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军空降荷兰有多不靠谱?伞兵成了德军的活靶子!

作者:葛澄    来源:冷热防务

1944年诺曼底登陆胜利之后,盟军补给线的问题却并未因为战局扭转而改变,盟军坦克每前进一英里消耗的汽油、每一颗子弹、一块面包或者一罐可口可乐都要先运往法国,然后再输送到前线。但是除了诺曼底滩头,法国港口都已被德军摧毁,法国的铁路早先也被盟军自己炸毁,以切断德军的运输。

这种情况下,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提出了一个胆大无比、速战速决的计划——从法国向北直取荷兰,跨越莱茵河,在莱茵河上建立桥头堡,绕过德军的齐格菲防线,进入德国之后,向南占据工业重镇鲁尔,向东便是德国北部平原,横跨平原就是柏林。现在,唯一的问题跨过河流交错的、运河纵横的荷兰,如何能够在德国人炸毁之前快速夺取被他们控制的桥梁?蒙哥马利也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四万名伞兵,这个计划就是“市场花园行动”。

此次行动自1944年9月17日打响,最开始的几天进展顺利,盟军在9月20日拿下位于奈梅亨的瓦尔大桥,但空降部队最终受阻于位于阿纳姆的最后一座桥梁,又加之援军装甲部队无法按时抵达预定位置,使得先头空降部队孤立无援,战略目的无法达成。至9月25日,阿纳姆的盟军伞兵部队被迫投降,市场花园行动以失败告终。

市场花园行动路线图

此役盟军伤亡两万余人,是诺曼底登陆之后盟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击。

▍惨痛的失败和显著的分歧

战后七十年来,对市场花园行动的评价一直分歧不小。主流观点认为这次行动从诞生就有bug,胜算很小,空降兵与陆军装甲师的协同作战本身难度就很大,并且大多依赖于各关键要素不出错。

当代著名军事史学家和传记作家、诺曼底战役研究专家、美国陆军退役中校卡罗.德斯特2009年在《悲剧的反思》一文中称此行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不合理的军事行动”。卡罗.德斯特认为,从一开始,市场花园计划中就充满了错误、疏忽、虚假假设和傲慢。蒙哥马利、布雷顿、勃朗宁三人都对他们面临的风险完全无视。

蒙哥马利将军

能执行这么个天生缺陷的计划,多少也是由于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之后的过度乐观。

但另一方面,决策者蒙哥马利自己的说法是:“如果从一开始就得到必须的支持,即使存在指挥失误,坏天气和德国装甲师,行动依然可以胜利。所以我一直都是市场花园行动无悔的捍卫者。”同时,美国军方和英国政府(艾森豪威尔和丘吉尔)也表达了相似的立场。

▍谨小慎微的蒙哥马利为何脑洞大开?

市场花园行动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阿纳姆大桥,也就是后来英军指挥官勃朗宁将军口中那座“遥远的桥”。这个计划的核心是美军82和101空降师在荷兰空降着陆,夺取埃因霍芬周围河流及运河上的桥梁、渡口。英国第一空降师夺取位于阿纳姆横跨莱茵河上的重要桥梁,建立桥头堡。波兰空降旅作为英军的支援部队。

阿纳姆大桥俯视图

尽管英军情报官员在空中侦察照片中发现第9和第10党卫军装甲师正在阿纳姆附近“休整”,勃朗宁却把他的警告当作是一个“紧张的孩子做的噩梦”,并命令他因为“神经紧张和疲惫”去休病假。

勃朗宁还忽视,甚至隐藏了英国空军将领盖尔将军的警告——阿纳姆作为空降区是不合理的,可能是灾难性的。盖文将军是美军82空降师师长,他早已质疑阿纳姆战役的可行性: “毫无疑问勃朗宁缺乏作战经验却不肯承认,硬是充好汉,他们师部参谋思想太肤浅。”

虽然空降初步顺利,但是先头部队被迫长途行驶到阿纳姆桥,其实只有一个单位实际上达到了。在这个关键时刻,英国的无线电失效,空降的困难越来越大,第二天恶劣天气使增援飞机无法起飞,空降部队失去增援和补给。地面部队英国陆军第30军也由于德军顽强抵抗无法按时到达预定位置支援空降部队。

市场花园行动开始时,在荷兰空降的伞兵部队

更糟糕的是德国人还从美军军官的尸体上拿到了一份市场花园计划的副本,使得德军对盟军即将采取的行动了如指掌。波兰伞兵旅在空降时,成为地面德军射击的标靶,造成了一场悲惨无比的大屠杀,可能很多军迷也看过德军向空降伞兵射击的著名照片。

一支只能携带轻武器的空降部队被赋予了过于重要的任务,对情报的忽视、对天气情况估计不足和补给混乱,各兵种配合失调等等,无一不是导致战役失败的致命的细节。蒙哥马利不是一向以谨小慎微著称么?为何如此孤注一掷?

