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扑克牌上的红桃老K“查理大帝”吗?

作者:杨清筠   来源:时拾史事

中世纪的骑士们(帅哭)

我想,要看欧洲中世纪的历史,最痛苦的一点就是君主的名字,虽然不像印度那么奇异(举个栗子,阿夷多翅舍钦婆罗,这个名字我背了无数遍非常痛的领悟),但是重复非常多,好像欧洲人起名字就那么几个,我一直很奇怪他们是怎么互相区分的。当君王的名字也有重复的时候,为了方便就分别喊他们一世、二世、三世,比如亨利一世、查理四世。但是这样纵向重名的问题解决了,横向的却没办法了,也就是说法国和德国很有可能都有个“亨利一世”,所以名字之外的绰号便应运而生。我们今天所要说的这个国王——啊,不,应该是皇帝,就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最伟大的霸主,最流行的法式扑克牌老K上的人物,查理大帝。至于他为什么不仅仅是国王,而能被叫做皇帝呢,我们下面慢慢来说。

查理马特

“查理”这个名字在欧洲,或者说在法兰克都是烂大街的,查理大帝他的爷爷就叫“查理”,就是那个推行采邑改革的宫相查理马特,他的外号叫“铁锤”;查理大帝他的一个孙子也叫“查理”,后来继承了东法兰克王国,外号“秃头”。而这个查理呢,作为至尊无上的霸主,我们也可以叫他“查理曼(Charlemagne)”。作为铁锤宫相的孙子、矮子丕平的儿子,查理注定有着不平凡的人生轨迹。他的父亲矮子丕平去世以后,按照法兰克人的习惯,丕平的儿子查理和卡洛曼分别继承了国土。没过几年,卡洛曼也去世了,所以查理理所应当地成了唯一的国王。在之后他在位的岁月里,查理不仅没有在祖父和父亲的成就中黯然失色,反而以赫赫战功在史册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浓重一笔。

查理大帝

据说查理身材魁梧,毛发旺盛,长得是标准的中世纪国王的样子。在他即位后不久,卡洛曼的遗孀带着儿子逃到了伦巴第,伦巴第人将卡洛曼的儿子立为法兰克国王,与查理分庭抗礼。但是查理明显不是可以接受威胁的人,他和他的父亲一样再次攻入意大利北部这个不安分的地区,之后,他先后四次出兵伦巴第,终于打败了这个王国,国王就像墨洛温的末代君王一样被送进修道院了此残生。意大利北部收入彀中并不能满足查理的野心,772年,他再次率领大军渡过莱茵河,攻打德意志北部的萨克森,这一场对战萨克森人的战争打了30多年,在血腥和暴力的对抗下,萨克森终于归顺了查理。

查理大帝

紧接着,查理像上了瘾一般,出兵西班牙,荡平巴伐利亚,又征服阿瓦尔人,还有莱茵河、维斯杜拉河、大西洋、多瑙河之间的一系列部族……自从罗马帝国覆灭之后,还从来没有在欧洲出现过疆域如此辽阔的国家,我知道上面一大串乱七八糟的地名大家看不懂,放到今天的地图上来看,就是相当于法国、瑞士、荷兰、卢森堡、比利时、奥地利、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还有克罗地亚、捷克、波西米亚、匈牙利的大部分地区——好吧我承认,别看这么多地名加起来其实也没多大,不过在当时支离破碎的欧洲已经算是跨时代意义的大国了。查理是个虔诚的教徒,他征服的地区都被推行基督教,一方面法兰克的扩张充满了血腥暴力,一方面宗教的教化也使得这些尚未脱离野蛮的地区有了信仰。

