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相耶律楚材│尊孔用儒,挽救无数汉人性命,其贡献远不止这些

文:品文博苑

说到蒙古立国中原、统一中国,人们立刻就会想到手执弯弓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然而有多少人会注意到他们身后的耶律楚材呢?他在成吉思汗时,长期掌管文书;在其子窝阔台时,官至尚书令;他为蒙古用兵西域、统一北方出谋划策;他推行以儒治国,引导蒙古走向汉化,竭尽了全部心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家道中衰,学佛存志

耶律楚材字晋卿,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一个契丹皇室后裔,却终身为蒙古效力,究其因既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更与他本人志向、追求密不可分。

耶律楚材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卒于蒙古乃马真后三年(1243年),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金朝后期。这一时期,成吉思汗崛起于漠北,统一蒙古诸部落,攻金灭夏,征服西域各地以及窝阔台继位,攻灭金朝,基本上统一我国北方地区。

耶律楚材出身之时,大金国在北方的统治已有六、七十年,进入了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这时,黄河又出现三次泛滥,雪上加霜,令金国满目疮痍,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加之,东南的宋王朝、西部的西夏、北部的蒙古不断对金朝夹攻侵扰。内外交困,使金朝统治政权已完全处于风雨飘零之中。

当时的金国“为宰执者往往无恢复之谋、上下同风,只以苟安目前为乐,凡有人言改革,则必以生事抑之”,在这种情形下,任何一种改革,谋求国势中兴之举都无济于事,谁也拯救不了这样危机四伏、岌岌可危的局面。

耶律楚材的家境也发生突变,有些不堪回首话当年了。他出生在金朝的京城中都(今北京),生长在一个久已充分汉化的契丹族封建士大夫家庭。

他的八世祖是辽太祖的长子东丹王突欲,他精通汉文、医术,悉知音律善绘画,积极主张采用汉法,与力图保持契丹制的后母为首的最高集团矛盾激化后,被迫逃到了中原;七世祖是燕京留守政事令娄国;伯祖是辽兴平节度使德元,辽亡后归顺了金朝;楚材之父耶律履,“通六经百家之书”,能用汉字写很漂亮的文章,金世宗时,任翰林侍制、礼部侍郎,金章宗即位后,升任礼部尚书、尚书右丞,成为掌握很大权力的宰相,耶律家族可谓显赫一世了。

耶律楚材是耶律履六十岁时得到的最小儿子,耶律履晚年得子,喜不自禁,对之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夸耀他是耶律家的千里马,肯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但他谙悉金国的腐败,对金国也不抱有什么希望,借寓古人所云“楚虽有材,晋实用之”,给他取名为“楚材”,希望他在金国以外的其它地方成就大业。

耶律楚材三岁时,其父病故。耶律履平素仗义疏财,未给家人留下一份可观的遗产,而楚材的两个哥哥,二十岁了,尚未出仕,耶律家族家道中衰了。

耶律楚材自幼聪慧好学,在他母亲杨夫人的教育下,博览汉文儒家经籍。十几岁时已“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钩者”。按金国定例,宰相之子享有补充政府机关佐贰官的特权,但楚材在十七岁时,却主动要求参加正规进士科考试,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走入了仕途。

当时,腐败的金国,并不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耶律楚材在一首诗中谈到他的侄儿耶律正卿“学书写尽千林叶,习射能穿百步扬”,这样文武双全的人,依然只能“荣枯枕上梦黄梁”,他自己的境遇自然好不了,干了七、八年,仍然只不过是一个开州同知,只是协助知州处理一些日常事务。素有抱负的楚材,不安心于这种平庸无为的生活。

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为了逃避蒙古南下的威胁,迁都南京(今开封),楚材全家随同南下,他本人被燕京留守完颜承晖留下,被任命为左右司员外郎,名义上其职务是分掌尚书省所属的六部日常章奏,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寄禄官,并无实际职掌,白食俸禄,更感生不逢时,前途渺茫,心灰意冷了。

