鲨海血灾——“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的不归路
来源:历史有悲有喜
2016年8月24日,一部名为《“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勇者无惧》的战争影片在菲律宾举行了首映式,著名影星尼古拉斯·凯奇主演,投资高达4000万美元。有人可能会感到奇怪,这部纯粹的好莱坞制造为什么要选在大洋彼岸的菲律宾首映呢?原因是该片是根据太平洋战争末期在菲律宾海被击沉的美国海军“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的史实改编的。
这部影片完整地讲述了“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被击沉的过程,战舰的沉没也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在它被击沉前刚刚完成了运送原子弹的绝密任务,是太平洋战争中最后一艘被日军击沉的美军大型战舰,舰上近1200名官兵中最终仅有300余人获救,死难者中很多人丧命于鲨鱼的利齿下……
绝密使命
1945年7月16日星期一,凌晨3时,位于旧金山湾的亨特斯角海军船厂戒备森严,异常繁忙,2辆美国陆军卡车在严密护卫下抵达码头,从车上卸下一个硕大的板条箱和一个60厘米高的圆柱形金属容器,这两件货物被起重机吊运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的甲板上,被安置在预先准备的舱室内,并由陆战队员24小时不间断地看守。当时在场的人中极少有人知道货物的具体内容,后来人们才知晓箱子和容器中是即将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小男孩”的组件和核装药。“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将执行一项改变历史的绝密任务——将原子弹运往提尼安岛,以便美军B-29轰炸机实施人类历史上首次核打击,加速日本投降。
“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长查尔斯·麦克维三世海军上校
在军舰起航前,曼哈顿计划的海军代表威廉·珀内尔海军少将向“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长、时年46岁的查尔斯·麦克维三世海军上校交代了任务,他尤其强调如果途中遭遇不测,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住装有核材料的容器,当时世界上仅有的武器级铀-235中的一半都装在那个不起眼的金属罐子里。基于运输行动的绝密性质,美国军方不打算派出一支舰队招摇过市,而是保持低调,仅由“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单独执行任务。
肩负重任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是一艘已经服役13年的大型战舰,作为一艘典型的条约型巡洋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标准排水量为10110吨。在战前及战争期间,“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经历了一系列改装,到1945年时该舰配备了最先进的电子设备、火控装置和大量防空武器,足以胜任水面作战和防空作战,但它有一个致命之处,就是没有配备声呐,难以防备来自潜艇的威胁。
(左图)1936年11月,罗斯福总统在访问南美洲国家时在该舰甲板上的留影;(右图)1944年6月15日,“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在塞班岛战役中进行对岸火力支援
“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服役生涯可谓多姿多彩,在战前它曾两次与罗斯福总统结缘,一次是在1934年5月总统乘坐该舰观摩海军演习,另一次是1936年11月该舰运送总统前往拉美诸国进行“睦邻外交”。在太平洋战争中,“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更是功勋卓著,自1942年初开始,该舰参加了太平洋战区的历次登陆作战行动,从阿留申群岛、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再到马里亚纳群岛、硫磺岛和冲绳岛,久历战火,还有幸成为第5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海军上将的旗舰。
