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空军竟有装甲师和野战师?揭秘德国空军的地面部队
来源: 战争事典
导读
二战时期的德国空军有别于当时各国空军的最重要特征就是除了常规的航空兵部队之外,还拥有数量众多、规模可观的地面作战部队,其中包括高射炮兵部队、伞兵部队、装甲部队以及空军野战部队,在战争中除担负防空、空降突袭等任务外,还与陆军部队一道进行各种地面作战行动,其中像伞兵部队、“赫尔曼·戈林”师等精锐部队的战斗力可以比肩德国陆军或武装党卫军中的一流王牌。至1944年中期,除高炮部队外,德国空军的地面作战部队编有8个伞兵师、1个伞兵装甲师和22个空军野战师,拥有兵力40万人。
高射炮兵部队
自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除了德国陆海军建制内的少数防空部队之外,德军中的大多数高炮部队都被纳入德国空军的序列内,高射炮兵成为与航空兵并列的空军两大战斗兵种之一。德国空军高炮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在战时为德国城市、重要的工业设施或军事目标提供防空保护,同时也伴随陆军部队作战,在前线地带执行野战防空任务,而在实战中还常常参与防空作战以外的战斗,比如反装甲作战、炮火压制等等。
德国空军高炮部队的最小编制是高炮连,每连装备4~8门炮,三个高炮连和一个探照灯连共同编成一个高炮营,德国空军将高炮连/营作为防空作战的基本战术单位。根据装备火炮口径的不同,德军高炮营又分为轻型、重型和混合型三种,德国空军主要装备5种口径的高射炮:20毫米、37毫米、88毫米、105毫米和128毫米,前两种口径归为轻型高射炮,后三种为重型高射炮。轻型高射炮机动灵活,可由车辆牵引跟随地面部队行动,提供近距离防空火力,甚至被安装在半履带或轮式车辆底盘上,充当移动防空平台。重型高射炮通常部署在预设的防空阵地或永备工事中,比如耸立在柏林、维也纳、汉堡等大城市的巨大混凝土防空塔上,在探照灯和雷达的配合下执行要地防空任务。
守卫桥梁的德军37毫米高射炮阵地,轻型高炮多用于野战防空
德国空军高炮部队最强有力的武器莫过于著名的Flak 36/37型88毫米高射炮,这种二战时期性能最佳的防空火炮号称“万能武器”,至战争中期大约15000门88毫米高射炮构成了德国防空力量的中坚。除了对空作战外,这种弹道低伸、精度极佳、威力十足的火炮还被视为最具威慑力的坦克杀手,能够在远距离击毁当时最重型的装甲车辆,任何一支88毫米炮部队都被前线指挥官当作重要的反装甲力量使用。此外,数量巨大的轻型高射炮也被广泛运用于多种类型的战斗,这些高射速的轻型火炮在对付敌军步兵密集进攻时的效能不亚于反击敌机的低空空袭,而105毫米以上的大口径高射炮同样是令人生畏的武器,由于过于笨重,大多部署在后方地带执行固定防空任务。
德国空军在高炮营以上还编成了高炮团、高炮旅、高炮师乃至高炮军等大型编制单位,团以上的高炮部队的编制结构并不固定,多有变化,一个高炮师通常下辖五个高炮团、一个探照灯团、三个摩托化运输营、一个通信营及其他后勤支援部队,第1高炮师组建于1938年7月。在1939年德国空军高炮部队装备有6700门轻型高射炮和2628门重型高射炮,在战争期间其规模不断扩充,特别是在英美盟军实施猛烈的战略轰炸后,高炮部队膨胀到惊人的程度,在1944年初德国本土部署了超过20000门高射炮,其中三分之一是重型火炮,而在各占领区另有约10000门高射炮,至同年年底,德军高炮部队每月消耗的炮弹数量高达300万发,而在1942年时这一数字为50万发。至战争结束,德国空军陆续组建了31个高炮师和6个高炮军。在战争后期,负责本土防御的高射炮很多是由希特勒青年团的志愿者、不适合前线服役的老年人和女性辅助人员操纵的,这类辅助人员也同样充斥在探照灯、雷达、通信等支援单位中,据估计参与本土防空作战的人员超过100万之众!
