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军事实力:唐初时有60万常备军
本文所谓高句丽军事问题是指高句丽军队发展、军队部署、军事指挥系统、军队构成及装备等方面的问题,它是研究高句丽历史中一个具有较大学术价值的问题。高句丽的军事发展在高句丽建立、发展、强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高句丽之所以能够不断扩张领土,逐步走向强大,最后在东北亚历史舞台上存在长达705年之久,与其军事不断发展、实力不断强大是分不开的。高句丽政权为了保持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军事建设方面也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但由于文献中关于这方面记载很少,史料阙如,所以我们很难对高句丽军队总数及军事制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过学界学者已从零散资料的整理和考古材料的分析入手对高句丽的军事制度等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该问题作一扼要阐述,不足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一
高句丽的军队建设经历了一个建立、发展、强大到最后灭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与高句丽的建立、发展、强大和灭亡相伴始终的。高句丽邹牟王建国初期就已组建了一支善战的军队,之后,这支军队不断在对外对内战争中得到发展和壮大,成为北方民族中的一支劲旅,“从军队数量上、兵种上、装备上、素质上,在北方诸民族国家中堪称一流。”根据当时邹牟王先后派军队征服了位于今天富尔江上游的沸流国、长白山东南部的荇人国和北沃沮可以看出,此时的高句丽确已存在军队,并已初具规模。
儒留王时继承父业,通过攻伐活动迫使在今天苏子河至太子河流域的鲜卑为其属国,进而又向太子河上游进军,公元!”年,高句丽王命乌伊、摩离“西伐梁貊,灭其国。进兵袭取汉高句丽县”时动用的军队已有2万人,显然这个数字还不是当时高句丽全国军队的总数,此时高句丽军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此后,高句丽军队逐渐壮大。
大朱留王时期,高句丽军队征服了盖马国、句荼国,袭击了汉乐浪郡。太祖大王时期,高句丽军队进一步扩大发展,将征服的部落方国的军队也编入高句丽军队,使步兵、骑兵的数量增多,并具备与辽东郡、玄菟郡作战的实力,时常派出数千人、上万人侵扰、掠夺辽东郡、玄菟郡东部各县。东川王与毋丘俭军队在沸流水交战时,亲自率兵2万人。故国原王时,为抵御慕容皇光大军,故国原王派王弟武率精兵5万拒北道,自己率羸弱之兵以备南道,亦应有万余人。此时,高句丽军队的数量已是很可观了。
好太王时期,是高句丽国力较强的时期。好太王多次调动大量军队对周边诸国进行较大规模的征战,仅据好太王碑所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八次。耿铁华先生根据好太王碑和《三国史记》对这一时期有关军事情况的记载,“推断好太王统治时期,高句丽国家的常备军队亦应在7万以上,其中步兵应在4万人左右,骑兵2万人左右,水军也有万余人。”并指出“好太王后期,占据辽东、玄菟、乐浪以后,其人口数量、军队数量都有很大增长,其常备军队或可达到12万人左右。”这一看法是基本符合实际的。长寿王以后,高句丽疆域扩大,迁都平壤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历史时期。高句丽国家人口增多,军队数量亦有所扩大。
隋唐时期,随着人口基数的增大,加之隋与唐不断对高句丽进行征伐,为求自保,高句丽这一时期大规模扩军,而其军队的人数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峰。根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三国史记》等文献中一些关于高句丽军队数量的零散记录,有学者推测在唐初时高句丽国内常备军队已经达到60万左右。
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李率唐军攻下平壤城,擒高句丽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以归,境内尽降,高句丽亡国。至此,高句丽军队也随之瓦解,不复存在。在军队的指挥系统中,最高统帅是高句丽王。他总揽军事大权,发布战争命令,亲自率军或派遣将领率军作战。建国初期,邹牟王、儒留王、大朱留王率兵征服周边松让、荇人、盖马、句荼、梁貊等部落方国,同时袭取夫余、乐浪、沃沮等。东川王十八年(公元244年),在与幽州刺史丘俭战于沸流水时,高句丽王亲率步骑2万人。在著名的好太王碑中记载关于好太王时期的八次军事行动中,好太王亲率大军前往的就有五次:
