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钱庄到银行,看上海金融变迁史
“上海的金融机构有着非常强烈的进取心。它们必须时时关注市场状况,关注市场的客观需求,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否则就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这样一种审时度势的进取之姿,引领了中国金融的近代化。”
——吴景平
近代经济是日趋发达的商品经济,必须通过资金流才能使得各种经济要素有机结合,完成商品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以货币充当价值尺度、流动手段、支付手段等等基本功能。货币资金从哪里来?怎样与其他经济要素结合起来?就需要相应的制度,还要有专门的行业,因此一个独立的,有别于其他经济业别的一个新行业出现了,这就是 金融业。
为什么要讲上海?
近代中国南北东西都有实际的产业和商贸运输业,也都需要相应的金融服务,我们为什么要讲上海?或者说上海金融的变化和中国其他地区,甚至中国所在的国际区域有什么意义?这是因为近代以来,就整个中国而言,上海曾经是近代中国影响和规模最大的金融中心。
上海的金融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南京条约规定了包括上海在内的五个沿海口岸的开埠,一切有了改变。上海是南北东西、江和海、水运和陆运等要素的聚合点,是南北中界线,对于中国走向世界来说,上海拥有非常好的地理条件和位置。南京条约的影响从全方位去评价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是其中开埠一事的经济含义在于极大地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研究者通常认为上海的金融地位之所以能够上升,和上海的商贸地位、内外贸的地位是分不开的。
此后内外贸易发达,在上海这个地区先后出现了 三大金融势力。
第一种是本土传统的信用机构—— 票号与钱庄。 1776年,上海在大概就是今天的豫园、当时叫邑庙的内园设立了会所。同时因为上海整个城市是由南向北发展,老上海最发达的地方是南部地区,后来的租界在北部地区,所以曾经一度上海南部有钱业会所,上海北部在租界成立了上海的北市会馆。出于南市、北市业务沟通的需要,南会所与北会馆定期派人聚集在一起讨论,这个地点被称为上海钱业公会,拥有统一所在地和统一负责人。
1891年上海北市钱业会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之,钱业已经从商业中以相对独立的形态出现了,它和整个城市,包括城市生活、工商、社会经济等等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农村地区往往被称作自然经济,但是到近代,生活与经济运作的商品化程度增高,从而涉及货币、资金、借贷和投放,早期钱业在这几个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上海和其他地区之间,中国和外国之间,尤其是在外国银行进入初期、本国银行没有建立以前比较长的时间里面,钱庄业就是金融业的老大。
随着中国的开埠和开放, 外国的金融势力出现,开始在上海开设 外国银行,以及外资主导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例如保险公司以及其他后续的金融机构),并通过上海进入中国其他地区,不断扩散,形成第二种金融势力。
早期的外商小银行在历史上昙花一现,可是也有的银行进来以后就不断发展,例如麦加利银行,或者叫渣打银行。它进入上海后,在整个上海地区成为最资深最权威的外国银行。渣打银行的权威体现在,外国银行开会讨论问题一定到这家银行来,后来变成外商银行公会固定会所,这家银行发行的纸币流通很大,纸币在中国发行货币不能全部是英文,先要有明确面额的数字,再有名称——渣打银行最初译名叫“印度新金山中国汇理银行”。
1865年汇丰银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外一家银行是 汇丰银行。汇丰银行的总部在香港,同时它取名称的时候已经把上海放在银行名称之中,加之当时外国银行认为到中国来最大的业务是汇兑业务,因此汇丰银行早期专门做汇兑,最后名称就定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
从金融变迁的角度来看,汇丰银行进入中国,对中国的金融业、上海的经济等各方面有什么作用和意义?意义是非常大的,我认为除了民族主义以外,更重要的是告诉中国,金融机构可以做到如此之大、如此之强,如此的具有垄断支配性的地位,不仅对工商经济有巨大影响,对各种货币金融市场,甚至对国家命脉,例如海关、盐税、中国政府对外的债务等问题都有巨大影响。
第三种则是 中国新式银行业。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半个世纪之后,中国人首先在上海开办了第一家自己的银行。 中国第一家华资新式银行诞生于1897年,比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整整晚了50年。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割让、朝鲜独立,对日本赔款等等对中国社会打击深重,致使中国的民族主义高涨,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凭什么我们要受制于外国银行?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诞生了第一家中国人自己开办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另外作为银行,和钱庄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真正具有地位和影响力,银行在那个年代一般会要求发行纸币,政府允许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银行发行钞票,钞票发行权要经过北京政府批准。
概括近代上海的金融变迁,可以有这样的结论: 作为全国的金融中心,上海的金融市场种类最为齐全,规模最大、影响最大。金融中心不仅仅是数量多、资金多, 而且重要金融行情在上海形成,金融业的经营规则主要在上海制定、发布;在近代中国,上海金融业的国际化程度是最高的。
上海凭什么成为金融中心?
