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孤胆英豪到遮天蔽日:二战中盟国如何轰炸日本本土?
作者:桓武上将军 来源:冷热防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略轰炸逐渐走向成熟。在东方战场上,中美等国空军也对日本展开了多次轰炸行动,从最早的孤胆英豪深入日本到后来遮天蔽日的狂轰滥炸,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威慑和破坏,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战争进程。让我们来揭开这段往事的神秘面纱。
孤胆英豪,远征日本的中国空军
早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6年年底,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谋本部在其制定的1937年度《国防作战计划》就要求空军:应当具备使用轰炸机袭击敌之佐世保、横须贺及其空军集结地,并破坏东京、大阪等大城市,攻击辽宁、台湾等地的空军基地,减轻正面战场海空军压力。空军也随之展开训练,准备了一批有经验的人员。
可是中国军队在全面抗战后的节节败退,退守武汉。此时空军发现原本可以承担轰炸日本任务的意大利制萨伏亚S.72型轰炸机和美制马丁139WC型轰炸机,在支援地面作战中消耗得所剩无几,有经验的飞行员也损失殆尽,而且中国的空军基地离日本越来越远。
美制马丁139WC型轰炸机
军委会决定苏联紧急求购50-100架重型轰炸机来担负此任务,并提出可以减少其他装备的购买来保证资金的稳定和充足。苏联却出于自身情况考虑,对此事百般推诿,最终也只同意以20万美元的巨额单价出口6架TB-3重型轰炸机给中国。
这对于想要大规模轰炸日本的中国空军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雪上加霜的是这批轰炸机刚到国内,就被日军侦知,在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便派航空兵空袭南昌机场,当场炸毁2架,炸伤3架,一时间中国空军陷入了交困之中。
到了1938年,国民政府再次提出了轰炸日本的计划。原本想让拥有丰富飞行经验的外籍飞行员来执行任务,结果外籍飞行员却漫天要价,不愿出击。此时曾留学德国、意大利的蒋介石专机驾驶员徐焕升主动请缨,挑选精干飞行员组建空军第14队驾驶2架较为完好的美制马丁139WC型轰炸机去轰炸日本。
飞行中的马丁139WC
考虑到飞机数量有限,使用航空炸弹轰炸战果难以保证,轰炸任务被改为向日本抛撒传单来宣传中国抗战意志,瓦解日本民众的战斗精神,认识侵略战争的错误,同时鼓舞因徐州会战战败撤退导致的斗志低迷。由于投下的是传单,而不是航空炸弹,时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称此次行动为「人道远征」。
1938年5月19日23时30分,徐焕升率领2架轰炸机由宁波出发,先向南避开日军占领区舟山群岛,之后折向北。不久后到达日本九州岛上空。他们以长崎为起点,开始扔下传单,之后一路向北,途径福冈、久留米、佐贺等地,投下了200万份传单。
接见轰炸归来的徐焕升等人(左起:孔祥熙、僚机佟彦博、长机徐焕升、何应钦)
20日4时,两机离开九州岛上空返航,并在当天11时30分返回汉口王家墩机场。此时远征归国的8位勇士们受到了热烈欢迎。孔祥熙、周恩来、何应钦等人还有数千市民到机场迎接。
这次行动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日本民众开始对日本政府宣传的「日本本土防务固若金汤」产生了怀疑;还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弘扬了国威军威,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
世界各国对于积贫积弱抗战中的中国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日本国内防空的薄弱更是瞠目结舌。国内外多家报纸更是对中国空军孤胆英豪的举动大为称赞,一时间,中国空军甚至成为了当时世界空军中勇士的象征。
珍珠港事件后的决心,杜立特远征