88毫米高射炮是德军高炮部队最重要的武器
德国空军高炮部队的作战效能曾经被一度低估了,甚至有人认为高炮部队浪费了巨大的资源,然而任何在战略轰炸的高潮阶段飞临德国本土的盟军飞行员都不会赞同这一说法,实际上由数量众多的轻重高炮构成的多层绵密火网被视为与德军战斗机同样致命的威胁,尤其在1944年后,德军防空战斗机部队由于燃料匮乏、人员损耗而陷入困境后,高炮部队成为整个防空体系的支柱力量,在1944年中击落了超过3500架盟军飞机,而同期战斗机部队的战果仅为约1000架,在地面战斗中被高炮摧毁的人员装备就更加难以计数了。
伞兵部队
伞兵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新兴的兵种,使用降落伞或滑翔机降落到敌军战线后方展开突袭作战。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戈林就注意到意大利和苏联对于空降作战的尝试,并决心建立德国自己的伞兵部队。1933年,戈林在其控制的普鲁士警察部队中建立了一支隶属于他本人的“韦克”特别警察营(Polizeiabteilung z.b.V.Wecke)。在1935年4月,这支部队获得了“戈林将军”团(Regiment General G ring)的番号,并转入新成立的德国空军序列,根据戈林的命令来自该团的部分志愿者接受伞降训练,逐渐形成了未来德国伞兵部队的胚胎。1936年1月,约600名掌握伞降技术的官兵组成了“戈林将军”团第1猎兵营,被视为德国伞兵部队正式诞生的标志,同年位于斯滕达尔(Stendal)的伞兵训练学校也开业授课,为这支新型部队培养更多的骨干。
在运输机舱口做跳伞准备的伞兵上士,注意其迷彩作战服
在德军中伞兵的正式名称为“伞降猎兵”(Fallschirmj ger),而“猎兵”是普鲁士军队中传统的精锐轻步兵。所有志愿加入伞兵部队的官兵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考核,只有完成六次跳伞才能获得象征身份与荣誉的伞兵徽章。由于兵员精悍、训练有素,德国伞兵部队从成立之初就带有精英部队的特征,并且配备了有别于其他部队的独特作战服装和装备,使得整个部队都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荣誉感。在二战之前的数年间,德国空军陆续组建了数个伞兵营和伞兵团,并在1938年开始建立师级伞兵单位,即第7航空师,富于才干的库尔特·施图登特将军(Kurt Student)被任命为师长,他在此后直至1945年始终担任伞兵部队的最高指挥官。第7航空师下辖三个伞兵团、一个炮兵团及支援部队,但在战争爆发时仅编有第1、2伞兵团,直至1941年才达到满编状态。
德国空军伞兵部队的首秀是在1940年4月进攻丹麦、挪威的行动中,伞兵部队作为先锋尖兵实施空降突袭,夺取关键的桥梁、机场,为大部队后续登陆开辟了道路,而在一个月后的西欧战役中,伞兵部队更是大放异彩,作为德军战役牵制行动的一部分,第7航空师对荷兰、比利时境内的重要目标展开大规模空降作战,为德军部队的迅速推进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一支伞兵突击队对艾本·埃马尔要塞的空降奇袭创造了战争史上的经典范例,震惊世界,伞兵部队在西欧战场上打出了威名。在1941年初的巴尔干战役中,伞兵部队再度出击,飞兵夺取科林斯地峡,随后第7航空师全员出动,发起“水星”行动,空降克里特岛而陷入苦战,虽然最终取胜,但损失惨重,以至于希特勒从此禁止实施大规模空降作战,克里特岛战役也因此成为“德国伞兵的掘墓之战”。
