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印巴战争,如何导致东巴基斯坦独立?
来源:地图帝
1971年,西巴基斯坦遭到印度的不宣而战,第三次印巴战争随即爆发。自英国人的势力撤出南亚以来,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经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期间零星的边境交火更是不计其数。不过慑于巴基斯坦东西两部分国土对印度的夹击之势,印军始终不能在前线放心大胆地一展拳脚。从地图上不难看出,当印巴双方在克什米尔纠缠时,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对印度而言不亚于如芒在背,因此深受其扰的印度人无论如何也要拔掉这颗“钉子”。
此刻历史已经进入1970年代,尽管十年前的中印自卫反击战已成过往,但却让几代印度人记忆犹新。时任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十分清楚当初自己的父亲尼赫鲁是如何因战争失败而被迫下台的,所以这次对巴基斯坦的战争必须确保国际国内的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为避免外部势力干涉,印度首先与苏联达成一致,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保证了印度在解体巴基斯坦行动中的外部安全。而后在战争爆发前的几个月内,英迪拉·甘地夫人遍访欧美以寻求支持,这使得印度对西方国家的态度了如指掌。
当巴基斯坦遭到印军的首轮打击后,立即宣布全面反击,但事实证明印度人只是在声东击西。在“西守东攻”的战略规划下,印度人只在西线留下了与巴基斯坦旗鼓相当的军队,相反在东线却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精锐,意图一举拿下东巴首府达卡。此时如果巴基斯坦内部是铁板一块的话,印军的战略意图未必能够顺利实现,但问题恰恰在于东巴与西巴之间存在着难以弥合的矛盾和分歧。
印巴分治最初是以宗教信仰为界限进行区分的,在此过程中东西巴基斯坦因共同信仰伊斯兰教而被划入同一版图,然而不久之后东巴人就发现自己在国内明显处于低人一等的位置。从人口比重上说,东巴境内的孟加拉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6%,但西巴基斯坦却强行将西巴使用的乌尔都语确立为国语。从经济分配上说,东巴的农业产品为国家换得大量的外汇,但只享受到其中收入的五分之一,换句话说东巴人始终认为西巴在剥削自己。
本来相隔千里的距离已经使得巴基斯坦对东巴的遥控力不从心,如今孟加拉人又爆发出独立倾向,于是印度的机会来了。在集结了17万大军之后,印度以帮助孟加拉人独立为由向驻扎在东巴基斯坦的9万守军发起攻击。从今天的世界地图上看,孟加拉国三面被印度包围,仅剩的南面面对着孟加拉湾,而当年印军对东巴守军的攻击正是以“泰山压顶”之势展开。印度陆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强行推进,海军封锁孟加拉湾,在苦撑一个月后孤立无援的达卡守军宣布投降。
达到战略目的之后,印度立即宣布单方面停火,而事实上已经失去东巴的西巴基斯坦也不得不接受既定现实。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印度为什么不直接吞并东巴,当然这是当时的一个选项,但我想即使历史可以重来,印度仍然不会选择直接兼并。孟加拉国的面积与中国山东省相近,但人口却高达1.6亿,直到今天孟加拉国也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再者,孟加拉人信奉伊斯兰教,如果突然激增一亿多伊斯兰教徒势必会冲击印度国内的社会稳定,这也是当时的印度无力承担的。
然而不管怎么说,印度拔掉了身后的一根刺,自此以后印巴之间的战略天平开始偏向印度,而这样的状态一直延续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