珍珠港事件后,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的美军士气低落。为了鼓舞士气,报复日军,美国总统罗斯福特别作出指示:美军应当尽快组织安排对日本的反击行动。接到任务的美军不断的研究发现:唯一可行的就是发动一场针对日本本土的空袭。
然而,由于日军战争初期的快速行动,美军在菲律宾等地的航空基地大部分沦陷,美军陆航部队没有足够航程的轰炸机能够对日本发动空袭,而海军部队的飞机由于航程较小,且搭载他们的航空母舰没有办法接近日本本土。此时,美国海军作战部的一名参谋弗朗西斯•洛中校,发现陆航部队的B25型轰炸机一定条件下可以从航母上起飞。
经过测试,美军证实了B25具有从航母起飞的能力。决定任命陆航部队资深飞行指挥官吉米•杜立特中校负责挑选一批优秀飞行员,率领16架B25轰炸机搭乘航母接近日本,执行轰炸任务。
杜立特
1942年4月2日,搭载着「复仇之刃」的美军航母编队出发了。按照计划,他们应当接到距离日本本土450海里的地方起飞。结果,在距离650海里处,美军舰队被日军警戒巡逻船发现,由于事态紧急,杜立特不得不提前带领机群出发。
此时日本并未料到美军会用陆航轰炸机搭载在航母上发动攻击,他们固执地认为美海军飞机无法由于自身航程问题无法对日本本土造成威胁,于是并未作出反应。结果杜立特的轰炸机群没有遭到任何拦截,顺利飞抵日本本土。
同时杜立特率领机群在越过海岸线后,进行超低空飞行,以此来威慑日本民众。不久后,机群先后向东京、横滨、名古屋和神户的工厂和军事设施进行了轰炸,随即一路向西飞向中国境内。
航母上的B-25
虽然这次空袭摧毁的目标较少,但是却给失败中的美国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对日本产生了极大震撼,同时迫使日本将大量资源和防空部队向本土集结,减轻了美军航空力量后来在前线的作战压力。
遮天蔽日的狂轰滥炸
杜立特轰炸日本后两年时间里,盟军未继续轰炸日本本土,随着太平洋上美军接连取得胜利。1943年8月的魁北克会议上,轰炸日本的战略再次被提出。计划采用新服役的B29型远程轰炸机从中国内陆机场起飞,依靠驼峰航线补充物资,执行轰炸日本的任务。两个月后的开罗会议又提出,增加太平洋方向上的轰炸,两线夹击。
投弹的B-29
由于物资补充和人员训练滞后,直到1944年6月15日,美军陆航部队才开始了第一次轰炸日本本土的「马特霍恩行动」。美军以日本北九州的八幡钢铁厂作为首次轰炸目标,派出了68架B29从成都起飞,但是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几个月后的11月24日,美军再次派出88架B29轰炸机对东京进行昼间轰炸,由于云层等原因,只有约30架飞机找到了轰炸目标,他们投掷的炸弹也仅有约10%命中预定目标,仅仅只对一个飞机制造厂造成了轻微伤害,这样的轰炸效果显然令美军上下极为失望。
美军发现从中国起飞的轰炸机由于距离日本本土较远,无法携带太多航空炸弹;并且中国补给需要翻越驼峰航线,无法支撑大规模轰炸机编队出击,导致轰炸效率较低,结果不理想。
恰逢美军此时攻占了马里亚纳群岛,美军于是调动大批工程部队紧急修建完善了机场,同时将装备B29轰炸机的部队撤出中国,向那里集结。同时不久前担任美军第21轰炸机司令部司令柯蒂斯•李梅根据不久前其指挥的「汉口作战」中燃烧弹攻击木制建筑的经验,提出了新轰炸方案。
美军在马里亚纳群岛的B29机群
李梅针对日本工业分散,建筑大部分是木制的特点,改变了欧洲战场上常用的昼间精确轰炸方案,采用燃烧弹进行夜间大规模轰炸。
1945年3月9日至10日,李梅进行了「火牛」轰炸行动,他派出334架B29轰炸机,使用凝固汽油弹对东京进行地毯式轰炸。由于凝固汽油弹爆炸后带来的高温,以及大量当地木制建筑被点燃,东京出现了火灾旋风。
柯蒂斯•李梅
这次轰炸美军共投下了2000多吨凝固汽油燃烧弹,造成了东京约有四分之一被夷为平地。轰炸计划中的所有工业目标被全部摧毁,数十万人被烧死烧伤,近百万人流离失所,逃往乡下。
此后美军如法炮制,先后对日本多个地区采取了类似的行动,极大摧毁了日本的战争潜力,加快了战争进程。后来,美军更是先后在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制造了一场毁灭性的轰炸,迫使日本结束了战争。
二战中对日轰炸是从中国空军在长崎投下传单开始,结束也是在长崎投下原子弹,不得不让人感到命运的神秘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