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乎纳粹命运:希特勒为何没能占领苏联高加索油田?

作者:慎独    编辑:冷小军

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曾说「一场战役的最重要目的是击败对方的作战力量,夺取经济或政治目标只能尾随其后,不能置前」 。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战争的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战争的主力由士兵变成了技术装备,尤其是摩托化、机械化装备,技术装备消耗着惊人的资源。 比起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消灭或者占有敌人的战略物资也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方式。

1940年的德国坦克工厂

石油成了关乎德国未来的资源

对于二战前的德国来说,石油无疑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坦克装甲车汽车需要汽油,空军的飞机海军的战舰也需要石油,仅在1934年年度石油消耗量就达到400万吨,到了1938年,则达到了750万吨。

德国国内的产量最多只能满足40%的需求,其余的主要来自罗马尼亚进口以及委内瑞拉、美国等,其中海外石油在战争期间无法保障,德国只能在战前尽可能多的储备。

德国最重要的石油来源是罗马尼亚,事实上直到现在罗马尼亚的石油产量仍在前列。1939年,德国与罗马尼亚签订经济协议,主要就是从罗马尼亚进口石油。1939年罗马尼亚向德国出口石油97.4万吨,1940年出口100.7万吨,占全年德国进口石油总量的94%,1941年达到高峰,出口208.6万吨。

德国的斯图卡轰炸机

也正因为罗马尼亚的石油,在罗马尼亚面临被匈牙利、苏联肢解的命运时,德国果断出手干预,保住了罗马尼亚的大部分领土,但罗马尼亚从此也就被绑在了德国的战车上。

除了罗马尼亚,德国还从美国、伊朗、委内瑞拉进口石油。另外德国还从苏联进口一部分石油,1940年从苏联进口60万吨,1941年仍进口28万吨。可以想见的是,一旦战争开始,德国的海外运输线将面临英法海军的巨大威胁,基本没什么指望。而苏联迟早会切断对德国的石油供应。

油料是装甲部队的血液

德国还希望以技术手段解决部分燃料危机,20年代时,德国研发出生产合成燃料的技术,但是规模较小。希特勒上台后开始大力支持相关产业发展,1938年时,相关产品产量达到160万吨,1939年达到220万吨。

对德国来说,本国产的石油加上进口石油加上合成品,总量仍不足以满足消耗,一旦开战石油消耗量势必剧增,届时德国将面临资源断绝的局面。 对德国来说,燃料意味着一切,这已经不光关乎德国能否称霸世界,更是关乎生死存亡。 放眼欧陆,德国距离最近的能提供足够石油的便是高加索地区。

资源丰富且位置重要的高加索

广袤的高加索地区被高加索山脉分割成北方的北高加索与南高加索,雄伟的高加索山脉有着欧洲脊梁之称,是机械化部队的天然障碍。在北高加索, 迈科普与格罗兹尼出产的石油占全苏联的15%。

在南高加索,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的油田更大,几乎供应了苏联70%的石油,英国估计 巴库一年石油产量能达到2400万吨,差不多是德国战前一年需求量的三倍多。另外,格鲁吉亚境内还有全世界最好的锰矿,供应苏联一半以上的锰。至于粮食之类的物资也是无比充足,可谓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高加索地区

高加索的地理位置也极为重要,西接黑海东临里海,二战中后期英法支援苏联的物资就是经高加索运往苏联。且高加索地区的克里米亚有苏联的大型空军基地,从这里起飞的飞机可以威胁到罗马尼亚的油田。另有一点,高加速地区民族宗教复杂,对苏联的认可程度不高,如果德国占领这里,当地居民的反抗程度可能不会太高。

1941年的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国152个师在2000多公里长的战线上对苏联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庞大攻势。尽管德军用凌厉的攻势消灭了几百万苏军,打出了一些令人惊叹的战役,可苏联的国土面积与人口优势让德国的闪电战力不从心。

巴巴罗萨行动中的德军

11月21日,冯•马克森的第三装甲集团军占领罗斯托夫,眼看着迈科普就在眼前。但很快被铁木辛哥反攻回来。宣告着在这个冬天德国将不再有机会威胁高加索。冬季的到来又让德军不太充足的油料消耗的更快,简直是雪上加霜。

战争的进行却让德国对高加索的渴望更加剧烈,战端一开海外运输线基本不用指望,而法国战役后德国短暂的缓解了燃料的紧张局面,毕竟法国还有相当多的库存。可是随之而来的是更严重的紧张,因为法国也被英国封锁,德国还要拿出部分资源去满足法国需要,罗马尼亚因为参与战争,石油产量有所下降。