客观上,上海具备这样的条件, 它是中国南北东西、水陆运输等等各种意义上的交通枢纽所在,同时又是商贸中心,正占据着两者最理想的结合态。上海是最早开放的口岸之一,五口之中上海的地位最为重要。
此外,上海有当时中国最早出现、规模最大的租界。租界和金融中心的关系非常紧密,租界是具有特殊政治意义的空间,治外法权避免了来自周边地区政治、军事的冲击,至少中方的军警不能直接到租界抓人。这样一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得金融业把关键性机构放在上海的租界之内,成为了最合适的选择。
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
我们该怎么看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呢?
其实此前已经提到,无论是外国银行还是本国银行,在上海都具有重要的地位。银行和钱庄不同,钱庄一般只设本庄,但是银行无论大小,从事的业务一定是跨区域的,一定有分支机构和代理机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要上海银行开的数量多,就意味着上海对周边乃至全国其他地方的影响也大。
这个中间先后出现南三行、北四行,虽然他们的出现都晚于中国通商银行,可是这几家银行的影响力都大大超过了中国通商银行。北四行总部和主要业务一度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但是这四家银行中,中南银行起初总部就在上海,到了1935、1936、1937年,四家银行连总部和业务中心都迁到上海来。一部分因为华北是最早在关内受到日本威胁的地区,做生意实在太危险,另一部分和上海的经济贸易地位上升有关。
民国初年以后中央政府在北京,当时华北地区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都算是中央银行的地位,紧跟北洋军阀政府而吃亏。国民革命兴起之后,北伐军打到天津、北京,这两家银行受到的影响是比较大, 1928年两家银行的总部都搬到上海。
今天我们再看金融中心地位确实比较感慨,上海曾经有非常好的历史机遇,特别是金融中心的地位,仔细考虑这中间的确有历史规律性,还有一些是可遇不可求的机遇, 近代上海恰遇时机,并且抓住了这个机会。无论是银行还是其他各种意义的市场、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上海是全国之最,全国讲金融就是讲上海,世界讲中国金融也是讲上海,因为在上海金融业发达,效率最高,最安全。
全国最早的证券交易所,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我们讲一下 人的因素,在金融这个领域汇聚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人大多是有留美、留日、留英经历的。比如这张合影,右边的是张嘉璈,长期担任中国银行总经理,左边那位是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父亲,叫做贝祖诒,曾经担任中国银行在香港的经理、中国银行在广州的经理,并且担任过中国银行的副总经理,抗战胜利后他曾经担任中央银行总裁。
另外要讲 文化,任何行业任何事业企业无论成功与否、有没有资金支持、有没有适当的市场制度环境,必然涉及到学理和知识的层面,而上海有别于其他地方,或者说上海的金融业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讲究真才实学,所以在上海有名的大学都有商学院或者商科,银行业、金融业也办刊物,比如《银行周报》、《钱业月报》,这些刊物都是讲述整个中国和上海周边目前的情况怎样,外国人怎么办银行,怎么做生意,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等等高端的内容,不是狭义的在商言商。另外还专门成立了全国性的银行学会,由上海的银行家发起,这个学会出版发行的刊物叫《金融导报》。
上海的前辈们很早就知道做金融是一门学问,意识到要讲究学理,要知道金融当前的形势。上海的金融机构有着非常强烈的进取心。它们必须时时关注市场状况,关注市场的客观需求,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否则就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这样一种 审时度势的进取之姿,引领了中国金融的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