当燕京围困时,耶律楚材便将“功名之心束之高阁”,弃官学佛,投在著名的佛学禅宗大师万松老人门下,潜心钻研佛理,成了燕京城中有名的佛教信徒。然而遁世脱俗并不是他的理想,把干戈乱世改造成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才是他的远大抱负和政治理想。他在书中写道“否,则可以简易之道治一心;达,则以仁义之道治四海”,他在关注着时局的发展,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二、应召入蒙,万里西征

光阴荏苒,转瞬耶律楚材已过了三年隐居生活。此时,他学识渊博、声名渐著。机会终于到来了。蒙古太祖十三年(1218年),成吉思汗为了继续和扩大征服战争,广揽人才。当他闻悉燕京城中有位博学多才的耶律楚材,便派专人去礼聘。怀才不遇的耶律楚材当然不会放弃这一良机,他立即打点行装,欣然北上应召。这次北上是他人生道路上的根本性转折点。

经过三个多月的跋涉,同年六月,耶律楚材到达了成吉思汗的行营。当成吉思汗见到他是一个身材高大,胡须漂亮,声音宏响的伟丈夫时,便说:“辽金世仇,我为你报了仇”。耶律楚材却答:“那已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从我的祖父开始已经入侍金朝,既然作了臣下,怎敢与君为仇呢?”

这几句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得体之言,打动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感到他是个值得信任的忠君之臣,便让他作了自己的亲随,并亲切称他为“吾图撒合里”,蒙古语就是“长胡子”的意思。

此后,直到蒙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夏,成吉思汗病逝,耶律楚材都不离左右,伴随着成吉思汗西征,转辗于西域(今新缰、中亚细亚、阿富汗等地)地区。其间他担任必赤,负责处理汉文文书事宜;他在司天台担任春官,用他的律历星卜医术等方面技术知识,为成吉思汗服务。

当时由于科学水平低,蒙古族的天文、历法、星象等知识相当贫乏,因此,他们非常迷信,每逢出兵征伐,事前都要向楚材预卜占凶。楚材因懂历法,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因此预卜常常都能“灵验”。蒙古太祖十五年(1220年),西域历官上奏说五月十五日夜将有月蚀,楚材却说没有,结果没有发生。

次年十月,楚材说有月蚀,西域人说不会有,结果却发生了。这证明西域历法有误,耶律楚材便重新修订旧的历书,著成《庚午元历》,上奏颁行。从此,天象不差,给后来的军事、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耶律楚材这方面的才能,使成吉思汗对他颇为赏识。

在蒙古军攻下灵武(今宁夏)时,诸将争相抢掠子女财币,只有楚材独收图书和药材大黄。不久,军中流行疾病,大黄救了几万人的命。他的这种医卜知识,令蒙古贵族刮目相看,惊以为神。

正是耶律楚材的渊博知识,高人一筹的言行,赢得了成吉思汗等蒙古统治者的信任。成吉思汗曾指着楚材对窝阔台说“他是天赐给我家的,以后军国庶政,可以全部委托给他。”

当然,成吉思汗进行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于掠夺财富。因此,在成吉思汗的眼中,耶律楚材的本领比起两军对垒用兵如神的武功来,分量要轻得多。一个以善造工匠而得宠的西夏弓匠就曾当着耶律楚材的面,对成吉思汗说:“国家方用武,耶律(楚材)儒者何用”?

在戎马倥偬的时代,一个只懂中原文化的儒生,尽管他深信“治弓尚须用弓匠,为天下者岂可不用治天下匠”,但一时难以尽施自己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冷落感,仍存在于他思想深处,不时露于笔端,“西征万里扈銮舆,高阁文章束石渠”、“十年潦倒功何在,三经荒凉盟已寒”。

显然,他对在万里西征中未能做出更大的贡献,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不满的,他仍在期待着进一步建功立业的机会。

三、参谋帷幄,以儒治国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冬天,耶律楚材经过长达十年的西征,回到了燕京。当年夏天,成吉思汗在西夏病逝,由其四子拖雷监国。元太宗元年(1229年)秋,耶律楚材依成吉思汗的遗命,也竭力推举拥立窝阔台继承大位。

这时,蒙古已征服了中原地区,如何更有效、长期地统治汉民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他们需要既为自己熟悉、信任,又熟悉治理中原的人,耶律楚材便是这样的人才,命运再一次为他提供了良机。

