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剥削农民,希特勒说到做到?

历史研习社

“希特勒自始至终对于德国的农民很是照顾,不惜以被占领地区人民的牺牲,满足本国农民的利益。设身处地想想,二战虽然结束了,损人利己的国家政策,难道真的没有市场了吗?”

希特勒当然是一个被钉死在耻辱柱上的恶棍,喝口烈酒,痛骂一番,不难。难的是从历史情境中去分析希特勒如何崛起,如何曾让理性的德国人死心塌地。

1918年的那个冬天,大雪飞舞,天地苍茫。

德法边境上,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军队陈兵百万,战车千乘。然而,虽然双方都集结了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战斗却一直是沉闷而又无趣的。双方百万士兵都缩在充满泥水的壕沟里,等待着对方发起自杀式的冲锋。

这种战斗实在是枯燥、乏味,缺少热血、激情,对于年轻的士兵来说,与其说是严阵以待,不如说是慢性自杀。

年轻的德国士兵阿道夫·希特勒,虽然斗志昂扬,但是却脸色蜡黄。原因就是,德军的给养十分匮乏,士兵们每天都要忍饥挨饿。

当有战友抱怨食品太少时,希特勒没有附和,反而厉声驳斥,1870年普法战争时,法军甚至吃老鼠!

此时的德军士兵,还没有被迫吃老鼠,但是他们已经在吃比老鼠更高一级的食物链动物了,那就是猫和狗。

希特勒比较喜欢吃猫,没办法,特殊时期,对于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来说,实在是顾不上吸猫。

01 德国战败

前线的士兵在忍饥挨饿,大后方的老百姓也同样吃了上顿没下顿。1916年德国政府规定的“正常配给口粮”,仅占普通成年人每日所需膳食脂肪的¼。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3年之久,3年来,德国老百姓不但大米不够吃,就连马铃薯都常常被断供。还有,别看现在澳大利亚的袋鼠们好像很嚣张,要知道当年在德国,动物园的袋鼠都被饥饿的人们吃完了。

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饿死。

1918年1月28日,全德工人实行总罢工。罢工的目的是要求和平,并增加粮食定量,废除军事管制法,在德国建立民主政府等。

在战壕里的希特勒一听到这个消息,立马就炸毛了,他歇斯底里,“家里人都不要胜利,军队孩子打什么仗?巨大牺牲和贫困是为了什么?军人是要把仗打胜的,家里人却在闹罢工反对!”

可是,这能怪“家里人”么?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更何况还饿了上千顿。由于长期饥饿,很多德国儿童甚至因为缺乏维生素D而骨骼变形。大罢工之后,德皇威廉二世倒是看开了,不怨天,不尤人。1918年的秋天,他对鲁登道夫词条将军说道:“我们已经山穷水尽了,必须结束战争。”

02 农民——国家的基石

德国在一战中因为饥饿而导致的前线军心不稳,后方罢工不断的困境,给希特勒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他在战后经过认真思考,总结德国战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大战以前,德国的人口激增,因而使主要食品的供给出现了问题。

但是,德皇政府的解决方法是,“放弃了扩张新领土的观念,而代之以经济侵略的妄想,因而使工业生产慢无限制而弊害百出。”

“这不幸的结果,第一便是促成农业阶级的衰颓。”

希特勒继而推导出,农业阶级的衰颓,使得城市里无产阶级的力量壮大起来,社会贫富更加悬殊。因此,人民会因为贫穷、失业和贫富悬殊问题,产生不平和怨恨。

然后,人民就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大罢工,前线的军队也会受到影响而无法专心作战。就这样,德国最后被摁在巴黎和会的谈判桌上,输的连裤衩都不剩。

因此,稳定农民阶级,就能保证德国在未来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如何稳定农民阶级呢?

希特勒给出的答案是,为农民阶级提供足够多的土地,解决人多地少的结构性难题。

希特勒在成为纳粹党党魁后,曾阐释德意志民族必须为生存空间而斗争的主要目的,“消除······我们的人口与我们的领土面积——既作为粮食来源又作为权力政治的根据地——之间的不相称。”

没错,在他看来,生存空间对于一个民族的意义,第一就是作为粮食的来源。为此,纳粹党应该“引导人民走向新的土地”,夺取新的生存空间,保证整个民族的粮食需求。

除了希特勒,纳粹党的理论家瓦尔特尔·达尔也为纳粹对待农业的方法提供了思想基础。农民应该受到尊敬,因为他们更加接近泥土,与自然合作,为人民提供基本的日用品。农民应该被尊为民族的生命,他们是自然与产品之间的关键的联络点。

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1930年,纳粹党“农业政策总部”颁布了《农业纲领》。《纲领》热情讴歌德国农民是“全体人民中最纯洁的分子、民族新生机的源泉、我们军事力量的骨干”,“供养民族的农民阶级对民族有极大的价值”,“一个壮健的农民阶级的存在,乃是民族社会主义的基点之一。”

为此,纳粹党许诺,他们当政后,将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措施保护德国的农民和农业,例如实行世传农庄法、减轻农业税收、免除农民的债务、保护农业关税、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等等。

