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375年前的布拉格,捷克人从3楼窗口扔出3人,改变了什么?
来源: 跟着地图看世界
1517年10月31日,德意志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欧洲宗教改革的开端,今年已经有503年了。而且,宗教改革直接导致101年后的宗教战争:三十年战争 (1618-1648) ,2018年是这场战争的400周年。
那么,宗教改革在欧洲掀起了什么样的重大变革?奥地利和捷克在当时又是什么样的存在?
壹
马丁·路德的新教:宗教改革的起因
在16世纪之前,罗马天主教廷一直是基督教在西欧的唯一世俗代表。但是,当时的教皇绝对不是现在我们所称的教宗一样(两者在欧洲的称呼一样,只是在翻译上有分别),只住在占地0.44平方公里的梵蒂冈,只有打嘴炮的能力,那时候的天主教廷手握意大利中部大片土地,有着自己的兵权,且收取来自整个西欧天主教的奉献,甚至能够号召整个天主教世界打倒不合意的统治者。
而且西欧有很多地方,特别是德意志地区,教廷的神职人员会兼任该片领地的统治者。这样的领地称为“主教邦”, 统治者称为“采邑主教”。
当然,“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化”,再加上,这世界没有人会嫌钱多。于是,教廷逐渐创造出很多不同的发财路。最广为人熟知的一种就是赎罪券,让信徒透过付钱来换取教皇赦免罪行(这里的“罪行”指天主教教义里的罪,而非法律制度里的罪),免得死后下地狱受罚。
不过,就算是当时的欧洲人,也不发觉其实这就是赚钱的把戏,甚至教会内部都有很多虔诚之士看不顺眼,马丁·路德就是其中之一。于是他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尝试劝止发出赎罪券的美茵茨大主教。
谁知道,这立即引发轩然大波,甚至有教士要求对路德处以火刑,路德最终在1521年被逐出教会,从此与天主教廷决裂。
贰
“教随国立”:神圣罗马皇帝与路德教派的奥格斯堡和约
马丁·路德的文章很快在德意志地区广泛流传,甚至获得不少有权势的贵族的支持。
神圣罗马帝国主要领土范围是德意志地区,皇帝之下有200多个封建领主。神圣罗马皇帝是天主教世界最高级的世俗统治者,地位仅在教皇之下。
1546年,马丁·路德逝世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开始与路德教派的统治者交战,试图恢复天主教唯一的地位。但是,由于战事僵持不下,最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只能让步。155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路德教派诸侯签订奥格斯堡和约,当中最重要的决议,就是“教随国立”,即德意志地区的224名统治者可自由选择天主教或改信路德教派,而被统治的人民必须跟随统治者的宗派,或者不喜欢可以移居他处。
但是,马丁·路德不只建立了路德教派,同时启发了很多其他的改革派系的出现,例如加尔文派。然而,奥格斯堡和约却只允许领主改信路德教派,这些其他宗派仍然属于非法。此外,路德教派的领主也深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只是暂时受挫,新教联盟仍然与神圣罗马帝国持续对峙,战争仍然如箭在弦。
叁
奥地利与捷克的“一国两制”
至于捷克地区,在当时称为波西米亚,早在马丁·路德之前100年,已经经过自己的宗教改革:波西米亚宗教改革。但是,在独力难支的情况下,很快被天主教廷打压下去。1415年,改革的领导者约翰·胡司被天主教廷处以火刑。约翰·胡司的牺牲虽然在捷克激发起大规模起义,但最终仍然失败,只能臣服天主教廷。