在战争中后期,德军伞兵逐渐失去了空降部队的特质,主要作为精锐步兵投入地面战斗。以第7航空师残留的骨干为基础,德国空军大力扩充伞兵部队,不断编组新的作战部队,该师于1943年改编为第1伞兵师,进而衍生出更多的师级单位,至战争末期德国空军序列中共组建了12个伞兵师,甚至还编成了两个伞兵军和一个伞兵集团军!由于急剧扩张,后期伞兵部队的整体素质降低,战斗力下滑,但威名犹存,令任何对手都无法等闲视之。在1941年之后,德国伞兵广泛参与了各条战线的激战,从东线到北非,从西西里到意大利本土,从诺曼底、阿纳姆到阿登,直至最后保卫柏林的战斗,都流下了伞兵官兵的鲜血。伞兵部队通常被编成战斗群,作为消防队投入到战场的关键要点上顽强固守,迅猛反击,稳定战局,屡挫强敌。在1944年1月至5月间发生在意大利战场上的卡西诺山战役是德军伞兵优秀战斗素质的最佳体现,第1伞兵师面对占有绝对数量优势和强大陆空火力支援的盟军部队展开顽强的防御战斗,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坚守数月,给对手造成严重伤亡,阻滞了盟军的推进步伐,并因此被盟军官兵称为“绿色恶魔”(Green Devils)。
在二战期间,德国空军伞兵部队身经百战、战果突出,被认为是德国武装力量中最骁勇善战的部队之一,从1940年至1945年有134名伞兵官兵获得了骑士十字勋章,其中15人获橡叶饰,5人获双剑饰,1人获钻石饰,但荣耀背后是巨大的牺牲,伞兵部队中有超过63000人在战斗中阵亡或失踪。
装甲部队
在二战德军装甲部队的阵营中有一支来自空军的精锐师,即以帝国元帅姓氏命名的“赫尔曼·戈林”伞兵装甲师(Fallschirm-PanzerDivision Hermann G ring),该师兵员素质上乘、装备精良、斗志高昂,被公认为德军中能征惯战的王牌部队,在战争后期还扩编为军级规模。
属于“赫尔曼·戈林”师的IV号坦克,摄于1944年初的意大利
“赫尔曼·戈林”师与伞兵部队系出同源,都是由戈林在1933年建立的“韦克”特别警察营发展而来,该部在1935年更名为“戈林将军”团后调入德国空军,其中一部被抽调建立伞兵部队,团主力则成为戈林的警卫部队,他对于这支私人卫队深感自豪,十分重视,为其提供最优良的装备和最现代化的营房设施,特许该团官兵的制服采用白色镶边,这是只有将官才配用的兵种色,戈林还利用自己的地位为“戈林将军”团取得了从全德国范围内征募人员的特权,只有最优秀的申请者才能进入该团服役,从而获得了与陆军“大德意志”团同等优良的兵员。戈林还极力为“他的团”争取表现机会,在1938年至1939年间德国四处兼并的鲜花战争”中,“戈林将军”团是最先跨越国境的德军部队之一。在战争爆发时,“戈林将军”团编有四个高炮营、一个警卫营和一个补充营。
在战争初期,“戈林将军”团仅有少数部队参加了在波兰、丹麦和挪威的作战,表现良好,主力部队留在国内执行警卫和防空任务。在1940年月的西线战役中,该团主力秘密开赴比利时、荷兰前线参战,随后分为数个战斗群,跟随陆军装甲部队长驱直入法国,在某次与法军坦克的遭遇战中,“戈林将军”团的官兵们使用88毫米炮在近距离击退了进攻者,为自己赢得了镇定无畏的声誉。在法国投降后,该团在海峡沿岸短暂执行占领任务后返回德国,并在1941年初改编为“赫尔曼·戈林”摩托化步兵团,随后调往东方,在巴尔干战役期间进驻罗马尼亚,保卫重要的普罗耶什蒂油田。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戈林”团被编入第11装甲师,前往苏联南部作战,在基辅、布良斯克附近的战斗中再度展示了88毫米炮出色的反坦克能力,该团大部于1941年底撤回德国。
三名“戈林将军”团的旗手护卫着军旗,该团属于戈林亲自组建的亲信部队,后来发展成为一支精锐的伞兵装甲师
1942年7月,“戈林”团奉命扩编为旅,戈林并不满足,于10月间下令将这支部队进一步升级为完整的装甲师,完全按照陆军装甲师的标准建制组建,下辖一个装甲团、两个装甲掷弹兵团、一个装甲炮兵团、一个高炮团以及全套支援部队,命名为“赫尔曼·戈林”装甲师,首任师长为保罗·康拉特少将(Paul Conrath)。为了使这支部队迅速形成战斗力,戈林特意将一些经验丰富的陆军装甲部队军官调入空军,还从精锐的伞兵单位中抽调兵力充实建制。由于北非战局恶化,正在组建的“戈林”师集结兵力组成约1万人的施密德战斗群驰援突尼斯,在北非战役后期进行了极为出色的战斗,于1943年5月随非洲军投降。“戈林”师余部在西西里岛重建,并担负守岛重任。