最方便的解释就是他那要命的虚荣心了。于是有人把这次大跃进似的冒险归于他这个人性弱点,他们甚至分析了蒙哥马利的家庭成长经历和心理状态。但这样的解释总显得有些草率。毕竟他并没有可能一意孤行。

事实上,空降部队当时可是跃跃欲试,蒙哥马利的大boss艾森豪威尔,虽然一直反对蒙哥马利的“窄战线”,主张全线稳步推进,却例外地批准了这次行动。他事后的评价是:“我不仅是批准了市场花园行动,我还坚持完成它。”

莱茵河南岸的英国伞兵营

就连丘吉尔事后立刻声明说:“这场战斗是个明显的胜利,我没有受到任何失望感觉的折磨,我很高兴我们的指挥官能够承受这种风险。”

这些有经验有远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显然不认同自己犯下了低级错误,他们又是怎样为行动的正当性辩解的呢?

▍失败者的自辩:我们的战略目标基本达到了

二战史专家劳埃德.克拉克在《再论市场花园行动》中称,经过大量考察史实,自己开始相信,这次行动是“一个大胆但是合理的赌注,即使在不可否认的失败中,它也获得了巨大的、难以估量的成功,它削弱了德国在荷兰的部队,当时他们已经无力承受重大的战争损失,为最终成功进攻德国西部铺平了道路。”

这个结论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无论是蒙哥马利还是英国的官方历史都不认为市场花园行动是一场彻底的灾难,前者认为这是“90%的胜利”;后者则称 “设计初衷基本实现”。

确实,这场冒险产生了一些明显的战略收益,德军在东线被苏军严重削弱,在西线战场,即使余威尚在,也难以承受这场战役中八千人伤亡和装备损毁的代价。德国人自此再也没有收回被解放的埃因霍芬附近地区,这个地区随后成为最后进攻德国的跳板。此外,北部突破也导致德军从南向北调动,给巴顿将军在南部战线的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市场花园行动中烧毁的英国“霍莎”滑翔机

但是不论怎样的初衷,战争是人命,是无情的,战争的逻辑就是惩罚任何失误。几十年来,面对惨痛的伤亡,高层将领的自辨显得苍白无力,背负谴责是他们必然要面对的结果。

▍政治博弈:英方抓住最后一轮掷骰子的机会?

讨论市场花园行动总要提及当时盟军中普遍存在的乐观情绪,人们认为战争非常有可能在1944年圣诞节前结束,愈发轻敌冒进。胜利在望,普通人迫不及待地计划着战后的新生活,政治家们会不会也在打着瓜分的小算盘?这个问题暂时没找到史料,但我们不妨在此展开丰富的的逻辑猜想。

诺曼底登陆后,在欧洲大陆上实施主要进攻任务的是美军。作为盟军欧洲三强之一的英国,人力物力影响力都捉襟见肘,往昔日不落帝国的辉煌映衬着当下的无奈。

当时不论是艾森豪威尔,还是丘吉尔,都不可能支持一场仅仅是满足个人虚荣心的大冒险。更可能的解释是,英国要赌上一把,以最快的速度博得战后和谈的政治优势。美国人对盟友英国这种急于抢功的心态也心知肚明。

二战中的艾森豪威尔

是的,这大概是战事结束前最后一轮骰子了,这是一场微妙的博弈——市场花园行动中最关键的战略目标,也就是莱茵河上的桥头堡将由英军夺取,从而打开横跨莱茵河的北进之路。可惜英国人搞砸了,不得不面对现实,回到艾森豪威尔更为稳妥的战略中。不过此役之后,美军也基本不带英军玩了,市场花园行动几乎成为欧洲战场上英军最后的大规模行动。

在战场的逻辑中,将几万军人投入到一场准备不足、充满漏洞的冒险,不论是为了价值更高的战略目标,还是为了国家利益,那些英勇精神下的“无谓牺牲”永远都会引发道德上的争议。可惜战争的复杂性远不是简单的战术对错和伤亡数据可以解释的,政治往往是左右战争走向,甚至扭转历史轨迹的关键。政治偏偏又是最扑朔迷离,难以论证的。

回顾这场错综复杂的行动,有两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勃朗宁将军说:“那座桥太遥远了。”

英军退伍老兵莱恩.赖特则说:“在1944年,我们需要市场花园行动,我们知道将有很多风险,但是我们仍然愿意去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