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劳动力动员
缺乏劳动力是战争爆发时德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经济动员到1936年已使1933年德国存在的大批失业者全部就业,而为武装部队征召人员,显然会使人力更加紧张。可是,德国的领导人已经制定了应付这种局面的计划。德国的劳动力可能很缺乏,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外国劳动力来替代。早在 1939年6月23日,希特勒在讨论进攻波兰的建议时就说过:“如果命运使我们同西方发生冲突的话,在东方占有较多的空间将是有利的。……德国以外地区的居民将不服兵役,因而可以作为劳动力的来源。”在德国对波兰发动进攻后,德国人几乎立刻就推行了一项将劳动力运往德国去的方针。这项方针在战争期间发展到这样的程度,以致到1944年,有七百多万外国人受雇在德国工作,而德国本国的平民劳动力大约为二千八百五十万人。
然而,德国雇用的外国人,决不仅限于那些在德国本土工作的。虽然目前没有数字可考,但是不妨这样说,在德国以外的国家里为德国工作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在德国本国工作的人数。这一点对德国作战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战争爆发时的情况
希特勒上台时面临的大规模失业现象,在战争爆发前不久已一变而为缺乏劳动力。不再需要制定计划――例如,兴建党的办事处和建筑高速公路――以创造工作机会。相反地,德国当局不得不加强管制措施:在纳粹政权成立之初,这些措施就是它的经济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劳动力,如同其他生产因素一样,在建立纳粹的战争机器方面注定要发挥作用。到战争爆发时,劳动力已受到一系列的管制,使它完全唯政府的要求是从。劳资关系的正常结构,由于解散了工会,并由于采取了旨在使雇用工人要凭政府特别许可证的措施,已经遭到了破坏。同时,对工资的限制,也使雇主在企图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对劳动力的需要时,更难以竞相出价来招募工人。
尽管德国人实行了控制并采取了旨在增加国内劳动力总数的措施,但是劳动力缺少的现象继续存在,而且到1938年底开始变得相当严重。那年年底,劳动力的供应据估计大约缺少二百万人。虽然的确有着某些后备的劳动力,尤其是妇女,但是从国内后备人力中抽出来的平民劳动力的任何大幅度增加,势必使雇用工作的结构作出重大的、因而也是痛苦的重新调整。鉴于德国准备发动战争,它就必须在国境之外找到替代的劳动力来源,以增加总的劳动力供应。
德国政府认识到正在发生的从就业不足转为劳动力缺乏的这场变化,早在1937年就已经决定向外国工人重新开放边界了。于是劳工开始流入德国,主要是从波兰和意大利流入,而随后的领土扩张更便利了这种迁移。到1939年夏天,除奥地利人和苏台德的日耳曼人外,有三十万以上的外国人受雇在原来的德国境内工作,而平民劳动力的总数大约为三千四百二十六万九千人。可是,对于德国的需要来说,添出来的这些工人只不过是不无小补而已。在进攻波兰后不久,除了工人自愿迁移外,还辅之以强制征募。
(二)波兰战役的影响
战争的爆发使德国国内的劳动力立刻紧张起来,而在农业方面尤其突出。于是,利用外国劳动力的计划立刻便付诸实行。招工人员紧跟在开进波兰的德国军队后面,数以千计的波兰平民,尤其是农业工人,被押送到德国去。此外,还有二十万到三十万战俘被扣留在德国工作。早在1940年就已经决定,运送到德国去工作的波兰平民的人数,至少将增加到一百万人,其中有七十五万人将从事农业劳动。波兰战事结束后,敌对行为的暂时停止就有可能巩固一下德国劳动力的情况了。对农业工人的迫切需要,已经由于运入波兰人而得到了满足。武装部队的动员意味着从平民劳动力中抽走了好些人,但是由于战争爆发而立刻进行了改组,情况已经稳定下来;对于假日所作的许多限制和1939年9月1日的一道命令所规定的发放加班费的办法,1939年底全撤销了。
(三)德国领土的进一步扩张