时间来到16世纪,捷克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直接统治之下的地区。但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大本营位于奥地利,一直只有派遣钦差大臣(地位有如行政长官)代为管理捷克。虽然在“教随国立”的原则之下,天主教的皇帝有权强迫捷克的胡司教派教徒改信天主教。但是,多任的皇帝为了国家稳定,一直没有予以实行。于是,捷克一直保持着“一国两教”的独特地位。
1617年,年迈的神圣罗马皇帝马蒂亚斯把波西米亚的王位让予儿子费迪南。费迪南是个狂热的天主教徒,于是一心要将天主教带回捷克。另一边,捷克的贵族受到宗教改革的鼓舞,自然希望让胡司教派也能成为获承认的教派,并且让捷克脱离天主教皇帝的控制。
肆
“布拉格抛窗事件”:捷克独立战争
1618年,费迪南下令禁止约翰·胡司教会在皇家的私有土地上建设,受到捷克新教势力的反对,费迪南竟然因此把议会解散。5月23日,4名钦差大臣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的议会议事堂与新教势力会面。1名新教贵族不知从哪里拿出费迪南的信件,指费迪南下令处决新教议员,并怀疑是受到钦差大臣的教唆,议员们于是要求几位大臣当面解释。
其中2名大臣因为信仰虔诚、为人正直,获得议员相信与事件无关,然后被赶出议事堂。但余下2位大臣和他们的秘书就没有这种幸运了,他们被愤怒的捷克人从3楼近20米高的窗口抛了出去,这帮捷克人然后宣布捷克独立,称为“布拉格抛窗事件”。
在这里,不需要为被抛出窗外的3人感到担忧,他们竟然没有大碍,天主教一方指他们是受到“天使的拯教”,其中1人还获皇帝封为“高飞男爵”;新教一方则指是因为他们跌入了屎坑。
捷克人明白单单靠捷克一地的力量,绝对不足以与奥地利的皇帝抗衡。于是他们选出了新教联盟的首领,加尔文派的莱茵河帝国领地伯爵腓特烈五世(普法尔茨公爵)为波西米亚国王,希望能拉拢到外国势力为自己撑腰。
不过,他们大概没有预料到,这一着最终导致一场席卷全欧洲的世界大战。
伍
三十年战争
获得王位的腓特烈五世,对富庶的捷克地区垂涎欲滴, 于是立刻出兵相助。同为新教的英国和荷兰,也派出了数以万计的“义勇军”。1620年,统治匈牙利东部,也是信奉新教的特兰西瓦尼亚亲王,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援助下,入侵奥地利所统治的匈牙利。而土耳其的死对头波兰和同属天主教的西班牙,见此形势,又旋即投向奥地利一方。
法国虽然是天主教国家,但一直把西班牙和奥地利视为大敌,所以一直暗中对新教联盟给予金援,却不敢贸然出兵。新教国家丹麦和瑞典,分别在1625和1630年,在法国援助之下,乘机入侵觊觎多时的德意志地区北部,但是2次入侵皆告失败。法国见此状况,终于按捺不住,在1635年正式加入战争。
1648年,在多方俱疲之下,交战多国签订威斯伐利亚和约。宗教方面与百多年前基本无大改变,仍然是“教随国立”,只是加尔文派也获承认。
战争持续30年,对德意志地区造成严重破坏。据统计, 德意志地区的男性人口足足减少一半。单是入侵的瑞典军队, 就把1500个城镇和18000个村庄夷为平地。作为战争主要目标的捷克,受到战事、疫症、饥荒和对新教人口的驱逐,人口减少了1/3。
这一切的杀戮,连为哪个神而战也不是,只是同一个宗教之间的教义之争。至于当初闹独立的捷克呢?交战各国由一开始就只顾自己的利益,早就把这个开战的借口忘记得一干二净。捷克依旧处于奥地利的统治之下,胡司教派继续被打压。
历经整整200多年后,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兵败,因而迅速崩溃,捷克才终于在1918年,抛窗事件发生刚好300周年之际,独立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但好景不长,捷克斯洛伐克在1939年被纳粹德国吞并,作为盟友的英法两国竟然坐视不理。到二战结束,捷克斯洛伐克又被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成为附庸之一,直至1989年才得以获得政治上的独立。1993年1月1日起与斯洛伐克和平地分离,成为独立主权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