此后,他便愈来愈受到蒙古最高统治者的重用,做了窝阔台的中书令,成为其重要助手与参谋,在1227年至1239年的10余年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原封建社会恢复发展的政策、措施。

1.反对分封,加强中央集权

蒙古开国以来,实行“裂土分民”,即把新占土地赐给亲王和功臣。楚材上奏“袭土分民,易生嫌隙”,不如多给他们一些金帛。并制订了“每五户出丝一斤以给诸王功臣”的政策,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实力。

他还针对汉族诸路官吏均兼管军民财三个方面事宜,权力极大的状况,制订了“各州郡设长吏专管民事,设万户府总领军政,设课税所管理钱谷”。三权分立制度。结果大大压制了地方势力的滋长。两策并举,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实力。

2.制定法令,整顿吏制和社会秩序

蒙古建国之初,万事草创,法制极不完善,“各地州郡长吏生杀任情、孥人妻子,劫取货财,兼并土地”。

楚材对此上奏颁布法令“州县非奉上命,敢擅行差科者罪之”,抑制了不法官吏的贪暴之风。

当时,燕京多巨贼,他们一到晚上,就到处抢掠财物,甚至杀人。耶律楚材受命亲自处理,他缉拿了很多扰乱社会治安的盗贼,并下令对十六名主犯杀戮于市,整顿了不良社会秩序,使人民安居乐业。

3.革除屠城杀掠等陋习

蒙古在初期的征服战争中,凡攻一城,对曾敢于武力抗拒者,皆杀之无赦。元太宗四年(1232年),大将速不台攻打金国的南京开封府,遭到持久抗拒,攻下城后,便上奏窝阔台,请求尽屠之,以示惩罚。耶律楚材闻讯后,极力反对和劝谏,终使窝阔台下令“除皇族完颜氏罪大不赦外,其余皆不问罪”,使因避兵乱居于城中的147万人免遭屠杀。自此,蒙古用兵,只诛“首恶”,不再屠城。

当时蒙古对逃跑的俘虏及资助、藏匿他们的人,皆实行“一家犯禁、余并连坐”的严惩,楚材建议解除了此禁令,并让逃民回到蒙古控制的州郡种田、纳税。下令让诸王大臣将校释放了大批战争中掠夺的奴隶即“驱口”。

制止屠城杀掠、免难民、降俘之死、释放驱口等一系列存抚百姓的措施,既为蒙古增加了劳动力,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4.阻止将农田辟为牧地,用课税方式代替野蛮掠杀

窝阔台即位之初,蒙古贵族别迭等建议说“汉人对国家没什么用, 不如把他们全杀了,好在那里开辟牧地”。耶律楚材反驳说:“开发中原,收其各种税,可为南伐提供充足的军需”。于是在窝阔台用意之下,在燕京、太原、济南等十路设立了课税所,耶律楚材不仅阻止了将农田辟为牧地破坏农业生产的野蛮、落后之举,而且还为国家增添了国库收入。

5.推行轻税薄赋、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蒙古贵族为了获取巨额利息,曾委托回回商人发放高利贷,年息百分之百,时称“羊羔儿息”,为之倾家破产的很多。耶律楚材奏请:“子母相侔”,更不生息。”

抑制了高利贷剥削势力,他还罢除了汉回商人与官吏勾结,采用“扑买”(即由商人承包全国的课税、差发)的;课税剥削制,制定了新税法,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提高了群众劳动生产积极性。

6.尊孔用儒,实行文治

蒙古帝国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武功的,因此在初期并不重视文治。尽管后来蒙古统治者也感到要统治被压迫的民族,必须辅以其它手段,于是开始保护和利用宗教来为统治服务。

但高深的儒学对蒙古统治者来说,要比神佛的道理难懂得多,因此僧道之流很快得到尊崇和优待,而儒门却长期冷落,儒生和其他老百姓一样要负担赋税、差发,有许多儒门子弟还被掳去当奴隶。