利奥三世原是有着叙利亚血统的小亚细亚牧民,家乡为马拉什,通阿拉伯语和希腊语。在查士丁尼二世时代,因向政府进献500只羊而获得官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799年,时为罗马教皇的利奥三世又受到了当地贵族的叛乱攻击,他和当年史蒂芬二世求助丕平一样,狼狈地逃到查理的军营里抱大腿,查理便率兵又一次攻入意大利,镇压叛乱,恢复了利奥三世教皇的职位。为了报答查理的恩情,公元800年的圣诞节,一个特殊的年份特殊的日子,查理在教堂做礼拜的时候,收到了来自教皇的“圣诞礼物”惊喜——加冕。利奥三世拿起事先准备好的王冠,宣布“上帝为查理皇帝加冕”,查理就这样被肯定为“罗马人的皇帝”,从查理国王变成了查理大帝。实际上查理和罗马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关系,就是查理曼帝国最鼎盛的时候也没有罗马帝国一半大,但是就是因为我们之前说过的,欧洲人这种“罗马情结”,是他们认为被称作奥古斯都的继承人、罗马人的皇帝是非常荣耀的事情,似乎自己便是昔日罗马神话般辉煌的延续。自查理加冕,也就意味着西欧文明不再是东罗马帝国的附庸,而是实实在在得到承认了。

称帝以后的查理曼便在他庞大的帝国中苦心经营,最实际的问题就是文化的落后,蛮族入侵以后,曾经辉煌的希腊罗马文明已经难寻踪迹,下层人民都是文盲,于是查理大帝从自身做起,在宫廷兴办学校,从欧洲各地网罗学者,号召抄写和保存了大量古典的珍贵文献,在他的大力扶持之下,国家文化教育水平直线上升,后世史学家把这一时期文化的辉煌称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加洛林文艺复兴

很多研究把查理大帝称为最伟大的君主,我想(仅仅是我想)大概有些许夸大渲染了,加洛林文艺复兴也只是一个小高峰而已,之后的中世纪其实也出现过这样类似的小高峰,比如十二世纪文艺复兴。查理曼帝国虽然看起来疆域辽阔,但却是靠武力来维持的,并没有稳固的经济基础维持长久的生命力,而复杂的人种、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注定了它分裂的结局。查理大帝去世以后,这个昙花一现的大帝国也就随着这个中心的君主一并消失了。

然后,德国终于要展现出她的雏形了!

查理曼被称为是法兰克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有人说查理大帝加冕是欧洲文明的新起点。他在位期间开疆拓土,征服四方固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查理仅仅是靠武力维持着这个临时的帝国,尽管他有个头衔叫做“罗马人的皇帝”,可他的这个帝国跟罗马压根就不是一回事,疆域辽阔只是相对于之前的一系列蛮族小邦来说,整个帝国的统治的组成也是“打服了就跪”类型的,根本没有合理有效的统治体系,要说查理曼帝国是个国家,不如说是一盘散沙,一个架子罢了。

这盘散沙是因为查理大帝刀剑的逼迫而进到一个盘子里面的,当查理的刀剑不如曾经那般锋利的时候,自然会支离破碎。查理慢慢老去,随着他的皱纹一日深比一日,帝国的大厦也逐渐摇摇欲坠。在他在位执政的最后十年里,帝国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此起彼伏,内忧外患频仍,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帝甚至没有力量消除国家各地的血腥暴力事件。叛乱、内战、腐败比比皆是,国家呈现出一片衰颓的景象。

战争前夕,700s(8 世纪) 的法兰克王国。

而国家外部也受到种种侵略的威胁,最严重的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维京人,经常发动海盗式的掠劫,这让忧心忡忡的查理大帝一度老泪纵横,他对身边的人诉说他是多么忧虑在他死后他的子民会受到这样的欺凌。人老了,观念会和年轻时候大不相同,曾经那个天不怕地不怕、一言不合就拔剑的铁血大帝老了,他开始反思自己年轻时候的所作所为,帝国之所以在末期出现如此严重的危机,是因为冥冥中的力量在惩罚他。于是,晚年的查理曼更加依赖宗教,他不断地靠宗教寻找心灵慰籍。811年,帝国的危机达到前所未有的严重,查理曼最后的努力并不是想着如何解决危机,而是订立遗嘱将他的财产分割,将一大部分留给教会,大概是希望以这巨大的捐赠换得内心的安慰吧。814年,查理曼去世了,不得不说在当时他真是个长寿的君王了,他唯一幸存在世的合法儿子阿基坦国王路易继承皇位。

814 年查理大帝去世时 法兰克王国的领土,黄色部分为查理大帝时期征服的领土,同时将意大利部分领土赠与教皇,同时被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这个路易就是在史书上被称为软弱无能的虔诚者路易。

