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初期的英国,怎样从经济上扼杀德国战争潜力?

作者:胖熊 来源:冷热防务

二战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总体战,考验的不仅仅是各参战国在军事力量组织、生产、整备上的能力,更是对各国经济实力和总体动员能力的一次检验。英国与德国作为一对老冤家,也在正面战场和经济战线上针锋相对,虽然英国人在战场上难以赢得胜利,但却用经济手段不断钳制扼杀着德国的战争潜力。
战前谋划

自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虽然通过技术革新成功赶超英法,但完备的工业体系也将德国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没有海外殖民地市场与原材料产区的供应,德国的工业区将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等协约国正是看准了德国经济缺乏可持续性的弱点,通过经济封锁等方式,成功拖垮了军事实力更强的第二帝国。成功的经验,也自然被复制到了二战战场。

在凡尔赛和约之后的「军备假期」时代,虽然英国在军备重整上跟不上德国人的步伐,但是深厚的政治经济底蕴,还是让英国人通过专门委员会的形式,时刻紧盯德国动向,并根据不同阶段德国的扩张,制定相应的经济战方案。

英国运输船队

1939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后,英国迅速成立了经济作战部,承担起扰乱敌国经济、阻止敌国继续战争的职责,3天后,英国人就迅速发布了对德国的货物禁运清单,如此迅速的反制措施,充分说明了英国人在战前细致的准备和考虑。
战争初期的全面封锁

德国是一个极度缺乏原材料的国家,对于钢铁、煤炭、石油、橡胶、以及锰等稀有金属大部分都依赖于进口。对于民生更为重要的粮食,虽然有着一战惨痛的粮食短缺教训,但几经努力还是无法实现自给自足。

对于德国来说,地处中欧地区的地缘劣势,也使得英国人开展贸易封锁更为便利。一战期间英国的公海舰队就牢牢锁住了德国人奔向北海的道路,而在二战开始后,英国人除了继续运用本土舰队进行封锁外,还开始了大规模布雷。

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检阅水兵

要想打破英国封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夺取制海权,歼灭或者重创英国的本土舰队,但是「彩虹」之后的德国海军仍在重建阶段,少数的大型水面舰艇仍旧遵循一战袭击舰的作战思路,各自为战,而潜艇部队在战前的储备更是不足,这就导致英国的海上封锁异常顺利。

1939年战争开始不到一个月时间内,英国人就成功扣押了德国7万吨石油,6万吨的铁矿,以及3万吨的食品,1939年德国海外物资供应量比1938年下降了43%。

在1939年9月-12月的时间里,英国就罚没了运往德国的52万吨物资,400-500艘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德国商船无法回国,甚至直接被英法等盟国扣押,德国的海运能力受到严重削弱,这些具有远洋经验的海员,也无法补充进正在快速扩张的德国海军。

二战英国皇家方舟号航母及舰载机

相比于民用物资的损失,在1939年因海上封锁被扣押的石油、铁矿以及食品更让德国人心痛。在英国的封锁下,德国通过海外贸易获取石油、铁矿石、橡胶等战争物资的可能性已经丧失。
对于第三国的竭力争取

断绝了德国人从海外直接获取物资的通道之后,对于中立国的贸易通道争夺,就成为了英德两国的关注重点。基于一战的经验教训,简单粗暴的阻拦或无差别攻击中立国与敌国的贸易线,很容易招致他国反感,甚至导致外交形势变化,德国人在一战中无限制潜艇战最终将美国拖入战争,就是例证。因此相比于海上封锁的直接,英国人在中立国的争取上动了不少脑筋。

最先开始的是英国的贸易限制清单,这一「光荣传统」甚至可以追溯到拿破仑时期的「大陆封锁」。这项举措在一战期间发扬光大,主要目的在于禁止英国国内及各殖民地对德直接贸易,以及通过第三方间接贸易。二战爆发后,英国人发挥传统,迅速将一批德国商人、企业、代理机构列入限制贸易清单,并且对于中立国与贸易清单限制上的企业贸易加以限制。

英国人确保贸易限制的方式,不单单在于军事威慑,还在于运用贸易制裁、金融制裁、取消优惠政策等方式,「说服」第三国放弃与德国等敌国的贸易往来。对于正常的贸易需求,如民用所需的铜、橡胶等物质,则采取贸易配额的方式加以限制,这些措施的执行,虽然损害了英国各殖民地的经济利益,但确实对于德国的海外贸易造成了灾难性地打击。

英国人可以通过海上力量威慑「说服」欧洲大陆以外国家远离对德贸易,但是对于处于欧洲大陆或地中海区域,德国势力辐射范围内的国家,就难以奏效。英国人因此采取了「抢购」的方式与德国竞争,比如德国一直精心拉拢的南斯拉夫,拥有大量矿产资源特别是稀有矿产,德国人也因此通过武器换物资的方式,获取了不少资源(南斯拉夫王国很多装备为德式)。

南斯拉夫投降

英国人的应对举措就是成立代表团,赶赴贝尔格莱德抢购稀有金属。这一举措虽然因为南斯拉夫在德国的军事打击下迅速沦陷而未能发挥太大作用,但经验却被运用到了土耳其、罗马尼亚等国身上。

某种意义上来说,英国人通过与土耳其签订大量经济和约,成为土耳其各种原材料重要买家之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之前一直摇摆不定的土耳其政府,避免了土耳其像一战那样再次倒向德国。

德国的U艇

对于在二战前期迅速升温的苏德两国经贸合作,英国人也动过脑筋,在多次提醒无果之后,英国人甚至考虑过使用马耳他军事基地的轰炸机,轰炸为德国提供石油的苏联巴库油田地区,但这一冒险最终因为苏德战争爆发而没有成行。

英国在二战前和初期对于德国经济战的诸多措施,是基于几百年来海上贸易和一战现实经验总结而成的,也确实在战争初期快速有效的切断了德国获取资源和物资的主要渠道。英国人对于德国战争物资特别是石油储备的预估也是基本准确的,在物资储备对战争行动的影响预判上也有独到之处。

但也正是这些预判,坚定了二战初期英法两国躲在马其诺防线之后静静观看的信念,他们坚信这条防线的绝对安全,也坚信时间是站在他们这一边最大的盟友,只要德国人耗尽了石油,英法就能够再次取得类似于一战那样的胜利,而且是不需要付出鲜血的胜利,直到法兰西战役灾难降临。

二战是一场总体战,经济领域的争斗也是战争的一部分,但经济战是需要军事战场上的配合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二战中德国人最终再次输在了盟国天量的物资优势面前,但如果没有苏联红军的浴血奋战,没有诺曼底登陆的致命一击,海量的物资储备最终也只能是账面上的数字,而无法换回实实在在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