麦克维海军上校在1944年11月18日就任“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长,他出身海军世家,其父曾担任大西洋舰队司令,官至海军上将。麦克维于1920年从军校毕业,在被任命为舰长之前他一直在华盛顿的联合参谋部担任情报主管,精通情报和行政业务,但海上经验略有欠缺。1945年3月该舰开赴冲绳近海,为即将开始的“冰山”行动进行对岸火力准备。从3月24日开始的一周内,“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向冲绳海岸倾泻了大量203毫米炮弹,3月31日,在空袭中被一枚炸弹击中舰尾,被迫撤离前线,返回旧金山接受维修,恰巧摊上了这项绝密任务。
1945年7月16日上午8时,“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鸣笛起航,半小时后从金门大桥下缓缓驶过。驶入开阔的太平洋后,麦克维上校要求军舰始终保持最高航速,他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将致命的货物送达目的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于7月19日抵达珍珠港,略作停留后继续航行,昼夜兼程,一路平安无事,于7月26日黎明时分抵达提尼安岛外海。
由于提尼安岛没有完备的港口设施,“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只能在距离海岸900米处下锚,岛上所有高级军官都乘坐小艇前来迎接世界上第一颗实战用原子弹的心脏,他们登上巡洋舰的甲板,全程监督卸载过程。一艘坦克登陆舰停靠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舷侧,板条箱和金属容器被起重机小心翼翼地吊到登陆舰上,然后运送上岸。望着登陆舰离开的身影,麦克维上校感到如释重负。
完成任务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随后前往关岛并接受了新任务,它被编入杰西·奥尔登多夫海军中将指挥的第95特混舰队,准备参加登陆日本本土的作战行动。舰上没有人意识到这次航程存在的巨大危险,麦克维后来回忆说:“在我即将穿过的海域最近没有意外发生,我相信这是一次平常的航行。”7月28日,“印第安纳波利斯”号从关岛起航,孤身上路,当时舰上共有1196名官兵,按照15.7节的平均航速计算,该舰预计在7月31日抵达莱特岛。但,它却永远没有到达目的地。
深夜绝杀
麦克维上校的乐观情绪不是没有理由的,在战争的最后一个月,日本海军的水面舰队和航空部队都已经虚弱不堪,哈尔西上将的第3舰队出动航母特混舰队对日本本土的机场和港口进行了彻底的扫荡,太平洋的绝大部分海域都被美军视为后方水域。但不甘心失败的日本海军正是用潜艇实施了最后的垂死反击。
“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在旧金山马雷岛海军船厂修复完毕,6天后它将运载原子弹前往提尼安岛
1945年7月中旬至8月初,6艘日军潜艇从本土基地秘密出动,深入到冲绳至菲律宾之间的海域,伺机伏击美军舰船。这些潜艇不仅携带了普通鱼雷,还搭载了特别研发的特攻兵器——“回天”人操鱼雷,就是经过改装,由人操纵的九三式氧气鱼雷,对目标实施自杀性攻击。在7月初,美军情报机构通过破解日军电码获悉至少有4艘潜艇埋伏在前往莱特岛的航线上。7月24日,“昂德希尔”号护航驱逐舰被来自伊-53的“回天”鱼雷重创,被迫在吕宋岛外海弃舰,全舰有112人阵亡。然而这一重要情况并未通知麦克维舰长。
除了敌情通报上的疏漏外,还有一些偶然和必然的失误决定了“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命运。由于位于冲绳岛的通信中继站没有转发关岛发往莱特岛的电讯,结果莱特岛方面根本不知道这艘重巡洋舰已经出海。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离开关岛7小时后,一艘美军运输船发出紧急报告称发现潜望镜,美军立即派出军舰和飞机进行搜索,但没有发现,而“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预定航线恰好穿过这艘运输船航行的海域。
尽管对潜在的威胁估计不足,麦克维上校还是保持了一名舰长最基本的戒心,在昼间航行时命令“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采取Z字航线航行,以规避潜艇攻击。到了7月29日黄昏,视野条件时好时坏,麦克维决定停止Z字航行,以直航状态驶向莱特岛,航速保持在12节。“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建造于战前,士兵住舱内没有配备空调设备,使得在热带海域航行时舱内闷热,难以入眠,因此舰长允许水兵们在甲板上露宿,此外,主甲板、第二甲板以及住舱的所有舱门都处于开启状态,以利于通风,这给军舰遇袭时的损管造成了严重的隐患。