路易的人生比起他的前辈后辈都黯淡多了,和他的父亲查理大帝,祖父丕平,还有后来签了三分天下的出息孙子们相比,这个人甚至连出镜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大部分史册都把这人一笔带过,或者压根提都不提,但是路易其实更多的被父辈光芒所掩盖,而因为偏见背负了过多的负面评价。抛开其他单看路易这个人,他也曾经想尽一切办法维护这个走向分裂的大帝国,可是分裂大势所趋,他个人的力量无法力挽狂澜。他更应该被称为一个成功的失败者,一个悲剧式的英雄。

路易是查理曼的三子,出生后刚刚三岁就被父亲立为阿基坦的国王。之后,因为查理曼希望儿子可以适应他们未来统治的国家地区,便将年幼的皇子分别送到了各自的领地上。路易早早就离开了查理大帝。后来在路易长大以后,查理很看重这个儿子,多次带着他出兵征战,路易也取得了各种征战不小的成绩,只不过因为和查理当年的辉煌相比就不值得一提了,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到路易的战绩。路易和查理曼的关系也一直比较融洽,在查理的影响下,路易笃信基督教,在他统治阿基坦的日子里,他对教会十分忠诚,他修葺、重建及新建了许多修道院,因为他对于宗教的虔诚,得了一个绰号叫做“虔诚者路易”

查理曼年纪越来越大,根据法兰克的传统,国家要分成几个部分由他的儿子分别继承,然而因为查理曼实在太长寿,前两个儿子查理(对,还叫查理)和丕平(对,也叫丕平)被他熬死了,硕果仅存的就是路易,年老体衰的查理知道自己命已须臾,便叫人迅速到阿基坦急召路易到身边,然后教他各种道理,小到生活、大到治国理政,让他虔诚地敬仰并且同时把军队的将领、修道院的主教以及公爵贵族都召集起来,问他们是否愿意将皇帝的头衔授予路易,是否会愿意效忠路易。在场的人都表示,坚决拥护路易国王的领导(……)这是上帝的意愿。814年,查理大帝病逝,虔诚者路易根据遗嘱继承皇位,他很快稳定了帝国的局势,将查理的财产做了合理分配,与帝国境内各地的使者见面,友善交谈,为了让这个大帝国存在下去尽了最大努力。

巴奔堡的朱迪虔诚者路易一世的皇后

很显然,路易是清醒的,他明白查理曼交给他的国家是怎样危机四伏,腐败丛生,外部维京人和穆斯林都虎视眈眈,要想让这个烂摊子有长足的生命力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在位期间对教俗关系进行了大的调整和平衡,但是这个问题根本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在后来的又800年里,教俗之争就没有断过。他还企图对政治和军事进行改革,比如终结查理曼所热衷无比的对外扩张,改革来自古老的法兰克部族而当时已经是隐患重重的皇位继承制度,结果却引发了儿子日耳曼路易的叛乱,尽管后来以慈悲为怀的虔诚者路易原谅了这个和他同名的儿子,但却使得这个帝国大厦更加风雨飘摇。

查理帝国从建立到夭折还不到一个世纪,而查理大帝的儿子虔诚者路易却是这其中的过渡人,无论是对于法兰克还是对于整个历史来说他都是个注定难以起眼的角色,我觉得他的这个绰号“虔诚者”,有点类似我们古代皇帝的谥号“哀”,挺悲剧的一个人,他努力了半天最后还是没能挽救查理大帝的遗产。他的儿子因为继承的问题打得不可开交。

法兰克末年分三国,说不清对与错

虔诚者路易

虔诚者路易在正经研究和史册里面他出镜实在是少得可怜,而且就算有也是软弱无能的负面形象。而事实上是,虔诚者路易一生也是竭尽全力为保存帝国的征服果实,只不过前有曾祖查理马特,祖父矮子丕平,后有父亲查理大帝,人比人就只能气死人,这么一比虔诚者路易那点努力只能忽略不计,所以在史册上只来得及留下一句对于宗教的态度了。

除了祖父辈的卓越表现,虔诚者路易的形象更因他几个“有出息”的儿子太能折腾做出的跨时代大事而显得微不足道,那就是发生在公元843年,凡尔登召开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签署了一个协议,将从克洛维时期就开始积累、经历了数代君王流血征战形成的帝国,也就是他们的老爹虔诚者路易苦心孤诣维持的成果一分为三,欧洲合并大国的梦想就此算是又玩儿完了,之后三分的这三块地方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意大利、法国、德国的雏形。