永乐五年(公元395年),岁在乙未,王以稗丽不归##,躬率往讨。
六年丙申(公元396年),王躬率水军,讨伐残国。
九年己亥(公元399年),百残违誓与倭和通,王巡下平壤。
十四年甲辰(公元404年),而倭不轨,侵入带方界⋯王幢要接荡刺,倭寇溃败,斩煞无数。
廿年庚戌(公元410年),东夫余旧是邹牟王属民,中叛不贡。王躬率往讨。
根据《三国史记》的记载,高句丽国王一般要将军权委派给具有杰出军事才能的重要人物手中,如太子或是中央高级官员。“三十三年(公元!,年)春正月,立王子无恤为太子,委以军国之事。”(《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一·琉璃王》)“八年(公元25年)春二月,拜乙豆智为右辅,委以军国之事。(”《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二·大武神王》)“六十九年(公元121年),十一月,王以(弟)遂成统军国事。(”《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三·太祖大王》)“二年(公元166年),拜答夫为国相,加爵为沛者,令知内外兵马,兼领梁貊。”(《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四·新大王》)“三年(公元250年)春二月,王命相明临于漱兼知内外兵马事。”(《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五·中川王》)“十一年(公元280年)冬十月,拜达买为安国君,知内外兵马事,兼统梁貊。”(《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五·西川王》)高句丽后期,中央军事权力集中于大对卢和莫离支手中。
地方军事指挥体系大体与同一时期的地方行政体系基本一致。高句丽建国之初,先后征服了松让国、荇人国、东沃沮、句荼国、盖马国、梁貊国,或是以其地为城邑,或是以其王为当地之主,实行管理。好太王、长寿王时期,高句丽先后又占据了辽东、玄菟、乐浪、带方等地,在这些地方设立郡县,建立地方行政体系,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据《两唐书·高丽传》记载,高句丽根据各州县大小不等,于大而重要的城邑设置褥萨,于一般州县设置道使,作为地方行政长官。除此之外,地方上还有五部部长、褥萨、太守、宰等官职。《三国史记》载,西川王“十九年(公元288年)夏四月,王幸新城,海谷太守献鲸鱼目,夜有光。”(《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西川王》)烽上王“五年(公元296年)秋八月,王以高奴子为新城太守。”(《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烽上王》)烽上王“二年(293)年)秋八月,慕容来侵,王欲往新城避贼。时新城宰北部小兄高奴子领五百骑迎王,逢贼奋击之,等败退。”(《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烽上王》)《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美川王》中还出现有“鸭绿宰”之职。
高句丽在设置郡县的地方置太守,作为郡一级地方或城邑的行政长官,置宰于小的城邑。无论太守还是宰,抑或是五部褥萨,他们都既是地方长官又是军事指挥官。公元293年,在慕容进攻高句丽之时,新城宰高奴子率领五百名骑兵,前来退敌,迎接国王,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那时,高奴子作为西北地方的新城之宰,不但是地方长官,而且是军事指挥官。
高句丽的地方长官,同时又是军事指挥官,自己麾下有军队。这种情况通过唐朝灭亡高句丽的过程也可清楚看到。也就是说,在地方,高句丽的行政与军事是融为一体的,高句丽地方的官吏平时是行政官吏,战时则为军事指挥官,这是高句丽军事制度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三
高句丽王朝为了加强政权统治,适应向外扩张和抵御内外侵扰之目的,以其都城为中心,以山城为军事驻防地,建立了一整套的战略防御系统,形成了极其坚固的防御体系。