耶律楚材是一个汉化的相当彻底的中原封建士大夫的代表人物,有着儒家正统思想,因此在他的改革中,实行了很多提高儒士地位,实行文治的措施。

耶律楚材多次与窝阔台讲过孔孟之道学说和“天之虽得马上,不可以马上治之”的道理,说明任用儒者、文臣的重要性。耶律楚材在太宗元年(1229年)设置十路课税使时,每路正副使各二员,全部用儒者。

当时的名儒陈时可、刘中、周立和等被派往燕京、宣德等地收税。这是蒙古最高集团大批任用汉人儒者、文臣的开始,这既改善了儒者的地位和处境,也使蒙古收到了大批中原财赋。

1235年,他在攻打南宋时,他又建议选取了经学家赵复、后来成为元世祖名臣的窦默、王磐等数十名儒者带回北方,加以优待。还接受著名学者元好问的请求,把许多沦为俘虏的儒生释放出来,并给以适当的仕事。

元太宗九年(1237年),耶律楚材又以“制器者必用良工,守城者必用儒臣”为由,派官到各路选试儒士,史称“戊戊选”。当年共选了四千余人,中选者四分之一免为奴隶。选中者皆作为本地议事官,免除其家赋役。这一试图恢复唐宋科举取士之举,大大改善了官员文化结构,促使了由武功向文治的转变。

为了恢复孔孟之道在中原社会中作为正统的统治阶级思想的权威地位,耶律楚材奏请窝阔台实施了优待孔子后裔和一再重修孔庙等尊孔措施。

在攻取汴京时,得孔子五十一代孙孔元措,奏请封为“衍圣公”,付给林庙地,世袭其位,以示尊崇。

为促使蒙古最高统治集团接受汉化、推行汉法,耶律楚材竭力用儒学、孔孟之道来影响蒙古最高集团,除了向窝阔台宣传孔孟之道外,还曾于太宗四年(1232年)率领名儒梁涉、赵著等人在东宫等地直释九经,执经讲意,在蒙古宫廷兴起了讲学之风,并建立起国子学。他还奏请在燕京设置偏修所、平阳设置经籍所,编集经史,使学风渐盛。

耶律楚材重用、选拔的很多儒士,很多在窝阔台时代作出了卓越成绩,有许多人后来成为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栋梁之才。可见楚材所推行的改革措施,不仅在当时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积极作用,而且还为后来忽必烈建立大一统的元朝奠定了基础。

史称窝阔台汗的统治“量时度力,举无过事,华夏富庶,羊马成群,旅不赍粮,时称治平”。而诸王大集时,窝阔台曾端着酒杯对楚材说:“我任用大臣的原因,是依先帝之命。没有你,就没有中原的今天。我之所以能安枕,也是得力于你的辅佐”。窝阔台对楚材是充分肯定和称赞的。

无庸置疑,耶律楚材的改革,促进了蒙古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后来忽必烈建立大一统的元朝奠定了基础。

四、正直清廉,积郁而殁

耶律楚材深受窝阔台的器重,常侍左右,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从不倨功自傲,为官正直清廉、仗义直言,在窝阔台死后,遭到排斥疏远,忧虑积郁而殁。

耶律楚材是个有文化修养极高的儒士,他虚怀若谷,谦虚大度。当窝阔台接受他的建议增设课税使,收到大量中原财赋后,称赞他说“你不离开我左右,却能使国家财用充足,真了不起啊!”,楚材却说:“那些收税的儒臣都比我贤能,我是没有本事,才留在燕都你身边的”。

耶律楚材为官不谋私利,不记私怨,秉公执事。燕京留守长官咸得卜曾以旧怨,诬告楚材,“卒用旧亲,必有二心,宜奏杀之”。

后来咸得卜涉嫌被捕,楚材受命审讯他,上奏说,“此人倨傲,所以容易招诽谤,现在南方战事需要他,以后再处理他也不晚”。窝阔台听罢,对他的宽宏大度,以国事为重十分欣赏,叮嘱侍臣们都要学习楚材不计个人恩怨,宽以待人。