希特勒的这一波操作,迎得了不少农民的好感。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时,德国大约有900万人从事农业。但是,德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小,广大农民兄弟虽然经常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可还是穷的叮当响,娶不起媳妇,盖不起楼房。于是,很多农民都选择进城打工,宁愿接受资本家的剥削,也不愿在农村守着那一亩三分地。

地总得要人来耕种,不然无法保证粮食供应。希特勒很清楚,如果德国的粮食无法自给自足,那么将来爆发世界大战,德国还会因为英国的海上封锁,导致粮食无法进口,国内继而出现大罢工。一战时,英国人曾宣称:“德国人会因为饥饿而投降!”后来果然应验了这句话。

绝对不能让粮食生产的滞后破坏自己征服世界的宏大愿景,绝对不能!

于是,希特勒亲热的称呼农民为 “国家的基石”,“无论如何要拯救德国的农民”,“恢复征收农业税对消费者来说可能是冷酷无情的,但是,如果德国的农民垮了,那么整个民族的命运所面临的就不仅仅是冷酷无情的问题……毁掉我们的农民不仅要导致德意志词条经济的全面崩溃,而且还会导致德意志民族的彻底崩溃。当然,健康发展的农业乃是我国工业繁荣昌盛、德意志贸易通达国内外的首要前提。”

03 以战养战

1939年底,一位德国财政高官抱怨,德国政府对于农业经济的优惠政策,“在很多情况下显得太过分了,以至于其他的国民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成了实际上的牺牲品。这部分人没有掩饰自己的不快,只要不使用过激的表达方式,当局允许他们适当发泄他们的愤怒。”

的确,纳粹党在1933年至1939年战争爆发期间,对德国的农民关爱有加。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成立了“全国农业生产者协会”,目的是保护农民免受作物歉收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农产品价格由官员制定,以达到“消除市场的无政府状态”的目的,从而为德国人提供天然健康的食物。

1939年大战爆发后,农业成为全德国唯一的一个不仅在价格方面,而且在税收方面都享受相当优惠政策的经济部门。1943年,德国农民占有银行流动存款超过100亿帝国马克,此外还占有很高的现金资产。

但是,希特勒的战争旷日持久,漫无止境。不征收、购买德国本土生产的粮食,前线的几百万大军吃什么喝什么?难道让士兵们喝西北风?

俄国的西北风都零下几十度,喝下去会得肺痨和哮喘的。

希特勒及其党徒想到的办法是,将物质匮乏转嫁给被占领区的人民。于是,在波兰、在希腊、在法国、在荷兰、在苏联等等国家,饥荒蔓延,饿殍遍地。戈林曾不止一次的表示:“倘若有人要挨饿,那么绝对不能是德国人,让其他人去挨饿吧!”

简而言之,就是“以战养战”。

希特勒主要掠夺的对象是苏联,因为那里有着广袤无垠的耕地。在突袭苏联的一个月前,德国国务秘书会议决定,“战争现在只能继续推进,所有军队在第三年里必须依靠俄国提供给养。当我们从这个国家掠夺时,毫无疑问数百万人将会饿死。”

这种缺德的话,也只有纳粹党能说的义正言辞。

战争爆发后,希特勒明确下令“绝不喂养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而是抛弃他们,要以俄国为基地支持欧洲地区的配给经济。可想而知,这片土地的工业荒废和大量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在俄国的土地上,有数千万人是多余的,他们必须死亡或者迁徙至西伯利亚地区。”

为此,德军在苏联的后勤部门肆无忌惮的征收当地的粮食等物资。德军铁蹄所到之处,就把当地所有能吃的东西都抢掠一空。

1942年8月,希特勒又给乌克兰地区的德国官员下达指令,“乌克兰要提供德国所欠缺的物资,这一任务要不惜一切代价完成。提高面包定量是政治需要,以将战争推向胜利。缺乏的粮食必须从乌克兰筹集到,在此目标目前,对平民的给养完全不需要。”

随后,戈林又命令所有的德国官员从被占领区榨取更多的物资,“我不在乎有什么地方势将发生饥荒,只要这个地方不是在德国”。于是,德国官员迅速从塞尔维亚掠夺了10万吨小麦和玉米运往德国,又从法国掠夺了比以往还多50%的食品数量。

对苏联粮食等物资的掠夺,导致当地数千万人的饿死。除此之外,德军还有计划的通过包围敌方的城市来饿死大批人口,例如在列宁格勒战役中,德军对这座城市两年半的包围,导致城里至少饿死了100万人。

除了苏联,像在希腊这样的小国,德军的侵略和掠夺也导致了这个国家出现了饥荒。然而,膀大腰圆的戈林元帅依然脸不红心不跳的表示,“我们不能对希腊的饥民抱有太多的同情,将有更多的人会饱尝饥饿之苦,这是一种不幸。”

戈林口中轻描淡写的“不幸”,其实触目惊心,当时的报纸上报道希腊的饥荒,“上千个孩子死了,街道成了他们的坟墓。孩子们在大街上的垃圾堆中寻找残留的食物,父母们向官方机构隐瞒他们孩子死亡的消息,母亲在晚上悄悄地把他们死去的孩子丢进公墓的围墙,这一切仅仅是为了让他们的食品配给卡仍然能够给生存者使用。”