山城多位于山河险固,交通要塞的地方。山城位置的选择,大都据有山水之险或水陆要冲。绝大部分山城都修筑在盘跨山脊的环形山凹或在周围山谷环抱中。高句丽山城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周长超过万米,小的才几百米,这与山城的地位、作用及所在地点、修筑年代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山城充分体现了高句丽城池建筑的特点,是高句丽石造建筑的典型代表。大、中、小不同规模的山城互相呼应,构成了高句丽严密的防御体系。
现存高句丽山城数目,由于考古发掘的局限以及对相关问题研究力度的不足,无法得知其准确数字。不过到目前为止,有址可查的高句丽山城有160-180或220座左右。高句丽山城的分布大体以鸭绿江为界可成南北两个地区。鸭绿江以北的高句丽山城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到辽东半岛南端的地区和通向国内城的沿路,尤其是集中分布在桓仁、集安地区。鸭绿江以南地区主要分布在以平壤为中心的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区和咸镜道、江原道北部海岸一带。
这些山城虽然大小规模不一,但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驻扎军队、构成军事防御体系,这是高句丽山城的主要使用功能。“高句丽山城的主体功能,除管理”五部”之”城民”、”谷民”外,显而易见其军事防卫意义最为突出。……普通的高句丽山城,其军事功能更显得突出。因此,高句丽山城的军事防卫性质,应是其功能的首位。”
从历年中外考古学者调查所见的鸭绿江两岸的百余座高句丽山城看,绝大部分山城的军事防御设施都很完善。为了便于防御作战和长期坚守,山城内一般都有将台、烽燧、仓库、兵营、水池等设施。城墙上也大都有女墙、雉堞、角楼、望楼等,无一不与军事防卫有关,它们共同构成了高句丽山城独特的城市功能。高句丽的军队就分别驻扎在这些大小不等的山城中。由于高句丽山城的构建是以建设大型山城拱卫国都为核心的,因此在高句丽国都周围和大型山城中驻守的高句丽军队的数量比其它山城要多得多。这一方面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窥测一二,另一方面从后来的考古调查中也可以得到证明。
四
关于高句丽军队组成及装备,耿铁华先生在其大著《中国高句丽史》和其《从高句丽壁画中的战争题材看高句丽军队与战争》、《高句丽兵器研究》等论文中曾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大体上反映出了高句丽军队建设在这方面的基本历史面貌。
高句丽军队最初是由五部的高句丽人组成的,随着国土的扩张,征服其他地区和民族,高句丽国家的军队中也出现了其他民族的成份如鲜卑、马韩、秽貊、靺鞨、扶余、汉人士兵。高句丽后期,军队主要由高句丽人、靺鞨人、扶余人、汉人组成。高句丽军队由步兵、骑兵和水军构成。其中主要的,占绝大多数的应该是步兵,其次是骑兵。好太王碑碑文与文献中多见“步骑”、“步骑五万”、“精骑五千”、“率兵四万”等等。《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经常出现“铁骑五千”(东川王二十年条)、“精骑五千”(中川王十二年条)、“数千骑”(新大王八年条)、“步骑(步兵和骑兵)二万人”(东川王二十年条)的记载。高句丽古墓壁画中,高句丽骑兵、步兵的形象是很多的。需要说明的是,如此众多的骑兵,完全是以养马业的高度发展为基础的,高句丽有被叫做果下马的高句丽马,尽管体形较小,但力大敏捷,是擅长在山区奔跑的优良品种。
高句丽军事装备亦相当精良。《北史・高丽传》载,“兵器与中国略同”。根据高句丽历史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资料的发现和对高句丽壁画中所反映出来的高句丽兵器进行研究,高句丽攻击型兵器可分为铜铁两大类,长兵器、短兵器、抛射兵器、防卫兵器等四种。其中铁制兵器占绝大多数,铜兵器只占极少的部分。铜类长兵器有铜矛;短兵器有青铜短剑、青铜剑镖、青铜钺形斧;抛射兵器有鎏金铜镞、铁铤铜镞。铁类长兵器有铁矛、铁长刀、铁陌刀;短兵器有铁刀和环手刀、三棱形铁刺、三钩器;抛射兵器有铁制鸣镝和铁镞,其中鸣镝飞行中翼孔鸣响,无杀伤力,作为警报发信号使用。
高句丽的防卫型武器有铠甲、头盔等。其中铠甲分两种,一种为将士身上所穿铠甲,另一种为战马身上所披挂的马铠。《三国史记》把将士和战马身上都披挂铠甲的骑兵称为“铁骑。此外,还有为便于士兵登山而特制的铁钉履和军官冬季防滑穿用的鎏金铜钉鞋。
战马也是高句丽骑兵军事装备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骑兵所乘战马大都为高句丽所产。《翰苑・藩夷・高句丽》注引《高丽记》说,高句丽国北有马多山,出群马,“形小而骏”。另《三国志・东夷・高句丽传》载:“有果下马,便登山”。这也为高句丽拥有一支强大而富有战斗力的骑兵提供了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