7月29日深夜23时,麦克维舰长结束了当天最后一次巡视后返回舱室就寝。几乎与此同时,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附近,另一位舰长却被手下叫醒了,他是日本海军伊-58潜艇艇长桥本以行海军少佐。桥本少佐时年36岁,1944年9月出任伊-58潜艇艇长,该艇携带九五式鱼雷19枚,这也是一种氧气鱼雷,单发威力足以重创一艘大型战舰。此外,伊-58此次出航还搭载了6枚“回天”鱼雷。
7月29日深夜23时05分(日本时间),伊-58在帕劳以北250海里处上浮,瞭望哨在左舷正横位置约10公里处发现舰影,潜艇随即下潜至潜望镜深度,向目标靠近。桥本艇长从潜望镜中发现敌舰航速12节,没有做Z字航行,也没有护航舰艇,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目标。尽管“回天”搭乘员已经做好准备,强烈要求出击,但桥本艇长认为有足够的把握通过常规鱼雷攻击摧毁目标,没有必要牺牲一名特攻队员的生命,于是以“回天”在夜暗条件下观察困难为由拒绝动用“回天”。
23时26分,伊-58机动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右舷60度方位,在1500米距离上以两秒间隔连续发射了6枚九五式鱼雷,大约两分钟后,第一枚鱼雷击中“印第安纳波利斯”号一号主炮塔正下方的右舷舰体,巨大的震荡和爆炸惊醒了所有人。日军资料记载,伊-58记录了三次鱼雷命中的爆音,第二枚鱼雷正好在第一枚鱼雷造成的破洞中爆炸,扩大了损伤范围,而第三枚鱼雷击中了舰桥下方的二号主炮塔弹药库引发爆炸,造成前部舰体的大范围破坏,全舰电力和通讯均中断,麦克维舰长既无法下达命令,也难以掌握破损情况,无线电舱利用备用电源发出了求救信号。在被鱼雷击中的几分钟内,“印第安纳波利斯”号舰首开始下沉,很快舰尾高高翘起,螺旋桨也升出水面,在重力作用下舰体断裂,迅速没入海中,这艘万吨级战舰在12分钟内就完全消失在海面上,只留下数不清的残骸和数以百计在漩涡中挣扎的幸存者。
在完成攻击后,伊-58下潜到水下30米处重新装填鱼雷,并在半小时后再次上浮至潜望镜深度准备实施补充攻击,但是桥本艇长从潜望镜中已经找不到目标。伊-58最后直接上浮,依然没有发现。桥本随后指挥潜艇北上,并向司令部发报,称击沉爱达荷级战列舰1艘,这封电报也被美军破译,但被认为是一条夸大的不实消息,没有给予关注。这个本可以挽救“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数百人生命的重要信息又一次被人为地忽视了。
鲨口余生
在首枚鱼雷击中后8分钟,麦克维舰长下令弃舰,但有300余名在底舱工作和休息的舰员随舰沉没,余下的800余人随后在生死边缘经受煎熬。可悲的是,“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没有携带救生艇,只有少量简陋的救生筏,很多跳海逃生的舰员连救生衣都没有,他们只能寻找一切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东西,空油桶、破船板、木箱等等,并努力聚拢在一起,彼此帮助,等待救援。在海面以下,一些不祥的阴影正从海底深处向幸存者们靠近,那是大洋里最凶狠的杀手——鲨鱼,剧烈的爆炸和海水中四散的血腥味很容易刺激到这些嗜血的动物,在随后几天里鲨鱼将是幸存者面对的最可怕的噩梦。
随着天色渐亮,幸存者们在军官的指挥下尽量集中在一起,他们只有少量罐头,几乎没有淡水,很难坚持很久。实际上美国海军根本没有意识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已经沉没,虽然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沉没前发出了求救信号,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一份解密文件显示,至少有三处海岸通信站收到了求救信号,但是三个站点的值班军官均未做出积极的反应。
随着漂流的时间越来越长,“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幸存者忍受着饥饿、干渴、严重脱水的折磨,伤员在海水浸泡中伤势恶化,濒临死亡,更多人出现了失温症和高钠血症的症状,开始大面积的脱皮,一些人陷入神志不清的状态,甚至出现幻觉导致自杀或自相残杀。而从沉船的那一刻起,上百条鲨鱼就游弋在沉船海域,它们追踪着血腥味,向幸存者们发起猝不及防的攻击,很多人在鲨鱼的利齿下粉身碎骨,鲜血染红海面,又引来更多贪婪的鲨鱼。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沉没后的三天里,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舰员因为各种原因而丧命。