在罗斯托夫的德军士兵

更坑爹的是,意大利加入轴心国后,这个不产油的国家还要去消耗德国的石油。 德国在1942年初的石油储备仅够一个月使用,罗马尼亚也在动用国内储备供应德国。

1942年的夏季攻势

1942年初的一些好消息让希特勒重拾信心,英国在北非与东南亚惨败,德国海军突破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封锁。德国最高统帅部在3月份开始制定新的名为 「蓝色方案」 的作战计划,主要内容就是歼灭顿涅茨河与顿河间的苏军,随后由罗马尼亚、匈牙利等盟国军队建立防线,德军作为预备队在后方,保证德军进攻罗斯托夫进而进军高加索部队的侧翼安全。

1942年5月8日,德军发动了消灭克里米亚苏军的猎鸨战役,历时一个月拿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保证苏联空军威胁不到罗马尼亚的油田。5月9日,铁木辛哥发动进攻,企图夺回哈尔科夫,结果遭遇德国重创。仅20天,第6、第57两个集团军共20多万人被俘,让顿河一线的苏军防线变得空虚,这次胜利让德军士气高涨,胜利似乎就在眼前。

古斯塔夫列车炮被用在攻打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6月28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魏克斯集团(B集团军群)拉开了夏季攻势的序幕,浩浩荡荡的开向沃罗涅日,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在魏克斯集团的右翼掩护其行动。士气高昂的德军一路势如破竹,苏军连顿河上的桥梁都来不及破坏,一路溃退。

过于顺利的战事让德军出现选择困难症,是顺势拿下沃罗涅日还是包围逃跑的苏军?在德军犹豫时,苏军趁机会逃出德军包围圈,这让希特勒大为恼火。在南线,A集团军群也未能将苏联南方方面军包围。

两次合围不成,希特勒仍希望德军能将大股苏军包围在罗斯托夫城下,令第4装甲集群南下。只是第4装甲集群除了多跑了700公里以外一无所获,反而错失了趁斯大林格勒防线建立前攻城的时机。

7月23日,希特勒下达了新的命令,在新的命令中,A集团军群将以第17集团军为主,从罗斯托夫南下,沿着黑海东海岸一路横扫苏军,占领黑海中的港口并消灭苏联黑海舰队,随后占领迈科普和阿尔马维尔高地。在完成上述目标后A集团军群还要继续攻占格罗兹尼,进而拿下巴库,这一系列作战计划被称为 「火绒草」 。

B集团军群则要先在顿河建立防线,歼灭顿河与伏尔加河间的苏军重兵集团,然后占领斯大林格勒,在伏尔加河与顿河间建立防线,封锁伏尔加河,阻止苏军南下支援以及高加速地区资源的北上。B集团的计划被命名为 「苍鹰」 。

堵车的德军装甲部队

这一计划显然超出了德军的能力,A集团军群将要行军700-1000公里,B集团军群也要长途跋涉600公里。对于二战时期的装甲部队来说,作战距离一般不会超过 500公里,否则将面临补给断绝的危险。 事实证明,再优秀的军队也无法超越客观规律,A集团的德军在长途跋涉后只能望黑海兴叹,所占领的迈科普油田几乎全毁。

B集团的德军则在斯大林格勒陷入苦战,精锐的装甲部队在斯大林格勒的街巷里消耗殆尽。到1942年年底,德军两大集团先后被击败,不得不放弃好不容易占领的阵地一路后撤。 至此,德国占领高加索地区的企图宣告失败,也就失去了打赢战争的机会。

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士兵

高明的战略仍需科学的战术支撑

希特勒对高加索地区的痴迷不无道理,他很清楚的明白那里的石油对德国有多重要,因此不惜将全部精锐投入到对高加索的争夺中。从战略上看,这一决定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战略方向正确只是赢得战争的第一步,实现战略目标仍需一个个正确的战术动作。

显然希特勒对一些技术上的细节关注不够,且不说如何占领高加索地区,战领后,如何将那里的石油为德国所用仍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德国的二号坦克

高加索对于德国太过遥远,将那里的石油运到德国难度颇大,以往苏联是先通过石油管线运输到罗斯托夫或黑海的港口,然后经内河运输或者黑海运往苏联的主要工业区。 要想将这些石油运到德国,路上的石油管线以及铁路都太慢了,海运的话,德军难以保证海上航线安全,尤其是地中海

在夏季攻势时,希特勒过于执着歼灭苏联的重兵集团,以至于暂时的忽略了争夺斯大林格勒以及高加索的重要性,这让德军的装甲部队疲于奔命。他甚至还将第1、第4两个装甲集团军安排在同一条路线,导致了严重的拥堵,加剧了德军前线的混乱与消耗。

苏联糟糕的道路让德军步履维艰

7月末开始的作战计划更是超出德军能力范围,过长的战线让德军陷入补给困难,围攻斯大林格勒的部队又不断被抽走。更别提空投元帅委任状这种过于唯心主义的作法。

按照希特勒的估计,如果不能占领高加索地区,德国将陷入崩溃, 但德军居然死撑到了1945年,可以说是个奇迹。尤其在1943年意大利投降后,没有意大利人的浪费,德军反而有了更多的石油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