形势图

故事还得从虔诚者路易这个倒霉蛋说起。还记得他试图改革法兰克古老而落后的王位继承制吗?查理曼时期虽然帝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并没有真正解决日益尖锐的皇位继承制问题,他去世后依然按照法兰克“合法子均分”的原则将国家遗产分给三个儿子,只不过因为虔诚者路易的哥哥都不幸早亡,他才有机会继承了整个大帝国。正因为这份幸运,让虔诚者路易体会到了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是如何江山如画,为了让这一份美好的图景继续完好无损地保存下去,路易开始试图改革继承制度,从而建立一种防止国家因为继承而分裂的继承法。

这个继承法就是颁布于公元817年《皇帝敕令》,虔诚者路易对于身后帝国的安排以及三位皇子的未来做了详细打算。作为长子的罗退尔,是帝国唯一的继承者,同时也是皇帝头衔的继承者,当时他被加冕为“共治皇帝”,(我想就类似于太子吧)另外两个儿子丕平(对,依然叫丕平,法兰克人名字实在是有限)和路易(。。。擦汗,这个路易绰号叫日耳曼路易)分别安排为阿基坦国王和巴伐利亚国王,他们都将附属并臣服于罗退尔的帝国,除非罗退尔死后无嗣,否则他们必须向皇帝表示效忠和臣服。还有一个人伯纳德,是虔诚者路易的兄弟(好吧这个兄弟还是叫丕平)的私生子,因为查理曼生前的优待,被确立为意大利国王。这样看起来挺完美,虔诚者路易通过这份敕令表达了他对于帝国明天的殷切期望。然而,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改革一定会遇到一些来自旧有既得利益者的阻挠,这次也不例外。在这一场继承制度改革中,利益最受侵害的应该是次子丕平和日耳曼路易吧,但是因为当时他们还年幼,所以起初兴风作浪的并不是他们,而是那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配角,意大利的伯纳德。

日耳曼人路易(德语:Ludwig der Deutsche,806年-876年8月28日)

按理说作为虔诚者路易的侄子,还是个私生子,本来不该戏那么多,而且人家改革不改革继承制度跟他似乎也没什么卵关系。然而伯纳德却成为一群不满之人的工具,这些反对者聚集在他周围,鼓动这个国王进行叛乱。面对伯纳德的骚动,虔诚者路易很生气,他迅速组织军队前往意大利,地方军队也在阿尔卑斯集结,面对帝国军队的压阵,伯纳德的叛乱团伙溃不成军,作为首脑的伯纳德向虔诚者路易投降并忏悔,他和他的世俗同伙因为叛乱被判处死刑,其他教职人员也分别接受宗教的审判,意大利王国被收回由皇帝管辖,也就是在虔诚者路易去世后将属于罗退尔。不过,虔诚者路易这个名字不是白来的,路易仁慈的心让他不忍处死这些叛乱者,于是改判为刺瞎他们的双眼。可即便如此,年轻的伯纳德并没有经受住刺瞎眼睛的刑罚,他不久就离开了人世。这件事情令虔诚者路易非常内疚,后来也一直后悔这次严厉的处决。

818年,当疲惫不堪的虔诚者路易回到亚琛的时候,又一个噩耗传来,皇后埃门嘉德去世了。之前皇帝皇后关系一直很好,笃信基督教的虔诚者路易相信这是神的惩罚,所以对大臣们劝他再婚的建议置若罔闻。过了半年时间,他才渐渐从皇后的过世中缓过神来,开始考虑再婚。819年2月,来自巴伐利亚的伯爵小姐朱迪斯与虔诚者路易再结良缘,传说朱迪斯貌美惊人,虔诚者路易对她一见倾心,并在之后的日子里对这个新皇后宠爱有加,朱迪斯为虔诚者路易又生了一个儿子,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秃头查理。(又叫查理。。。我无语,幸好秃头)爱屋及乌,虔诚者路易对于朱迪斯生的这个儿子非常疼爱,因而打算给他在未来的帝国安排中也找一个绝佳的席位。不过,这就势必要打破之前已经带来重重矛盾的新继承法了,而此时的罗退尔、丕平、日耳曼路易也悄悄长大了。