与俄国等国的饥荒相反,德国人此时衣食无忧,一位德国妇女甚至在战后还回忆当年的美好生活:“即使在战争期间我们也没挨饿,因为一切运转正常!而战争结束后一切变得糟糕。”

如果你以为希特勒只是掠夺被占领国的粮食等物质,那你就太低估他了。事实上,希特勒连自己的小伙伴都不放过。罗马尼亚作为德国的盟友,一起参与了侵苏战争。

作为盟友,德军也以保护为名,进驻了这个国家。五六万德军士兵在罗马尼亚吃喝拉撒的费用,都要罗马尼亚政府来承担,为此,罗马尼亚的财政濒于崩溃。除此之外,德军还经常把罗马尼亚的粮食等物资作为“军队物资”用船和货车秘密的运出去,不是运往苏联,就是运往德国。

04 清除犹太人

为了保证德国人的粮食供应,除了从被占领地区抢掠粮食,希特勒还下令有计划的屠杀犹太人。毕竟,少一个人就能多省下一份粮食。

纳粹党的这笔账,算得门儿清。

1942年8月24日,德国在波兰的占领区政府决定,“供养包括150万犹太人在内的人口以及不可取,只保留30万犹太人,他们作为手工业者或者其他工作者对帝国还有利用价值······其他120万犹太人将不再被供养。”

于是,到该年年底,已经有超过100万的波兰犹太人被送进了毒气室而被杀害。而那些没有进毒气室的犹太人,则被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些人每天都要透支自己的体力,却只能得到一点点食物。

一位集中营幸存者回忆:

“希望和无助的快速轮替,足以毁灭任何正常人。我们不正常,因为我们饥饿。那种饥饿和普通人错过一餐但会有下餐的(不完全讨厌的)感觉完全不一样。那是一种已附身一年的欲求,深入骨髓,全面控制我们的行动。吃,找吃的,是第一要事,远在其后的,才是生存的其他事,更后更远的,才是对家庭的回忆和对死亡的恐惧。”

但是,如果你以为希特勒只是有计划的灭绝犹太人,那你还是低估了他。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的当天,希特勒下令将十万左右的德国人屠杀掉。这些人是病人和残疾人,在希特勒眼里,这些同胞只是“无用的吃饭人”,他们吃饭,却不事生产,所以应该被清除。这样一来,他又能为德国人民节省下一大批粮食。

德国农民在纳粹统治期间所受到的优待,其实是以希特勒对其他欧洲国家的粮食等物资的掠夺为代价的。为了保证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希特勒在被占领国抢掠了数百万吨的食物供应给德国的士兵,或者直接运往德国。根据保守估计,希特勒从外国大约掠夺了1700亿马克的物资,在今天,这笔钱相当于1.7万亿至2万亿欧元。

对于希特勒本人来说,他的政策是成功的。因为通过掏空其他欧洲国家的生存基础,德国人民在战时的福利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在这种福利保障之下,直到1945年德国战败之前,整个德国也没有出现过大罢工的情况。

但是,希特勒对农民阶级的优待,并非是因为他对农民阶级别有所爱。稳定农民阶级,保证粮食生产,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服从其个人野心和战争计划的需要。德国在一战中失败的经验,让希特勒无比重视粮食供给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希特勒放弃攻打莫斯科,而是选择先攻打乌克兰,就有了十分合理的解释——因为乌克兰是欧洲的大粮仓。

然而,希特勒在被占领区施行的以饥饿、贫困、强制劳动和死亡为导向的残酷政策,激起了全体欧洲人的坚决反抗。斯大林号召全体东欧人民,“宁可站着生,不可跪着死!”

苏联军队和各国的游击队粉碎了希特勒全面彻底剥削整个欧洲的计划,并最终把战火烧到了希特勒的家门口——柏林。当希特勒穷途末路之后,那些曾经被他优待的同胞们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既然失去了利用价值,那么他们就应该被消灭。

于是,他将屠刀毅然决然的转向了所有德国人:

“如果战争失败了,那么民族也就完了。不必顾及德意志民族赖以继续最原始的生存的基础。相反,最后摧毁这些东西。因为民族证明自己是弱小的,未来将完全属于更为强大的东方民族。这场战斗遗留下来的,已经是低劣的,因为优秀的已经阵亡了。”

是的,他到死,还在推卸所有的责任。

参考资料:

[1]刘新利、王肇伟《论纳粹德国的农业思想及政策》,《世界历史》词条1997年第3期

[2](德)格茨·阿利《希特勒的民族帝国-劫掠、种族战争和纳粹主义》。译林出版社词条,2011年版

[3](德)塞巴斯蒂安·哈夫讷《解读希特勒》,中国青年出版社词条,2005年版

[4](美)约翰·托兰词条《希特勒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词条,2010年版

[5](德)希特勒《我的奋斗》词条,北方文艺出版社词条,2011年版

[6](英)马克·尼古拉斯《法西斯主义》,吉林人民出版社词条,2007年版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