八十多岁的右千牛卫上将军吴虔裕听说后,愤然放出话来:“我纵僵仆殿阶下,断不学王彦超七十便致仕。”这个愤怒可以理解:你才七十就退,叫老夫我情何以堪!
还有更过分的。唐朝有个宦官叫杨复恭,自恃有功,对昭宗皇帝的任职安排不满,矫情地提出要退休。没想到皇帝很痛快就答应了,还派使者赐给他几杖以示褒奖。杨公公弄巧成拙,竟安排人半路截道杀了使者。这就是作死的节奏,也用不着退休了。
都要这么玩,这出戏就演不下去了。一方面君王对臣下产生了猜忌,另一方面守规矩的臣子觉得太亏,难免有意见。所以从宋真宗以后,致仕制度开始强制执行。侍御史知杂事司马池就曾上奏请求:“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请致仕者,许御史台纠核以闻。”谁要再到点儿不走人,让御史参他丫的!
总体来说,宋朝对退休官员待遇相当优厚,一般官员退休后可领一半的俸禄,功臣全俸,职务提升一级,还酌情解决子女提干就业等困难,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明清两代,官员退休后的地位和待遇一落千丈,每况愈下。从洪武皇帝朱元璋起,将文武官员的退休年龄降为六十,后世的弘治皇帝又下诏,自愿提出提前退休的,一律同意。清朝更搞,规定文官六十退休,武官分级别:副将六十退,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守备四十八,千总四十五……重点是不,发,退,休,金。
这简直就是卸磨杀驴的感觉,年轻力壮时我给你卖命,打拚不动了你就让我卷铺盖走人?如果真的两袖清风,那么退休后你就让我喝西北风?官员贪腐历朝都有,但明清尤甚,贪得既无节操,又无技术含量,这种现象跟退休制度有很大关系。
这里面的神逻辑是:
老板想:当官这几年,你们也该捞够了,还用老子给发安家费?
伙计想:我给你卖命一辈子,你既然不管我身后事,我就得替自己好好打算
但制度归制度,总也有些“能人”不受年龄约束,让老板哭着求着延迟退休。明朝的严嵩,一口气干到八十五岁,直到老得实在写不成清词,伺候不动嘉靖皇帝;清朝李鸿章死在《辛丑条约》的谈判桌下时已经七十六岁,消息传回,慈禧和光绪双双痛哭,觉得失去了臂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