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为什么想娶隆裕太后?揭秘隆裕的生平

袁世凯曾经对人说:隆裕太后如果年轻,我还可以考虑纳之为妾。

袁共有1妻9妾,有10个老婆,妻妾够多的了,为什么还说这样的话。

是贪婪,是亵渎,还是讥讽,仰或是尊重,或者是好感呢?

而且,是不是隆裕太后很美呢?

现代的影视,虽然将隆裕刻画得很美,范冰冰也扮演过。

但是,隆裕太后的美貌不是真的美,而是后世的粉饰。

要说从外表上来看,隆裕太后的长相,不但不美,样子还有点丑。

现代的人从她留下的照片可以看到这一点。

真实的隆裕太后

是不是摄影师技术不好?也不是。当时亲眼见过隆裕太后的人,也有叙述。美国传教士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里写道:“隆裕皇后长得一点都不好看。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

背微驼,体干瘦,马长脸,色灰黄,肤无泽,开口说话时一口烂牙发黑……

这活脱脱的一副黄脸婆的丑妇形象。

这样的女人,单从外表上瞧,很难让男人动心的。

所以,袁世凯未必能够喜欢她外表。

不过,隆裕虽然丑,但却给人留下良好之印象。

赫德兰继续写道:“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她十分和善,毫无傲慢之举。我们觐见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丑。但彬彬有礼,没有傲慢的神情;一点也不让人讨厌,反而让人亲近。

这一点最是难得。因为此时的隆裕,她是当时中国最有权势的女人,其取代的是慈禧太后的尊荣地位,在这个地位之上,至少可以在皇宫中作威作福,让他人景仰。她的身份是正儿八经的太后,她是光绪皇帝的正妃,也是最尊贵的皇后;光绪死之后,她成为宣统帝名誉上的母亲,也就成为垂帘听政的天下第一女人。

慈禧太后在74岁去世前,将她选做了接班人。

不是因为她强势,不是因为她心机深,而是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正统思想,她毕竟是光绪皇帝的正妃皇后;第二个原因她是慈禧娘家人。慈禧将她嫁给光绪,是不让皇后的位子落到别的家族,只能够攥在叶赫那拉氏手中。这是一种政治考量。

所以,造成了隆裕一生的不幸,虽然贵为皇后,但却从来没有幸福过。

隆裕,1868年2月3日出生,姓叶赫那拉,名“静芬”,小名“喜子”。满洲镶黄旗人,父亲叶赫那拉·桂祥,慈禧的弟弟。慈禧是静芬的姑妈。光绪十四年(1888年),她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光绪比她小3岁,是她的表弟。

静芬家中,兄弟姐妹一共有5个,2个男孩,3个女孩。她在女孩中排行第二,算“次女”。她姐姐“静荣”,嫁给辅国公载泽,她妹妹“静芳”,嫁给贝勒载澍。三个女孩都是正妻,地位显赫。这跟她们是慈禧太后的侄女肯定是有关系的。

那时婚姻都是包办婚姻,这三个女孩的包办婚姻,特别是静芬还担负了政治考量。

所以,喜子静芬嫁给光绪皇帝并不幸福。不幸福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她长得的确丑,第二个,她的身份容易让光绪猜测,特别是光绪后来与慈禧的关系紧张之后,这样的猜测会更严重。

从历史记载看,光绪一点也不喜欢皇后静芬,他喜欢的是“瑾妃”和“珍妃”,特别是年仅14岁,玲珑俏丽,又“工翰墨、善棋”的珍妃,夜夜承欢,殆无虚日。皇后静芬有苦说不出,对太后也难启齿。太后也不便明言,对光绪只能旁敲侧击。皇帝诺诺连声,但回去后依然故我。所以,静芬没孩子。

在一些作品之中,皇后静芬被描绘成弄权的恶妇人。不过,事实上,珍妃聪明过头,暗中卖官,慈禧在珍妃寝宫密室发现卖官小账本,敦促光绪处理。光绪不得不下一道圣旨,将瑾妃、珍妃降为贵人。但是,慈禧仍然宽宥,一年后重新晋升珍妃瑾妃为贵妃。按宫庭规矩,犯事嫔妃交皇后管束,隆裕只能够处理,幽闭宫中,命严加看守。这让隆裕皇后做了恶人。

珍妃虽然在影视作品中讨人喜欢,但在现实之中却很难让当时的人说好。比如,珍妃仗着光绪对她的爱,不但卖官赚钱,还肆无忌惮要求光绪把龙袍脱给她穿上。这在封建社会绝对不允许。慈禧知道后当然要管。光绪和珍妃把责任和气推到皇后身上,对隆裕恶语相加。戊戌政变后,光绪被囚禁瀛台,烦躁时多拿隆裕出气,还如同市井汉子痛打隆裕,抓头发往地上磕得头破血流,搞血腥家暴。

这样的家暴,平常女人难以忍受,更何况作为皇后的隆裕,但她默默忍受了。

在一些人的笔下,隆裕皇后被描述成是一个昏庸而愚蠢的妇人。

这也不是事实。

曾任慈禧御前女官并擅长英文写作的德龄郡主,在她描绘的宫内女子聊天的记录之中,记录了隆裕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知道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最高统治者,而有些国家是共和政体,像美国就是,美国对我们很友好。不过遗憾的是现在到美国去的都是些平民,没准人家美国人以为我们中国都是这样的人,我倒真希望能够有几个满洲贵族去,好让他们知道我们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隆裕在深宫之中,能够有这样的见识,说明她平时是读书的。果然,德龄郡主了解到,隆裕正在读一些不同国家的历史书籍。