耶律楚材为官不徇私情,正直廉洁。他任职十几年,从未乱用职权,私下分官与亲族。他曾经与行省刘敏交谈说:“睦亲之义,但当资以金帛,若使从政而违法,吾不能徇私恩也”。

耶律楚材生活相当清廉。当楚材病死后,有人曾谗言说:“楚材历事二朝,在相位之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

当时执政的乃马真皇后半信半疑,派人去核查,只见楚材家“唯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这情景令怨恨他的乃马真皇后也深为嗟叹。

耶律楚材不仅自己清淡如水,也反对皇室、窝阔台的奢糜之风。他曾坚决反对和制止了窝阔台的征选美女,指出“向择美女二十有八,足备使令。今复选拔,臣恐扰民”。

耶律楚材也是一个十分忠君之臣,他对窝阔台时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时而又直言劝谏。窝阔台一向嗜酒,天天与大臣狂饮不休。楚材看到他优游醉乡,不问政事,屡劝不止。

一日,他拿着一个酒槽铁口对窝阔台说:“铁铸的酒槽已日日经酒剥蚀,铁尚如此,何况人的五脏,如何经得起日日饮酒呢?”这肺腑之言感动了窝阔台,他当即对侍臣们说:“你们谁都不及楚材爱君忧国”,并且此后日饮三盅而止。

耶律楚材确实是一个忠君之臣,但他义重如山,也仗义直言。窝阔台对他是相当相信与器重的,但不能说绝对信任和言听计从。一次,窝阔台的宠臣杨惟中等人包庇杀人犯,被楚材拘留了。但窝阔台偏听谗言,一怒之下,不辩真伪,反而把耶律楚材捆绑起来,事后又觉得不对,命令松绑释放。

楚材面对这不够尊重与信任、出尔反尔,便凛然直言道:“臣位至公卿,辅佐陛下处理国政,陛下认为我有罪,下令来逮捕我,应当向百姓宣布我罪在哪里,现在又释放我,说明我没罪,这样轻易处理问题,有如儿戏,国家遇到什么大事,能这样轻易处理吗?”这种大胆的犯上之词,令众臣失色,可见他的鲜明个性、铮铮铁汉风格。

太宗十三年(1241年),窝阔台病死,乃马真皇后临朝称制。她任用奸臣奥都剌合蛮为相国,无论国家大小政事,皆由他处置。诸臣畏惧,皆敢怒而不敢言。楚材虽已遭排斥,但眼见他们权奸用事,将乱社稷,因此不忍心撒手不管,只要发现“不便于民”,便面折廷争,劝谏阻止。

一次,乃马真皇后将盖了御宝的空纸,交与奥都刺合蛮,让他遇事自行填写颁发。耶律楚材仗义直言:朝廷自有宪章,不能御宝空纸由臣随意填书。这种紊乱典章,我不敢奉行。乃马真氏又下令说,凡奥都刺合蛮所提出的建议,史官必须照办,如不照办,断其手。楚材仍据理以争,“事若合理,自然应当奉行,如不合理,死且不避,何况断手呢?”这表现了楚材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气节。

乃马真皇后对他更加不满,只是由于他是先朝勋旧,不便轻易处理,便更加排挤、疏远他。楚材对蒙古统治奸邪当道,日渐紊乱,正直的大臣又得不到信任而心急如焚,忧虑愤惋,于乃马真氏三年五月十四病死。到顺至元年,追封为广宁王,赠太师,谥号文正。

也许是他的改革举措恩泽百姓,或是他的正直清廉令人敬佩。当时的人们对他的死都非常悲痛、惋惜,举国上下涕泣相吊。

后世之人对于他的一生有较高评价。元朝宋子贞认为他在“大乱之后,天纲绝,人理灭”的时代推行改革,使“天下之人因已均受其赐”,贡献非同一般。

明朝沈德符认为他是一个“大造于中国的人”。清朝乾隆年间为了“褒贤劝忠”,曾在颐和园为他建祠题碑塑像,供人瞻仰。

不论站在什么立场,是现在,还是将来,耶律楚材辅佐蒙古立国中原的所作所为,对整个元朝,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来说,其影响和意义是深远的,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不应该忘怀的。

参考资料

1.《元史·耶律楚材传》

2.《湛然居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