西欧战役使德国控制下的劳动力来源大大增加。军事上的损失是轻微的,而从被占领国家搞到手的劳动力抵消损失还绰绰有余。他们抓了将近二百万战俘,其中有许多都被弄到德国去做工,主要是在田地上。此外,物质上的破坏和随后的经济紊乱,在西欧造成了广泛的失业,这样就提供了更多的后备劳动力以便德国利用。为维持德国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那么多平民新手,不用施加多少压力就可以征募到。的确,在1940年秋季的几个月中,德国控制下的劳工总数足以供应德国的需要而有余。德国能够从中挑挑拣拣。在某些地区,招募工作暂时停止了,而在法国,尽管国内失业现象很普遍,并没有作过任何努力去动员平民劳动力。
在1940―1941年的冬天和春天,招募外国劳工的工作一直不断地进行着,受雇在德国工作的外国工人的总数从1940年10月的二百二十万人左右增加到1941年5月31日的三百零三万三千人。进攻俄国的准备工作和更多的人应征入伍,增加了对外国劳工的需要,但是仍有足够的人可供招募。他们从西欧弄来了更多的劳动力。
此外,德国控制的加强,也方便了在东南欧的招募工作。从意大利也弄了更多的工人到德国来。1941年2月初,德国和意大利当局签署了一项新的协定,规定德国工业增加雇用意大利人。到1941年9月25日,德国使用的外国平民和战俘的总数,已经增加到三百七十万人左右。从战争爆发直到1942年春天的这段时期内,德国雇用人员的组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到1941年5月31日,已有大约五百八十万零八千人从平民劳动力中应征入伍。一年以后,这个数目增加到七百八十万零五千人。然而对比之下,雇用的外国工人的总数从1939年的三十万零一千人增加到1941年5月的三百零三万三千人,到1942年5月更增加到四百二十二万四千人。这样,外国人从1939年在德国劳动力中仅占无足轻重的数目,到1941年5月占雇用人员总数的百分之八点四左右,到1942年5月已占百分之十一点七“在截至1942年5月31日为止的三年时期内,劳动力的总数紧缩了将近四百万人,这是由于从事批发行业和从事手工业的人数减少的缘故(分别减少了一百四十万和一百八十万人)。
(四)绍克尔政策的推行
情况的日趋严重,从行政管理的变动上便反映出来了。第一个变动是任命德国劳工部一个团体的前首脑维尔纳.曼斯费尔德去主管四年计划组织下面的劳动力分配司,以代替弗里德里希.聚鲁普,后者据称患了重病。曼斯费尔德在支配劳动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权力,他着手来收紧控制劳工的机器。但是经过六星期后,他又由绍克尔所接替,后者是图林根省的行政长官,又是最坚定地拥护希特勒的党员之一。这时不得不采取断然的措施,于是执行这项政策的责任,不是委托给劳工部的官员,而是交给一个具有第一流党内工作经历的人,虽然这个人先前并没有处理劳工问题的经验。
根据任命绍克尔的命令,他在招募、使用和分配劳动力方面取得了几乎无限的权力,他的唯一上司就是四年计划总负责人戈林。关于绍克尔职务的范围概述如下:
为了保证整个战时经济,尤其是军备方面可以获得需要的劳动力,必须建立一定的制度,以指导分配所有可以利用的劳动力――包括被运送来做工的外国人和战俘在内――并动员大德意志帝国――包括保护国在内――以及总督辖区与占领区内所有尚未充分利用的劳动力。影响到绍克尔的职务的因素之一是,武装部队需要的人员增加了。德国企图说服它的盟国增加提供开赴东线作战的部队的人数,但是这种增援部队比起德国的需要来,只能是为数很少的。同时,德国也决不能依靠在占领区征集的劳动力来补充它的武装部队。约德尔后来说:征募外国人作为战斗人员的问题,无论如何应该极端慎重并持极端怀疑的态度来进行审查。有一个时期,东线曾出现过一种近似神经病的状态,提出的口号是:“俄国可以由俄国人去征服”。一支庞大的弗拉索夫军队的想法,索绕在许多人的脑海中。当时,我们招募了一百六十多个营。在我们自己进攻得手时,我们的经验是好的。当局势恶化,我们不得不撤退时,这种经验就变得不妙了。因此,大部分新兵不得不从德国的劳动力中来征募。