8月2日上午,一架美军巡逻机发现在方圆数海里的海面上漂浮着数百个人,这正是“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幸存者,此时距离军舰沉没已经过去了84小时,最初落水的800多人中的大部分都已经长眠在大海中。巡逻机抛下救生筏和一台无线电发射机,并发出救援电报,直到此刻美国海军才终于意识到有军舰遭遇不测,救援行动迅速展开。
救援机飞抵幸存者上空,投下橡皮救生艇和食物时,看到有鲨鱼在攻击幸存舰员。救援机决定违反行动规则,冒险在海面降落,机组成员优先将那些最容易受到鲨鱼攻击的落单舰员救上飞机,将他们安置在机舱内。当机舱内无法容纳更多人时,机组成员就用降落伞绳将幸存者固定在机翼上,以至于机翼结构变形,这架救援机最后无法起飞,只能就地放弃。在救援舰艇抵达前,救援机已经救起了56名舰员。
获救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幸存者
“道尔”号是军舰沉没四天以来第一艘出现在幸存者视野中的船只,该舰连夜将救援机上的幸存者转移到舰上。为了避免在黑暗中伤害到尚在海中漂浮的舰员,克莱特舰长冒险停船,并将所有探照灯点亮,向夜空中射出光柱,为其他救援舰艇充当灯标,也为幸存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但这样做将使军舰成为日军潜艇的绝佳靶标,为了救援他已经顾不了自己军舰的安危。很快,3艘驱逐舰和3艘护航驱逐舰陆续从莱特岛赶来,搜救工作持续到8月8日,“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1196名舰员中仅有321人获救,其中4人因极度虚弱而死去,最终的幸存者人数为317人,而麦克维舰长是唯一生还的军官。
争议审判
美国官方刻意将“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沉没的消息向公众隐瞒了16天,直到原子弹在广岛、长崎爆炸以及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后,这个噩耗才出现在报纸的角落里。迫于公众压力,海军部部长福里斯特尔下令展开调查,并组成军事法庭对舰长麦克维上校进行审判。
1945年12月3日,麦克维上校出庭受审,他被指控犯有两项罪名:一是没有及时下达弃舰命令导致舰员失去最佳逃生时机,二是没有在敌方潜艇活动的海域采取Z字航行。出人意料的是,击沉“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伊-58潜艇艇长桥本以行被传唤到美国出庭作证,他提供了有利于麦克维上校的证词,他认为当时距离太近,“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即便采取Z字航行也无济于事。尽管如此,法庭还是认为麦克维上校没有采取Z字航行属于指挥失误,判定有罪。
这次审判从一开始就存在很大争议,在战争期间美国海军有数百艘舰艇被击沉,而仅有麦克维一人因此受审,包括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在内的多名海军高级将领都对此表示强烈反对。1946年2月23日,已经升任海军作战部部长的尼米兹上将在华盛顿的官邸召开新闻发布会,当众宣布免除对麦克维上校的判决,他将免于羁押并继续留在海军中服役。
尽管得到了海军高层的豁免,麦克维上校的军旅生涯因为“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沉没以及后续的审判而蒙上了深深的阴影,三年后以海军少将军衔黯然退役。麦克维的余生一直生活在不名誉的指责中,他经常收到来自遇难官兵家属的谴责信件和骚扰电话,沉重的负罪感压在他的心头,最终让他在1968年11月6日饮弹自尽。
在战后很多年中,“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幸存者们一直努力恢复麦克维舰长的名誉,桥本以行也积极参与其中,他在1999年致信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再度强调无论麦克维是否采取Z字航行都不会改变被击沉的结局。但真正促成麦克维恢复名誉的关键人物是一位六年级小学生,1996年,来自佛罗里达州彭萨克拉的亨特·斯科特受到电影《大白鲨》的启发,开始研究“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沉没事件,这位年仅12岁的历史爱好者访问了150多位幸存者,查阅了800余份档案,最终得出结论麦克维舰长是清白的。斯科特的研究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并促使美国国会对此进行重新调查。2000年10月,克林顿总统签署了一项决议,恢复了麦克维的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