虔诚者路易的幼子秃头查理(Charles le Chauve)继承了帝国西部的领土——西法兰克,也就是后来法兰西王国的雏形

为了让罗退尔接受在他未来的领地中再划分出来一块给同父异母的弟弟秃头查理,虔诚者路易把罗退尔召回到身边,百般做工作,还哄着罗退尔做了秃头查理的教父(exo me?这伦理我不懂)最终让罗退尔同意了异母弟分一杯羹。自此,原来既定的继承法还算是没有太大变化。不过到了829年,矛盾还是激化了,本来罗退尔就一万个不情愿分地给查理,虔诚者路易又将一块未经通过的领地强行授予秃头查理,同时还撤换掉了罗退尔在宫廷的亲信,换成了虔诚者路易自己的人,还把罗退尔打发回了意大利,罗退尔相当不满,故而举起了反叛的大旗,理由呢当然不能是反抗自己的父亲,所以将矛头指向了红颜祸水的皇后和路易的御前大臣,这个旗号类似于“清君侧”(吼吼原来世界各国都一样)。大哥都反了,早就对父皇的继承法怀恨在心的丕平和日耳曼路易自然闻风而动。当虔诚者路易发现自己被儿子包围的时候,已经被丕平的军队俘获了。虔诚者路易被迫屈服,皇后被囚禁在修道院,御前大臣逃亡,罗退尔就此撤兵。

然而虔诚者路易并没有真正就此屈服,他开始背着罗退尔给丕平和日耳曼路易更多的领地,以此获得他们的支持,在丕平和日耳曼路易的默认下,虔诚者路易突然清算罗退尔叛乱的罪行,导致罗退尔刚刚获得的成果殆尽,狼狈中被遣回意大利,虔诚者路易再次掌权。不过争斗远没有结束,仅仅过了两年,这几个不安的儿子又纷纷发动了叛乱,这次就连教皇也被罗退尔用利益争取在身边,虔诚者路易在叛乱中孤立无援,最终被送进了修道院,他曾经勾勒过关于帝国不再分裂的蓝图早已在战乱和纷扰中化为泡影。可是在这一场斗争中胜利的罗退尔并没有给他同盟的弟弟丕平和日耳曼路易带来任何好处,当这两个次子发现跟着罗退尔反对父皇反而受到更多的打压时,他们再次联合起来反对大哥,支持被黜的父亲。这样,虔诚者路易又一次带上了帝国的皇冠,得以对之前一系列的内战作总结归纳发言。

768年查理大帝即位时法兰克王国的疆域图,基本已经统一了高卢全境

善良的虔诚者路易原谅了所有背叛过他的人,并且因为这一系列的意外,再后来又发生了几次来自儿子的骚动(因为在各自领地上有着相对独立的权力,能让这些人揭竿而起就和玩儿似的),虔诚者路易都作了相应的防范。838年5月,虔诚者路易对于帝国做了最后的安排:仅仅将巴伐利亚划分给近些年最闹腾的日耳曼路易,剩下的帝国一分为二,分别授予罗退尔和秃头查理(还有一个儿子丕平这时候已经死了),再也没有提起他曾经全力守护的帝国。

840年,一生为了保存住帝国完整的虔诚者路易在疲惫中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他再次原谅了背叛他无数次的儿子,并还是令罗退尔继承皇帝头衔。不幸中的万幸,虔诚者路易在走的时候依然可以看着他为之殚精竭虑的完整帝国。而路易辞世后不久,罗退尔便企图独揽大权,并没有将属于秃头查理的领地交给他。于是秃头查理和巴伐利亚的日耳曼路易再次联手,共同立下盟誓,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斯特拉斯堡誓言”。兄弟三人经过激烈的血战,终于以罗退尔的妥协告终,三人在凡尔登会晤并签订《凡尔登条约》——

罗退尔分到从北海穿过法兰克中部到意大利的狭长地带,日耳曼路易分到莱茵河以东,法兰克西部归秃头查理所有。时年正是公元843年,虔诚者路易离世不过短短三年。

自此意、德、法三国的基础由此奠定,一纸条约落地。又有谁曾听到天堂的路易,一声浅浅的叹息。

教科书级别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