鉴于德国的后备劳动力,至少是后备男子,实际上已经消耗光了,要提供更多数目的人给武装部队,就只能以牺牲工业为代价。可是工业生产,至少是兵工部门,总得设法维持下去,甚至还得提高,以满足对军备的日益增长的需要。采取了种种不同的措施,力图补救这种局面。工业生产进一步集中在那些据认为对作战关系重大的工厂里,其他的工厂则部分或全部停工。发起了一场宣传运动,提出“以二顶三”的口号,来强调加强工业奋战的必要性,强调国内战线上的工人有责任发挥作用来支援正面临着“德国军队有史以来最艰苦、最巨大的义务”的武装部队。训练计划也予以扩大,以便有助于把技术工人替换下来应征入伍,还作出了努力把德国最后的一些后备劳动力搜罗无遗。然而,不论这些措施取得了何种程度的成功,德国承担的义务所需要的全部劳动力,终究无法指望都搞到手。于是,剩下来可以大幅度增加劳动力的唯一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外国劳工了。这就是绍克尔的主要目标。
这项新的、庞大的劳工动员工作的目的,是把我国作战的武装部队在阿道夫.希特勒的领导下为我们征服和取得的全部丰富、巨大的资源,用于武装部队的装备,也用于增加祖国的营养。被征服地区的原料和劳动力,应全部认真地用于对德国及〔其〕盟国有利的工作。然而,征募劳工的机会已经不像战争初期那样多了。在波兰,由于德国一开始占领后就实行了一种残暴的劳工政策,这时要照先前那种规模进一步调拨劳工已经办不到了。在东南欧,由于那个地区在农产品的生产方面对德国很重要,大多数剩余的劳动力非保留下来不可。在西欧,占领后很普遍的广泛失业现象,这时多半已经不复存在。后面这一改变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所有可以多少用和平方法说服的人,都已经移居到了德国;把德国的定货包给了被占领国家的厂商,以及许多国家的政府都采取了行动,把当时现有的工作全派给了所有寻找工作的人。只有在苏联被占领的地区,还有相当未经挖掘的劳动力来源,可是即使在那里,把劳工调往德国去也受到某种顾虑的限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俄国已经把技术工人同战斗部队一起撤退了,而德国又希望在它控制下的地区维持生产。
绍克尔在他的劳工动员计划中,强调了苏联被占领区作为劳动力来源的重要性。他说:“可是,必须着重指出,已经又为德国找到了数量惊人的外国劳工。东方占领区是可供这种用途的最大来源。因此,必需立即最最充分地利用已征服的苏联领土上的人力。”然而,西方的动员工作也不容忽视。他又说:“另一方面,按照现在可能实现的情况,需要的外国劳工总数有四分之一可以从德国以西的欧洲占领区内获得。”不过,“从友好国家,还有从中立国家获得的劳工,只占总需要量的一小部分。实际上,在这方面,只能考虑技术工人和专家。”
绍克尔推行的更加残酷的招工政策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至少在他初就职后的那段时期内是如此。靠了花言巧语的哄骗到公然的逼迫这种种不同的手段,他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运到了德国。
在 1943年6月23日的一封信中,绍克尔声称,在他管理下的头十二个月中,有三百六十三万八千零五十六个外国人被送到德国经济部门中工作。虽然这并不说明德国雇用的外国人的总数有了等量的增加(因为有许多人回乡、患病或由于别的缘故而脱离了劳工队伍),但是雇用的外国人的人数的确从1942年5月底的四百二十二万四千人增加到一年以后的六百二十六万人。1942年春天和夏天,德国军队一直不停地开进苏联的领土,便利了招募俄国劳动力的工作,因此虽然在1942年春天只有微不足道的人数受雇在德国工作,但是到1943年初,据估计大约有一百五十万人在那里工作。绍克尔推行的政策的全面成功。平民劳动力的总数,截至1942年5月31日为止的那一年中,曾减少了五十万人以上,在此后的十二个月中又增加了大约一百万人,尽管为武装部队的进一步动员工作并没有停顿。
(五)德国劳动力情况的恶化