1943年7月,盟军登陆西西里岛,“赫尔曼·戈林”师是岛上最具战斗力的德军部队,与优势敌军进行了勇敢的战斗,并在战局恶化后作为后卫部队掩护大部队经墨西拿海峡撤退,成功达成目标,与之交手的美军部队均认为该部是曾经遭遇的最强劲的对手。在盟军登陆意大利本土后,“戈林”师从滩头开始节节抵抗,阻滞敌军,逐步撤至古斯塔夫防线,参加了著名的卡西诺山战役,在盟军轰炸之前将山上修道院的珍贵文物及时转移,这一义举后来受到赞誉。“戈林”师还参加了安奇奥地区的抗登陆作战,在意大利战场上战斗至1944年7月,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善战的名声,随后调往东线救急,与陆军、党卫军部队通力协作,在华沙北部挫败了苏军的攻势,证明了一流部队的实力。由于战绩卓著,“赫尔曼·戈林”师再度获得扩编,于1944年10月升格为“赫尔曼·戈林”伞兵装甲军,下辖第1“赫尔曼·戈林”伞兵装甲师和第2“赫尔曼·戈林”伞兵装甲掷弹兵师,上述部队在1944年底至1945年初在柯尼斯堡、德累斯顿等地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最终全军覆没。实战证明,“赫尔曼·戈林”装甲师是德国空军最具战斗力的精锐地面部队,在战争期间该师有34人获得骑士十字勋章,其中2人获得了橡叶饰。
空军野战师
与负有盛誉的伞兵部队和“赫尔曼·戈林”师相比,1942年后组建的空军野战师(Luftwaffe Field Division)的声名并不光彩,这些由空军富余人员编组的部队被认为是德军中战斗力最低劣的部分,他们存在的意义仅仅是一再证明缺乏训练的部队在投入东线战场的残酷漩涡后会产生怎样令人沮丧的结果。
空军野战师的建立源于戈林本人的私心,1942年初在东线战场损兵折将的陆军建议从海空军中征调富余人员补充战损,控制欲极强的戈林不甘心将空军人员纳入陆军的辖制,于是以“空军对于国家社会主义的信仰比陆军更为坚定”为由,说服希特勒同意由空军自行组建地面战斗部队。最初德国空军组建了数个团级部队,并参加了1942年初东线的防御作战,在个别战斗中有不错的表现,这促使戈林将各团编组为空军野战师,计划组建10个师,最后达到了22个师的规模,拥有20~25万人的兵力,在这些野战师基础上又进一步编成了四个空军野战军。
一名来自空军野战部队的一等兵,摄于1942 年3、4月间的东线战场
最初,空军野战师的建制内编有两个猎兵团(每团三营)、一个炮兵营及其他支援部队,兵力仅有8000~10000人,相比陆军师规模要小,不配备坦克,顶多编入一个突击炮连,而且缺乏装备,大多配发性能较差的缴获武器,更为致命的是空军野战师的兵员多来自空军后方单位,很多志愿者之前都是厨师、文员或行政人员,他们严重缺少步兵训练和实战经验,难以应对高强度的一线战斗,对此戈林本人倒是很有自知之明,命令将空军野战师部署在相对平静的前线地带担负防御任务。在抵达战场后,空军野战师在战术上接受陆军指挥,但行政管理和后勤供给仍由空军负责,这一点与党卫军部队相似。
不幸的是,戈林关于空军野战师仅用于防御战斗的命令被忽视了,很多师抵达前线后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被投入对苏军的反击中,其战斗素质的低下暴露无遗,导致惨重伤亡,一些部队仅仅作战数月就损失殆尽。空军野战师的糟糕表现动摇了德军高层对于空军独立组建野战部队的信心,在1943年11月决定将空军野战师的领导权移交陆军,并按照标准步兵师的建制进行改编,每师下辖三个团(每团两营)和一个炮兵团,并充实其他支援部队,关键的指挥岗位由有经验的陆军军官充任,尽管如此空军野战师的战斗力依然提升有限,而且很多空军人员对于转隶陆军颇为抵触,部队士气大受影响。总而言之,直至战争结束,大多数空军野战师都不能作为有效的战斗部队承担职责,其结局都十分悲惨。在组建的22个空军野战师中有21个师参与了一线战斗,至1945年5月仅剩三个师以重创状态迎来投降,其余18个师的番号已经因为遭到歼灭而从德军作战序列中永远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