慈禧太后死后,隆裕的地位是万人之上,但是,她在清王朝的最后3年,没有在朝堂弄权,没有掌握军国大事,掌握朝廷大权的是载沣。载沣思想顽固僵化,又没有慈禧的统治术,因为组建皇族内阁最后激化国内矛盾,发生各省脱离清廷,引起清王朝最后灭亡的革命。最后,将一个女人,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

在南北和谈的整个过程之中,隆裕虽然有过一些幻想,但她却坚持了几点:

1、没有以血腥的手段对付革命党人(比有的革命党人善良),

2、没有耍过任何政治手段和搞过任何阴谋阻挡清廷退位,更多的是担心宣统小儿性命安危(完全是悲天怜人),

3、对周围的人从来没有怪罪和责罚或者杀灭,甚至是通过各种手段让她退位的袁世凯,她不但没责怪,反而强调“你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无论大局如何变化,我也不会怪你。将来皇帝大了,有我在,也不会怪你。”

说实话,作为皇后,在宫中20多年,慈禧太后所使用的手段,她不可能不知道。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儿跑?可是,隆裕从来没有耍过两面派,没有给袁世凯与南方的和谈施加什么压力和乱子,或者玩弄过什么见不得人的花招。

她也没有支持过皇亲国戚中的抵抗派,没有支持他们迁移热河继续分治天下、作最后垂死挣扎。如果她是个胆大妄为的妇人,权力欲强的妇人,手握有清廷大权,怎么也会弄些事情出来。

清廷最后和平退出政治舞台,没有酿成镇压和垂死挣扎的血案,无不与隆裕有关,因为她手中握有最后的权柄,可是,她的性格和心性的善良,在最后的政治风暴中表现出来的只是和平且平静,宁愿自己流泪到天明,也不给天下添乱。这不是多数人能够做到的。

从史料记录中,后人看到的是一位心底善良、宽仁忠厚、能识大体、能够体谅别人的女人。

她是个值得同情的悲剧人物。无论是婚姻还是尊荣的失去。

善良,识大体,性格温和;自责,尊重生命。

所以,一代枭雄袁世凯对她颇有好感。也算具有正常人之心。

对于这样的女人,多半是同情心,还夹杂着微妙的好感。

只是后世不尊重历史的狗血电视剧把她写成坏人了。

其实,当时的人,对这位悲剧的中国第一女人的评价很高。

盖棺定论的评价是这些——

《大公报》:既非依附于帝王,亦未尝有垂帘之政绩,而独以让德高怀,召亿兆人之讴恩,曾不以国体之变迁,而稍驰其爱敬者,伊古以来,实惟前清隆裕太后。

《中国日报》:己丑年嫁光绪帝为嫡后,秉性柔懦,失西后欢;尤与光绪感情不洽,抑郁深宫二十余年。既无可誉,亦无可讥。惟清廷退位,后力居多,将来共和史中亦不失有价值之人物也。

《亚细亚日报》:隆裕太后去岁,不为亲贵浮言所动,力主共和,实为有造民国。今一日崩御,我五族国民,当同情哀悼。

孙中山:孝定景皇后(隆裕)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

黄兴:全赖隆裕皇后、皇帝及诸亲贵以国家为前提,不以皇位为私产,远追尧舜揖让之盛心,遂使全国早日统一,以与法、美共和相比并。

黎元洪: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阎锡山:皇太后贤明淑慎,洞达时机,垂悯苍生,主持逊位。视天下不私一姓,俾五族克建共和,盛德隆恩,道高千古。

吴景濂:隆裕太后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国帝运之末,开东亚民主之基。顺天应人,超今迈古。佥谓美利坚之独立,受战祸者或七八年;法兰西之革命,演惨剧者将数十载,虽伸民气,实苦生灵。

前清隆裕皇太后,默审潮流,深鉴大势,见机独早,宸断无疑。诏书一下,化干戈为坛坫,合五族为一家,大道为公,纷争立解。盖宁可以敝屣天下,断不忍涂炭生民,所谓能以私让国。

各国公使:隆裕太后英武明断主共和,下诏赞成。致使糜乱之局由此大定,民国秩序得以保全。一切商场、金融均受无形之保护,中外同声感恩!外人之生命财产尤赖隆裕之力得以安全。

赫德兰:她十分和善,毫无傲慢之举。我们觐见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太后、皇上接见外国使节夫人时,皇后总是在场,但她坐的位置却与太后、皇上有一点距离。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每到夏天,我们有时候会看见皇后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宫中漫无目的地散步。她脸上常常带着和蔼安详的表情,她总是怕打扰别人,也从不插手任何事情。

信修明:因为她性质仁懦,不仅未受光绪的恩宠,就是慈禧太后也对她没有特恩。在宫廷里名有六宫之权,其实上既受制于太后和皇帝,对下不能管制二妃,尤不敢多言,就是对太监,也不敢骄傲自尊。每日必至两宫,早晚请安。请安完毕,只有闭宫自守,心中惴惴,惟忧郁而已。后只率二妃在太后面前奉侍。太后对他们虽无特别管束,但礼仪之缚人,有较平民更为严重。每日在太后面前,提心吊胆,只有与太监为伍。

她在错误的时间成为中国第一女人,但她做了正确的选择:和平的放弃!

正是这样一位悲剧女性,亲手结束了清朝统治,也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统治。

而且,是用和平的方式,没有一丝血腥和暴力。

她的善良美德,不应该被掩埋和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