到1943年初,德国劳动力的总数达到了最高峰。诚然,从1941―1942年冬天起,劳动力的趋势是求过于供,然而由于广泛地使用了外国工人,不论在民用还是在军工部门中,劳动力总数都在增加。但是从1943年起,受雇在德国工作的平民的总数却不断减少。德国人于是就面临着要以减少了的人力来应付日益增加的义务这一问题。种种不同的因素使这一问题更加复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丧失了军事主动权和被占领国家中为德国工作的厂商数目增加了。1942年的最后几个月,标志着德国军事力量的最大的扩张。到那时为止,不断有新的地方落入德国控制之下,因此就有新的地方可供招募人员之用,可是从那时以后,情况就完全相反了,德国控制的地方不断在缩小,而最先失去的地区就是那些在1942年曾经证明是如此丰富的劳动力来源的俄国领土。被占领国家为德国生产的制造业的发展,呈现出一个多少不大相同的问题,因为它尽管并不损害德国的利益,却减少了可以从该国调往德国去的工人的数目。招募外国劳工到德国去干活的工作继续进行,但是规模比前一年要小得多。在截至 1944年5月31日为止的十二个月中,受雇在德国工作的外国人的总数仅增加了八十六万六千人,而一年以前则为二百万人以上。
对劳动力需要量的增加,再加上维持大规模招募外国工人所遇到的困难,这时已使国内劳动力的彻底改组刻不容缓了。自从战争爆发以后,劳工法律实际上始终没有修改过,这时却变本加厉起来,目的在于挖掘出最后的储备力并最恰当地分配已在使用的劳动力。戈林于1942年6月13日颁布了一道法令,规定除非劳工部门有令,否则禁止工作上的任何调动,从而对劳工的流动实行了有效的管制。劳工的征募工作,先前是根据1939年2月13日的法令执行的,这时则根据1943年1月27日的法令大大加强了。根据新的法令,所有年龄在十六岁到六十五岁之间的男人和所有年龄在十七岁到四十五岁之间的女人,除了某几类已婚的妇女外,都被要求去登记从事对国家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可是,这项措施的结果到那时为止,甚至在军事工业中,工人也可以自由离开他们的工作,只要他们和雇主互相同意就行。可是,除了在农业和采矿业申,雇用新工人却一概需要取得劳工部门的同意。
根据1939年2月的那道法令,并没有按照年龄分类登记的一般制度。只有在照顾军事工业时,才可以公开征募劳工。申请征募劳工的厂商应使劳工部门确信,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它们通过内部改组和其他方法,已经尽了自己的全力。征募劳工最初是在地方和区域的基础上进行的,跨区域的征募工作只有在必要时才进行。结果是使他们失望的,登记的虽又有大约三百五十万人,但是绝大多数是妇女,其中有许多人不是留作别用,就是每周不能做足四十八小时的工作。
任命为总体战全权代表后,接下去公布了一系列命令。进行了最后一分钟的努力,企图为武装部队,为军工生产或为构筑防御工事,动员一切可能动员的后备力量。征募的年龄在1942年夏天已经从十八岁降低到十七岁,这时又进一步降低到十六岁;征募妇女的年龄限制从四十五岁提高到五十岁;一般工作周的时间则从四十八小时增加到六十小时。此外,还采取了许多措施,目的在于停止对于战事并不直接和立即有所贡献的一切活动。各种形式的娱乐,例如戏院,都遭到取缔;出版的报纸的数目大为减少;邮政业务削减了一半;铁道业务也减少了。可是,到1944年秋天,轰炸所造成的混乱,以及随之而来的供应物资和劳动力的调度失灵,竟然比实际缺乏劳动力更严重地妨碍了生产,而10月间人民冲锋队的成立,以及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义务在冲锋队服役这一点,进一步造成了困难。在德国各地,总的说来,从1942年3月到1944年3月这段时期里,各项工业中雇员工作周的平均时数实际上从四十八点七小时减少到了四十八点三小时。可是后面这一数字可能又掩盖了巨大的差别。
“很可能,至少在制造品和军备工业中,专职的男工每周平均工作五十小时以上,并且当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时,主要军备工业中的工作达六十小时。”凡年龄在十六岁至六十岁之间适于携带武器的男子,都有义务在人民冲锋队中服役。它既不进行体格检查,也没有可以免役的工作,虽然在安排训练和值勤时,也考虑到非军事性工作紧要的程度。理论上,服役不是全日制的,队员皆奉命值勤外,仍旧担任他们日常的非军事性工作,但实际上这对许多人来说是根本办不到的。